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The Thursday Murder Club

The Thursday Murder Club

Richard Osman

Lesley Manville (narrator)

比较新的一个推理系列,已经出到第三本了,我才把第一本的有声书听完,而且有声书也是拖了蛮久断断续续才听完。故事的设定是几个年纪很大的人,闲暇的时候做一些推理,然后正好碰到了比较大的杀人案件。按照这个成功的背景之下,后面两本应该也是这个设定,第二本的评价好像比第一本更高,但我暂时也不想再看。

这本书的卖点,有一点像回归本格推理,就是说故事有多离奇死因有多罕见什么的不是最重要的,推理主人公性格有多古怪也不重要,重要的是推理本身以及日常发生的絮絮叨叨的事情。如果不是猎奇的话,我个人也蛮喜欢比较日常性的推理,总感觉有一种很安稳的感觉,比如在看《名侦探柯南》的时候我也会更偏好那些比较日常的生活环节。但是这本书里,我既没有感觉到很厉害的推理,也没有很让我可以觉得安心的日常。听有声书的时候感觉左耳朵进右耳朵出,没什么意思。

人间失格(音乐剧)

2023.3.4

上海保利大剧院

看这部音乐剧之前我还蛮抵触的,把期待值降到了最低,看着中国原创音乐剧的招牌,两位主演感觉又是主打流量的,又是在超级远(虽然号称很好看的)嘉定的保利大剧院。结果在各方面都远超了我的预期,相当不错。

舞台和舞蹈的设定我都觉得蛮好的,人脸和手掌的设计元素程度略大于实用性,可能主要为了卖周边吧,配套歌曲的舞蹈也有。

歌蛮好听的,但是我感觉记忆度不是很强,至少我之前零接触现场听了一遍是记不住的。其中我最喜欢、记忆最深、一听就感觉一亮的是那首男主初到东京的歌。

双男主搭配两位男主角。我看的场次是刘令飞演太宰治,戏份较少,唱的蛮好的;白举纲演的叶藏,可能是为了展示角色呆呆的特质,有点压低了唱,然而唱到比较激动的地方就有违和感。

最让我惊喜的是情节的安排,本来太宰治的故事就是太宰治的故事,太宰治笔下的故事就是太宰治笔下的故事,但是这部作品比较大胆地提纲挈领想把太宰治作为文学家的人生和他笔下的人物联系在一起。在看之前,我就在问,这部音乐剧的编剧是谁,并不是说太宰治的生平众人皆知就可以很好有机地呈现在舞台上的。在第一幕结束的时候,看到叶藏得知自己是被创造出来的人物,面对太宰治即将把自己写死的决定,突然决定要反抗、重新掌握自己的人生,我感觉蛮激动的也挺惊喜的。一下子好像穿越到了《红衫》,但是这边是更严肃的人文背景,我很期待第二幕会如何反转。

太宰治和叶藏的人生的重点就是自杀的话,如果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改变命运结果不用死,那自杀岂不是变得一文不值甚至可笑了?那不就是在自己打自己耳光了?如果叶藏通过努力,改变了身边的人对他的歧视,或者改变自己使得自己不受歧视的影响,活了下来,那把叶藏这个人物创造出来的太宰治还好意思自杀吗?所以最后的第二幕的结局是叶藏认死,我觉得总算是没有拉垮整个中心思想。最后突然两个人说要再去死,并且是去看一场花火,挺戳的。

唯一的故事

唯一的故事

The Only Story

朱利安·巴恩斯

Julian Barnes

郭国良(译)

978-7-5447-8639-3

这本书的作者感觉真的很厉害,就是既知道怎么讲故事怎么来吸引读者,又非常有分寸。小说的故事其实蛮简单的,就是年轻男主和中年已婚女主相恋,之后一直发展下去的故事。但是作者在最开始的第一页就把我吃住了,就是那种差一点点就会变得很油腻很世俗的直男视角,但核心却还是有所收敛的人生感悟。我感觉最大的区别,还是在于男主在讲故事的时候定的调子是一种反省自审。

虽然故事一直是从男主的视角出发来回顾的,但是这里的人称玩的挺大的,简直有点叙诡了(可能是我想太多)。前面第一部分的时候,全部是以男主第一人称来讲故事的,我读的时候就一直在想这些都是男主的一面之词啊,事情的真相究竟是什么其实不一定的啊,我一直在期待后面的部分会变换视角来还原或者反转这个故事又有新的内容。结果全书的视角从来没变过,但是在某一页开始突然变成了第二人称,在第三部分又变成了第三人称。这种视角不变人称变化,可以让我很直接的联系到主人公随着情节的发展在故事中和女主之间关系的变化。第一人称都是初识和蜜月的甜蜜,第二人称还是都是没那么美好了,酗酒的情节、厌恶的情绪都随之而来了,再到第三人称就变成了跳出来的评价的反思。这种反思不仅仅是对于这段感情的,甚至可以扩展到人生、或者感官、逻辑、发展三者本身之间的哲学关系。直到全书的结尾,男主见女主最后一面,突然之间又变回了第一人称,结束得很干脆又很真实。

