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Category Archives: 普雷缪色扣

西游韦安地 Hadestown

Hadestown 2024.3.2 Lyric Theatre 这部音乐剧我想看很久了,终于在本次英国行程临走前一天看到。 剧情虽然是希腊神话,改编成现代的感觉就很狗血,女傻男渣。第一幕就是男女主角的相识相爱,以及Hades和他老婆的一些基本介绍,以女主进了冥府为终点。第二幕男主去冥府救女主,他的歌声感动天感动地感动了Hades,Hades和自己的老婆也和好了。拯救阶段,本来就是一个很反人类的设定,还增加了一个还一起救工友的内容,我后面一直在想的是男主回头这些工友怎么办。关于这个设定也可以讨论一下,是一种对真爱的测试,还是本来就是不合理的不对等的人和神之间的赌注。我很喜欢这部音乐剧最后的解读,这是一个sad ending、也是一个tragedy,但也不妨碍人们继续一直重复这个故事,当一切都回到开始的剧情是一个美好的开始,也很美好。 我看的这次演出的男主唱的也太烂了,特别是高音的地方,很部协调。一开始的时候有一组群演和他一起唱感觉就是为了帮他铺底打掩护。回来听原卡,果然还是原卡的高音和中音比较和谐统一。歌曲和舞台都很棒,一开始舞台很紧凑,主人公、群演、三女神、乐队等等都在舞台上,后面没想到这个舞台还分好多区域可以升降(到Hadestown)、旋转、甚至往外退有探路的感觉。五个群演里面有一个很抢眼,有一只手,好厉害。 Hades说“We build a wall to keep us free”,这是真的神话剧情,还是在讽刺? 男主也有一句让我印象深刻的台词,他说toast to the world we dream of and the one we live in。斩钉截铁地区别现在所在的世界并不是想要的世界,同时表达想要追求美好的世界,又不失风度地给现在所在的世界一点督促。 Tag: Anaïs Mitchell, Musical, 最后一如既往打个我自己的分 🌟🌟🌟🌟🌟 An Enemy of the People 🌟🌟🌟🌟🌟 NT Live: Vanya 🌟🌟🌟🌟 The Hills of California 🌟🌟🌟✨ Hadestown 🌟🌟🌟 Standing at the […]

西游韦安地(番外) Escaped Alone

Escaped Alone 2024.2.24 Torn Theatre, Glasgow 说实话没看懂。我在去年现代戏剧谷的时候看了这个剧作家Caryl Churchill的《我是哪一个》,感觉还挺有意思的。但是这部话剧我真的没理解在说什么。 故事本身很短,一个小时不到。以我理解的,来描述一下这个的情节。这部话剧分为三条线:第一条是是日常邻里的下午茶聊天,一个人是新搬来的比较底层的阶级,一个人是防卫杀了丈夫坐了六年牢回来孩子已经长大有了自己的生活,一个人是有病不常出门,一个人是子孙满堂各有出路。第二条线是这些人每个人有一个独白。第三条线会突然时间静止,聊天局其中的一个人会抽离出来讲一个好像是平行世界的社会历史发展进程(悲剧)。时间静止转场的时候,灯光直接打在观众席上,非常刺眼了,加上很响的声音不是很舒服。 再记录一下购票的的小插曲。一开始我去这家剧院的官网看演出信息,然后点开页面的介绍视频,视频里是一个人在用手语+字幕介绍这部戏,然后我就很害怕不敢买票,以为这部戏就是纯针对特定人群用手语表演的。翻来覆去看了好久,才发现在演出的时间表上有一两个场次标注了手语的标志。还有一个特别的地方,这部戏的票价一共有三档,分别相差大概两三磅,但是座位表是一模一样的。旁边的说明是由观众自己选择哪档票价适合自己的钱包,现场也不会要求观众提供任何证明来justify自己票价的选择。蛮好的。 Tag: Caryl Churchill,

