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gels in America Part One: Millennium Approaches 2019.7.6 Part Two: Perestroika 2019.7.7 十几年看过电视剧的版本,但是现在几乎一点也不记得了。话剧版延续了电视剧版本的一人多角的传统,在电视剧中似乎是为了传达人人皆天使的暗喻,但是这个在话剧中似乎不是重点了。现在看话剧觉得自己比以前能看懂很多。这个故事讲的是那个年代被艾滋病重创的同性恋群体的生存状态,每一个主角都很特别,从不同的身世信仰、到对政治态度以及歧视的讨论,现在看来还是让我大开眼界(脑界)。 简单罗列一下我的一些想法。 这是另一种的魔幻现实,但又是很扎实的现实。特别是第二部分开始有很多很魔幻的东西,与天使的对话。天使是一些没有创造力的dull的生物;天使责怪人类变化、moving,把上帝给气跑了;天使对人类的要求是“don’t migrate. don’t mingle.”;天使觉得人类的变化和进步是有限的,甚至是愚蠢可笑的。但是既然这剧中已经表达出来,这里的天使也并不是完美的、是有缺陷的,那么人类也可以是和天使平起平坐的了,是可以讨价还价甚至争辩反抗的。 关于天使对人类的要求,我的想法是矛盾的:从大环境(以前是美国,现在更是中国)来说,人类的确是变化发展的太快,快过于自己的能力,或者说自己的能力觉悟发展没跟得上人类的发展。但是从小环境来说,gay的存在是一种migrate/mingle/moving,它的存在就算太年轻还没准备好,也不能以这个理由来否定它的合理性。 和幻想中的人物对话,但是又好像是高一层次的神安排的(这个神可以说是编剧本人),所以又可以当真。Roy死前对峙叫妈,我还在想这是一个bug,为什么自己所幻想出来的人还会认错,后来果然是他在最后耍一次自己幻想中的人。 最让我感到惊讶的是:那么多苦难,怎么会有那么多爱呢?和爱比起来,正义和政治简单多了。再回到不同的角色身上,我觉得这部剧超厉害的地方就是这些角色的多样性。每个人的种族、宗教信仰、历史、政治观、价值观都很不一样。但是谁也并不占谁的道德高地之上。这些人都太年轻来面对这一切,每个人都很可怜,包括深柜政客Roy Cohn。 渣男Louis Ironson是最理性最理想主义的;Joe Pitt作为摩门教这样的过来人劝Louis要和平直面世界的不完美。洗白渣男有点狡猾,而且洗白也只是Joe的一己私欲,但是我愿意buy it。最后男主Prior Walter想要活下去,天使说死亡是这个糟糕的世界最好的protector,男主回答对生的执念,生是希望的必要条件。 I live in America, Louis. That’s hard enough. I don’t have to love it. You do that. Everybody’s got to love something. 最有说一下演出本身。讲到幻觉的场景设计,虽然是话剧舞台,但是一点不比电视剧版本的效果差。演员列表更是阵容超级强大,小狼的美音听的有一点出戏,演技的话我觉得Prior (Andrew Garfield)优于Louis (James McArdle)优于Joe (Russell […]
Filed in 普雷缪色扣
|
Also tagged Adam Gillen, Andrew Garfield, Arthur Miller, Ben Foster, Benedict Andrews, Bernard Shaw, Bill Pullman, Christopher Ecclestone, Colin Morgan, Conleth Hill, Damien Molony, Denise Gough, Edward Albee, Gillian Anderson, Harold Pinter, Helen Mirren, Ian