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升的一切必将汇合 Everything that rises must converge 弗兰纳里•奥康纳 Flannery O’Connor 韩颖(译) 978-7-02-015329-9 接着读下一本奥康纳的,也是一本短篇小说集。这个标题好有名啊,我以前一直误以为是某本心灵鸡汤类的书,原来是如此冷酷残暴的内容,一如既往的是奥康纳笔下的那些发生在美国南部的故事。 我感觉这一本和之前那本《好人难寻》相比起来,给我感受最大的不同是,这本里主人公也好坏人也好的阶级层次好像稍微比较高一点,里面不乏文化人、知识分子,有好多是这些人物和最最低层劳动人民或者街头混混打交道的故事。 比如《未尽之寒》里面的主人公是在纽约混不下去的(剧)作家一身病样回到老家,然后感觉不管是自己的身体还是自己的生活还难以维持下去了,家里的妈妈各种照顾他也不想花精力理睬,反而是想着花样唱反调,还要妈妈请来平时全家都不怎么交往的神父,结果神父来了对他一顿臭骂,他也骂不过神父,最后只能慢慢等死。如此这般的知识分子的恶,好像对我来说更能同感一点,也好像可以理解多一点同样是南方社会的不同阶层的人的样子。 《悠游我家》和《瘸腿的先入席》两篇几乎可以对比来看,讲的都是家长收养了一个弱势群体,家里现有的那个孩子(或者是成年的下一代)好像和这个弱势群体格格不入。但是奥康纳很厉害的是,这个故事有着截然不同的走向、以及想要表达的内容。前者是下一代无法忍受垃圾弄出了一场几乎小品式的悲剧,后者是下一代渐渐被外来者虏获,反而是家长陷入了自我怀疑。这位家长好像一直是觉得自己是很善良的大好人,所以会去收留一个因为外表肤色被警察各种怀疑的孩子,结果在实践中自己又没办法做到像自己嘴巴上说的那种无条件地信任。 最后讲一下同名短篇小说,这个名字很有噱头,名字是取自以为法国哲学家的思想观点,那在这个故事里是什么意思呢?故事讲的是一个大学生陪自己的母亲坐公交,这位母亲要去参加一个减肥课程,但是又不愿意自己一个人坐公交,因为最近刚取消了种族隔离制度。大学生对自己的母亲也不是很满意,觉得她思想落后歧视黑人什么的,然后看到有一个黑人妇女上车来打扮的和自己的母亲很像就有点得意(觉得这样就让自己的母亲难堪了)。但是母亲对这位黑人妇女带来的小孩却很友善,甚至想给他一些零钱,这一行为遭到了黑人妇女很激动地反抗,大学生也在旁边一直说风凉话和谴责自己的母亲。结果母亲愣了/疯了。 我不再多去分析这个故事里的矛盾,因为矛盾什么的固然很精彩但是其实也都是归属于这篇小说名字里的“一切”了,而是想说说我理解的“上升”和“汇合”。这篇小说、这个名字,让我想到了最近我一直在思考的一个问题,从前一阵看现代戏剧谷的《樱桃园》引发出来的、也是看《科诺克医生》的时候让我觉得很有趣的,就是所谓的新旧时代/新旧观念的迭代更新。以前我会觉得这是一件稀松平常的事情,或者说是时代进程不可避免的阵痛,但是现在我会多考虑到一些是不是真的新观念是如此正确、或者说旧观念是很落后但是似乎又有某种时间累积下来的尊严骄傲,在去旧陈新的过程中抹杀这些旧的尊严骄傲是不是一件好的事情呢?而且所谓现在的新观念,过了十几年、几十年、几百年肯定也是会被更新的观念取代的,那是不是现在就可以反思这些新观念的不足了呢?我能想到的比较具体的例子,比如以前工业化机器代替了手工业的工人、工人们失业了;我们用现代的眼光去评判历史人物的行径、雇佣黑奴、歧视女性之类的,首先这种行为合理吗,其次我们现代的眼光肯定也还没有穷尽歧视的范畴吧。我最近对这些事情的反思总结是,有那么多时代的矛盾,还是因为我们人类太过于渺小、人类的行为一共时长就那么点太过于有限,要溯源求真理就得跳出来再上一层看问题,也就是这部小说标题的“上升”。然后“上升”了就会发现其实一切可能都是一样的,一切都“汇合”了,那也不存在什么矛盾了。
好人难寻 Good Man is Hard to Find 弗兰纳里•奥康纳 Flannery O’Connor 於梅(译) 9787513337168 之前偶然的机会去听了一次上图的讲座,讲的是奥康纳的小说中文《慧血》翻译再版,就顺便在图书馆借了两本这位作家更出名的两本短篇小说集。作为一个风格非常鲜明的美国南方小说家,她笔下的人物和背景都集中在美国南方,一方面有着很强的宗教羁绊,另一方面又好像是完全没有善恶观念束缚随心所欲作恶的,这样的情节看起来的确蛮震撼的。 震撼之余,又有一些似曾相识的感觉,我一直会联想到一个之前读到过的故事,讲的是患有间歇老年痴呆的老人走失了,遇到一个人冒充是自己的孩子还不断地使唤老人做各种苦力。(想不起来那个故事作者是谁了,好像是Tim Gautreaux?)甚至到后面,读每一个故事的开头,我都在猜想这些人后面是谁在坏、可以怎么个坏法。 另外有一点是听讲座的收获,里面一位嘉宾黄德海说,这里的恶其实是在讲上帝死了。因为新教原来是每个人自己和上帝沟通,他们不通过教会,而是自己制定和寻找救赎的方法。上帝死了,其实意味着一种宗教的崩塌,没有了上帝,那不管做什么都是自己的选择和意愿,更没有任何什么可以来判断好坏的,所谓的恶自然也孕育而生了。