Friday, February 18, 2022
延续去年的挑战,今年过年的一个月也要每天看一部戏。但是说实话,这个挑战已经延续了两年多了,平时日常在b站上总会存下来一些剧都留到挑战月看,现在就算一鼓作气看,劲头和观感也日渐疲软,只能非常简略地记录一些。 The Tragedy of Macbeth2022.2.1年初一 最近的Almeida Theatre的版本,Saoirse Ronan饰演麦克白夫人。 一开始的配乐有Sleep No More的现场的感觉,好像远处传来的跳舞的音乐,第二幕开场更明显,还有现场大提琴演奏,拉提琴的也有台词。 口音好重,夫妻俩都是,感觉自言自语的,独白变多了,有点闷。 结尾是三女巫在商量下次什么时候再见,像是在预告下一轮血雨腥风,然后聚光灯到一个小孩拿着机关枪,一下子把主题从个人的杀戮变成了反战这个波及人员更多更广的范围,不仅是麦克白的悲剧,而是麦克白的暴政/战争。 Tag: William Shakespeare, Yaël Farber, James McArdle, Saoirse Ronan, The Tragedy of Macbeth (2021 film)2022.2.2年初二 2021年的Joel Coen的电影版本,Frances McDormand饰演麦克白夫人。 全黑白电影。布景有点奇怪,像是在外星的荒野中。 杀人的细节都拍出来了。杀门卫的辩解是麦克白说的,夫人晕倒了。在Almeida Theatre的版本里辩解是麦克白夫人说的。 电影更舞台化,话剧更影像化,相互渗透啊。 Tag: William Shakespeare, Joel Coen, Denzel Washington, Frances McDormand, Hamlet2022.2.3年初三 2015年的Maxine Peake饰演哈姆雷特的版本。 哈姆雷特是女演员扮演的,性别依然是男的。大臣是女演员扮演的,直接转性。Maxine Peake扮演的哈姆雷特太亮眼了,大家都是人类,哈姆雷特是仙子。 一团毛衣代替骷髅。 Tag: William Shakespeare, Sarah Frankcom, […]
Filed in 普雷缪色扣
|
Also tagged Denzel Washington, Frances McDormand, James McArdle, Joel Coen, Margaret Williams, Maxine Peake, Saoirse Ronan, Sarah Frankcom, TC2022, The Wooster Group, Yaël Farber
|
Saturday, September 4, 2021
挑战月的最后十天,连看了好几部不同版本的莎士比亚剧。记下来的不多,内容比较雷同。 Romeo & Juliet National Theatre2021.8.22 这个版本是今年最新的也是最火的一个版本,其实更像是一部电视电影,因为有同一演员穿插的场景切换,还有同一场场景里不连贯的镜头剪辑。好多明星。 Tag: National Theatre Live, Simon Godwin, Josh O’Connor, Jessie Buckley, RSC2021.8.23 弄得好像是Benvolio喜欢Romeo。 Tag: RSC, Erica Whyman, Bridget Caldwell, Nima Taleghani, Tom Padley, Matthew Bourne’s Romeo and Juliet2021.8.24 开场的时候,以为设定是在精神病院,后来才明白原来是学校。情节几乎全面了,世仇变成情杀了呢,Tybalt保安一直侵犯学生Juliet,然后Romeo和Juliet联合杀人。两人要亲密的时候Juliet出现了幻觉,看到性侵她的Tybalt保安的样子结果杀死了Romeo。Mercutio太抢戏了,奶妈是温柔的学校老师。 Tag: Matthew Bourne, Cordelia Braithwaite, Paris Fitzpatrick, Dan Wright, Stratford Festival2021.8.25 感觉是最还原古代的,包括服装和道具,台词讲的最具节奏感。 Some grief shows much of love, but much […]
Filed in 普雷缪色扣
|
Also tagged Adetomiwa Edun, Adrian Edmondson, Antoine Yared, 台南人劇團, Barry Avrich, Brian Dennehy, Bridget Caldwell, Christopher Luscombe, COMÉDIE-FRANÇAISE, Cordelia Braithwaite, Dan Wright, Des McAnuff, Dominic Dromgoole, Ellie Kendrick, Erica Whyman, Jessie Buckley, Josh O’Connor, Kara Tointon, Liam Brennan, Mark Rylance, Matthew Bourne, National Theatre Live, Nima Taleghani, Paris Fitzpatrick, RSC, Samuel Barnett, Sara Farb, Shakespeare's Globe, Simon Godwin, Stephen Fry, Stratford Festival, TC2021s, Thomas Ostermeier, Tim Carroll, Tom Padley
|
今年有了阿那亚戏剧节,虽然没有国外的剧团表演,但是整个还是搞的有声有色。整个氛围不比乌镇差,主要还是因为场地比较大吧,不会有小街过桥人挤人的窒息感。活动也非常丰富,除了常规的剧目演出之外,还有很多小团体的候鸟300,还有专业导演的剧本朗读,还有一些戏剧高清放映,还有各种戏剧主题的戏剧装置可以打卡。赶上了开幕大戏Lupa的《狂人日记》的世界首演,看了两部剧本朗读感觉都比常规剧目演出好很多,最后临走那天看了李建军的《变形记》竟然成了这次我阿那亚戏剧节之行最喜欢的一部。明年再来。 狂人日记 2021.6.10 A剧场 三场,每场一个半小时,四个半小时可以睡觉的时间。 一上来就悬疑味道十足,不管是背景音乐还是氛围甚至都有一点恐怖和瘆人了,抛出了很多问题,真的让人很想知道主人公究竟是怎么回事,是不是真的发狂了,他和他日记里的人发生了什么纠葛,现在人到底到哪里去了等等。配合这个悬疑开头的却是全场超级超级慢的节奏,太想念倍速了。这个慢的节奏,却是迟迟不揭开谜底和真相。我那时的想法是,我可以忍,看它慢慢营造气氛铺垫结局,但是如果结局还不讲清楚的话,就太做作了。 同一本日记,第一场的时候叙事者先读一遍斟酌一遍,哥哥帮忙指指点点;第二场狂人自己思考过程来一遍,把文章想一遍,再超级慢的行文速度写一遍。