McKellen, Imelda Staunton, Imogen Poots, Indira Varma, James Macdonald, James McArdle, Jenna Coleman, Jeremy Herrin, Jodie Whittaker, Lucian Msamati, Luke Newberry, Luke Treadaway, Marianne Elliott, Mozart, Nathan Lane, Nathan Stewart-Jarrett, National Theatre Live, Nicholas Hytner, Olivia Vinall, Patrick Stewart, Peter Morgan, Peter Shaffer, Ralph Fiennes, Sally Field, Sean Mathias, Simon Godwin, Sophocles, Stephen Daldry, TC2019, Tennessee Williams, Tom Stoppard, Tony Kushner, Vanessa Kirby
|
又到了推荐就是亵渎的时候了,但是就像最后一集我理解到的主旨一样,那也不能因此而不推荐。RTD就是神,这部剧就是神剧。 很多层次,人与家庭、科技、政治,还有人与人之间的穷人和富人的矛盾、金融的不公与脆弱等等。多样性凸显了各种打脸:赞同transgender不赞同transhuman;同性恋出轨是在追求爱情和自由,异性恋用机器人发泄成了变态;只关心国内的政客好像要成为大boss了。 这些是我在看完第一集的时候记下来的点,每一项都可以拿出来细细品味,很深入的讨论,但是RTD的剧绝对不止于此。第一集出来的时候就因为讲到Hong Sha岛在中国全网消失了, 但是这根本就是最最浅显的一层,之后发生的时代故事和家庭故事所带来的冲击和信息不知道要高多少层级。 那么多背景之下,还是不乏RTD式的家庭主题。爸爸死了的那集,两个Stephen,像极了RTD以往的作品。每一个女性角色都非常完美,有力量;男性角色有点弱,不过倒也真实。我觉得可惜的是:Daniel是很古典的为爱牺牲的形象,不像他的家人那样有更多的观点上的 input,Russell Tovey又做了一次花瓶。Viktor太美了,好象他是特洛伊战争的海伦一样,全家子为了他赴汤蹈火燃起了反抗的燎原之火。 这部剧好看在于能看到冲突而没有教科书式的答案,好的作品在于让观众思考。说实话,后来我有点不愿意及时看完它,并不完全是因为觉得很它珍贵,主要是因为每次看完我的心情都会低落,脑子里只有自暴自弃或是及时行乐的想法。 最后一集太震撼,我的心情到现在还余波未平,奶奶讲的话,关于所有人要从最小的事情开始为这个变差的世界负责。原来以为Vivien Rook是大 boss,但是其实她并不是世界变差的始作俑者,世界变差在她上台之前就开始了,其次在故事的发展中她只是一个大背景,讲的还是这一家子的故事。再苦的日子也有办法熬,但是不代表我们不去反思、不去做一些改变。最后一集一开始的时候,讲的是BBC的灭亡和新闻行业的势单力薄,我看着觉得越来越贴近我们的现实。然后看到这一家子非常勇敢地做出的行为,全程流泪支持,也丝毫没有考虑最后的结局会怎样。然而最终事件的转变,竟然就是把真相传播出来,手机有信号就有希望了?!看到这样的结局,我的第一反应是震惊,第二反应是伤心。世界变差是整个世界的,这部剧的视角是西方的,解决的方案也是西方的,这个方案显然没办法搬到中国来用,我们的路更艰难更漫长,但是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宣告黎明的露之歌 夜明け告げるルーのうた 2017.6.17 美琪大戏院 虽然我以前只看过动画版的《四畳半神話大系》,但是导演湯浅政明的画风非常显著和统一,一看就知道这都是他的作品。这次电影节一起上了两部湯浅政明最新的动画电影,真的好厉害。 