但是我在想,现在的中国人大多都是没有宗教信仰了,也就是从小是没有上帝在心中的,其实大家的“路”很宽的,为什么不能活的很洒脱,反而更加拘束呢? 这本短篇小说集里面,我印象比较深刻的有同名小说《好人难寻》当然就有很大的冲击,感觉好像是道听途说的和自己不搭界的人物突然出现,而且如此迅速如此精准地实施恶行,有一种公路恐怖片的感觉,同时格格不入的人反而好像是通过某种践行得到了救赎;《河》里面的小孩好像是不经世事胡乱骗人,还在被教育被洗礼,殊不知好像是更恐怖的大计划师;《人造黑人》印象最深,这么一个大人带着小孩进城的故事,最恐怖的应该是小孩看到大人对自己做出如此懦弱可恶的行为之后还在反过来安慰;《善良的乡下人》里假装老是推销实则玩弄的人真的坏的很彻底,无拘无束,反观假装纯情其实各种小脑筋的绿茶被坏人嘲笑玩弄好像又让人觉得解气。 “只有耶稣才会让死人活过来,”“格格不入”继续说,“他真不该这么做。他让这个世界不平衡了。要是他言行一致的话,你就没什么可做的了,你只要抛掉一切跟他走就成,如果他言行不一的话,你就只要好好享受你仅有的几分钟,以最好的方式离开——杀人啊,放火烧这个人的房子啊,要不就对他干点别的坏事儿。不干点坏事儿就没乐趣了。” 黑德先生一动不动地站着,再一次被怜悯打动了,但这一次他知道了世界上没有言语能够指称它。他明白了它源自创伤,人人都经历过,孩子对它尤其敏感。他明白了人死的时候,只能带它去见造物主。他突然很羞愧,因为他能带去的怜悯并不多。他心怀恐惧地站着,用上帝的目光全面审视着自己,这时怜悯之举像火光一样包裹住了他的骄傲,吞噬了他的骄傲。他以前从没觉得自己是个大罪人,但现在发现之前自己没有意识到自己真正的不足,否则,他会感到绝望。他意识到从时间开始到现在,从他内心里孕育着亚当的罪恶,到他拒绝承认可怜的尼尔森的时候,他的罪恶始终都得到了宽恕。他意识到没有什么罪恶是大到自己不能够承认的。上帝对人越是宽恕,给人的爱就越多,他觉得在那一刻他已经准备好进入天堂了。
Letters to a Young Poet Rainer Maria Rilke Charlie Louth (translator) Dan Stevens (narrator) 最近听了这个有声书,一共十封信,不长的,分两次一个多小时就听完了。内容是一位比较资深的作家在给比较年轻的诗人写信,从各个地方写信,来给他一些要成为一名诗人/作家的人生的建议。刚听不多的时候,觉得这些信里的语言都蛮诚恳的,听到后面越来越觉得这个真的只是鸡汤,再到后面又有了一些爹味。设身处地地想,如果说有一个很优秀的导师一样的人物能够这样真诚地沟通、倾囊而出、掏心掏肺,是一件很让人感动的事情,是一种很难得也很难求的幸运。但是跳脱开来,作为旁观者,这不就是一种价值输出吗?而且让我突然意识到诚恳、鸡汤和爹味这些东西都是一线之差,也蛮有警示作用的。
当我们不再理解世界 本哈明·拉巴图特 Benjamín Labatut 施杰(译) B0BGP1CYSN 这样的半虚构半虚构的小说,真的把我吃的死死的。一方面,一件真实的事情可以像小说一样精彩,另一方面写作的手法上面又很巧妙,好像真的可以把一些看上去实实在在有关系的历史人物和事件串联在一起,结果就是很厉害。科学和哲学的边界问题,也是一直以来特别让人着迷,海森堡的测不准和哥德尔的不完备也是紧密相关的。特别是看了话剧《哥本哈根》以后,再对比这篇同名短篇小说来阅读,更是别有一番风味。啊呀,我还是推荐不来五星作品,下面随便摘抄一些。 我们无法掌握的不是未来来,也不是过去,而是现在。我们甚至都没有办法完全了解一个渺小的粒子的状态。无论我们如何审视事物的根基,总还是会有模糊的、不确定的东西,就好像现实永远只允许我们用一只眼睛看见清晰的世界,用两只眼睛就不行。 这些局限都不是理论性的:不是模型的缺陷、实验的限制或技木问题。简单来说,并不存在一个科学可以研究的“真实的世界”。“在谈到我们这个时代的科学的时候,”海森堡解释道,“我们讲的是我们跟自然的关系,我们并不是客观而独立的观察者,而是人与世界的游戏中的当事人。科学已经再也不能用和之前相同的方式来面对现实了。分析、解释和分类世界的方法已经意识到了自身的局限性:它们的干预改变了研究对象本身。科学照亮世界的光不仅改变了我们对现实的看法,也改变了那些基本单位的行为。”科学方法与它们的对象已经密不可分。
最近读了2022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Annie Ernaux的三本书,每一本都是特别薄的长度,中文的翻译蛮工整的,分别是《一个男人的位置》、《一个女人的故事》和《一个女孩的记忆》。这几本都是作者按照自己的亲生经历,三本分别写的是作者的父亲、母亲和她自己,几乎是自传式的回忆文章,很难把它们界定成为小说,更像是作者本人在试图用写作的方式来回忆和思考。我个人觉得前两本讲自己父母的,和最后一本讲自己的有蛮大区别的,我也是更喜欢讲自己的那本。 一个男人的位置 La place 安妮·埃尔诺 Annie Ernaux 郭玉梅(译) 978-7-208-17832-8 一边恢复着一种被认为是低级的生活方式,一边揭露着伴随其而来的奴役,我的写作就像在两者之间走钢丝。