第二场狂人发狂看到要吃人的人来找他了,要吃人的人表演的太夸张一点也不好。十字架上的人是什么鬼?结果狂人又和小姨子暧昧上了,需要加那么多狗血的剧情吗? 看完第一场和第二场,我还是没明白。狂人到底是害怕无差别吃人,还是因为觉得自己与众不同有想法害怕别人爱吃有想法的人?有的地方又好像在说吃人是指对农民的剥削。 好不容易坚持到那么晚,最后一场直接把我看得翻白眼都要抽筋了。穿越到现代在火车里和大学生谈心,还没把道理说清楚吧怎么已经要链接现在把道义传递了?而且他的身份怎么突然变成吃人而不是害怕被人吃了?然后出现妈妈的回忆,变成了原生家庭的秘密和悲哀,还暗示他们交换了妹妹吃?最后十分钟,全盘反转突然变成了在控诉暴力诉求人道,这个道理对但是和前面的连不起来啊。现在是世界首演,没办法像之前售票演出还挂着试演的借口了,这最后一场感觉根本就没想清楚准备好啊。真的救救孩子吧。 tag: 鲁迅, Krystian Lupa, 哈姆雷特 2021.6.11 排练场 烂片不多做记录,改编的烂,演出的烂,强行插入各种歌曲烂,记住这个导演以后千万不能再上当了。 演出地点是原来的销售中心,环境很好的,还有整排落地窗户只面大海。然后导演就玩了很多次把电动窗帘上上下下想要营造气氛,但是电动窗帘移动的机械声音超级响的。最该退票的地方是整个场地全部是一样平的椅子,从第三排开始根本看不到舞台,演员30%的时间是在地面表演,根本什么都看不到,剩下的时间只能看到一个个头。 tag: William Shakespeare, 白尚武, 变形记 2021.6.12 蜂巢剧场 这个版本的《变形记》的主人公设定是一个中国的快递员,他变成虫子了。我没想到这部西方的荒诞的作品在现在的中国会变得如此字面意思都能字字对上。内卷的可怕之处在于相信甚至感激它,觉得它是理所应当的,甚至为它骄傲自豪,仅仅因为生活质量的上升而忘了付出的代价。这样一来,所得到的东西慢慢变成了必需品,付出的代价也不再是一种选择而是一种诅咒。 一开始很容易去责怪最直接的人,客人和亲人(客人不开心就要点差评,亲人全家人指望着他出门打工养家糊口),以为是他们在压榨而忘了根本的原因。而后发现如果大家都是这样,其实压榨的人恰恰就是亲人。从快递员到直播,各种压榨,虽然是不得已为生活,但同时父母觉得这样是好的生活,需要把主人公弄死忘记然后就是美好的生活。 最后好多人出来,把主旨说的更明显,控诉观众努力工作,诅咒大家变成甲虫。其实这里的意思和《狂人日记》是一样的,人不是人了,但又在竭力呼唤一种觉醒,连形式都一样上来一大帮素人,只不过这一部的素人站在狂人这一边。 关于快递员,大家都不把快递员当人,是谁送的快递根本无所谓。我虽然不是这么想,但是反而是社恐不希望接触人类快递员。但是不是我这种想法是在为了自己舒服而把快递员异化?那么我们能做的是什么呢?抵制社会主义消费主义资本主义,这样快递员会更开心还是更苦呢? tag: Franz Kafka, 李建军, 公牛 2021.6.11 阿那亚办公室 真的是在阿那亚的办公室里,把一块办公空间中间比较空的地方放了一些椅子,四个角落四个话筒四个读剧本的演员。 故事讲的是办公室里有人要被裁员了,几个职员在相互讨论、吐槽、设置陷阱等等。短短一个小时,剧的内容感觉挺正常的,不会哗众取宠,可以短小精悍的讲一个故事怎么很多人做不到。 tag: Mike Bartlett, 苏小刚, 冬季的葬礼 2021.6.12 阿那亚儿童农庄 刚开始是特别列文的感觉,一个老母亲临死前在和儿子对话,想知道自己第二天的葬礼会不会有人来参加。但是恰巧第二天原本是亲戚嫁女儿的日子,死了母亲的儿子去找亲戚,亲戚为了躲避举家逃亡,竟然变成了一出小品喜剧。直到亲家丈人在逃亡中赶不上了,被死神带走,死神叫丈人像在放屁一样释放自己的灵魂。 因为时间原因,演了40分钟就结束了,好像和完整版本还有很多很多情节。这些演员们虽然说是剧本朗读,但是也有很多表演,服装基本也是到位的,差不多是比较完整的演出了。不知道是因为本来就把期待降低了,还是剧本本身就是很不错的,感觉这两场的剧本朗读都比《狂人日记》和《哈姆雷特》好看呢。 这些剧本朗读是在大麦上免费抢票的,抢不到的话在现场排候补一般也可以排到,真的蛮好的。临走离开阿那亚的时候,在排练场外室外的地方,正好还看到有人在排练《天使在美国》的剧本朗读,那么长那么长的剧,如何截取在一小时内演啊。 tag: Hanoch Levin, 杨婷,
Much Ado About Nothing2021.3.12年廿九 今年元月的戏剧挑战月每天看一部戏剧,圆满完成! 最后一天选了一部莎士比亚的喜剧《无事生非》,轻松开心一下。这是2019年Free Shakespeare in the Park在纽约中央公园表演,卡司全部黑人的版本。最大的感受是,黑人的口音配合莎士比亚的这个故事更好笑了,特别是女主全程大姐大的风范很搞笑。另外就是音乐、舞蹈、唱歌都超赞的。还有一个地方印象特别深刻,就是原故事里面最无聊的那一对,那个男的道听途说就相信别人然后羞辱自己的爱人,最后爱人还假装死了装亲戚来和他结婚,我就觉得就算是真爱吧这个女的也有点怨,拿到现在来还真的有可能原谅他?这个版本里,是我印象中第一次看到,这个女的和这个男的结婚(剧情莎士比亚写死了改不了),但是抽了他一记大耳光,感觉很符合这个版本的氛围呢。
Sunday, February 28, 2021
Roman Tragedies2021.2.21年初十 近期戏剧圈比较大的福利是ITA Live现场直播Ivo van Hove的《Roman Tragedies》了吧,长达六个小时的剧目全程直播。还好有好心人下载,不用熬夜看六个小时,我们自己组织了一场下午场的六小时马拉松,感觉也很不错。 这部《罗马悲剧》改编自莎士比亚的罗马戏剧把三部曲,分别是《Coriolanus》、《Julius Caesar》和《Antony and Cleopatra》。去年春节戏剧挑战月我也看了,分别是RSC的两个和NT Live合作Bridge Theatre的那个很有名的本喵的版本。这次的版本全部设定在现代,把ITA剧场改造成为了一个类似演播室的感觉,在主舞台的周围可以看到各种幕后的部分。手法很像《Network》,包括后面一位主角跑到剧场外面街上的部分。观众看到的画面就好像是新闻转播在播出那些有名的历史画面,经常还会出现好像新闻一样的在下面滚动的观众通过网络发送的相关时事评论,还有各种大事件的新闻标题。因为像是新闻演播室,背景还有很多大屏幕在播放另外一些新闻片段,会穿插播一些当代的国际新闻,通常是各国首脑的跨国访问或者是发表谈话的新闻画面,其中不乏习、约翰逊、特朗普、金正恩,是不是相关的新闻画面是在映射古罗马的这些历史故事不得而知了。另一个比较有趣的地方是,每一个幕间休息换场景的时候,会再出现一个算是播报进度的人,大概说一下接下来一幕将要发生的剧情预告,以及现在距离后面每一个人物死亡还有几分钟。