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Tag Archives: 鲁迅

2021阿那亚戏剧节

今年有了阿那亚戏剧节,虽然没有国外的剧团表演,但是整个还是搞的有声有色。整个氛围不比乌镇差,主要还是因为场地比较大吧,不会有小街过桥人挤人的窒息感。活动也非常丰富,除了常规的剧目演出之外,还有很多小团体的候鸟300,还有专业导演的剧本朗读,还有一些戏剧高清放映,还有各种戏剧主题的戏剧装置可以打卡。赶上了开幕大戏Lupa的《狂人日记》的世界首演,看了两部剧本朗读感觉都比常规剧目演出好很多,最后临走那天看了李建军的《变形记》竟然成了这次我阿那亚戏剧节之行最喜欢的一部。明年再来。 狂人日记 2021.6.10 A剧场 三场,每场一个半小时,四个半小时可以睡觉的时间。 一上来就悬疑味道十足,不管是背景音乐还是氛围甚至都有一点恐怖和瘆人了,抛出了很多问题,真的让人很想知道主人公究竟是怎么回事,是不是真的发狂了,他和他日记里的人发生了什么纠葛,现在人到底到哪里去了等等。配合这个悬疑开头的却是全场超级超级慢的节奏,太想念倍速了。这个慢的节奏,却是迟迟不揭开谜底和真相。我那时的想法是,我可以忍,看它慢慢营造气氛铺垫结局,但是如果结局还不讲清楚的话,就太做作了。 同一本日记,第一场的时候叙事者先读一遍斟酌一遍,哥哥帮忙指指点点;第二场狂人自己思考过程来一遍,把文章想一遍,再超级慢的行文速度写一遍。第二场狂人发狂看到要吃人的人来找他了,要吃人的人表演的太夸张一点也不好。十字架上的人是什么鬼?结果狂人又和小姨子暧昧上了,需要加那么多狗血的剧情吗? 看完第一场和第二场,我还是没明白。狂人到底是害怕无差别吃人,还是因为觉得自己与众不同有想法害怕别人爱吃有想法的人?有的地方又好像在说吃人是指对农民的剥削。 好不容易坚持到那么晚,最后一场直接把我看得翻白眼都要抽筋了。穿越到现代在火车里和大学生谈心,还没把道理说清楚吧怎么已经要链接现在把道义传递了?而且他的身份怎么突然变成吃人而不是害怕被人吃了?然后出现妈妈的回忆,变成了原生家庭的秘密和悲哀,还暗示他们交换了妹妹吃?最后十分钟,全盘反转突然变成了在控诉暴力诉求人道,这个道理对但是和前面的连不起来啊。现在是世界首演,没办法像之前售票演出还挂着试演的借口了,这最后一场感觉根本就没想清楚准备好啊。真的救救孩子吧。 tag: 鲁迅, Krystian Lupa, 哈姆雷特 2021.6.11 排练场 烂片不多做记录,改编的烂,演出的烂,强行插入各种歌曲烂,记住这个导演以后千万不能再上当了。 演出地点是原来的销售中心,环境很好的,还有整排落地窗户只面大海。然后导演就玩了很多次把电动窗帘上上下下想要营造气氛,但是电动窗帘移动的机械声音超级响的。最该退票的地方是整个场地全部是一样平的椅子,从第三排开始根本看不到舞台,演员30%的时间是在地面表演,根本什么都看不到,剩下的时间只能看到一个个头。 tag: William Shakespeare, 白尚武,  变形记 2021.6.12 蜂巢剧场 这个版本的《变形记》的主人公设定是一个中国的快递员,他变成虫子了。我没想到这部西方的荒诞的作品在现在的中国会变得如此字面意思都能字字对上。内卷的可怕之处在于相信甚至感激它,觉得它是理所应当的,甚至为它骄傲自豪,仅仅因为生活质量的上升而忘了付出的代价。这样一来,所得到的东西慢慢变成了必需品,付出的代价也不再是一种选择而是一种诅咒。 一开始很容易去责怪最直接的人,客人和亲人(客人不开心就要点差评,亲人全家人指望着他出门打工养家糊口),以为是他们在压榨而忘了根本的原因。