这一切都没有发生。我看着她的侧影,脑海里过电影般闪过一些私密的瞬间:苏珊穿着绿色镶边网球服,把球拍放入拍夹中;苏珊在空旷的海滩上微笑;苏珊驾着奥斯丁猛地调挡,哈哈大笑。但几分钟后,我开始天马行空。我的大脑无法专注于爱与缺失,快乐与悲伤。我发现自己在想,我的车里还有多少汽油,我要多久才能找到一家加油站;我在想奶酪的销量怎么会下降,还有那天晚上电视上会播放什么节目。对这一切我没有丝毫内疚。事实上,我觉得我现在已与愧疚一刀两断。但我的一生,无论过去还是将来,都在呼唤我。于是,我起身看了苏珊最后一眼,我的眼里没有泪水。往外走的时候,我在接待处停了下来,问最近的加油站在哪里。那小伙子耐心地做了回答。

记忆旅行者

记忆旅行者

Recursion

布莱克·克劳奇

Blake Crouch

颜湘如(译)

978-7-5321-8307-4

一个科学家发明了一个可以帮助强化记忆的机器,运用的理论是类似人濒死的时候脑部会大量产出一种东西所以死前有一种人生走马灯的感觉,她的本意是想要帮助自己逐渐失去记忆的母亲。随着这个机器的的不断开发,他们发现使用这台机器不仅仅是加强了记忆,而且可以让人整个回到某个记忆点,整个世界重新来过。理论基础是时间和现实都是人类自己的认知,所谓的记忆同样也是这样,有了对记忆的刺激也是对整个认知的颠覆。当有人使用这台机器回到过去,还可以带着自己的这条时间线的记忆回去,去开启一条新的时间线,当时间到了当时使用机器的时候,所有人都会突然拥有两条时间线的记忆,现在这条以及之前的,因为蝴蝶效应可能完全不同,之前的记忆成为了失效的记忆。

在这样的设定之下,故事玩了一些发展。比如大boss是最原始时间线里第一个发现这台机器作用的人,他用他回到过去成为富翁并想要操控机器。警察男主多年前失去了女儿,被富翁的神秘组织下药回到了过去保住了女儿的性命。科学家女主被大boss诱骗控制,最终才识破,开启了和男主几生几世地爱恋、以及试图拯救由于机器滥用而引发的世界末日。

这是我读的第二本Blake Crouch的小说,《人生复本》讲的是从多个平行世界穿越出来好多个同一个人,这本又是讲通过记忆的操控来穿越时间建立新的时间线覆盖旧的时间线。这样的科幻设定一直蛮吸引我的,但是一旦有穿越就会有祖父悖论。在悖论的问题上,这本书并没有特别多的涉及,我觉得有点避重就轻,不过可能也是一种作者的选择,与其纠结在讲不清楚的悖论上,还不如把故事写的更好看上。读这本小说,简直感觉是在看一部电影,非常流畅,我甚至还会想如果演出来的话会是什么样子,说不定还更容易理解。

最后我有一个没有想明白的情节,故事的最后男主是得到了大boss的启发说是要回到最原始的时间线把最原始的事件解决,但是他是如何回到最原始的时间线的呢,他并没有最原始的时间线的记忆啊,或者说属于男主的最原始的时间线上就是大boss的最原始的时间线了吗?

玩笑

玩笑

多梅尼科·斯塔尔诺内

Domenico Starnone

陈英(译)

9787532789252

故事讲的是一个艺术家外公到自己的女儿家帮忙带了几天四岁的人小鬼大的外孙,其间目睹了自己女儿家庭的现状、感悟了一些自己的成长经历和职业生涯的选择。书名的玩笑是指外公为了和外孙相处,说一些过火的话或者行为,然后戏称为玩笑,可以逗得外孙一起疯。结果因为这些玩笑,外孙被反关在阳台上,差点被冻死。

这个故事是以外公第一人称来讲的,奇怪的是这个故事讲完以后,书后面还有一篇比较短的也是以外公第一视角写的一段重复的故事,再配一些插画。后面这个短篇的标题有一个注脚,主人公死于2016年。我再翻一下这本书的出版年份也是2016年,说明这个主人公在这个故事发生后不久就死了?