而每一个人物死的时候都会躺到一块白色的长条木块上面,最搞笑的是最后一场戏Antony死的时候,他身边还陆陆续续挤进去很多人要一起死。 这部剧想要探讨的话题是政治。我觉得三部曲的故事其实有点割裂,大将军和凯撒之死好像中间隔的有点远,到了第三个埃及艳后的简直变成了纯爱故事好像又和政治拉远了一些。不过主创厉害的地方是把这三个故事全部放到了当下的新闻视角之下,好像一下子都变成了政治的一部分,所涉及的主题也就统一合理了。而且这些政治的问题也全部变得和当下的现状息息相关。在全片的结尾还列出了很多问题,摘录一下可以思考讨论。 Does freedom exist? Can politics change a person’s opinion? Should a politician tell the masses what they want to hear? Are the masses susceptible to reason? Is a politician allowed to be irrational? Is it possible to have politics without a […]
Filed in 普雷缪色扣
|
Also tagged Adjoa Andoh, Christopher Eccleston, COMÉDIE-FRANÇAISE, David Bowie, Enda Walsh, Enrico Medioli, Euripides, ITA Live, Ivo van Hove, Juliet Stevenson, Lemn Sissay, Luchino Visconti, Michael C. Hall, Michael Morpurgo, MIF, Nicola Badalucco, Oresteia, TC2021, Walter Tevis, Yoeri Albrecht
|
最近清库存看了一下Nationa Theatre Live的几部,但是有的看的时候记了一些东西,现在已经有点想不起来具体想表达什么了,所以只能随便写一写记一记了。 A Midsummer Night’s Dream 之前朋友推荐说这是最好看的一版《仲夏夜之梦》,还是权游里面的女战士主演的。这部是两个月前看的了,真的有点都不记得了。只能罗列一下当时写下来的几个关键词:精灵和观众的互动,口音可爱,londoner,irish,high five;unlock calendar;舞台在观众人群中移动;吊秋千;配乐好;nick bottom。 Tag: William Shakespeare, Nicholas Hytner, Gwendoline Christie, Oliver Chris, David Moorst, Hammed Animashaun, Hansard so easy to mistake an expensive education for an actual understanding of the world the ability to disguise craven electoral self-interest as the taking of a moral stand 这部我觉得蛮好看的。开始的时候有一点点像《谁害怕》,是一对老夫妻之间的斗嘴甚至有点升级到吵架,但是这两位的吵架不是撕心裂肺不low,感觉他们是好人。 点题的hansard是记录一切的,政治的、私人的,当两者交融矛盾的时候。最后的反转,爸爸现在还在支持反同的议案,以及妈妈讲出他们儿子自杀当天的真相。妈妈看到女装的儿子不自觉地恶心,她觉得是她害死了她儿子。 […]
Filed in 普雷缪色扣
|
Also tagged Alex Jennings, Andrea Levy, Damien Molony, David Moorst, Gwendoline Christie, Hammed Animashaun, Helen Edmundson, Lindsay Duncan, National Theatre Live, Nicholas Hytner, Nicholas Wright, Oliver Chris, Rufus Norris, Simon Godwin, Simon Woods
|
今年的柏林戏剧节线上展开,从10部制作里面挑选了6部作品,在5月初每天放出一部的资源。可以如此免费而且方便地参与到戏剧节之中,真的太好了。 Anatomie eines Suizids Anatomy of a Suicide 自杀剖析 2020.5.3 同一个舞台等分成三个部分,讲的是三个不同时代但其实是传承的一家人的故事。每个部分的门上会标记相应的发生故事的年代,然后场景转换,这些年代继续往后推进,然后三个时代的进度不是一致的。三个部分的人物会用非常紧密穿插的节奏几乎是同时讲话,作为观众而且还是需要看字幕的观众去跟随不同的情节真的有一点累。 三个部分都是从各自的主人公的自杀(未遂)的开始,这些人物的结局也是以自杀结束,或者是整个后代的结束。得到的结论可以是,小孩再怎么天真可爱长大以后还是废掉的人渣,但是废掉的人渣也可以生出天真可爱的小孩,但是小孩还是会长成人渣想要自杀。可以看出来三代有很多传承的地方、甚至可以说是遗传基因的地方,比如自杀的念头啊、与人交流的方式啊、对于性的认识啊、同性恋的倾向啊等等。看上去好像是很合理的家庭三代的共性,但是如果简单地归纳为基因我觉得有点辜负了这些特性本身,因为这些特性再深挖的话其实是人性,人性不仅是基因的遗传而是整个人类的命运的基础,所以它不仅仅是共享血脉的三代人的故事,而是整个人类的故事,不管是哪个时代。 Tag: Berliner Theatertreffen, Katie Mitchell, Alice Birch, Deutsches SchauSpielHaus Hamburg, Die Kränkungen der Menschheit Blows to Humanity 人类的屈辱 2020.5.4 先是一群真人扮演的猴子。然后讲到一幅猴子的画。再过来一群人围观,但都站在一个亭子里,夸夸其谈对艺术的分析和理解,但是更像是在被别人(观众)围观评头论足。突然之间,亭子被移到舞台的一角,来来往往经过了一批又一批的人,她们一直在热烈聊天,偶尔瞥一眼亭子也不多做停留不以为意。最后是这些人朝圣似的拿着猴子的画非常缓慢地推亭子。 什么鬼?! Tag: Berliner Theatertreffen, Anta Helena Recke, Münchner Kammerspiele, Hamlet 2020.5.5 故事还是那个哈姆雷特的故事,结合了莎士比亚原著《哈姆雷特》和《哈姆雷特机器》的内容。 这个是6部里面我最喜欢的一部作品。最喜欢的点是这个女演员扮演的哈姆雷特太赞了,点名表白这位演员Sandra Hüller,又一次刷新了我对哈姆雷特的印象。非常温柔的哈姆雷特,感觉她讲话都很耐听,不是意气用事。还有很可爱的Ophelia,真的是天真不造作。哈姆雷特讲著名的生存还是死亡的那段台词的时候是和Ophelia背靠背;弑君戏中戏则是演戏是哈姆雷特和Ophelia两个人一起演的,并没有没那么疯。哈姆雷特和亲人之间是很亲密的关系,生气怒气很容易就转换成为亲密的逗笑,像一个小孩子。这些都是我从没见过的让哈姆雷特变得很温柔同时又不乏真实的地方,这份温柔和真实比血气方刚更让人信服。 舞台方面,有一块超级大的金属制的版悬在四方舞台一边,还有一些金属球滚来滚去,音乐是原生的螺丝在铁板上动等等。 Tag: Berliner Theatertreffen, William Shakespeare, Heiner Müller, Johan […]