而后发现如果大家都是这样,其实压榨的人恰恰就是亲人。从快递员到直播,各种压榨,虽然是不得已为生活,但同时父母觉得这样是好的生活,需要把主人公弄死忘记然后就是美好的生活。 最后好多人出来,把主旨说的更明显,控诉观众努力工作,诅咒大家变成甲虫。其实这里的意思和《狂人日记》是一样的,人不是人了,但又在竭力呼唤一种觉醒,连形式都一样上来一大帮素人,只不过这一部的素人站在狂人这一边。 关于快递员,大家都不把快递员当人,是谁送的快递根本无所谓。我虽然不是这么想,但是反而是社恐不希望接触人类快递员。但是不是我这种想法是在为了自己舒服而把快递员异化?那么我们能做的是什么呢?抵制社会主义消费主义资本主义,这样快递员会更开心还是更苦呢? tag: Franz Kafka, 李建军, 公牛 2021.6.11 阿那亚办公室 真的是在阿那亚的办公室里,把一块办公空间中间比较空的地方放了一些椅子,四个角落四个话筒四个读剧本的演员。 故事讲的是办公室里有人要被裁员了,几个职员在相互讨论、吐槽、设置陷阱等等。短短一个小时,剧的内容感觉挺正常的,不会哗众取宠,可以短小精悍的讲一个故事怎么很多人做不到。 tag: Mike Bartlett, 苏小刚, 冬季的葬礼 2021.6.12 阿那亚儿童农庄 刚开始是特别列文的感觉,一个老母亲临死前在和儿子对话,想知道自己第二天的葬礼会不会有人来参加。但是恰巧第二天原本是亲戚嫁女儿的日子,死了母亲的儿子去找亲戚,亲戚为了躲避举家逃亡,竟然变成了一出小品喜剧。直到亲家丈人在逃亡中赶不上了,被死神带走,死神叫丈人像在放屁一样释放自己的灵魂。 因为时间原因,演了40分钟就结束了,好像和完整版本还有很多很多情节。这些演员们虽然说是剧本朗读,但是也有很多表演,服装基本也是到位的,差不多是比较完整的演出了。不知道是因为本来就把期待降低了,还是剧本本身就是很不错的,感觉这两场的剧本朗读都比《狂人日记》和《哈姆雷特》好看呢。 这些剧本朗读是在大麦上免费抢票的,抢不到的话在现场排候补一般也可以排到,真的蛮好的。临走离开阿那亚的时候,在排练场外室外的地方,正好还看到有人在排练《天使在美国》的剧本朗读,那么长那么长的剧,如何截取在一小时内演啊。 tag: Hanoch Levin, 杨婷,

2018现代戏剧谷

现代戏剧谷已经好多年,今年我是第一次真正关注它。上海市区的戏剧节,剧院也全部在静安区(和闸北区),不比乌镇戏剧节差啊。一个月之内看了八部现代戏剧谷的作品,蛮开心的。而且质量普遍还是蛮高的,我最喜欢的三部是:大胆妈妈和她的孩子们>三姐妹>灵魂的故事。   学院 Institute 2018.5.5 上海云峰剧院 翻译标题的人到底有没有看过啊,这明明是(精神病院/医疗)机构的故事啊,怎么会扯到学院去。 舞台上的这个机构的设计非常的炫酷,里面有各种各样的类似图书馆储藏的柜子,每拉开一个柜子就是一段一段病人们的回忆。有时背景画面还有重复播放的跌入深渊的镜头,有点像德剧《暗黑》里面主人公们往下走向一处未知而神秘的地窖入口,只不过这里的人是很无助的像人偶一样摔下去的。 主人公们在这里“接受治疗”,相互安慰。这一切几乎全部是用肢体和舞蹈在表达,为数不多的一些语言其中还参杂着三分之一的法语,好像是故意不想让观众们通过语言来理解这个故事似的。舞蹈动作也蛮有趣的,可以说是一大看点,但是对我来说还是有点不知所云。 剧情部分,有两位比较明显的是病人,他们一个为事业一个为爱情所困。另外还有两个,有一点分不清楚他们的角色,其中一个讲法语的从一开始就在为其他人设计疗法,但慢慢发展下去他也经常出现在拉开的柜子里,并且越来越歇斯底里。所以说到底,其实里面的所有人都是病人,或者唯一没有什么戏份看上去就是无名配角的那个其实是唯一精神正常的医生?