因为这种生活方式即是属于我们的,甚至被认为是一种幸福,但同时也是一种对于我们的生活条件的羞辱性的障碍。(我们意识到 “家里的条件还不够好”。)我想说,幸福与奴役并存。总之,我总是在这种矛盾之间摇摆。 讲父亲的那本,多多少少让我联想到了Didier Eribon的《回归故里》,同样都是一个从工人阶级成长起来的知识分子,在父亲死后回到故地回忆自己出生长大的那个世界。让我觉得比较好奇的是整本书的结尾,是一个看似和父亲的故事完全不相关的一个场景。女主在买东西的时候,遇到了一个收银员曾经是自己的学生,但是女主却也想不起来她的名字和班级,结账之后那个收银员一如既往地熟练地继续收银工作。用这样一个场景来结束讲述自己的父亲所在的阶级、以及自己的父亲如何对待儿女成为另一种阶级,之前的那么多的努力、转折好像都烟消云散了,好像是在盖棺定论就算换了阶级也不能改变什么,还是在说不是所有人都能改变阶级呢? 一个女人的故事 Une femme 安妮·埃尔诺 Annie Ernaux 郭玉梅(译) 978-7-208-17831-1 比起父亲,作者明显和母亲更亲近,同时当然也有着更多的羁绊。在母亲所处的社会阶层和时代背景之下,在面对社会的要求的时候,人们的反应只能依靠酒精,成为好工人、或者是没有什么可抱怨的女佣人。和父亲相比,母亲也有更多的可变性,她更愿意做出努力,试图和世界相融合。如果说父亲对于阶级变化的女儿的态度是无动于衷,母亲反抗的的模式,则是当自己住进女儿家里的时候,把自己当成雇员。这种状态在母亲身上从小到大都是如此,但是有一种越努力越可怜的境界,年轻时候努力还有效果,老了就更可怜。 我一度觉得讲父亲的那本书,作者更多的是在探讨社会的话题,这本讲母亲的书对于作者来说是更个人的、更多的是对于母亲本人的情感上的呈现,直到我中间读到作者非常直白的定论给我打脸。所以作者还是在用写作的方式,通过对于家人的回忆,讲一些更有宏观适用的东西。 我试图并不简单地把她的暴躁、她对我的溺爱和指责都归咎于她的性格特点,而是将它们置于她所处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中来分析。我觉得用这种方式写作可以让我更接近真实。发现一种更普遍的意义,可以帮助我跳出个人感情上的孤独和迷惘。可是,不知为什么,我觉得在我的内心深处总有一股说不出的情不自禁的抵触,总想极力保留我母亲纯粹情感的一面,热情或是眼泪,都不赋子它们任何意义。 一个女孩的记忆 Mémoire de fille 安妮·埃尔诺 Annie Ernaux 陈淑婷(译) 978-7-208-17833-5 最后一本是关于作者自己少女时期的回忆录,我读到整本书的第一段就觉得直接封神了,后面再读下去所有的内容也只是这第一段的扩写,甚至还没有扩写完毕。写作是作者的一种手段,或者说一种治疗,通过写作来解构自己的回忆、分析自己、理解自己乃至整个世界。撇到一眼有一个评论说这种女性对性经历的自我剖析,是一种类似me too的东西,这个视角我有点无法理解,但如果大家都这么想,应该也是有道理的吧。最后我就打算全文摘抄一下这本书的开头和结尾,就很够了。 有些人沉溺在别人的世界里,关注他人说话、交叉双腿、点烟的方式,活在他人的影子里。某天,更确切地说,某夜,他们被他者的欲望和意志车着鼻子走,他们自己的所思所想都烟消云散了。他们丢失了自我,眼看着自己被支配、被拖人未知的进程中。他们的想法;总是落后于他人,他人总是能占据先机,而且他们永远也追不上。 既不屈服也不认同,只是害怕现实,忍不住念叨“我发生了什么”,或者“只有我会发生这样的事情”,除了这种情况,其他时候我是不存在的,或者不是同一个我。只有他者才能掌控时局、姿态和接下来的时刻,而且只有他自己对此了如指掌。 然后他者消失了,你不用再取悦他,他对你失去了兴趣。他把你抛弃在赤裸裸的现实里,就像一条脏内裤。他只关注自己的时间,而你已经习惯了服从,在没有主人的时候,形单影只。 于是,其他人乘虚而人,填补你的虚空,你不会拒绝他们任何事情,因为你好不容易才体会到他们的靠近。你在等待主人,希望他能给子你恩赐,至少碰你一次。某一天晚上,他这样做了,在你身上驰骋,这正是你苦苦哀求的。转天,他就消失了。这不重要,找到他已经成为你生活、穿着、自我提高、考试成功的理由。他会回来,你会配得上他,更甚至,往日那个没有存在感的你,现在变得美丽大方、学识渊博、自信满满,这些足以让他对你刮目相看。 你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你默默地以身相许的那个主人。但是,在你努力提高自己价值的过程中,不知不觉,你已经不可避免地远离了他。你审视自己的疯狂,你不想再见到他。你发誓会忘记一切,永远不会告诉任何人。 我前面写了什么,现在都忘记了。我不知道这个文本是什么样子的。甚至我写这本书时想探寻的东西也己模糊不清。我在字里行间看到了一种这样的意愿: 当下发生的事情,具有骇人的真实性,多年后回头看,发生的事情似乎 不那么真实了,我的目的就是探素两者之间的天壤之别。