Filed in 普雷缪色扣
|
Also tagged Alice Birch, Anta Helena Recke, 岡田利規, Berliner Theatertreffen, Claudia Bauer, Deutsches SchauSpielHaus Hamburg, Heiner Müller, Helgard Haug, Johan Simons, Katie Mitchell, Münchner Kammerspiele, Rimini Protokoll, Sandra Hüller, Schauspiel Leipzig, Schauspielhaus Bochum, TC2020s, Tennessee Williams
|
Anti-Gone TRIPTYCH” Part II 2020.4.19 山羊之歌在舞台上唱歌加上前面的舞者跳舞,剧的标题是把安提戈涅拆开来成了“I was Anty, so I am gone”。故事理论上讲的就是安提戈涅的故事,但是反正歌词我也听不懂舞蹈我也看不懂,只能默认了。歌和舞不完全是同步的,有的时候歌唱完了舞还没有跳完,然后就是没有任何背景音乐的干跳,也不知道怎么掌握节奏,所以群舞的话不那么齐。总之,可以说我没看懂吧,所以也不多评论了。 Tag: Grzegorz Bral, Teatr Pieśń Kozła, 山羊之歌剧团, Sophocles, (A)pollonia 2020.4.20 这部剧貌似很厉害的样子,有接近四个小时的长度,其内容也是非常的多,把三个故事融合在了一起。第一个故事是埃斯库罗斯(Aeschylus)的Oresteia Trilogy,Agamemnon为了战争胜利杀死自己的女儿,他老婆Clytemnestra因此杀死了自己的丈夫,他儿子Orestes为此杀死了自己的母亲。第二个是欧里庇得斯(Euripides)的《阿尔刻提斯》(Alcestis),Admetus要死了但是可以如果可以找到一个替死鬼的话就可以继续活下去,他的老婆Alcestis变成了那个替死鬼。第三个故事是波兰作家Hanna Krall的,讲的是在二战迫害犹太人的那个时期,为了生存下去不得不放弃一个小孩。 把这三个故事连接在一起,主题就很明显了,那就是“牺牲”。我们可以分开的来解读三个故事里的“牺牲”或者是“自我牺牲”,再来比较其中的不同。前两个是古希腊的神话故事,好像离我们很遥远,最后那个关于集中营的故事,离我们时间上并不遥远但是人们却似乎已经渐渐遗忘了其中的教训。在集中营的股市里面,有一段类似于演讲式的控诉,意思大概是听话作恶的大多数并没有什么事,女主谴责他们关上了心房,不舍身处理地考虑被害者。我觉得不一定是这样,是他们不觉得自己会成为被害者,或者是他们觉得自己不作恶也会成为被害者,这才是恐怖的地方。 回到关于牺牲的主题,我觉得问题的关键在于为什么要牺牲,这和“为什么需要英雄”的逻辑是一样的。三个故事,一个是为了祭天战争胜利,一个是为了和神的交易让自己活下去,一个是小牺牲为了让自己活下去只能闷死什么吵闹的小孩、大牺牲是弄死所有犹太人,这些牺牲的目的都不成立啊,这才是问题吧。 舞台的表现方面,很颇具实验性质。在一个很大的舞台上,场景不断地转换,还有在舞台上地摄影师在拍摄一些镜头投影在背景上。因为有种种牺牲的场景,所以会出现很多血的地方,一律是用口红来代替。特别让人印象深刻的还有这个影像记录在拍摄舞台上的表演之外,还会偶尔拍摄观众席上观众的表情动作反应。这些观众简直就像托一样,表情都非常认真严肃,还有一个简直像是已经睡着的样子也可以被解读为在默默深深思索。 Tag: Krzysztof Warlikowski, Euripides, Aeschylus, Oresteia, Hanna Krall, MIĘDZY NAMI DOBRZE JEST We’re All Good 无论我们如何努力 2020.4.21 是一部改编自话剧的影像记录,把话剧舞台上天马行空的场景变换搬到电影的镜头之下。故事讲的是住在一起的三代人和邻居聊天看电视,电视里的明星啊、制作人接下来又出来和她们互动啥的。画出来的房间和器具,无厘头的话题和逻辑。非常日常生活,甚至是贫穷的生活,微小而无意义的追求。时间和空间上的循环与嵌套,被丢弃的杂志,电视节目和三代家族和导演。 最后是对波兰的质疑和否定,波兰如何得以保持自我和外界的流失和被侵蚀,这也是点题的地方。英文的翻译是“We’re All Good”,其实反而是这个中文翻译可能更贴近原意。我对这样的卑微的自我审视看得蛮高的,反而想到很多波兰厉害的地方。比如戏剧的实验性前瞻性,可惜这些立意很好执行并非我的菜。 Tag: Grzegorz Jarzyna, Dorota Masłowska, 2007: […]
Filed in 普雷缪色扣
|
Also tagged Aeschylus, 山羊之歌剧团, Dorota Masłowska, Euripides, Grzegorz Bral, Grzegorz Jarzyna, Hanna Krall, Krzysztof Warlikowski, Oresteia, Sophocles, TC2020s, Teatr Pieśń Kozła
|
König Lear 2020.4.6 这周本来打算看三部Kammer 4的作品的,结果只有这么一部有英文字幕,但是这部给我蛮多惊喜的。 原本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里,我个人最不待见的就是《李尔王》,总觉得其他三部的悲剧主题都更noble一些,与生俱来便要绑定的亲情的道理是什么,而且原著里面的李尔王那么任性老派,实在是让我喜欢不大起来。而这部慕尼黑室内剧院的改编,似乎正好是朝我抱怨的方向挖掘了一下。 从一开始,李尔王想拿自己的权贵来交换女儿的爱,这里就有两个很大的问题。首先,如果李尔王本来就只是把亲情和权贵来做等价交换的话,这是不是本身就是对亲情的玷污和侮辱呢,或者换个角度的话,他所放弃的也只是权贵又想到到什么和权贵等价的尊重呢?其次,这种评估交换的思路,就是父权式的思维方式。因为他是国王是掌握一切的人,所以他的选择不能被质疑,所以得到的女儿的爱也是趋炎附势的扭曲的。 接下来的问题是,面对三观有问题的父亲的爱。在这部戏里面,在讲的是两代人的关系,两个不孝的女儿期待着上一辈的消亡自己可以掌权。我突然意识到,这种两代人之间的斗争的戏码其实非常常见,但是我是第一次在看《李尔王》的时候想到这一点。看到别的作品里面,儿子的弑父可以被解读为新生一代对上一代的权威的挑战和新生,但是如果性别变成了女儿,就比如《李尔王》里面的那两个女儿,怎么就定义成为“不孝顺”了呢。这部戏里面好女儿的戏码特别少,重点都在两个坏女儿身上,是不是就在挑战观众对于孝顺的定义呢,不能那么轻易地就把女性对权威的挑战归到孝顺不孝顺上面。 舞台弄得比较现代,服装也相当花哨。有不少的情节是现场拍摄的影响投影在舞台的建筑上,还有从天上钢丝钓下来的弹电吉他的人等等,无感。 Tag: Münchner Kammerspiele, Kammer 4, William Shakespeare, Stefan Pucher, Thomas Melle,