这样的故事细思极恐,倒也不是前所未见,德万尼茨的话剧《戈多医生或者六个人寻找第十八只骆驼》以及西澤保彦的小说《神的逻辑,人的魔法》都有点这种感觉。 但是故事到底想要传达什么样的讯息呢?生活在现代世界的人们,经历着各种各样的人生,这些经历处处都潜藏着会让人失去理智失去控制的东西。会让人发病的那些人生的悲剧,比如事业、比如爱情,我觉得都还算挺容易理解,那么那个法国人的痛点是什么呢,难道是博学和智慧?   铸剑 2018.5.6 上戏实验剧院 这部话剧改编自鲁迅的同名故事新编,讲的是干将莫邪的铸剑师的儿子眉间尺为父报仇的故事。这次的特别之处是导演是来自波兰的大家。 舞台画面效果蛮好看,会有一些蛮现代的灯光的处理,还有点像科幻片,老外的大王出现的时候,我甚至有一种在看初到外星领地的场景的感觉。音效实在让我很受不了,经常会出现让人觉得很不舒服又很无聊又很很长怎么也中止不了的噪音,以一种自以为很高级很有哲理的态度播放。 最原本的故事讲的太长太慢,反而让我觉得一开始的时候recap过去发生的事情真的蛮好的因为很简洁。在那么长的讲述故事的过程中,里面填充的东西莫名其妙没有逻辑,我猜有点像《大护法》、又有点像《湮灭》,反正就是抛出很多意向但是却没有一条合理的线索。借助在背景上打文字,应该是作为每一个小章节的主旨,但是身、仇、侠、老茧、永恒重生的总结很刻意不合理没逻辑。 再有就是波兰导演crossover中国古代神话的奇怪的感觉。三颗头颅有点像古希腊悲剧的感觉,头颅(首无)的传承说不上是中国的、日本的还是西方的;中文、英语、未知外语(波兰语?)在舞台上演出的穿插,加上直接说出music和dna这样的英文单词夹杂在正常的汉语中,感觉消化不良。这么说中不中洋不洋的东西,并没有给我一种文化融合而把故事提高一个层次的进步的感觉,而是一种西方对东方文化的理解的偏失。   大胆妈妈和她的孩子们 2018.5.9 大宁剧院 先撇开情节,现场配乐、舞台的肢体表演、舞台的设计(四方加层叠+非常非常恐怖的人形背景墙)都是很有心思和现代创意的。 故事讲的是战争年代,大胆妈妈(其实直译应该是勇气妈妈吧)带着她的孩子们游走战场,趁着兵荒马乱的战事倒卖各种物资,靠着战争的契机做买卖生存下去。渐渐地,大胆妈妈沉溺在这样的买卖中,而她的孩子们相继离她而去,被战争裹挟。 我看了一大半的时候还不是很理解,不是说这是反战的主题嘛,我怎么看不出来。因为大胆妈妈给我感觉就像马尔克斯笔下的那个“残忍的祖母”邪恶祖母,最多在悲剧发生的时候惨叫一下,其他时候都是生意第一见钱眼开。如果说大胆妈妈是一场悲剧的话,那她的悲剧也和战争无关啊,最多和贪婪或经商有关。 然后我突然想到,悲剧在于人们不会没有战争的生活了。大胆妈妈不会在和平时期做生意,大儿子天生的武勇和在战争中历炼出来的残忍无理在和平年代是罪恶,等等。这么说来,其实只要大胆妈妈一直生活在战争中就可以了,但是问题在于战争的生活是不可持续发展的。大胆妈妈的二儿子和女儿的死,正是因此。所以这是一个完备的证明,为什么要反战。 故事一开始的时候说,战争的好处是秩序。这句话一听之下有点道理,我也找不到足够有力的反驳为什么秩序并不一定是那么好的东西,但是我又不甘心。看完布莱希特的这部戏,让我意识到这么一个道理:恐怖的不是危害有多大,而是人们对此的依赖和需求。有点毛骨悚然。   哈姆雷特 2018.5.13 大宁剧院 这是一个蛮特别的哈姆雷特的故事。 首先舞台的设计。是一个类似阅礼台的背后,然后有很多很多的台阶。故事发生在后面,却也是观众的正面。 然后是故事的改编。如果不看画面,光听台词的话,似乎没有什么变化。