我自己不是对这样的老少配的设定很感兴趣,特别找一个年纪那么小的小孩做一些好像很治愈大人的奇奇怪怪的事情,根本就很恶心。我情愿把更多的重点放在外公自己的心路历程之上,因为自己的女儿家原本是外公从小长大的屋子,所以有一种回归故里和小时候的自己和解的感觉。

有时候,我表面上唯唯诺诺,遵守社会上的规矩,其实内心却非常抵触。当这种心态占了上风时,我脸上会浮现一个满不在乎的表情,会表现得很顺从,但很犯贱。我有自己的方法:我不说话是为了避免冲突,为了不冒犯别人;我说话也是为了获得认可,想讨人喜爱,拍马屁,成为所有人的朋友。我谁也不得罪,我是所有人的朋友,当然也就没有朋友,我表现得很无辜,很容易相处,但同时我内心对任何人都很鄙夷。我是一个矛盾集合体。后来,我偶然拿起了画笔和颜料,体会到一种前所未有的乐趣。从那时起,我真正开始了一场漫长的斗争,我排挤身体里的其他“精神”,不再滋养它们。我内心一遍遍地响起这些话:你他妈以为自己是谁?你装什么蒜!你就是一根毛!不知道我用了多大的决心压制这些声音。可能一次小小的挫折,学校里考试不及格或是别人贬低我的爱好,那些犀利的玩笑和话语,都会一下击中我,我也可能会放弃。这些挫折可能会让我产生不自信、绝望和痛苦的情绪,可能会淹没那个我想成为的人:讲话文雅,情感细腻,充满责任感,与人为善,拥有正常的性生活,整个生命都投身于唯一的追求,绘制一个系列又一个系列的画作,大大小小的作品,不在乎其他事情。我最后终于做到了,我顽强地填补了一个又一个挫折带来的裂缝。我成了真实的存在,其他都是幽灵。现在,这些幽灵都聚集在这里,在我童年住过的房子客厅里。这套房子已经成了贝塔、萨维里奥和马里奥的房子。这些幽灵现在聚在一起,都说着方言,行为举止很粗俗。他们内心邪恶,欲望肆无忌悼,一件小事就能让他们爆发。他们不会原谅我,因为我选择了一条最不可能的路,我一直在捍卫我的选择,寸步不让。

我们一辈子都在不断和自己、和他人较量,好像这样就能得知真相似的。等我们老了以后才发现,那些真相只不过是一时的信念,随时会被其他信念所取代,重要的是要相信当时可靠的信念。

机器人大师

机器人大师

Cyberiada

斯坦尼斯瓦夫·莱姆

Stanisław Lem

毛蕊(译)

9787533964566

故事的基本背景是两个会建造各式各样神奇机器人的大师,往返于宇宙各地,为不同的国王建造各种不同的机器人,偶遇来自各个世界的机器人/人类。超级厚的一本短中篇小说集,实体书还分为上下两本,全部都是围绕着两个机器人大师展开的故事。12月份以来,我的阅读量超级低,这本书我是从图书馆借来的,逾期了却一直没有还,是各种疫情的原因,一会是疫情严重一会是感染严重等等。总之这本书从12月头上一直陪我到了1月底,今天刚刚读完。其间不少我是开着微信读书小程序再让苹果自带朗读的,结果发现纸质书翻翻没几页好像很快就能读完的故事,听自带朗读要听好久好久。

刚开始读的时候,这两位机器人大师给我的感觉很像《等待戈多》里等待戈多的两个人,不是说他们有多窘迫,而是他们一直在打打闹闹,但是他们又是旗鼓相当地非常孤单,只能两个人相依为命。

故事本身实在太厉害了,我一直在惊叹莱姆的厉害,他真的可以把科幻小说写的像是预言一样,同时也是寓言。好几个故事我都想掰开来好好讲一讲,但是读完又犯懒,等到以后如果有机会重读的话,等到我读书的心态变好之后,可以好好记一记写一写。

怪诞故事集

怪诞故事集

奥尔加·托卡尔丘克

Olga Tokarczuk

李怡楠(译)

978-7-5339-6075-9

这又是一本托卡尔丘克的短篇小说集,和我最近读的另外几本相比,感觉是质量最高的。要是只管前半本的话,我甚至愿意打五星。故事足够怪诞,都有一点过节的感觉,就是那种过节的时候可以看到的那种怪谭,因为有足够的假日气氛的烘托所以不会觉得恐怖但又觉得有意思。

但是因为我太懒、记性太差,其实是十多天前读完的,我现在已经记不得里面有点什么情节了,所以不高兴多写什么了。

你所看到的人,并不会因你看到而存在,他存在着,是因为他在看着你。

信号

信号

Signals

蒂姆·高特罗

Tim Gautreaux

程应铸(译)

978-7-5327-8702-9

之前有很长一段时间我觉得自己看书看不进,但是读这本《信号》的时候却突然觉得没有那种读不进的感觉了,反而有一种可以让自己很投入地沉浸在小说的设定和情节里面。我觉得是它缓解了我近期的浮躁的心情,朋友说我这个是逃避现实。