西游韦安地(番外) NT Live: Vanya

NT Live: Vanya 2024.2.23 Vue Cinema, Glasgow St Enoch Andrew Scott太牛了!一个人演剧里面所有的角色,而且不只是两三个,整个一套有七八个。每个人物有一个属于自己的识别道具,比如手绢、网球、项链、瘸脚、音效机等等。Andrew Scott的表演可以让我觉得很accessible,对于我来说,甚至可以说是第一次可以让我看得下去Uncle Vanya这个剧情,可以去理解这个故事。 剧情是过气艺术家娶了年轻美貌的妻子,医生爱妻子,过气艺术家的女儿Sonya爱医生,Vanya叔叔用尽一生的苦力保住Sonya的房子被艺术家卖掉,因为妻子要搬到城市去住。 我觉得这讲的是关于小人物/每个人对生活的选择,剧里面的每个人都没有快乐,但究竟是什么给了这些人继续生活的信念? 这次赶着这部NT Live在英国院线上映的第一周在格拉斯哥电影院里看的。NT Live的好处是可以特写看演员的表演,每个表情小动作都一清二楚,再次让人赞叹Andrew Scott的厉害。一个人演对手戏挺有难度的,但是全程都特别好,唯一是演到两个人物的亲密戏有点尴尬好笑。 Tag: National Theatre Live, 契诃夫, Sam Yates, Andrew Scott,

西游韦安地 Dear Octopus

Dear Octopus 2024.2.17 National Theatre 同一天的下午看的《The Hills of California》,晚上看的《Dear Octopus》。从某种程度上,这两部戏还有挺多相似之处的。几乎是一样的舞台场景,都是180度的旋转,展现两个不同的房子里的组成。剧情的主人公们也都是一家子。只是这部戏的剧情也太无聊了,看得我直犯困。感觉也是一部很早以前的话剧,但是和现在几乎没什么关联性,不是很理解这部戏被复排的意义。 里面的几个小演员,不知道是表演还是角色本身,矫揉造作让人犯呕。这部话剧首演的版本眼男主的是John Gielgud,演员本身已经成为另一部戏的角色了。 Tag: Dodie Smith, Lindsay Duncan,

西游韦安地 The Hills of California

The Hills of California 2024.2.17 Harold Pinter Theatre 故事的开头是一个家庭里的妈妈临死,她的几个女儿纷纷赶回来,大家聊聊现在,而更多地是在回忆过去小时候。舞台的设计是一个可以180旋转的,旋转到前厅的时候就是在讲现在的事情,旋转到内堂餐厅的时候就是讲小时候的事情。女儿们小的时候,妈妈给她们组了一个合唱团,想要逐梦演艺圈。当一个星探来访,却只看上了大女儿,并且妈妈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大女儿和星探单独进房间。大女儿被潜规则、怀孕、堕胎、只身一人去美国再也没有回来过,直到妈妈临死这一天。大女儿最后回来,竟然是带着自己的孩子(婴儿)交给自己最小的妹妹,都没去看妈妈,就离开了。 我之前看过剧作家Jez Butterworth的另一部《The Ferryman》,所以心里对故事反转的残忍程度有一定的预期。这部的反转依旧很有力,但比我预想的残酷更温柔一点。但是不得不承认,这部戏的后劲很足,还人印象很深。 我不想探讨太多大女儿被潜规则,到底是妈妈的视而不见的错,还是大女儿自己爱慕虚荣想要上位什么的。首先,从施行者的角度来说,这是一个让人不忍直视的恶,不管怎样的分析也无法改变或者减少它的恶。其次,妈妈和女儿之间的真相也没那么重要了,因为它同样不能减少妈妈和女儿背负了一辈子的痛苦。 看上半幕的时候,我觉得这个妈妈是一个很有力量的形象,独自带着四个孩子试图改变命运,同时她也是很有挣扎的。这样的妈妈教了孩子很多,教的时候妈妈就好像是天,但是女儿们离开了妈妈以后,这些似乎都变得没有什么意义了。然后这样的循环被不断传承下去,打破传承成为了一种传承。 另外,歌很好听,里面的两组姐妹,现在长大的和以前小时候的演员们和音唱的也超级好听。全剧的最后两组姐妹接连唱着同一首动听的歌,蛮戳人的。世界的种种恶与残酷,人们似乎至少可以在短暂的歌声中得以慰藉。 Tag: Jez Butterworth,