The Thursday Murder Club Richard Osman Lesley Manville (narrator) 比较新的一个推理系列,已经出到第三本了,我才把第一本的有声书听完,而且有声书也是拖了蛮久断断续续才听完。故事的设定是几个年纪很大的人,闲暇的时候做一些推理,然后正好碰到了比较大的杀人案件。按照这个成功的背景之下,后面两本应该也是这个设定,第二本的评价好像比第一本更高,但我暂时也不想再看。 这本书的卖点,有一点像回归本格推理,就是说故事有多离奇死因有多罕见什么的不是最重要的,推理主人公性格有多古怪也不重要,重要的是推理本身以及日常发生的絮絮叨叨的事情。如果不是猎奇的话,我个人也蛮喜欢比较日常性的推理,总感觉有一种很安稳的感觉,比如在看《名侦探柯南》的时候我也会更偏好那些比较日常的生活环节。但是这本书里,我既没有感觉到很厉害的推理,也没有很让我可以觉得安心的日常。听有声书的时候感觉左耳朵进右耳朵出,没什么意思。
唯一的故事 The Only Story 朱利安·巴恩斯 Julian Barnes 郭国良(译) 978-7-5447-8639-3 这本书的作者感觉真的很厉害,就是既知道怎么讲故事怎么来吸引读者,又非常有分寸。小说的故事其实蛮简单的,就是年轻男主和中年已婚女主相恋,之后一直发展下去的故事。但是作者在最开始的第一页就把我吃住了,就是那种差一点点就会变得很油腻很世俗的直男视角,但核心却还是有所收敛的人生感悟。我感觉最大的区别,还是在于男主在讲故事的时候定的调子是一种反省自审。 虽然故事一直是从男主的视角出发来回顾的,但是这里的人称玩的挺大的,简直有点叙诡了(可能是我想太多)。前面第一部分的时候,全部是以男主第一人称来讲故事的,我读的时候就一直在想这些都是男主的一面之词啊,事情的真相究竟是什么其实不一定的啊,我一直在期待后面的部分会变换视角来还原或者反转这个故事又有新的内容。结果全书的视角从来没变过,但是在某一页开始突然变成了第二人称,在第三部分又变成了第三人称。这种视角不变人称变化,可以让我很直接的联系到主人公随着情节的发展在故事中和女主之间关系的变化。第一人称都是初识和蜜月的甜蜜,第二人称还是都是没那么美好了,酗酒的情节、厌恶的情绪都随之而来了,再到第三人称就变成了跳出来的评价的反思。这种反思不仅仅是对于这段感情的,甚至可以扩展到人生、或者感官、逻辑、发展三者本身之间的哲学关系。直到全书的结尾,男主见女主最后一面,突然之间又变回了第一人称,结束得很干脆又很真实。 这一切都没有发生。我看着她的侧影,脑海里过电影般闪过一些私密的瞬间:苏珊穿着绿色镶边网球服,把球拍放入拍夹中;苏珊在空旷的海滩上微笑;苏珊驾着奥斯丁猛地调挡,哈哈大笑。但几分钟后,我开始天马行空。我的大脑无法专注于爱与缺失,快乐与悲伤。我发现自己在想,我的车里还有多少汽油,我要多久才能找到一家加油站;我在想奶酪的销量怎么会下降,还有那天晚上电视上会播放什么节目。对这一切我没有丝毫内疚。事实上,我觉得我现在已与愧疚一刀两断。但我的一生,无论过去还是将来,都在呼唤我。于是,我起身看了苏珊最后一眼,我的眼里没有泪水。往外走的时候,我在接待处停了下来,问最近的加油站在哪里。那小伙子耐心地做了回答。
Wednesday, February 22, 2023
记忆旅行者 Recursion 布莱克·克劳奇 Blake Crouch 颜湘如(译) 978-7-5321-8307-4 一个科学家发明了一个可以帮助强化记忆的机器,运用的理论是类似人濒死的时候脑部会大量产出一种东西所以死前有一种人生走马灯的感觉,她的本意是想要帮助自己逐渐失去记忆的母亲。随着这个机器的的不断开发,他们发现使用这台机器不仅仅是加强了记忆,而且可以让人整个回到某个记忆点,整个世界重新来过。理论基础是时间和现实都是人类自己的认知,所谓的记忆同样也是这样,有了对记忆的刺激也是对整个认知的颠覆。当有人使用这台机器回到过去,还可以带着自己的这条时间线的记忆回去,去开启一条新的时间线,当时间到了当时使用机器的时候,所有人都会突然拥有两条时间线的记忆,现在这条以及之前的,因为蝴蝶效应可能完全不同,之前的记忆成为了失效的记忆。 在这样的设定之下,故事玩了一些发展。比如大boss是最原始时间线里第一个发现这台机器作用的人,他用他回到过去成为富翁并想要操控机器。警察男主多年前失去了女儿,被富翁的神秘组织下药回到了过去保住了女儿的性命。科学家女主被大boss诱骗控制,最终才识破,开启了和男主几生几世地爱恋、以及试图拯救由于机器滥用而引发的世界末日。 这是我读的第二本Blake Crouch的小说,《人生复本》讲的是从多个平行世界穿越出来好多个同一个人,这本又是讲通过记忆的操控来穿越时间建立新的时间线覆盖旧的时间线。这样的科幻设定一直蛮吸引我的,但是一旦有穿越就会有祖父悖论。在悖论的问题上,这本书并没有特别多的涉及,我觉得有点避重就轻,不过可能也是一种作者的选择,与其纠结在讲不清楚的悖论上,还不如把故事写的更好看上。读这本小说,简直感觉是在看一部电影,非常流畅,我甚至还会想如果演出来的话会是什么样子,说不定还更容易理解。 最后我有一个没有想明白的情节,故事的最后男主是得到了大boss的启发说是要回到最原始的时间线把最原始的事件解决,但是他是如何回到最原始的时间线的呢,他并没有最原始的时间线的记忆啊,或者说属于男主的最原始的时间线上就是大boss的最原始的时间线了吗?