这本短篇小说集还蛮厚的,说是里面有新作也有旧作。我以前读过这位作者的《死水恶波》,把目录拿出来看一下,竟然只有三篇是重复的。剩下的这些故事读的时候觉得蛮喜欢的,现在读完了几天却也说不出一个所以然啦。我能想到的是,一种真实的感觉,虽然故事有紧迫感但是同时有一种稳稳的安全感,还有就是一种恒定的信念。我记得其中有不止一篇,讲的是random kindness,就是明明没什么关系,但却愿意多跨出一步建立起了了不起的人与人之间的连接。就算是讲人世无常的故事,也有一种是非观,即使是讲不出道理的。

现在再迅速翻了一遍,我觉得自己更喜欢前半本的那些故事,包括《重塑信心》、《修炉人的哀歌》、《钢琴调音师》、《书评的故事》,最喜欢《安抚心灵》。

The Good Fight S6

我最近的状态经常让我回想到前几季的时候,面对特朗普的执政年代,Diane的遭遇,就是感觉整个世界不对劲了,她只能在自己的工作中找一份恒定的是非感和安宁,但是却发现自己的工作也似乎无法提供。我现在的感觉也是如此而且更甚,大环境感觉看不到希望,工作的环境更是没有出头之日,连隧道尽头的光都看不到。随之带来的是对即将到来的公司内部离职大潮的恐慌、找不到下家工作的无力感、健康和人生状态的无望等等。这些低潮的心情,让我很想看看Diane是如何面对的。

在第六季里,Diane所面临的世界更疯狂了,真的是没有最差只有更差。(美国很混乱的是各派和抗议,我们没有,看上去好像是抗议太积极,更错的是没有还是没有释放出来?)用Diane的话说她想要off the wheel。我简单记录了几个Diane应对的心态的转变点。我感觉对我来说都蛮有用的。一个是世界已经这样了,不要再让自己沉浸在这些不好的东西里面。还有就是最后Diane想要抛下一切二次退休,被Liz劝回来,是因为身边实实在在接触到的人因为自己能做到的事情生活有所转机。

I’ve decided to focus on the good things in life and ignore the thing I can’t control. I think this is the first step. No doom-scrolling.

D: I am done with the hate.

L: But isn’t the law the only thing that can stop the hate? 

D: No. It’s like shouting into a room full of shouting people. 

L: Well, is there any other option? 

D: Yes. Just walking away from it all.

L: We don’t do it for the country, or for the world……

衣柜

衣柜

奥尔加·托卡尔丘克

Olga Tokarczuk

赵祯/崔晓静(译)

978-7-5339-6171-8

这本书一共一百二十页,其中一半是附录几篇同系列每一本都有的文章,只有一半的正文包含了三篇中短篇小说。这么可以独立成为一本书卖,也有点太不厚道了。

故事分别是《衣柜》讲的是一对夫妻爱上了自己家买的二手衣柜,确切地说爱上了待在衣柜里面的感觉;《房号》是酒店的客房打扫人员从自己每天打扫的房间里窥探出来住客的样子,最后自己下班后摇身一变换了一个人一样;《神降》里的程序员编程创世界。三个故事都感觉蛮一般的,没有之前读托卡尔丘克那样给我惊喜。

糜骨之壤 

糜骨之壤

奥尔加·托卡尔丘克

Olga Tokarczuk

何娟/孙伟峰(译)

978-7-5339-6296-8

托卡尔丘克的这本《糜骨之壤》讲的是一位老妇生活在偏远山区,平时的工作是帮忙照看房子和教英语,同时的兴趣爱好是星盘,还是一个反对狩猎的积极分子。在她的社区中不断发生了杀人事件,并且这些案发现场还有很多野生动物的痕迹,老妇就一直写信给警察局提供更多的细节,说这些死者都是非法狩猎者、虐待野生动物等等,要求严查,但是都没有结果。她的诉求没有得到任何反馈,她也越来越激进,在宗教场合也直言不讳地控诉,结果反而丢了工作。故事的结尾是原来她是凶手,在她的朋友们的帮助下,她成功逃到了邻国。

乍看之下,这是一个环保的故事,关于爱动物和爱大自然的宣扬,因为人类如此残忍和没有爱心,悲剧由此而生等等。如果说凶手真的是动物的话,可以引发出人类的世界观和动物的世界观的差异讨论。在这么一个如此边远寒冷的地方,人与自然的关系被某种现代化的东西所侵蚀了。