这部电影的剧情相当简单,贫瘠的海滨乡下小镇有着古老悠久却已经近乎失落衰退的文明历史(捕鱼和制伞),同时也有着迷信般的关于人鱼的神秘传说。然后就是几位少年和爱音乐的人鱼之间的动人的故事,之后发生的起起伏伏情节路线没什么惊喜都很容易猜到了。 说是动画片,其实更像是歌舞片。全片都是以歌曲来引导情节的推进,少年听着父辈表演录制的卡带里的歌曲,我怎么都听着动听耳熟,一看到是斉藤和義的我整个人一下子就激动起来了。虽然并不是我的年代的歌曲,但是我是听了《火花》里的《空に星が綺麗》再去听斉藤和義的一系列以前的经典老歌的,这首《歌うたいのバラッド》又成为了电影《宣告黎明的露之歌》的主题曲让我觉得真的有缘份的感动。男二喜欢女二偷偷关注她喜欢的歌,而我也是在第一时间就注意到了女二手机播放的歌是YUI的《fight》的呢!当年我那么喜欢YUI和这首《fight》的美好回忆一下子就涌现心头,散场之后就开始不断重温YUI的歌,这样的感觉也很好。 电影不够完美的地方我简单列了几点: 人们对于人鱼的态度表现得有点混乱,反面人物的刻画也不够逼真; 男主的父辈的情节没什么挖掘,反倒是把时间花在了很多更次要的人物(爷爷的妈妈、婆婆的儿子、陌生男子的狗)身上,有点可惜; 几位少男少女很率真很可爱,但是一旦到了关键时刻却好像为了剧情需要变得很窝囊很智障; 变成人鱼的条件设定蛮傻的,但至少那些狗狗人鱼还是很可爱的; 歌舞片只有歌没有舞蹈怎么行,但是剧情里面的舞蹈有一种很想营造成为宝来坞或者百老汇式的群舞的感觉,但是不够令人信服舞步也不够精彩。 会计刺客 The Accountant 2017.6.17 上影影城新衡山店 表面上是一个会计,而他的另一个身份是游走于明道黑道用自己的准则替天行道的专业杀手。我猜这样的情节设定从某种程度上是特意想吸引从事会计行业的观众的,而实际上也的确成功了,因为我正是因为“会计侠”这样的概念才来看的电影,而且显然不仅仅是我,因为电影里讲到CPA的时候很多观众都会心地笑了。 但是我有一种上当的感觉,我觉得这是一部我被片名骗来看的电影,而且它远没有达到我对它的预期。最大的bug是,他不配叫会计侠。一来,说他是会计,其实他在电影中的主营业务是审计。审计花样耍帅,不用电脑,看的全部是纸制版打印出来的报表,把各种科目数字写满玻璃墙。这样的虚假耍帅是在藐视那些以会计之名吸引来的观众的最基本的专业性啊。主人公天生智慧超群,但是自闭、不擅人际交往、不懂察言观色,这样作为会计可以毫无破绽地融入人群,确定这不是在刻板印象地贬低会计从业者?二来,人家蝙蝠侠、蜘蛛侠什么侠的,在行侠仗义的时候是运用了相关的技能的。但是会计侠典型的职业杀手的套路,丝毫也没运用会计技能啊,各种打打杀杀太无聊了。而且我到现在也没有看懂,为什么那个反派要请男主来审计他明知帐务有漏洞的公司。会计侠在运用技能的时候,全部都是在闪回小时候父亲各种扭曲的价值观以及自己因此而受到的创伤。没想到接着马上全盘洗白,一边把父爱捧上天,一边又在确认父亲的价值观的效用,我无法接受。 所以,唯一的解释是,会计侠不是认真的。这种解读倒真的也有迹可寻,因为电影中的绝大部分的笑点是尴尬导致的笑点。这么说来这是一部打着英雄片幌子的戏虐英雄的搞笑片?怎么看Ben Affleck的面部表情,都看不出来这部电影有一点点这样的觉悟啊。 至爱梵高 Loving Vincent 2017.6.18 上海影城 这部电影有两个很厉害好看的地方。 一个是它的画风全部是梵高的画作的印象派风格,而且还坚称全部的底片都是由一百多位艺术家手绘制成的。在看电影之前,我一度以为这部电影是正常的演员场景拍摄之后再加上了一个统一的滤镜电脑制成,没想到真的是手绘的。但是问题来了,如果真的全部都是手绘的话,那为什么还需要借用演员来演,而不是直接用虚拟的人物或者原画里的人物为原型画出来?我能想到的解释是:在结尾看演员表的时候,电影里直接把梵高的原画和在这部电影里面的演员被手绘化妆后的样子摆在一起,真的是惊人地相像。于是就觉得超级厉害,太加分了。 二是它的叙事角度。