Tuesday, January 31, 2023
玩笑 多梅尼科·斯塔尔诺内 Domenico Starnone 陈英(译) 9787532789252 故事讲的是一个艺术家外公到自己的女儿家帮忙带了几天四岁的人小鬼大的外孙,其间目睹了自己女儿家庭的现状、感悟了一些自己的成长经历和职业生涯的选择。书名的玩笑是指外公为了和外孙相处,说一些过火的话或者行为,然后戏称为玩笑,可以逗得外孙一起疯。结果因为这些玩笑,外孙被反关在阳台上,差点被冻死。 这个故事是以外公第一人称来讲的,奇怪的是这个故事讲完以后,书后面还有一篇比较短的也是以外公第一视角写的一段重复的故事,再配一些插画。后面这个短篇的标题有一个注脚,主人公死于2016年。我再翻一下这本书的出版年份也是2016年,说明这个主人公在这个故事发生后不久就死了? 我自己不是对这样的老少配的设定很感兴趣,特别找一个年纪那么小的小孩做一些好像很治愈大人的奇奇怪怪的事情,根本就很恶心。我情愿把更多的重点放在外公自己的心路历程之上,因为自己的女儿家原本是外公从小长大的屋子,所以有一种回归故里和小时候的自己和解的感觉。 有时候,我表面上唯唯诺诺,遵守社会上的规矩,其实内心却非常抵触。当这种心态占了上风时,我脸上会浮现一个满不在乎的表情,会表现得很顺从,但很犯贱。我有自己的方法:我不说话是为了避免冲突,为了不冒犯别人;我说话也是为了获得认可,想讨人喜爱,拍马屁,成为所有人的朋友。我谁也不得罪,我是所有人的朋友,当然也就没有朋友,我表现得很无辜,很容易相处,但同时我内心对任何人都很鄙夷。我是一个矛盾集合体。后来,我偶然拿起了画笔和颜料,体会到一种前所未有的乐趣。从那时起,我真正开始了一场漫长的斗争,我排挤身体里的其他“精神”,不再滋养它们。我内心一遍遍地响起这些话:你他妈以为自己是谁?你装什么蒜!你就是一根毛!不知道我用了多大的决心压制这些声音。可能一次小小的挫折,学校里考试不及格或是别人贬低我的爱好,那些犀利的玩笑和话语,都会一下击中我,我也可能会放弃。这些挫折可能会让我产生不自信、绝望和痛苦的情绪,可能会淹没那个我想成为的人:讲话文雅,情感细腻,充满责任感,与人为善,拥有正常的性生活,整个生命都投身于唯一的追求,绘制一个系列又一个系列的画作,大大小小的作品,不在乎其他事情。我最后终于做到了,我顽强地填补了一个又一个挫折带来的裂缝。我成了真实的存在,其他都是幽灵。现在,这些幽灵都聚集在这里,在我童年住过的房子客厅里。这套房子已经成了贝塔、萨维里奥和马里奥的房子。这些幽灵现在聚在一起,都说着方言,行为举止很粗俗。他们内心邪恶,欲望肆无忌悼,一件小事就能让他们爆发。他们不会原谅我,因为我选择了一条最不可能的路,我一直在捍卫我的选择,寸步不让。 我们一辈子都在不断和自己、和他人较量,好像这样就能得知真相似的。等我们老了以后才发现,那些真相只不过是一时的信念,随时会被其他信念所取代,重要的是要相信当时可靠的信念。
机器人大师 Cyberiada 斯坦尼斯瓦夫·莱姆 Stanisław Lem 毛蕊(译) 9787533964566 故事的基本背景是两个会建造各式各样神奇机器人的大师,往返于宇宙各地,为不同的国王建造各种不同的机器人,偶遇来自各个世界的机器人/人类。超级厚的一本短中篇小说集,实体书还分为上下两本,全部都是围绕着两个机器人大师展开的故事。12月份以来,我的阅读量超级低,这本书我是从图书馆借来的,逾期了却一直没有还,是各种疫情的原因,一会是疫情严重一会是感染严重等等。总之这本书从12月头上一直陪我到了1月底,今天刚刚读完。其间不少我是开着微信读书小程序再让苹果自带朗读的,结果发现纸质书翻翻没几页好像很快就能读完的故事,听自带朗读要听好久好久。 刚开始读的时候,这两位机器人大师给我的感觉很像《等待戈多》里等待戈多的两个人,不是说他们有多窘迫,而是他们一直在打打闹闹,但是他们又是旗鼓相当地非常孤单,只能两个人相依为命。 故事本身实在太厉害了,我一直在惊叹莱姆的厉害,他真的可以把科幻小说写的像是预言一样,同时也是寓言。好几个故事我都想掰开来好好讲一讲,但是读完又犯懒,等到以后如果有机会重读的话,等到我读书的心态变好之后,可以好好记一记写一写。
Sunday, December 11, 2022