再往下读,我发觉我对于女主的遭遇有一种感同身受的同情,有一种痛苦的感觉,无力和反噬来自于诉求的失败。更进一步,是对不公的愤怒态度反而成了有错的一方、对于恶行的揭露反而成了被谴责的对象。用小说里面的例子,圣休伯特在成为圣人之前,钟情打猎和杀戮,在见到耶稣后痛改前非、再不杀生成为了圣人。然后在现实中,他却成为了猎人的守护神。让我想到现在很多真正的恶行不被追究,而是揭露恶行的行为却被攻击和标榜为不和谐的行为,因为产生了不好的社会影响。这种荒唐又魔幻的现象,在现在的现实生活中层出不穷,每天看到的新闻都魔幻可笑,同时又让人感到无力而且恐怖。

托卡尔丘克那么厉害,肯定不止于此。刚开始读这本小说的时候,觉得女主老是在神神叨叨地讲星盘的时候,感觉一下子把她变得不够让人信服了,当时我的解读是正面人物应该是故意被刻画得不那么完美。然后最后的情节揭晓,女主被外部社会反馈反噬到了一个极端,变成了施害者。从外部来看,更恐怖了,感觉是不能纠正它直接成为它了,不仅是假币淘汰良币了,是良币直接黑化了。从内部来看,是一种警戒,我们自以为很有道理很有原则地在用一己之力对抗不公的外部的时候,要当心的一点,在衡量外部的反馈之余,需要及时好好审视一下自己如何收到了反噬。

但是良币为啥不能黑化呢?

A Desolation Called Peace

A Desolation Called Peace

Arkady Martine

B07QPJHNSM

今年雨果的获奖作品是Arkady Martine的Teixcalaan系列的第二本《A Desolation Called Peace》。两年前的国庆,我在读该系列的第一本,同时在积极找工作,今年的国庆我在读该系列的第二本,同时也在积极找工作。这两本都得了雨果奖,我找工作的路程怎么那么艰辛。同样艰辛的是我今年读者第二本书,感觉没有第一本好看了呢,真的是看了我整整一个月督促自己在10月最后一天读完,好歹也算是国庆读雨果的习惯达成。

故事是接着第一本和主人公的imago有亲密关系的大帝国的国王驾崩,和主人公的imago有亲密关系的贵族Nineteen Adze继任,国王的克隆小孩Eight Antidote被作为继位者留在朝中。外星人来访,可以杀人于无形。主人公Mahit和帝国联络人Three Seagrass一起到了和外星人打交道的帝国舰队上,共续前缘的同时试图和外星人交流。但是有各方政治势力的胶着,还有想要挑起星际战争的,最后被Eight Antidote成功阻截。一切回归和平。

之所以这本没有上一本让我那么喜欢,可能是它的情节相比之下更多宫斗和言情了吧,虽然还是有名副其实的科幻的元素,但是从太空歌剧的记忆移植到太空歌剧的外星初接触,这个主题的变化也太仓促了吧。上一本还有一个主题是关于帝国和小国之间的博弈,这一本直接加入了外星的元素,好像是把这个主题做了一些升级。但令我不够满意的地方是,关于外星的事情讲的太少太浅了太表面了,感觉还是在为宫斗让路。

昨天我看了一部关于《尤利西斯》出版百年的纪录片,里面讲到James Joyce虽然身为爱尔兰人但是长年在国外居住,还被爱尔兰的爱国人士指责本人和其作品都不够爱国。我看下来的感觉其实是James Joyce和政治不怎么挂钩,但是纪录片后面又说其实James Joyce的这种行为和作品是很政治的,是一种超越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的国际主义。由此,我顿悟了两件事情。首先,评论家可以把一个人一部作品翻来覆去地没东西讲出东西来,结果和这个人这个作品本身是什么都没关系了。其次,反政治也是一种政治态度,真善美是可以相互转换的。Joyce在他的作品中描述的是一些他眼中的最普通最典型的都柏林的一天,同时也可以成为预言整个欧洲的导向。

同样的这两点顿悟也可以运用到《A Desolation Called Peace》这本书上。帝国对Lsel这个边境小国的统治也好,帝国和外星的外交也好,帝国本身的迂腐的历史,都透着一种虽然国家很大但是心胸很狭隘的感觉。即便如此,包括第一本和第二本都有一个底线,那就是和平。就算国家不能变得更好,好希望这个能成为某种最低限度的共识。

女仆

Les Bonnes

2022.10.14

上海大剧院

开演前,导演说这部戏和作者的背景,说是不能用现实主义的角度来看待这部戏。我以前看过papi酱的荒诞派剧作剧情分享,那个时候觉得这个故事的确很荒诞。两个女仆在女主人不在的时候角色扮演女主人,还要上演谋杀女主人的戏码;女主人回家以后百般顺从,同时也试图毒死女主人未遂;女主人离开后,她们继续扮演女主人并喝下了毒药。荒诞中似乎又有一些逻辑可循,感觉是很荒诞却又合理的脑回路。