梵高的故事已经被重复得太多了,这部电影另辟蹊径,直接从梵高去世以后讲起,,让观众随着一个普普通通的同村人(同时也是在梵高笔下画作作为被临摹的人物)去送回一封未寄出去的信的历程,来探访多位和梵高的生与死息息相关的人(这些人也都曾经出现在梵高的画中)来试图揭开梵高之死的真正的谜底。这几乎是一部悬疑解密的电影了,让我不是很喜欢,因为我一直以为生是大于死的,与其纠结一个人是怎么死的还不如把时间花在这个人的人生上面,对于梵高更是如此。好在故事的结尾慢慢地把路子带正了,不再是探案节目,最后还只是鸡汤节目。 这部片子的卡司特别强大。要么就是演员长得特别像梵高画里的人物的,比如那个梵高和他的医生;要么就是各种熟脸来扮演路人角色。最出戏的地方是,明明是一个在法国发生的故事,大家全都说英语也不是什么bug,但是几位爱尔兰演员的口音太肆无忌惮了,太可爱了。还有就是我脸盲症又犯了,我一直以为男主的演员《Gossip Girl》里面的Chace Crawford,还在不断惊叹这个美国演员一点都听不出来美语的口音,直到回家看卡司表才知道自己弄错了。 疯癫之翼 Mad to Be Normal 2017.6.20 天山电影院 上世纪90年代的精神病学家R. D. Laing的传记电影,说是这位R. D. Laing的理论是不对病患使用任何当时可能在别处比较流行的电击或者或者伤害到病患的药物,而是把这些病人放在一起一栋房子里共同生活。他的理论听起来又有人性又有道理,他说疯子对人类造成的伤害远没有普通人多,人们因为害怕而对疯子做对他们来说不公平的事情,结果好像天下太平了,但其实是谁得到了更多的安静,肯定不是那些被电击的痛苦的疯子啊。然后他用自己最大的行动力来推行他的观点,就算代价可能是妻儿家庭。 这部电影想传达的东西,从主人公的理论来看,或是从主人公本人的经历来看,都是和谐统一的。本来我应该很喜欢这样的主人公这样的作品的,但是最近通过思考这一狂热阶段貌似已经逐渐度过了。做到很难做到的事情值得钦佩还是做到正确的事情值得钦佩?说不清为何,我没那么崇拜这位主人公了。 话说回来,当初让我想要去看这部电影的唯一的动力就是David Tennant。电影结尾的地方,他的病人被强制关进了施行电击疗法的医院,DT晚上溜进去看望他的病人们,然后突发奇想带着病人逃了出来,他说“Do you wanna go for a little adventure”,瞬间10上身,有种莫名的兴奋感和温暖。女主是最近正好在看她主演的《The […]
Filed in 电影我也看
|
Also tagged Adriana Ugarte, Aidan Turner, Alice Munro, Anna Kendrick, 加瀬亮, 君塚良一, 大友啓史, 中井貴一, 伊藤英明, 佐々木蔵之介, 志田未来, Ben Affleck, Chris O'Dowd, Cristian Mungiu, 神木隆之介, 羽海野チカ, David Tennant, Dorota Kobiela, Douglas Booth, Eleanor Tomlinson, Elisabeth Moss, Emma Suárez, 長澤まさみ, Gavin O'Connor, Helen McCrory, Hugh Welchman, J. K. Simmons, Jane Austen, Jerome Flynn, John Jencks, John Sessions, Jon Bernthal, Kate Beckinsale, Pedro Almodóvar, R. D. Laing, Robert Mullan, Roger Allam, Saoirse Ronan, SIFF, Stephen Fry, Tommy Knight, Vincent van Gogh, Whit Stillman, Xavier Samuel, YUI, 染谷将太, 林遣都, 湯浅政明, 有村架純, 斉藤和義
|