西游韦安地 The Motive and the Cue

The Motive and the Cue 2024.2.15 Noël Coward Theatre 据说是根据真人真事改编的,讲的是排练《哈姆雷特》,导演和演员之间的冲突。幕与幕之间换景的时候,会穿插演员们讲哈姆雷特的台词或者巴赫的钢琴曲。 看标题,主题是我喜欢的,但是并没有看出来足够有结构性的搭配。是演员的哈姆雷特还是导演的哈姆雷特、用motive/cue来引导演员创造哈姆雷特。但是其实这个故事的情节没那么复杂和有深度。最后才发现原来不是我以为/期待的关于motive/cue的,而是关于歌颂戏剧本身的。背景的情节是:演员是伊丽莎白泰勒的老公,原本都演一些有肉无脑类型的角色,靠演这部《哈姆雷特》在百老汇的演出翻红了。导演入行的时候做的也是演员,也是演哈姆雷特演出名的,而他当年演的那部《哈姆雷特》的剧院,就是这部《The Motive and the Cue》现在正在上演的Noël Coward Theatre剧院。扮演导演的是Mark Gaitsse,他讲话的语气特别英式再加一点厌世/认真,可能这是笑点之一? Tag: Jack Thorne, Sam Mendes, Johnny Flynn, Richard Burton, Mark Gatiss, John Gielgud, Tuppence Middleton, Elizabeth Taylor,

西游韦安地 Standing at the Sky’s Edge

Standing at the Sky’s Edge 2024.2.14 Gillian Lynne Theatre 这部音乐剧的风评很不错,歌也好听唱的也好。但是对话多到不像音乐剧,唱歌的时候就是群舞现代舞非常烦。 故事讲的是在不同年代住在同一个公寓里的三个家庭,第一代是工薪阶层夫妻,第二代移民的黑人,第三代是分手后的女同。我并不是很喜欢它的剧情:三代家庭非常没意思(让人觉得是在抄袭《Why Women Kill》;新年二死,为了巧合和煽情太恶心;第三代的女同复合直接吐了,没有男人不能活直接开倒车了。 Tag: Richard Hawley, Chris Bush, Musical,

西游韦安地 An Enemy of the People

An Enemy of the People 2024.2.14 The Duke of York’s Theatre 我还记得疫情期间海外有一大波在线资源,当时看了德国邵宾纳放出的资源Ostermeier版本的《人民公敌》,简直一下子把我震惊到了。一个那么古早的故事,竟然那么贴近现实,故事的改编可以如此地贴近现实,又那么多重反转且层层有道理。真的太好看了。 这次来英国西区看的第一部戏(也是最贵的一部戏),依旧是Thomas Ostermeier导演的,由Matt Smith主演的版本(当然在台词中也玩了一些Doctor和exterminate的梗)。还是好看到起飞! 先说说我能辨认出来的这个版本改编的地方:有了更多的音乐元素,剧中会唱歌,转场间隔除了音乐之外还有舞台上的涂鸦像是标注一样,还有就是女主的爸爸会带着真狗上台入场。 男主发表演讲是全剧的一个高潮,把整部剧的主题进一步拉高了。他说这个整个社会的污染,不是经济有危机,经济就是那个危机。资本家很有钱,点名马斯克说了他一些坏话,劳苦大众却连最基本的保险都是问题等等。 然后就是和现场观众互动的环节。我之前看的德语版视频在现场和观众对话的时候没有字幕,这次西区的版本也有一样的桥段,会现场让大家举手表决站在谁的那边,并且还有开放递麦让观众自由表达自己的观点。让我开眼界了,我非常惊讶于主动表达的观众很多,而且真的是从不同的角度表达自己真实的观点,而且这些观点也都很有道理。 最后的反转是女主的爸爸趁着新闻发布会的丑闻低价买入了股票,让男女主这对夫妻陷入了人生怀疑,全剧停在这个意味深长的无言对视+背景音乐中。这一开放结局也意味着一种再次反转的可能性?我想到正好那个时候看到的Wework相关新闻,当年被高价请下台的创始人,最近趁Wework股价跌倒谷底的时候又在大量买入,可能重拾控制权。Wework的理念文化都很美好很超前,但并不是一个盈利的模式,现在反而正因为它的不盈利可以让其最原始的理念可能重新回归? 看完这部剧一路都很兴奋。我最大的疑惑是,看到在现场绝大多数的人在投票的时候都站在了男主的一边,那为什么男主还是会成为人民公敌呢?Aileen说,这部话剧的存在本身是对它所推崇的理念的背叛。为什么这个反资本主义的故事,要被大明星主演并以高价的票价出售呢?想看这部话剧的人,自然已经能够判断男主不是人民公敌了;看得起这部话剧的人,根本也不在需要被拯救的阶级中。 Tag: Thomas Ostermeier, Henrik Ibsen, Matt Smith, Jessica Brown Findlay,