这是我第一次现场看这部话剧,我竟然发觉这部戏是那么的真实,完全可以用现实主义的眼光来看也一点不违和啊。因为我在现实生活中认识了一个和女主人一样的人,全程代入,完全可以理解女主人表面上嘻嘻哈哈实际上的不尊重、压迫和pua,也完全可以理解女仆的心境。因为现实毒害之深,所以两位女仆只能通过演绎的方式寻找一丝出路的可能,在演绎中找到一种道理的圆满。该死的人死不掉,而且反而很开心,那只有自己扮演她去死,至少在某一个世界里她受到了应有的惩罚。

和我一起观看的朋友,话剧结束后还觉得这个女主人活在自己的世界里还挺可爱的,我也惊呆了,是我的解读有问题吗?光从女仆受到伤害的角度判断这件事情,是不是不够合理呢?会不会是这两个女仆在玻璃心了?我对自己如此有代入感的观感觉得很悲哀。

如果说随着时代的进步,现在没有那么封建落后的主仆制度了,那是不是这样的悲剧就不再存在了?女仆的悲剧在于她们没有出路,无法出逃,只能在同一个地方通过遁匿演绎的世界来寻求解脱和正义。那我们现在谁也不是谁的老大,谁都可以重新选择,是不是就不存在这种痛苦了?但是为什么要女仆逃离呢,为什么要受害者费尽心力,而施害者好像没事人一样呢?

缅甸岁月

缅甸岁月

Burmese Days

乔治·奥威尔

George Orwell

冯军燕(译)

978-7-205-08869-9

故事讲的是英国殖民时代,那个时候缅甸属于英国殖民的印度,一帮英国白人去那里做管理工作,有自己的小俱乐部。主人公是其中的一员,但是他对待缅甸、当地人以及殖民的态度有那么一些不一样,用现在的眼光来看,更开放更进步,但是这种想法却和当时的人们格格不入(包括殖民者和被殖民者)。然后这个主人公结交了当地的朋友,想把他引荐加入俱乐部,未果;还在当地喜欢上了一个英国白人小姐,也未果。

我觉得我是被这本书封面的一句话带偏了,封面上写“一个异己孤独者的悲剧”,我以为这个是书的副标题了,一直带着这个预设在读小说。结果这篇明明是爱情小说成分更多嘛,换句话说异己孤独者的形象并没有那么纯粹。但是我比较喜欢这样的主人公的设定,因为他不是一个英雄式的异己孤独者,不是一个完全的正面主人公形象,他有着很明显的缺陷,比如他也是胆小慎微随波逐流、他也会为一个渣女大小姐心动等等,总之他是一个普通人。这是一个普通人的故事,接下来的问题就是,他的人生失败的原因到底是不是异己呢?

从每一个小地方来讲,其实并不是。首先他的爱情生活的失败,他被渣女大小姐拒绝的原因,是他之前对当地女性的随意处置,虽然这件事是他的异见对阵方爆出来。然后他的事业,好像小说里也没有什么特别讲他多么投入,反而好像是不怎么敬业,整天混着的状态,而且也并不是因为异见从心底里反对而不好好做,只是好吃懒做想混着。

当然从大方向来讲,这一切都好像都和他是异己息息相关。如果他和他的同伴们一样,接纳甚至推崇这种落后的反文明的价值观,好像应该可以混的很舒服。但是他的内心抵不过,抵不过就得付出这样的代价了嘛?为什么遵从自己内心、更文明更理性的选择,就要背负代价呢?

一些摘抄

与此同时,佛洛里也在这份公开侮辱自己朋友的公告上签了名。他这样做的原因与以往无数次这样做的原因相同:他缺三严词拒绝别人所需要的那点勇气。因为,如果他自己愿意,他完全可以拒绝。当然,同样不用怀疑的是:如果他拒绝,定意味着要和埃利斯,以及韦斯特菲尔德吵上一架。但是,啊,他实在是讨厌吵架!那些唠叨!那些嘲弄!一想到这些,他就退缩了。他感到自己脸上的胎记越发明显,不知道喉咙里有什么东西,使他的声音变小,心里发虛。不能拒绝!侮辱自己的朋友牛竟更容易些,尽管他知道朋友一定会听说这件事。

这是一个令人室息、使人变愚味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每一句话、每一个想法都要经过审查。在英国,这种氛围甚至让人难以想象。在英国,每个人都是自由的。我们在公共场合出卖我们的灵魂,然后,私下里,与朋友们在一起的时候再把它赎回来。然而,当每个白人都是专制齿轮上一颗嵌齿的时候,友谊也很难存在。言论自由是不可想象的,其他自由倒是可以拥有。你可以白由地成为酒鬼、懒汉、懦夫、造谣者、通奸者,但是你不能白由地独立思考。你对任何问题的看法,只要这个问题稍微有点意义,就要受白人法典的支配。

The Rehearsal S1

今年看过的最好看的美剧,超五星!