I, Malvolio 2020.4.1 Malvolio是莎士比亚的《Twelfth Night》里喜欢女主却被捉弄的反派角色,而这部只有一个演员出演的话剧就是站在Malvolio角色的身份来和观众对话和互动,没有什么情节。感觉并不是说真的是从Malvolio的角度发展出来的东西,而只是借Malvolio这个名字的空壳子加一些有的没的的低俗笑料。整体而言,更像一部脱口秀,语速超快的脱口秀。然后还有很多的观众参与的内容,相互喊话、让观众上台来踢自己的屁股,给自己脱袜子、穿鞋等等。还有自杀的场景,叫了两个观众上去,一个拉绳子一个拉椅子,说是要两位协助自己上吊,最后把上台的观众和台下的观众耍了一把什么也没有发生。 看《Twelfth Night》的时候我很同情Malvolio的,他给我的感觉和《威尼斯商人》里的夏洛克蛮像的,因为被指定为反派,所有人都很无情地对待他嘲笑他作弄他,但他本身并没有那么可恶。看这部“脱口秀”的时候,反而觉得这里的男主特别讨人厌,有一种很粗俗的感觉(言语之外,还会漏屁股)。好像是在打破观众看戏的理所当然,其实根本是在消费观众嘛,还要问观众收戏票的钱,太无耻了。 Some are born great, some achieve greatness, and some have greatness thrust upon ’em. 从一开始的时候,我在期待会不会讲Malvolio的这句名言。这句真的蛮有意思的,我还默默背过。快结束的时候,男主真的讲了,才讲了一个开头,就有观众在台下开始笑了。男主马上回说“Intellectual laughter is the most disgusting sound”。然后男主讲的时候把great替换成mad,整句话的效果损耗了不少。 Tag: Tim Crouch, William Shakespeare,
疫情蔓延到海外各国,现在轮到欧美国家lockdown在家了,网上出来一大批官方的戏剧视频,所以我就再延续一下今年的戏剧挑战月,好好运用一下最新的海外的官方资源。从慕尼黑室内剧团的官网开始,有一个叫做Kammer 4的特区,每天都会放出一个戏剧资源。 Hamlet 2020.3.23 一开始的时候,一句台词也没有,几个演员不停地在场地上泼血,足足泼了五分钟。然后有一个长条型的字幕机一样的屏幕,在显示一些文本,看着看着才理解原来这个字幕机原来就是哈姆雷特,他在通过文本的显示来向外部传达他想要讲的话。接下来,就是三个演员分别来讲故事,每个人还多次性别年龄转换来扮演哈姆雷特这个故事里的角色。换角色的时候,这些演员就在舞台上现场换衣服。哈姆雷特字幕机也没有完全闲着,在关键时刻它会来cue剧情,甚至是很有主见地会提出要求按照它的想法来变更情节先后顺序。每当死掉一个人的时候,哈姆雷特字幕机上就会显示这个人的名字,然后一条横杠划过这个名字。这三个演员又是故事的讲述者,又是受控于哈姆雷特字幕机的演员傀儡,是哈姆雷特字幕机在带节奏和指挥。再比如戏中戏的那段,是国王和王后两个人自己按照哈姆雷特字幕机上的台词跟读着演。还有最有名的生存还是死亡的独白,在这部戏的很后面才出现,是通过哈姆雷特字幕机显示出来第一句话,接着空白了很久才由演员讲下去,而演员表演这段的时候是对着一个话筒,好像在喊口号一样。 看演出的现场的样子让人觉得有点用力过猛。泼血也好,后面泼血还泼上瘾了,每个人都往自己和对方的头上直接把用水桶把血浇上去,看得不是很舒服。但是再看剧照,却可以看到舞台布置简单却有一种美感和震撼力,简单的几个人与景的搭配每一张都像大片一样。 Tag: Münchner Kammerspiele, Kammer 4, William Shakespeare, Christopher Rüping, Mittelreich 适度富裕 2020.3.24 讲的是一二战期间的巴伐利亚农村家庭生活,然后中间会穿插一些唱歌的地方。这部戏的特别之处在于,这是一部重排的戏,同样的情节同样的台词重新演一遍,区别在于全部的演员都是黑人。 故事本身我没怎么看进去,至于全部黑人这一点,要不是看到介绍的文本我都没有意识到看出来。不是说不是歧视嘛,全部是黑人演的或者是全部是女的演的,是在前提上把原本的更多的白男的设定摊在台面上来挑战。那结果到底全部是黑人演出来会有什么样的差别,倒是其次了吧。我想到之前看过一部全部黑人编剧主演的喜剧片,里面提到一个点子怎么制作出一部超越经典好看的片子,那就是保留一切原由把演员全部换成黑人就好了。 Tag: Münchner Kammerspiele, Kammer 4, Josef Bierbichler, Anna-Sophie Mahler, Anta Helena Recke, The Vacuum Cleaner 吸尘器 2020.3.28 介绍的文本说是日本存在很多不工作的啃老族在家里,然后试问出路在哪。剧里面,在榻榻米的日式房子里住着一家人,年迈的爸爸,宅在家的中年女儿每天都用吸尘器打扫房间同时大声咒骂,吊儿郎当的儿子以及他带回家的打工时认识的社交不能的朋友,还有那个吸尘器。 一家人全部由德国演员扮演,连那个吸尘器也是由德国演员扮演还有很多动作和台词。看德国人演日本人总觉得怪怪的。某些细节的地方,走路踮脚小步的样子、男生穿衣的样子,好像是德国人观察得很仔细,但是在我看来这些在日常生活中根本不存在,只是外国人眼中的日本人的样子。外国人就会觉得正中红心,其实只是把某种固有印象重复确认而已。但是我心中的日本人不可能那么外放和肢体语言那么多,也只是我的固有印象,我在用我的固有印象来否定别人的而已。 三个四叠半房间里发生的故事,好像讲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异化,包括儿子的朋友的工厂故事、女儿对父亲的怨念等等。这种事异化还是某种进化呢?最后问吸尘器要不要出门? Tag: Münchner Kammerspiele, Kammer 4, 岡田利規,
Monday, February 17, 2020