Natasha, Pierre & The Great Comet of 1812

娜塔莎、皮埃尔和1812年的大彗星 2024.1.21 交通银行前滩31演艺中心 简单记录一下: 舞台舞蹈群歌都不错。 台词全部是唱的不是很喜欢(关键唱台词的曲调不咋地),唯一不是唱的台词是皮埃尔对娜塔莎的表白,连人物的动作表情也是用唱的第三人称描述。 情节太狗血,总觉得名著还是有底子的,底子就在最后十分钟,这种意境还是蛮打动人的。 一开始的人物介绍比较痛快,那首歌挺喜欢的。 总体感觉是很美式的音乐剧,虽然有俄罗斯的歌舞的风味,但是对于人物的处理、歌曲的处理、情节的处理都很简单直接潦草。

恶魔奥涅金

2024.1.7 上海文化广场 据说这是《大师与玛格丽特》音乐剧版的原班人马打造的《恶魔奥涅金》音乐剧,从俄罗斯来中国演出,这次扮演奥涅金的主角就是《大师与玛格丽特》里面的腿超级长的魔鬼。 我买的是180的补贴票(280的座位),买完后的几天看到小红书上很多人抱怨后面开售300的盲盒票子(开出来的都是680的座位)。到了现场,门口的黄牛依旧很活跃,而一楼真的有很多空位子。就有一种很矛盾的情绪,又不希望音乐剧太多票价炒很高一票难求,又不希望票房很差演出团体也很可怜。 先说舞美。我是去年10月的时候看的《大师与玛格丽特》的视频,同时间还看了《安娜卡列尼娜》,真的是一个天一个地。所以我看之前的期待放得蛮低的。但是现场看着还挺不错的,有一个后景主舞台的设计,场景一直在换,一开始是音乐球的揭幕,后面变成舞厅、宴会厅、角斗场等等,再加上雪花飘扬,蛮好看的。而且据说这个后景的后面还有背景投影,我坐在山上一点也没有看到。 再说剧情和改编。说的还是奥涅金的故事,多了一个恶魔的人物,说的是老年奥涅金很悔恨自己的人生,恶魔就带他重温一切。但是仔细一看,这个恶魔除了在旁边指手画脚,其实对情节没有什么影响作用,该发生什么还是发生什么。唯一的作用,勉强可以说是当坏人,把故事中发生的不好的事情全部的锅都甩到恶魔的身上,剩下来的那些主人公都有主角光环了。故事本身,我回想看图米纳斯的舞台剧《叶甫盖尼·奥涅金》给我的感觉好像差不多。退出多才多艺的俄罗斯人民的大背景,这个故事简单到很纯粹。纯粹的故事,再加上历史悠久的俄罗斯文化的加持,更容易打动人吧。 其实这次演出里面,我也是比较喜欢群舞的戏份,又热闹又好看。另外,觉得妹妹奥尔加的戏份是不是有点太多了,傻白甜加绿茶的设定让人比较反胃。我最喜欢的一首歌是快到最后,女主已经嫁做人妇男主后悔了来找女主要安慰,女主唱的虽然但是爱你爱你爱你的那首。

事实的有效期

事实的有效期 The Lifespan of a Fact 2023.12.26 上海话剧艺术中心 故事讲的是一个杂志要刊登一篇报道/观察文章,内容是关于一个在拉斯维加斯坠楼自杀的男孩,以及一些同样发生在拉斯维加斯的事情,主编要求一个实习生做事实审核,实习生极度认真地找出来很多很多,作者本人一概不认。 本来我期待的是各种脑力激荡,关于事实的审核、真实的界限、审核的意义(是为了让故事站得住脚/程序正义)、数据的真实vs情感的真实等等,这些都有提到,并且是带着一种欢快地互撕的氛围展开的。让我没有想到的是,这些似乎都只是这个故事的一个引子,后半段重点变成了自杀的主题。人/男孩为什么要自杀,人如何和死亡/自杀相处,城市与生活在其中的人的关系,自杀预防机制的存在等等。后面我一直在等,觉得应该有一个炸弹,比如实习生是认识甚至深交死者的之类的,没想到扔炸弹的是作者,打的是温情牌。这个作者和主编吵架的时候太占上风了不不够平衡,最终其实也没有和解蛮好的,却很和谐地一起读文章虽然让人感动但有点牵强奇怪。 为什么不当作虚构作品发表呢? 三位演员中,扮演实习生的看节目册才发觉是刘炫锐,蛮厉害的,还可以演出那种憨憨楞楞的大学生的语气和感觉。 这部话剧是根据同名书改编的,同名书就是实习生和作者两个人关于这些文章事实审核的通信。看到还有一种翻译叫做“事实的寿命”,感觉更贴切呢。 Tag: Jeremy Kareken, David Murrell, Gordon Farrell, John D’Agata, Jim Fingal, 刘炫锐,