怪诞故事集 奥尔加·托卡尔丘克 Olga Tokarczuk 李怡楠(译) 978-7-5339-6075-9 这又是一本托卡尔丘克的短篇小说集,和我最近读的另外几本相比,感觉是质量最高的。要是只管前半本的话,我甚至愿意打五星。故事足够怪诞,都有一点过节的感觉,就是那种过节的时候可以看到的那种怪谭,因为有足够的假日气氛的烘托所以不会觉得恐怖但又觉得有意思。 但是因为我太懒、记性太差,其实是十多天前读完的,我现在已经记不得里面有点什么情节了,所以不高兴多写什么了。 你所看到的人,并不会因你看到而存在,他存在着,是因为他在看着你。
信号 Signals 蒂姆·高特罗 Tim Gautreaux 程应铸(译) 978-7-5327-8702-9 之前有很长一段时间我觉得自己看书看不进,但是读这本《信号》的时候却突然觉得没有那种读不进的感觉了,反而有一种可以让自己很投入地沉浸在小说的设定和情节里面。我觉得是它缓解了我近期的浮躁的心情,朋友说我这个是逃避现实。 这本短篇小说集还蛮厚的,说是里面有新作也有旧作。我以前读过这位作者的《死水恶波》,把目录拿出来看一下,竟然只有三篇是重复的。剩下的这些故事读的时候觉得蛮喜欢的,现在读完了几天却也说不出一个所以然啦。我能想到的是,一种真实的感觉,虽然故事有紧迫感但是同时有一种稳稳的安全感,还有就是一种恒定的信念。我记得其中有不止一篇,讲的是random kindness,就是明明没什么关系,但却愿意多跨出一步建立起了了不起的人与人之间的连接。就算是讲人世无常的故事,也有一种是非观,即使是讲不出道理的。 现在再迅速翻了一遍,我觉得自己更喜欢前半本的那些故事,包括《重塑信心》、《修炉人的哀歌》、《钢琴调音师》、《书评的故事》,最喜欢《安抚心灵》。
衣柜 奥尔加·托卡尔丘克 Olga Tokarczuk 赵祯/崔晓静(译) 978-7-5339-6171-8 这本书一共一百二十页,其中一半是附录几篇同系列每一本都有的文章,只有一半的正文包含了三篇中短篇小说。这么可以独立成为一本书卖,也有点太不厚道了。 故事分别是《衣柜》讲的是一对夫妻爱上了自己家买的二手衣柜,确切地说爱上了待在衣柜里面的感觉;《房号》是酒店的客房打扫人员从自己每天打扫的房间里窥探出来住客的样子,最后自己下班后摇身一变换了一个人一样;《神降》里的程序员编程创世界。三个故事都感觉蛮一般的,没有之前读托卡尔丘克那样给我惊喜。
糜骨之壤 奥尔加·托卡尔丘克 Olga Tokarczuk 何娟/孙伟峰(译) 978-7-5339-6296-8 托卡尔丘克的这本《糜骨之壤》讲的是一位老妇生活在偏远山区,平时的工作是帮忙照看房子和教英语,同时的兴趣爱好是星盘,还是一个反对狩猎的积极分子。在她的社区中不断发生了杀人事件,并且这些案发现场还有很多野生动物的痕迹,老妇就一直写信给警察局提供更多的细节,说这些死者都是非法狩猎者、虐待野生动物等等,要求严查,但是都没有结果。她的诉求没有得到任何反馈,她也越来越激进,在宗教场合也直言不讳地控诉,结果反而丢了工作。故事的结尾是原来她是凶手,在她的朋友们的帮助下,她成功逃到了邻国。 乍看之下,这是一个环保的故事,关于爱动物和爱大自然的宣扬,因为人类如此残忍和没有爱心,悲剧由此而生等等。如果说凶手真的是动物的话,可以引发出人类的世界观和动物的世界观的差异讨论。在这么一个如此边远寒冷的地方,人与自然的关系被某种现代化的东西所侵蚀了。 再往下读,我发觉我对于女主的遭遇有一种感同身受的同情,有一种痛苦的感觉,无力和反噬来自于诉求的失败。更进一步,是对不公的愤怒态度反而成了有错的一方、对于恶行的揭露反而成了被谴责的对象。用小说里面的例子,圣休伯特在成为圣人之前,钟情打猎和杀戮,在见到耶稣后痛改前非、再不杀生成为了圣人。然后在现实中,他却成为了猎人的守护神。让我想到现在很多真正的恶行不被追究,而是揭露恶行的行为却被攻击和标榜为不和谐的行为,因为产生了不好的社会影响。这种荒唐又魔幻的现象,在现在的现实生活中层出不穷,每天看到的新闻都魔幻可笑,同时又让人感到无力而且恐怖。 托卡尔丘克那么厉害,肯定不止于此。刚开始读这本小说的时候,觉得女主老是在神神叨叨地讲星盘的时候,感觉一下子把她变得不够让人信服了,当时我的解读是正面人物应该是故意被刻画得不那么完美。然后最后的情节揭晓,女主被外部社会反馈反噬到了一个极端,变成了施害者。从外部来看,更恐怖了,感觉是不能纠正它直接成为它了,不仅是假币淘汰良币了,是良币直接黑化了。从内部来看,是一种警戒,我们自以为很有道理很有原则地在用一己之力对抗不公的外部的时候,要当心的一点,在衡量外部的反馈之余,需要及时好好审视一下自己如何收到了反噬。 但是良币为啥不能黑化呢?