又到了好看到我推荐不来的时间了。我都不知道应该用什么形容词,蛮奇怪的也蛮尴尬的也蛮搞笑的也有点感人。语无伦次地列举一些我记下的。

我到现在还不能确认,这部到底是不是纪录片,还是里面是演员按照剧本演的。

剧情简单来说是彩排来帮助主人公为现实的行为作准备。我在读Ted Chiang的作品的时候,最喜欢那种每次一点点微小的改变来呈现整件事情的内核。这在现实生活不大可能发生,因为成本太高了,但是HBO有钱有时间竟然可以拍出这样的作品来,这种难度比如彩排雇用的演员,童工有时间限制中间要时常调换演员,龙套演员来扮演参加派对的家人但因为是龙套演员不能讲话全程无声派对。

厉害的地方,让我汗毛竖起的地方是,男主为彩排而彩排。

  • 他雇用演员来彩排自己和委托当事人之间的互动。
  • 他用小朋友、大朋友、玩偶来彩排同一个小朋友做同一件事情。
  • 他彩排扮演自己的学生上自己的彩排理论表演课彩排模仿别人。
  • 他彩排扮演在彩排演出过程中和自己产生亲情且走不出来的小朋友的妈妈,和雇佣另一个小朋友扮演的这个小朋友互动劝导小朋友走出来,结果自己走进去/也走出来了(?)

莫比乌斯时空

莫比乌斯时空

顾适

978-7-5133-3908-7

这是一本当代作家顾适的科幻小说短篇集,读完才惊叹原来中国的科幻小说已经那么优秀了呀,我还一直很回避《科幻世界》只愿意读《科幻世界译文版》是我狭隘了。虽然觉得非常不错,但还是在四星和五星之间有点犹豫。下面我列一下喜欢的地方和不喜欢的地方。

  • 喜欢的地方

虽然是短篇小说,但是篇与篇之间有的可以联系起来,比如这一篇的主角的名字和另一篇的边缘配角人物名字一样,更厉害的是这些世界的设定有的也可以串联起来,比如《嵌合体》里的飞船。感觉这个作者笔下的世界很宏大,几乎有一点好像阿西莫夫笔下的机器人、基地、帝国三大世界融合的感觉了。这样使得比较单薄的短篇小说一下子支棱了起来。

正如整本书的名字一样,这位作者的不少作品的主题是我喜欢的“循环”,最明显的是同名短篇《莫比乌斯时空》、《赌脑》。特别是《赌脑》挺厉害的,嫁接在一个好像非常中国古代武侠风的故事上,其实结局不难猜到,难的是把这么复杂的故事圆干净。感觉这篇《赌脑》非常适合改编成剧本杀的本子啊。

《2181序曲》再版导言,这篇我在目录看到的时候还在疑问,是不是排版搞错了,结果作为全书的最后一篇其实是一篇正经的作品,这个设计应该也是用过心的吧。我也很喜欢,感觉是另一种风格的,从不同的角度来盲人摸象讲一件事情,有点找到了读Ted Chiang的感觉。

  • 不喜欢的地方

我本以为科幻小说的中二是男作家独有的,结果我错了,或者说我的这种性别偏见也很中二。

真的无法欣赏情感类的科幻小说,这本短篇集里面竟然还有不少。我本以为刘宇昆已经是这种我不能忍受的类型小说的地板了,没想到换了一个女性作家的我也看不下去,我又性别偏见了。

好像不喜欢的地方都归结于我性别偏见带来的喜好偏差了,我就还是打五颗星吧。

异常

异常

L’anomalie

艾尔维·勒泰利耶

Hervé Le Tellier

余中先(译)

978-7-5507-3194-3

没想到这是一本龚古尔奖获奖作品啊,我以为龚古尔奖都是那种很严肃的、文学性很强的作品,这本小说也不是说文学性不强啊,倒也是很正规的旁引佐证很多的那种,只是其情节有点过于引人入胜了吧,简直是一部电影的脚本的感觉。

首先这是一本科幻小说,科幻的设定是一架越洋飞机在快着陆的时候经历了一场异常天气,结果时隔三个月着陆了两次。时隔三个月出现了两批一模一样的飞机上的人们,只不过之前着陆的那些人们的生活已经有了新的进展。小说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分头讲在飞机上的这些机务人员、乘客各自的生活;第二部分讲飞机第二次着陆以后,科学家们对此的分析,政治家们对此的反应;第三部分讲的是两批人们和自己相遇,相互回归自己的生活,生活如何继续。