中国大戏院2023国际戏剧邀请展

年底之前清一下剧的观后感,今年的中国大戏院国际戏剧邀请展有兴趣的有三四部。下面是看的第一部《伯格曼小姐》,《闯关一代男》在10月份的戏剧挑战月写掉了,还有两部《卡利古拉》和《血色婚礼中的沉默》因为时间冲突都没看上。整体来说体验差、剧也不咋地,一定要补贴优惠票才勉强去看。 伯格曼小姐 A Bergman Affair 2023.9.8 中国大戏院 临开场一分钟的时候,工作人员叫大家可以往前坐,灯光暗了大家还都在找位子,我懒得动了就在原座位坐着。开场演员开始讲话,我哪里都找不到字幕,但是看到别的观众大家都非常淡定,我以为我自己买到的是无字幕专场。倒是工作人员一直来来回回,大门一会开一会关,老化的门的开关的噪音特别大。后来问坐在阶梯上的工作人员才知道,字幕在很深的地方,坐在山顶的作为根本看不到。我看到几个一样坐在顶层但是第三排的观众把身体横着弯折90度在看。为什么不是先安排、告知,连换座位的时候也不说明原因?! 神奇的是,这次演出演员们讲话发音异常清晰,用词也比较简单,我竟然听明白了90%+。剧情将的是女方婚外恋鲜肉,特别冷静地告知自己的丈夫,丈夫开始很卑微,后面很生气,最后把自己生病甩锅女方。最后半小时才出现出轨对象,但却也只是一次约会就负罪感爆棚离开了。 故事比较简单,剧本也蛮短的,一个半小时就结束了蛮好的。不喜欢形式上的“创新”,当主人公很激动或者有内心大戏的时候,有一个黑衣人来像木偶一样地带引演员的肢体动作。再加上女主的丈夫把“中心思想”一句话写在黑板上,做作了。

法国诺诺剧团两部

周末的时候连续看了两部法国诺诺剧团(Théâtre Nono)在上海的演出。不知道是因为这个剧团实在没什么名气,还是大宁剧院离市中心有点远,还是因为天气太冷了(剧场里面暖气开的太足了,几乎热得要缺氧了),剧场的上座率蛮低的(虽然我买的也是两位数的最便宜的票价)。倒也不是真的这个剧团的演出有多好,它的优点应该就是比较忠于原著,以及是没有中场的两个小时的时长吧。 Tartuffe 伪君子 2023.12.16 大宁剧院 先说周六的《伪君子》,我记忆中看过最好看的《伪君子》就是立陶宛国家话剧院的版本,当时也是在大宁剧院演的。这次演出的布景非常简单,几乎没有换景,表演也非常中规中矩。我也不重复剧情了,简单记录几点这次看的时候想到的。 主角到底是剧作同名Tartuffe还是男主人Orgon?很难说这部剧的标题都是Tartuffe了,他还不是真正的男一号,但其实他几乎是整部戏演了1/3以上才出场的。而且男主人Orgon的戏份太足了,给人很直观的感觉是他的糊涂无知的罪过大于Tartuffe的虚伪诈骗。 Tartuffe的行径在现在看来,其实就是宗教绿茶,就是有人吃这一套,就算身边的所有人都看得很清楚。剧里面最有智慧的,是女仆和女主人,而且她们都有勇气去戳穿/挑战Tartuffe,甚至给Tartuffe下套。 东窗事发Orgon都已经看透,Orgon的妈妈还是坚持不相信,这说明了什么? 最后男主人Orgon的结局怎么那么好,虽然是团圆结局吧,但这不是反而削弱了这部剧的批判意义吗? Tag: Molière, Théâtre Nono, En attendant Godot 等待戈多 2023.12.17 大宁剧院 周日的《等待戈多》,依旧是很差的上座率,很闷热的剧场,很简单的布景,很准时的无中场休息的两小时。演员也是同一批,但是能认出来的只有那个高高瘦瘦的昨天演Orgon的人今天演Didi。看到wiki,我才知道原来这部剧最开始是贝克特用法语创作并演出的,后来才有他自己翻译成英语的。 Again,虽然平淡没什么改编的地方,但是蛮好的,忠于原著的让人可以从最原始的文本来体验和思考。让人思考的几个点: 为什么里面的人物都好像失忆一样,我觉得Gogo和Didi失忆的原因和Pozzo的原因不一样。 第一幕里Pozzo骄纵霸道,Lucky逆来顺受,第二幕里Pozzo瞎了,讲话的样子很不一样了,但是使唤逆来顺受的Lucky的样子一点也没区别,同时Lucky哑了。我觉得他们不是用一批人了。他们代表的是各式各样的压迫别人的人和受压迫却(无力)反抗的人。 最后的中文字幕和现场法语对话有出入,对话是Didi让Gogo把裤子拉起来走路了,Gogo说裤子是没拉,但就这么走了,字幕是在讨论要不要两个人分开了。 Tag: Samuel Beckett, Théâtre Nono,