但是通过一些肢体语言、着装的不同,这简直在讲另一个故事。 最显著的地方就是Rosencrantz和Guildenstern,当哈姆雷特听到自己亡父的鬼魂的哭诉的声音的时候,在这里这些鬼哭鬼闹的效果全部是Rosencrantz和Guildenstern一手策划而成的。也就是说哈姆雷特认定的作为一切开端的基础,竟然可能并不是事实。所有的一切变成了Rosencrantz和Guildenstern的一场谋反? 第二个改编的地方是出场人物的性格,哈姆雷特好像没什么大变化(最多是假装的疯狂更真实了,或者也有可能这是很典型的俄罗斯式的疯狂),奥菲利娅一些摆拍的姿态显得她并没那么纯洁完美了,通过肢体的比比划划还暗示奥菲利娅已经怀上了哈姆雷特的孩子。 第三个改编的地方,也是最让我在意的、百思不得其解的地方,是出场人物们的穿着。一开场的时候,大家都是穿着现在的衣服,作为皇室在参加一些宴席。然后一转眼,人们纷纷换成了莎士比亚笔下的那种宫廷古装。这种古装于时装的转换显然是刻意的,但是两个的区别是想要表达什么我却想不出来。古装是忠于原版的,时装是改编的?古装是时装的人物的想象中的故事?演出结束后,有简短的Q&A环节,也没有人问这个古装/时装的问题。看来看到相关的采访的文章,貌似主创也不打算回答任何对解读的解释。 这样的改编蛮有意思的,但是我总觉得它冲淡了原有的作品的重量。我个人觉得哈姆雷特这部剧的精华在于哈姆雷特本人对于人生的解读以及面对人生的挣扎奋斗。所以说这次的改编改出了新的意义,但是还是打着哈姆雷特的幌子却失掉了哈姆雷特的高度。   灵魂的故事 2018.5.17 大宁剧院 这是由伯格曼的同名电影改编的话剧,全场只有一个演员,通过她的自述来讲述她的人生的故事。 第一次看这种one woman show,比我预想的好看太多了,没那么多的控诉和抱怨(仅仅开始的时候有一点),更多的是自我暴露和剖析。看完整部剧,觉得很可怜很同情她,又觉得很唏嘘,这是一种因为她过得太差而给观众带来的优越感呢还是因为观众感受到了她的痛苦和自己的联系而带来的安慰感呢? 我个人总结这部剧的主旨在讲“虚无=真情”,主人公历经那么多段光鲜亮丽的也好、暗戳戳的也好、奇异的、骄傲的、虐恋的种种情感纠结,最终需要的还就只是温暖。浅显地追溯原因的话,是真实的自我和别人面前戴面具的区别,为什么要戴面具呢又是很无奈的。深一点的话,讲的是逃避自由,人们需要一些陪伴(温暖)因为自己无法独自面对人生和世界。逃避自由似乎没什么不对,说到底这只是人类的一种应对模式,但我又觉得无法完全接受这样的妥协/宽待/原谅,难道不是可以自由的人才最厉害吗?什么样的人才能拥抱自由呢,只有通过基因变异的皮很厚痛点很高的人才可以(又或者自闭的人)。但是这样的人才by definition无法把这种基因传递下去,所以存活下来的都是人渣基因。 电影版本是Sophie Marceau演的,这次的话剧是立陶宛VMT国立剧院的应该是台柱演的。演员一个人太厉害了,表现得很丰富,语速的变化、一些肢体语言把一个原本貌似很催眠的独角戏演得非常生动。作为观众的我会很自然地跟随着她接受接连不断的新的剧情,但是同时因为这些剧情设计得很引人思考,我也容易从她的话语中自己引申出去想一些自己的事情。我最近在经历一些职场上的不顺利,所以心情很不好。此时的我,看美好的东西觉得自己不配于是破坏心情,看丑陋的东西觉得很恐怖现实于是破坏心情。看真实的东西发觉原来正常的人比我痛苦的多了,就会批评自己的痛苦很做作,要把皮养厚点学会拥抱自由。(这就是戏剧对我的意义?)   假面舞会 2018.5.19 大宁剧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