Wednesday, February 24, 2016
A View from the Bridge 2016.2.3 Lyceum Theater 我能先坦白我去看这部话剧的原动力不是Arthur Miller而是Russell Tovey嘛 :P 然后认真地讲一下关于这部话剧的内容。Arthur Miller的剧都好苦,就算我已经看之前已经做好了心理建设,并且已经预先读了一遍剧本,在看话剧的时候还是感觉到一些不适,因为他笔下的人太苦了。 讲一下我对剧名的解读,一开始我很困惑这部话剧的剧情和bridge到底有什么关系,到底这是指哪座桥。想一想,应该也只能是指布鲁克林桥了吧,因为这个故事是发生在布鲁克林的。叙述者是一名律师,是层次高于Eddie的人,从某种意义上几乎是处于故事边缘的人,他来讲这个故事正如从桥上往下看芸芸众生的生活。布鲁克林的移民生活,从曼哈顿是看不到的,需要从布鲁克林桥上才看得到。 主人公Eddie是一个很有局限性的人,他不懂得自己真正想要的东西(不敢直视),反而在寻找各种借口。至于为什么亲Rodolpho?是为了掩盖自己冲动去亲Catherine,是为了证明给Catherine看Rodolpho是给(他想用他passionate kiss把Rodolpho掰弯),我个人比较倾向于认为是前面那种解释。这种行为很像小孩子的行径,我倒是很难理解,因为我记得我幼儿园的时候和一个同学打打闹闹的时候正好被老师看到了,我不会停下来,反而会继续到他,是因为我想通过继续打他来说明我的行径的合理性。 看了《The Crucible》和《A View from the Bridge》,虽然故事的主题和时代背景有很大的差别,想表达的东西也有很大差别,但是可以留意到作者有一定的模式。比如,主角都是明显有缺陷的人而且最后也都死掉了;还有就是作者的大招,把一些其实是很关键的信息写得非常模棱两可,我感觉这也是作者最厉害的地方。 Rodolpho是不是给/是不是为了美国身份才跟Catherine好的?如果把故事写清楚,如果Eddie的怀疑的内容是真的,出于观众的角度会不会就对他更同情一些呢。当然这仅仅是在感性上的,只要稍微理性推理一下,就会发觉怀疑的内容是否为真与怀疑本身的性质无关。作者在这里运用模棱两可,使得观众对Eddie的态度中性化,不带着同情或者挑战的初衷来看待他。 Eddie对Catherine的感情到底是什么?虽然两人没有血缘关系,但是所有人都认可这是禁忌的,包括Eddie。就是因为没有血缘关系,所以才会引起怀疑,才会引发紧张的关系。剧中的Eddie和Catherine的亲密动作,我之前在读剧本的时候根本没有读出来,有没有这样图像化的信息或许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又会不同吧。 从读剧本到看话剧,我都没有懂结尾的时候律师的独白,律师说Eddie好是因为he is known到底是什么意思啊,求解。 最后附送一张Russell Tovey果照
第二季比第一季好笑。第一季的时候,太着重于把每一个角色都介绍并且突出每一个角色的笑点,显得有点杂乱。而这一季,虽然增加了一个比较重要的角色,但是感觉还是大家一起服务于剧情的笑点,笑起来比较舒服。在上一季中我还觉得“要我肯定不去”的工作环境,在这一季中感觉也变得有爱起来,到底大俗套的办公室纯爱还是有暖人心怀的作用的。Russell Tovey的半正装的扮相几乎和《Looking》里面的一样,但是简直就是两个人,骚男渣男萌男暖男都能胜任,Russell Tovey的演技爆发了。 回看去年写第一季的观感的时候,混杂着不少我个人对职场的体会和想法。时刻一年多,又恰逢PA的时节,我自己对职场的想法也些许的变化。但我也不愿意多花笔墨把它写出来,最小化工作占用我的时间的这一个想法还是没变,关于工作的想法还是留待工作时间有闲暇的话再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