Henry VI: Part 1 2020.2.14 年廿一 红白玫瑰两组对打,红玫瑰Earl of Somerset忠于亨利六世,白玫瑰Duke of York是理查二世那边的后裔,被派到法国执政。 法国想要摆脱英国的统治,一开始英国军队打不过圣女贞德。红白玫瑰两方联合起来,就把法国打到了,Somerset一眼相中一个法国贵族Margaret带回来想要嫁给亨利六世。亨利六世一下子就被Margaret迷上了,什么条件也没开就把她娶来成为了英国女王。摄政王protector很生气,因为之前好不容易打那么多仗取得的胜利全部白费了。他老婆想怂恿protector策反,被protector义正言辞地拒绝了。 Margaret女王是一个权力欲很强的女人,还和Somerset有一腿。她和Somerset联合起来想把protector搞掉,先是找到了protector老婆扎小人,然后以莫须有的名义把protector关进了牢房。Somerset知道光明正大的审判没办法置protector于死地,就派人暗杀了protector。 亨利六世发现protector之死悲痛欲绝,于是把Somerset和他的同谋驱逐出境。Margaret马上上前劝阻,亨利六世竟然就立即收回了驱逐的命令。白玫瑰York看到亨利六世如此昏君,就跳起来说我才是真正的国王的血脉,我要造反。 这一集的情节看上去挺丰富的,其实就是各种势力间的斗争嘛。Margaret女王出现之后又多了一些宫斗的戏。 看到protector送别即将被游街示众的老婆的时候,我突然意识到有时候舞台剧对话很长但是好像还比较合理,可以等到这一角色把很长很长的一段话讲完、甚至有好几个很长的对话来回,再继续推进下面的情节;但是一旦是电视剧的画面,感觉就很不合理了,怎么可能在很简短的下一步就要发生之前还会有那么多的时间说废话。 Henry VI: Part 2 2020.2.15 年廿二 白玫瑰打赢了红玫瑰,把Somerest也杀死了。然后白玫瑰老大York和亨利六世达成协议,让亨利六世和平顺位,等到亨利六世死后把王位传给白玫瑰老大和他的儿子。 晚上,York儿子们很生气,为什么不马上把王位拿过来,爸爸还在开导他们。此时,Margaret女王立马带人杀到York家,杀死了York的小儿子,大肆羞辱并杀死了Duke of York。 白玫瑰那边剩下三个儿子,继续和Margaret打仗。这场仗白玫瑰赢了,Margaret和孩子逃去了法国,亨利六世看到战争的场面几乎是疯了,被关在了伦敦塔里。York的大儿子加冕成为了爱德华四世,二儿子成为Duke of Clarence,三儿子成为Duke of Gloucester(他也就是未来的理查三世)。 为了寻求法国的支持,英国决定赢取法国路易十一的妹妹,但是爱德华四世自己看中了一个来上访的寡妇娶为了皇后。路易十一、Margaret女王和被派遣的英国大使大怒,于是组成军队回来讨伐。最后又是白玫瑰全胜,Margaret女王被俘,她的儿子被杀。瘸子Gloucester觉得自己的兄弟们还是太善良软弱,暗自决定要上位,自己一个人去到伦敦塔杀死了亨利六世。 在看《理查二世》的时候,觉得亨利四世夺位理查二世是劣币驱逐良币。现在看了《亨利六世》才知道,人间更有劣币在呢。York的三兄弟都不行啊,而且理查三世那么残忍到了creppy的程度。和白玫瑰这一家比起来,亨利四世真的是圣君了呢。没有最坏,只有更坏。 Richard III 2020.2.16 年廿三 这集讲的是理查三世如何上位和败退的。他先是挑拨他的二哥和亨利六世的关系,让亨利六世把Clarence关进了牢房,自己派人把Clarence杀死了。然后亨利六世病重去世,他又造谣亨利六世的孩子不是亲生的。他联手几位大臣,自己登上了王位成为了理查三世。 登上王位后,理查三世还是很心虚,一会和原来帮助他的大臣反目,一会坚持把亨利六世的两个儿子也杀了,一会又想要迎娶亨利六世的女儿(自己的侄女)来巩固王位。后来理查三世发现Earl of Richmond是比他更嫡传的王位继承人便心惊胆颤地和他打起仗来。Richmond大胜,在战役中杀死了理查三世,成为了亨利七世。 把两季全部看完的感想,历史真的是高开低走。按照时间顺序,真的是一个国王不如一个国王,一个故事不如一个故事,一个演员不如一个演员。 tag: The Hollow Crown, William Shakespeare, Sam Mendes, Dominic Cooke, Tom Sturridge, Sophie […]
Filed in 英剧更加灵, 普雷缪色扣
|
Also tagged Adrian Dunbar, Ben Miles, Benedict Cumberbatch, Dominic Cooke, Geoffrey Streatfeild, Hugh Bonneville, Luke Treadaway, Sam Mendes, Sophie Okonedo, TC2020, The Hollow Crown, Tom Sturridge
|
Thursday, February 13, 2020
Richard II 2020.2.10 年十七 BBC精心制作的改编莎士比亚历史剧的剧集,导演演员每一个都是大腕。我先用自己的话总结一下顺序第一个关于理查二世的故事。 一上来的时候,Henry Bolingbroke(也是国王的表哥)和Duke of Norfolk就相互指控对方叛国啥的,纷纷表示要决斗来一证清白。然后理查二世不肯,让他们讲和,他们不肯。那只好决斗,决斗当天理查二世扔下权杖阻止决斗,让他们两个人分别放逐离开国土。 理查二世为了去爱尔兰打仗,要筹集资金。Henry的爸爸临死前尽情羞辱理查二世,于是理查二世就把他家的财产全部充公了。Henry带着他的另一个表弟Aumerle(也就是Duke of York的儿子)去爱尔兰打仗,把国家留给Duke of York来掌管。谁知道,趁这个空档,Henry回到了英国并说服了Duke of York连接了其他贵族掌握了所有的权力。 理查二世回来的时候,等于大局已经全部被Henry控制了,他只得把王位传给Henry。Henry就变成了亨利四世,理查二世被独自关在塔里面。Aumerle暗中联合了别的贵族要报仇,却被自己的爸爸举报。亨利四世赦免了Aumerle,Aumerle接着被人煽动带人杀死了理查二世以示忠诚。 太好看了!其中很大部分要归功于理查二世的扮演者Ben Whishaw真的把这个角色演活了。我不确定理查二世本人是不是真的是这个形象,但是Ben Whishaw演出来的这个感觉特别且真实。又傲娇又美,各种摆动衣服的小动作、坐的样子、骑马的样子,全程有一种少女的气息。唯有在下台之后和妻子吻别,又是缠绵得不得了,连告别也在撩。最出彩的是他在移交皇冠的时候,真的是戏精上身,又是照镜子又是满地打滚,亨利四世在旁边一言不发都要翻白眼了。同时,这个国王的形象又很正面,从他一开始不愿意同胞之间流血而多次阻止决斗,到回到国内大势已去但扔试图保持尊严与暴徒沟通,连皇位的移交也是和平的不是血腥的。 