关于这件异常的科学解读有三种,一个是虫洞穿越,一个是生物复制,还有一个是笛卡尔命题2.0,我们是某种程序中的组成部分,程序发生了异常。其实小说也并没有花很多笔墨来展开和验证这几种解读,我反而是对生物复制提到的一个点感到细思极恐。就是说所谓的复制,那前后两批人哪一批是原版的哪一批是复制的呢,结论是后一批是原版的。因为往往就是复制的版本先出来,就好像我们使用复印机一样。所以这是一个先后次序问题,也就是说有可能大家都已经是复制的了,只不过原版的因为时间问题还没出来。

光是这么一个科幻设定,而且也没那么硬科幻,那也只能是一部电影改编的水平,怎么能得龚古尔奖呢?那肯定是因为它写的好,人物非常丰富,背景知识也非常丰富之外,有一些更多的更深的启蒙吧。异常事件可能只是一个契机,可能经历了之后也像没有经历过一样日子可以一尘不变地过下去,但是它是一个让人重新审视自己生活的一个契机。在这本小说描述的,都是个体本尊和复制之间的某种和解,是很个性化的很私人的、却又很不同的选择。但是同时在飞机上的那么多人,又是一组群像,是各个社会阶层文化背景的缩影。在小说的最后,这些个体的行为看似有了终结,却又说需要再进一步,是集体的行为。

“什么都不,什么都不会政变。我们还是会在早上能来,会去上班工作,因为我们始终得缴付房租,要吃饭、喝水、做爱。就跟以前那样。人们会继续活动,就像我们真实存在的那样。对所有可能证明我们是搞错了的一切,我们视而不见。这就是人性。我们不是理性之人。”

“维克托 •米耶塞尔所说的,多少有点儿,怎么说呢,费罗麦德,有点儿您今天早上在《费加罗报》的那篇文章中所称之为,我们对滅少“认知失调’的需要,不是吗?”

“是的。假如我们的赌注就是不能彻底输掉,那我们己经准备好要去扭曲现实。我们想要一个回答,来解消我们哪怕只有一丝丝的焦虑,我们想要一个办法来设想世界,而不至于质疑我们己有的价值观、我们的激情和我们的行动。瞧一瞧气候的变化吧。我们从来就没有听科学家的。我们通过矿 物燃料,无论它们是虚拟的或非虚拟的,来亳无节制地排放虛拟碳,我们在加热我们的大气,也无论它是虚拟的还是非虚拟的。而我们这一种类,无论它是虚拟的还是非虚拟的,始终都将灭绝。什么都没有政变。富人们希望能独自逃脱,这很不近情理,而其他人只能局限于抱有一丝希望。”

在这方面,整个地球都面临着一种新的真理,它质疑我们所有的幻觉。毋庸置疑,有人给我们发来了一个信号。可惜啊,思考花费了时间。事情之所以带有讽刺意味、生存有可能是虚拟的这一事实,兴许给了我们更多的义务来面对我们的旁人,我们的地球。尤其要集体行动。

这一检测并不是指定给只作为个体的我们的。这一模拟设想到了海洋,它嘲笑每一个水分子的运动。模拟所期待的,是我们整个人类的反应。不会有什么至高无上的拯救者。我们必须自己拯救自己。

鸡蛋的胜利

鸡蛋的胜利

The Triumph of the Egg

舍伍德•安德森

Sherwood Anderson

东来(译)

978-7-02-016338-0

第一次读这位作家的作品,Sherwood Anderson活跃于20世纪初的美国文坛,但是他的这本短篇小说集里面的故事讲的人物的想法和情绪在现在看来一点也不过时,还是契合现代的。这些故事的主题,如果用我很没有水准的看法来归纳的话,就是寻找,主人公往往是陷入困惑之中的,想要通过这样或那样的努力去寻找一种真相、一种自我、一种可以让自己安然于世的理由。

有一个题材在这本小说集里被反复用过好多次,我几乎是怀疑这是作者在不同的文章里尝试写同一个故事的,结果这些文章都被发表了。虽然是同一个题材,但是在每一篇里的表现方式都都些许的变形,总的来说就是在一段稳定的情感关系中的男方忽然对一个小三动了真情,却又好像不是对现有情感的背叛。最完整的描述在这本小说集里最长的一篇短篇里,叫做《从无所来,向无所去》,只不过主角变成了那个小三。不管是男方还是小三,都在试图找寻这件事情的真正的缘由和解决方案,不是因为他们想要赎罪或是堕落什么的,因为他们真的感到困惑。这篇《从无所来,向无所去》有足够的体量和厚度,我蛮喜欢这篇的,女主从大城市回到成长的小镇遇到小镇上形形色色的人,这种探寻的过程也很治愈。

另外还有几篇挺让人印象深刻的,包括《哑巴》开头第一篇就把好像想要说些什么又不知道说什么怎么说又说不出来的堵塞感表达的很简练有力、《我想知道为什么》是小孩对于大自然的热爱被成人的欲望世界玷污了、《兄弟》也是一篇套着同一题材的小说但是再多了一些故事套故事的层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