A Desolation Called Peace Arkady Martine B07QPJHNSM 今年雨果的获奖作品是Arkady Martine的Teixcalaan系列的第二本《A Desolation Called Peace》。两年前的国庆,我在读该系列的第一本,同时在积极找工作,今年的国庆我在读该系列的第二本,同时也在积极找工作。这两本都得了雨果奖,我找工作的路程怎么那么艰辛。同样艰辛的是我今年读者第二本书,感觉没有第一本好看了呢,真的是看了我整整一个月督促自己在10月最后一天读完,好歹也算是国庆读雨果的习惯达成。 故事是接着第一本和主人公的imago有亲密关系的大帝国的国王驾崩,和主人公的imago有亲密关系的贵族Nineteen Adze继任,国王的克隆小孩Eight Antidote被作为继位者留在朝中。外星人来访,可以杀人于无形。主人公Mahit和帝国联络人Three Seagrass一起到了和外星人打交道的帝国舰队上,共续前缘的同时试图和外星人交流。但是有各方政治势力的胶着,还有想要挑起星际战争的,最后被Eight Antidote成功阻截。一切回归和平。 之所以这本没有上一本让我那么喜欢,可能是它的情节相比之下更多宫斗和言情了吧,虽然还是有名副其实的科幻的元素,但是从太空歌剧的记忆移植到太空歌剧的外星初接触,这个主题的变化也太仓促了吧。上一本还有一个主题是关于帝国和小国之间的博弈,这一本直接加入了外星的元素,好像是把这个主题做了一些升级。但令我不够满意的地方是,关于外星的事情讲的太少太浅了太表面了,感觉还是在为宫斗让路。 昨天我看了一部关于《尤利西斯》出版百年的纪录片,里面讲到James Joyce虽然身为爱尔兰人但是长年在国外居住,还被爱尔兰的爱国人士指责本人和其作品都不够爱国。我看下来的感觉其实是James Joyce和政治不怎么挂钩,但是纪录片后面又说其实James Joyce的这种行为和作品是很政治的,是一种超越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的国际主义。由此,我顿悟了两件事情。首先,评论家可以把一个人一部作品翻来覆去地没东西讲出东西来,结果和这个人这个作品本身是什么都没关系了。其次,反政治也是一种政治态度,真善美是可以相互转换的。Joyce在他的作品中描述的是一些他眼中的最普通最典型的都柏林的一天,同时也可以成为预言整个欧洲的导向。 同样的这两点顿悟也可以运用到《A Desolation Called Peace》这本书上。帝国对Lsel这个边境小国的统治也好,帝国和外星的外交也好,帝国本身的迂腐的历史,都透着一种虽然国家很大但是心胸很狭隘的感觉。即便如此,包括第一本和第二本都有一个底线,那就是和平。就算国家不能变得更好,好希望这个能成为某种最低限度的共识。
缅甸岁月 Burmese Days 乔治·奥威尔 George Orwell 冯军燕(译) 978-7-205-08869-9 故事讲的是英国殖民时代,那个时候缅甸属于英国殖民的印度,一帮英国白人去那里做管理工作,有自己的小俱乐部。主人公是其中的一员,但是他对待缅甸、当地人以及殖民的态度有那么一些不一样,用现在的眼光来看,更开放更进步,但是这种想法却和当时的人们格格不入(包括殖民者和被殖民者)。然后这个主人公结交了当地的朋友,想把他引荐加入俱乐部,未果;还在当地喜欢上了一个英国白人小姐,也未果。 我觉得我是被这本书封面的一句话带偏了,封面上写“一个异己孤独者的悲剧”,我以为这个是书的副标题了,一直带着这个预设在读小说。结果这篇明明是爱情小说成分更多嘛,换句话说异己孤独者的形象并没有那么纯粹。但是我比较喜欢这样的主人公的设定,因为他不是一个英雄式的异己孤独者,不是一个完全的正面主人公形象,他有着很明显的缺陷,比如他也是胆小慎微随波逐流、他也会为一个渣女大小姐心动等等,总之他是一个普通人。这是一个普通人的故事,接下来的问题就是,他的人生失败的原因到底是不是异己呢? 从每一个小地方来讲,其实并不是。首先他的爱情生活的失败,他被渣女大小姐拒绝的原因,是他之前对当地女性的随意处置,虽然这件事是他的异见对阵方爆出来。然后他的事业,好像小说里也没有什么特别讲他多么投入,反而好像是不怎么敬业,整天混着的状态,而且也并不是因为异见从心底里反对而不好好做,只是好吃懒做想混着。 当然从大方向来讲,这一切都好像都和他是异己息息相关。如果他和他的同伴们一样,接纳甚至推崇这种落后的反文明的价值观,好像应该可以混的很舒服。但是他的内心抵不过,抵不过就得付出这样的代价了嘛?为什么遵从自己内心、更文明更理性的选择,就要背负代价呢? 一些摘抄 与此同时,佛洛里也在这份公开侮辱自己朋友的公告上签了名。他这样做的原因与以往无数次这样做的原因相同:他缺三严词拒绝别人所需要的那点勇气。因为,如果他自己愿意,他完全可以拒绝。当然,同样不用怀疑的是:如果他拒绝,定意味着要和埃利斯,以及韦斯特菲尔德吵上一架。但是,啊,他实在是讨厌吵架!那些唠叨!那些嘲弄!一想到这些,他就退缩了。他感到自己脸上的胎记越发明显,不知道喉咙里有什么东西,使他的声音变小,心里发虛。不能拒绝!侮辱自己的朋友牛竟更容易些,尽管他知道朋友一定会听说这件事。 这是一个令人室息、使人变愚味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每一句话、每一个想法都要经过审查。在英国,这种氛围甚至让人难以想象。在英国,每个人都是自由的。我们在公共场合出卖我们的灵魂,然后,私下里,与朋友们在一起的时候再把它赎回来。然而,当每个白人都是专制齿轮上一颗嵌齿的时候,友谊也很难存在。言论自由是不可想象的,其他自由倒是可以拥有。你可以白由地成为酒鬼、懒汉、懦夫、造谣者、通奸者,但是你不能白由地独立思考。你对任何问题的看法,只要这个问题稍微有点意义,就要受白人法典的支配。