Once (二刷)

2023.12.9 上海文化广场 二刷了。我竟然没有翻到我一刷时候写的博客,再回去翻照片才确定自己是十年前在伦敦西区看的。当时去伦敦主要是为了Doctor Who的五十周年,现在已经六十周年了,来上海巡演的这个版本还是Arthur Darvill演的,还有不看的理由吗? 开场之后,听到一首又一首的歌,又回忆起了一首又一首的歌,原来除了《Falling Slowly》还有那么多那么好听的歌。这种重温又有惊喜的感觉真好。 情节方面,我本来就蛮喜欢的。John Carney后面的几部电影我也有看,《Begin Again》一般喜欢,《Sing Street》特别喜欢喜欢到无以复加。现在回头再看《Once》的情节,我发觉自己又看懂了一些10年前没看明白的地方,感觉这个故事变得更真实更脚踏实地了。抛开情情爱爱的地方不说,情情爱爱的地方的处理非常节制又很动人是少有的不让人觉得恶心的情感线,很特别的主题是在爱尔兰这样一个关于离别/远行的地方。有觉得自己一无是处几乎继续不下去的爱尔兰人,远行似乎是他们唯一的选择,远行的人留下来的孤独的人;还有从别的国家来的异乡人在爱尔兰,也是生活在社会的底端。他们的共同点是都有着极为丰富的文化底蕴,他们也拥有同样的对音乐的热爱这种美好。这一双重对比我之前没有意识到,今天二刷音乐剧才恍然大悟。 让我恍然大悟的还有一点。我近期看剧看现场看演唱会,有一个很普遍的感受,就是在现场看的时候觉得特别幸福,觉得这些艺术的滋养很美好也很有能量,看完以后马上有一种圣人模式觉得无法将这些美好带到我自己的生活之中,觉得自己的生活并不配。今天看《Once》的时候,我突然发现其实剧中的人物的生活也很贫乏的,但是贫乏之下还是可以美好的,只要有踏踏实实认真生活的底子在。这可能也是这个标题的第二层意思。看音乐剧的时候,我觉得最感动的地方是最后乐器店老板把钢琴送给女主的时候。我对电影记忆最深刻的,是结束的时候,一个长镜头从女主的家的窗户慢慢拉远,窗外有微风和翩翩落叶,窗内传出来阵阵钢琴的声音。美好如此简单。

兔秋戏剧挑战月 一些日本话剧

新ハムレット新哈姆雷特2023.10.30 开头讲了一些好像是太宰治写在书开头的内容。 新哈姆雷特真的变得很幼稚中二,全员都变得可爱了,Horatio很傻、皇后很傻以为Ophelia怀孕、国王Claudius很傻还特意讨好哈姆雷特(到底是不是真心)。 大臣对to be的反应是“两次,您说了两次‘痛苦’了!您说着一堆看似很有哲理的话语,一边无意义地叹着气,简直像三流演员的演技,实在很难看。” 流言(真相)变成了Ophelia怀孕了。 皇后和Ophelia都有点看不上哈姆雷特,还是为了bonding才这么说。 哈姆雷特大唱rap。 国王杀了大臣,因为大臣看到了什么?国王只是有心,但没真杀。皇后看到国王杀大臣,跳河自杀了。哈姆雷特得知真相,用刀划破自己的脸颊。 有好看的地方和难看的地方。改编真的很奇怪,Laertes变成战时英雄了,日本国旗的存在很多很碍眼,有点分不清楚哪些是太宰治哪些是演出的改编。 Tag: 太宰治, 木村達成, William Shakespeare, 銀河鉄道の父银河铁道之父2023.10.31 这是根据小说改编的话剧,小说的主人公是日本作家宮沢賢治的爸爸。 好宠孩子的爸爸啊,孩子也有很多很多试错的机会,这一家人都好可爱啊。 这样的家庭出来的孩子没赚什么钱,但是做的都是对社会、对他人、对家人有意义的事情。大赞。 Tag: 門井慶喜, 宮沢賢治, 的場浩司, 田中俊介,