Let me unkiss the oath twixt thee and me, and yet not so, for with a kiss ‘twas made. 亨利四世在这里还没有到他真正的戏码,但是感觉也很正。特别是在他赦免Aumerle的时候,可以看的出来其实他也是在试图赦免自己这个想要谋害表兄弟的人,说明他还是很有人性的。Rory Kinnear在这一集里面演亨利四世,却没有在接下来的整篇里面演,是不是有点遗憾了。 Duke of York真的是脑子有病,看到他第一时间要骑马去国王那里举报报告的时候,我简直惊呆了。更让我震惊的是,Aumerle从忠理查杀亨利到忠亨利杀理查的转变竟然来得那么迅猛。理查二世死的时候就像耶稣,前后呼应,为什么好人要这么死? tag: The Hollow Crown, William Shakespeare, Sam Mendes, Rupert Goold, Ben […]
Filed in 英剧更加灵, 普雷缪色扣
|
Also tagged Ben Whishaw, Henry Faber, Jeremy Iron, Joe Armstrong, John Hurt, Richard Eyre, Rory Kinnear, Rupert Goold, Sam Mendes, Simon Russell Beale, TC2020, The Hollow Crown, Thea Sharrock, Tom Hiddleston
|
Antony and Cleopatra 2020.1.31 年初七 这一部的时间线其实是在《Julius Caesar》之后,讲的是Mark Antony沉溺缠绵于Cleopatra,但是被Octavius叫回去打仗并且迎娶了Octavius的姐姐;后来Antony倒戈要和Octavius打仗,Cleopatra本来是来帮忙的,但是却导致Antony弃军而逃;最后Antony大输又听闻Cleopatra伪造的自己的死讯,于是自杀了,Cleopatra也不愿意向Octavius低头也自杀了。 看历史剧其实感觉和看宫廷剧挺像的,为什么宫廷剧比较烂一直处在鄙视链的底端呢?人家英国的各种历史小说还屡屡拿下国际书籍最高奖项,在中国的这些历史改编却只能作为受众很广但又摆不上台面的消遣作品呢?如果从以史为鉴的角度来看的话,我觉得古代的中国人要比中世纪的尚待未开化的欧洲人智慧多了吧,能过从历史中学到的经验教训也精彩多了吧。问题就是我们的宫廷剧的重点没办法放在史实的还原上,只能讲讲宫斗情爱,不是说宫斗情爱没有价值,只是少了最重要的那一份历史真相的背景祭奠。 这部莎士比亚的话剧正如其标题,几乎完全也只是关于两位男女主人公的故事,故事发展到后面感觉好像就变成纯爱故事了。Antony一开始自己自杀不成,要他的下手来杀他,结果他下手伊自杀了。正如Antony自己承认的,真的是他下手要比Antony高贵很多。后面Antony吊着一口气和Cleopatra见最后一面,Cleopatra迎着吻上去,我是在看罗密欧与朱丽叶吗? 我看的是RSC的2017年版本的官摄,感觉我还是不够突破观剧的标准。埃及女王是一位黑人女演员演的,衣着其实没有非常华丽,我觉得很合适也觉得她演的蛮到位的;Antony是一个中年肚腩大叔演的,我却实在无法被说服他是英勇善战的男主角。 tag: RSC, William Shakespeare, Iqbal Khan, Josette Simon, Antony Byrne, Ben Allen, Coriolanus 2020.2.1 年初八 故事讲的是大将军Marcius立功获胜,被赐名Coriolanus。回到罗马后,他妈劝他从政,但是别的元老院的人不愿意,他便被驱逐了。然后他又去投奔了Aufidius打仗,甚至打到罗马来了,但是被他妈说服没有摧毁罗马。最后他回到部署他的地方,被他Aufidius派人刺杀了。 情节略显无聊,我看的是RSC的2017年版本的官摄,在片头采访导演介绍的时候,导演把Coriolanus完全当作一个很厉害很正面的人物各种天花乱坠的吹的,而主持人则是把侧重点放在他和母亲之间的关系以及作为军人领袖上台和民主的冲突上面。但是在看戏的时候,我并没有看出来这方面可以值得深究的地方。说是已经现代化了,不是打仗的时候人物穿的都是西装,但是打仗的时候用的开始刀不是枪,有一幕偶尔瞥到打仗的一个人穿的是nike的训练衣,logo有一点出戏。 tag: RSC, William Shakespeare, Angus Jackson, Sope Dirisu, Julius Caesar 2020.2.2 年初九 讲的是元老院Brutus他们刺杀Caesar的故事。我之前看过一次蜷川幸雄版的影像,印象还蛮好的。这次看的是NT Live的版本,是Ben Whishaw主演Brutus,而且是沉浸式的。 Cowards die many times before their death. The valiant never taste of […]
Filed in 普雷缪色扣
|
Also tagged Angus Jackson, Antony Byrne, Ben Allen, Ben Whishaw, David Calder, David Morrissey, Iqbal Khan, Josette Simon, Michelle Fairley, National Theatre Live, Nicholas Hytner, RSC, Sope Dirisu, TC2020
|
Wednesday, January 29, 2020
The Tempest 2020.1.29 年初五 又是一部RSC在2016年的时候排演的莎士比亚剧。剧情几乎没有什么好深入的,就是暴风雨之后一群皇室的人到了孤岛,孤岛上有之前被迫害流落到这里的皇室之一Prospero和他的女儿,Prospero拥有了魔法技能(主要是可以使唤精灵Ariel),然后Ariel帮助Prospero造了一些列的幻影,最后和谐大结局。 剧情没什么特别好看的地方,我觉得看点主要还是灯光舞美效果吧。因为有很多精灵施法的地方,然后就会出现各种很梦幻的魔法的场景,比如神话人物来祝福婚礼啊、仙女在暴风雨之中来找人啊、让人们出现幻觉相互打斗等等。很难想象这些场面在以前是怎么演出来的,现在是通过了很多高科技的投屏和现场的光影的运用做出来还蛮好看的。 随便查了一下,发现在2016年这个版本里演Prospero的Simon Russell Beale在1993年出演了Ariel,哇。Shakespeare’s Globe的版本的Ariel是演的,有机会也可以看一下。 Tag: RSC, William Shakespeare, Gregory Doran, Simon Russell Beale,