Tuesday, September 27, 2022
莫比乌斯时空 顾适 978-7-5133-3908-7 这是一本当代作家顾适的科幻小说短篇集,读完才惊叹原来中国的科幻小说已经那么优秀了呀,我还一直很回避《科幻世界》只愿意读《科幻世界译文版》是我狭隘了。虽然觉得非常不错,但还是在四星和五星之间有点犹豫。下面我列一下喜欢的地方和不喜欢的地方。 喜欢的地方 虽然是短篇小说,但是篇与篇之间有的可以联系起来,比如这一篇的主角的名字和另一篇的边缘配角人物名字一样,更厉害的是这些世界的设定有的也可以串联起来,比如《嵌合体》里的飞船。感觉这个作者笔下的世界很宏大,几乎有一点好像阿西莫夫笔下的机器人、基地、帝国三大世界融合的感觉了。这样使得比较单薄的短篇小说一下子支棱了起来。 正如整本书的名字一样,这位作者的不少作品的主题是我喜欢的“循环”,最明显的是同名短篇《莫比乌斯时空》、《赌脑》。特别是《赌脑》挺厉害的,嫁接在一个好像非常中国古代武侠风的故事上,其实结局不难猜到,难的是把这么复杂的故事圆干净。感觉这篇《赌脑》非常适合改编成剧本杀的本子啊。 《2181序曲》再版导言,这篇我在目录看到的时候还在疑问,是不是排版搞错了,结果作为全书的最后一篇其实是一篇正经的作品,这个设计应该也是用过心的吧。我也很喜欢,感觉是另一种风格的,从不同的角度来盲人摸象讲一件事情,有点找到了读Ted Chiang的感觉。 不喜欢的地方 我本以为科幻小说的中二是男作家独有的,结果我错了,或者说我的这种性别偏见也很中二。 真的无法欣赏情感类的科幻小说,这本短篇集里面竟然还有不少。我本以为刘宇昆已经是这种我不能忍受的类型小说的地板了,没想到换了一个女性作家的我也看不下去,我又性别偏见了。 好像不喜欢的地方都归结于我性别偏见带来的喜好偏差了,我就还是打五颗星吧。
Also filed in
|
Tagged 顾适
|
Thursday, September 22, 2022
异常 L’anomalie 艾尔维·勒泰利耶 Hervé Le Tellier 余中先(译) 978-7-5507-3194-3 没想到这是一本龚古尔奖获奖作品啊,我以为龚古尔奖都是那种很严肃的、文学性很强的作品,这本小说也不是说文学性不强啊,倒也是很正规的旁引佐证很多的那种,只是其情节有点过于引人入胜了吧,简直是一部电影的脚本的感觉。 首先这是一本科幻小说,科幻的设定是一架越洋飞机在快着陆的时候经历了一场异常天气,结果时隔三个月着陆了两次。时隔三个月出现了两批一模一样的飞机上的人们,只不过之前着陆的那些人们的生活已经有了新的进展。小说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分头讲在飞机上的这些机务人员、乘客各自的生活;第二部分讲飞机第二次着陆以后,科学家们对此的分析,政治家们对此的反应;第三部分讲的是两批人们和自己相遇,相互回归自己的生活,生活如何继续。 关于这件异常的科学解读有三种,一个是虫洞穿越,一个是生物复制,还有一个是笛卡尔命题2.0,我们是某种程序中的组成部分,程序发生了异常。其实小说也并没有花很多笔墨来展开和验证这几种解读,我反而是对生物复制提到的一个点感到细思极恐。就是说所谓的复制,那前后两批人哪一批是原版的哪一批是复制的呢,结论是后一批是原版的。因为往往就是复制的版本先出来,就好像我们使用复印机一样。所以这是一个先后次序问题,也就是说有可能大家都已经是复制的了,只不过原版的因为时间问题还没出来。 光是这么一个科幻设定,而且也没那么硬科幻,那也只能是一部电影改编的水平,怎么能得龚古尔奖呢?那肯定是因为它写的好,人物非常丰富,背景知识也非常丰富之外,有一些更多的更深的启蒙吧。异常事件可能只是一个契机,可能经历了之后也像没有经历过一样日子可以一尘不变地过下去,但是它是一个让人重新审视自己生活的一个契机。在这本小说描述的,都是个体本尊和复制之间的某种和解,是很个性化的很私人的、却又很不同的选择。但是同时在飞机上的那么多人,又是一组群像,是各个社会阶层文化背景的缩影。在小说的最后,这些个体的行为看似有了终结,却又说需要再进一步,是集体的行为。 “什么都不,什么都不会政变。我们还是会在早上能来,会去上班工作,因为我们始终得缴付房租,要吃饭、喝水、做爱。就跟以前那样。人们会继续活动,就像我们真实存在的那样。对所有可能证明我们是搞错了的一切,我们视而不见。这就是人性。我们不是理性之人。” “维克托 •米耶塞尔所说的,多少有点儿,怎么说呢,费罗麦德,有点儿您今天早上在《费加罗报》的那篇文章中所称之为,我们对滅少“认知失调’的需要,不是吗?” “是的。假如我们的赌注就是不能彻底输掉,那我们己经准备好要去扭曲现实。我们想要一个回答,来解消我们哪怕只有一丝丝的焦虑,我们想要一个办法来设想世界,而不至于质疑我们己有的价值观、我们的激情和我们的行动。瞧一瞧气候的变化吧。我们从来就没有听科学家的。我们通过矿 物燃料,无论它们是虚拟的或非虚拟的,来亳无节制地排放虛拟碳,我们在加热我们的大气,也无论它是虚拟的还是非虚拟的。而我们这一种类,无论它是虚拟的还是非虚拟的,始终都将灭绝。什么都没有政变。富人们希望能独自逃脱,这很不近情理,而其他人只能局限于抱有一丝希望。” 在这方面,整个地球都面临着一种新的真理,它质疑我们所有的幻觉。毋庸置疑,有人给我们发来了一个信号。可惜啊,思考花费了时间。事情之所以带有讽刺意味、生存有可能是虚拟的这一事实,兴许给了我们更多的义务来面对我们的旁人,我们的地球。尤其要集体行动。 这一检测并不是指定给只作为个体的我们的。这一模拟设想到了海洋,它嘲笑每一个水分子的运动。模拟所期待的,是我们整个人类的反应。不会有什么至高无上的拯救者。我们必须自己拯救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