兔秋戏剧挑战月 2023乌镇戏剧节

今年的乌镇戏剧节是第十届了,抢到了两部戏票,应该算是很幸运了吧。反正现在我对线下戏剧节什么,已经很佛系了,买到现场看也是很麻烦人也超级多,买不到说不定也是可以不用看到不一定好看的戏。这次买到的这两部戏有蛮多共同点的,都是国外剧团来乌镇演的,都是根据文学作品改编的,我都看过别的production。和之前看过的版本相比,这次乌镇戏剧节的感觉更好,算是加倍幸运了吧。 雪会展3号2023.10.28 情节感觉蛮属于原著的,娓娓道来,演到了就回忆到了。有直播影响,但也没有很多。 我当时记了很多的,现在找不到了,也不高兴重写了。这次乌镇戏剧节只看了两部,觉得这部更好看。 Tag: 克拉科夫新澡堂剧院, Orhan Pamuk, 魔山乌镇大剧院2023.10.28 舞台是一座山,很新的投影方式,投影都在山上,画面都是预制的,是疗养院里的每一个人物各种扮相打扮,现场的四位分别讲台词去配画面的口型。性别扮演是无差别或者颠倒的,唯有主人公Hans永远是是预制画面之外的。 魔山进去了就出不来了,对应中间有一段不是预录的,从山里面一直往下走,走到剧场后台再往下,一直是死循环最后是一个棺材。 主题,一个是时间(7分钟测体温的空白),一个是病痛和人生,一个是山下和外界的变化。 我自己读书的时候也没读完,但感觉这个话剧讲的要比书更简单直接一点,但是还是觉得差一点让我明白其中逻辑和顿悟的地方。 Tag: Burgtheater, Thomas Mann, Bastian Kraft,

兔秋戏剧挑战月 一些National Theatre Live

Under Milk Wood2023.10.24 好多华丽的词藻,演员记忆力真厉害。 Tag: National Theatre Live, Michael Sheen, Karl Johnson, Siân Phillips, Dylan Thomas, Lyndsey Turner, Hamlet2023.10.25 主演是Rory Kinnear大头娃娃,那时候还蛮年轻的。现代版的改编,有台式电脑。抽烟说to be。 Tag: National Theatre Live, William Shakespeare, Rory Kinnear, Prima Facie2023.10.26 一开始的法律的操作和解释,都非常合理,有说服力。接着到了女主自己亲身经历了,好像一切都变得不合理了。所以结论是:这是一个概率问题?还是这是一个系统问题。 最后一段法庭独白很厉害,比《芭比》那段让女性觉醒的话厉害多了。 Your honour, I am here in a unique position. Usually I stand at the bar, but now I am in this […]

兔秋戏剧挑战月 一些Mary Poppins

Mary Poppins2020.10.21 可爱的夫妻,唱歌比较重要,什么都要等到唱完歌才能讲话。特效也好高级啊。 好disney:Supercalifragilisticexpialidocious 情节一点不熟悉,但是又觉得小时候看过,唯一的记忆点是准点敲钟。虽然知道很理想化,甚至有点可怜,但还是很感动。还有女权意识。好好的仙女,不喧宾夺主。 Tag: Robert Stevenson, Julie Andrews, Dick Van Dyke, Mary Poppins Returns2023.10.22 小孩一代隔一代,更glooomy的设定,画面是灰色的。 Tag: Rob Marshall, Emily Blunt, Lin-Manuel Miranda, Ben Whishaw, Emily Mortimer, Black Mary Poppins2023.10.23 标题只是借一借,情节完全没关系。 看的是日文版的音乐剧,第一首歌就感觉是韩国的,中国也演过叫《水曜日》。 小儿子声音好听 Tag: music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