Cymbeline 2020.1.27 年初三 这是莎士比亚不怎么出名的一部悲剧。讲的是英国国王Cymbeline和罗马打仗,然后有很多蛮狗血的情节,比如Cymbeline的两个孩子很小的时候就被掳走现在在战场上重逢了,Cymbeline的女儿Imogen的爱人Leonatus被派出去打仗,Leonatus和别人打了一个赌证明Imogen的贞洁,那个人耍了一点诡计骗到了Leonatus于是Leonatus要女仆杀死Imogen,女仆没有下手,Imogen流落到乡间碰到了自己的被掳走的哥哥,把一个假死的毒药当作解药喝了下去,一直想追求Imogen的duke的儿子穿了Leonatus的衣服想要来找Imogen却被Imogen的哥哥砍头杀死,Imogen把无头尸体误认为是Leonatus不管他之前已经抛弃了她还是很伤心等等,最后一切真相大白。所以与其说是悲剧,其实并没什么悲剧,有误会但是误会都解开了,死掉的人都是坏人,好人一个都没有死。 我觉得比较奇怪的一点是,这部剧好像有一点沙文主义,因为它是在宣扬英国对外战争的勇敢和正义。其中有一段是被掳走的两兄弟其实已经和掳走他们的人建立起了父子般的关系,两兄弟吵着要去打仗,但是父亲说这个皇权国王什么的都不值得你们去为之献身。兄弟说:“By heavens, I’ll go. If you will bless me, sir, and give me leave, I’ll take the better care. But if you will not, the hazard therefore due fall on me by the hands of Romans.”反正就是答不答应我们都要去的意思;然后父亲的回答竟然是“No reason I, since of your lives you set so slight as a valuation, should reserve […]
Tuesday, December 31, 2019
Ian McKellen On Stage 2019.12.31 Harold Pinter Theatre 一个人的演出,主要是讲故事、秀舞台才艺,中间穿插不少笑料简直就是搞笑的脱口秀了。以《指环王》里的甘道夫的那段开始表演,然后从现场的一个大箱子里面一个一个地把他的“宝贝”拿出来。上半场有点像他的自传,主要包括三个主题,从他的戏剧启蒙讲到他对戏剧的热爱、如何入这一行的,然后是他关于自己的gay的身份的认知和出柜的故事,最后用一首关于老年的诗结尾。有很多culture reference,我只能get到一部分,但也已经觉得很精彩。 下半场是莎士比亚全集,Ian拿出全套莎士比亚37本,然后观众现场想到的顺序一本一本讲相关的故事,重点剧目他就直接表演起来其中的独白。Ian太会说台词了,原来很深奥艰涩的段落在他口中突然变得很有韵律节奏栩栩如生,要是我英语再好一点就好了。看完真的很想莎士比亚全部刷一遍。最后的结尾落在传言是莎士比亚写的一部关于Thomas Moore为主角的维护移民的独白上,切合时事。 Ian的记性和体力都太好了,佩服,瑞斯拜。 Tag: Ian McKellen, J. R. R. Tolkien, William Shakespeare, 这次的伦敦看戏之行在新年之夜落下帷幕,只看了两部但是是最最好看最最经典的音乐剧就不参与评分了,剩下的都是话剧。我觉得把这部Ian McKellen的秀也作为话剧有点不是很公平,毕竟其中大多数的文本不是他写的,但是还是想给它打一个很高的分数。 🌟🌟🌟🌟✨ Death of a Salesman🌟🌟🌟🌟✨ Ian McKellen On Stage🌟🌟🌟🌟 King John🌟🌟🌟 Measure for Measure🌟🌟🌟 My Brilliant Friend🌟🌟✨ Cyrano de Bergerac🌟🌟✨ The Duchess of Malfi
Monday, December 30, 2019
Measure for Measure 2019.12.28 Barbican Theatre RSC的演出,除了在大本营莎士比亚的故乡之外,还会到英国别的地方甚至国外去巡演(之前也有来过中国),还会把一些现场的影像输出到电影院播出。这次看的是RSC在伦敦巡演演出的莎士比亚喜剧《Measure for Measure》。 故事讲的是公爵Vincentio把执政权交给Angelo要他从严治理,然后自己伪装成一个神父藏起来。Angelo判一个未婚生子的男的Claudio死刑,Claudio的修女姐姐Isabella去找Angelo求情,Angelo要求Isabella用自己的贞洁来换取Claudio的赦免。Isabella回去告诉Claudio,Claudio最开始的反应是拒绝,后来又想还是命要紧,就求Isabella答应。Isabella死活不答应,装成神父的公爵出了一个主意,让Isabella去假装答应,然后调包成Angelo原来答应要迎娶却没有下文的Mariana。Mariana如约而至,Angelo却反而把Claudio的死刑提前了,幸好被公爵用另一个病死的死囚调包救下了。最后公爵以真面目现身,惩治Angelo和Mariana结婚,揭晓一切真相并向Isabella求婚。 不知道是剧本本身的原因,还是表演的原因,出来的效果太一本正经了,不像是喜剧啊,还没有Aileen在开场前给我剧透的时候讲的好笑。这个故事里有很多我们现在看来很有距离感的不合理的地方,比如Mariana怎么会答应自己去调包、为什么Angelo情愿死也不要娶Mariana、为什么公爵要Angelo从严治国自己却不断地undo所有Angelo的判决等等。我觉得如果可以用一个超脱的心态来把这整部剧当作嘲讽的喜剧来演的话,会好看很多。 所谓的“一报还一报”的设定是到位的,我觉得能在一部戏里面找到那么多可以measure for measure的点很厉害。 Angelo调包公爵。 公爵调包神父。 Mariana调包Isabella。 病死囚犯调包Claudio。 要救Claudio,就要牺牲Isabella的贞洁。 Angelo玷污Isabella的依据是男人不能婚外性行为,目的却是男人的婚外性行为。 婚外性行为,要么婚姻,要么死刑,二选一。 其实整部戏的大boss从始至终就是公爵本人,他是一切的始作俑者,更是一切的操控者。最后真相揭晓的时候,公爵要告知Isabella她的弟弟没有死,还要向Isabella求婚。我之前在想他到底会以哪一个顺序先后来,但是又想到不管是哪一种顺序都有被攻击的点,所以哪一种顺序都不构成被攻击的点。所以,整部戏的就是在说Isablla逃过了被Angelo #metoo还是逃不过要被公爵#metoo咯。 突然发现连续两天看的三部剧都是以意大利为故事发生地、以女性为第一视角主角的。 Tag: RSC, William Shakespe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