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Tag Archives: Saoirse Ronan

虎春戏剧挑战月 莎士比亚多版本

延续去年的挑战,今年过年的一个月也要每天看一部戏。但是说实话,这个挑战已经延续了两年多了,平时日常在b站上总会存下来一些剧都留到挑战月看,现在就算一鼓作气看,劲头和观感也日渐疲软,只能非常简略地记录一些。 The Tragedy of Macbeth2022.2.1年初一 最近的Almeida Theatre的版本,Saoirse Ronan饰演麦克白夫人。 一开始的配乐有Sleep No More的现场的感觉,好像远处传来的跳舞的音乐,第二幕开场更明显,还有现场大提琴演奏,拉提琴的也有台词。 口音好重,夫妻俩都是,感觉自言自语的,独白变多了,有点闷。 结尾是三女巫在商量下次什么时候再见,像是在预告下一轮血雨腥风,然后聚光灯到一个小孩拿着机关枪,一下子把主题从个人的杀戮变成了反战这个波及人员更多更广的范围,不仅是麦克白的悲剧,而是麦克白的暴政/战争。 Tag: William Shakespeare, Yaël Farber, James McArdle, Saoirse Ronan, The Tragedy of Macbeth (2021 film)2022.2.2年初二 2021年的Joel Coen的电影版本,Frances McDormand饰演麦克白夫人。 全黑白电影。布景有点奇怪,像是在外星的荒野中。 杀人的细节都拍出来了。杀门卫的辩解是麦克白说的,夫人晕倒了。在Almeida Theatre的版本里辩解是麦克白夫人说的。 电影更舞台化,话剧更影像化,相互渗透啊。 Tag: William Shakespeare, Joel Coen, Denzel Washington, Frances McDormand, Hamlet2022.2.3年初三 2015年的Maxine Peake饰演哈姆雷特的版本。 哈姆雷特是女演员扮演的,性别依然是男的。大臣是女演员扮演的,直接转性。Maxine Peake扮演的哈姆雷特太亮眼了,大家都是人类,哈姆雷特是仙子。 一团毛衣代替骷髅。 Tag: William Shakespeare, Sarah Frankcom, […]

金球奖大片几部

今年金球奖颁布,电视剧得奖的正好是我看的而且喜欢的两部,所以最近又恶补了一下电影的部分。怎么明明是美国电视电影的奖项,得奖称霸的怎么都是英国人/爱尔兰人呢? Three Billboards Outside Ebbing, Missouri Martin McDonagh的新作,又是和Sam Rockwell合作,所以我超级期待的。 故事的起点是公路边被常年遗弃的三块广告牌有了最新的广告,是当地的一位母亲控诉当地的警长不作为,因为她的女儿被奸杀至今没有任何进展。本来就是一个不大的镇子,几乎每个人都认识每个人,每个人都和每个人打过交道有过交情,突然这么严肃的事情被摆到广告牌上面,大家的各自反应顺着剧情发展了下去。 我觉得这部电影最好看的地方还是Martin McDonagh讲故事的思路,引导观众的方式。有点悬疑的开始,他就带着观众从这个受害者的“好人”的视角来讲故事,来引入一个又一个角色。厉害的就是打破好人坏人的观众视角,观众一开始默认以为的好人是坏人是好人的反转。关于这一点,我其实并没有特别感受,我是很自然地顺着电影的思路往下看,倒也并没有很匆忙地认定角色的好坏,反而是通过思考得出结论编剧这样很厉害。我还最喜欢最后的两个人要去陌路追杀另一个人的时候表决心说的“not really”,开放的太高级了,再次为编剧点赞。 这个典型的发生在美国小镇的故事,是出生英伦岛屿的Martin McDonagh的作品。通过这部很美国的基底的电影,看得出编剧的edge好像被美国带得有点圆润了,磨去了故事内容比较邪典的地方,留下的是厉害的讲故事的手法。 这部片子拿了今年金球奖Best Motion Picture – Drama、Best Actress – Drama (McDormand)、Best Supporting Actor (Rockwell)以及Best Screenplay。 Lady Bird 现在真的都是年轻演员的天下了,而且这些小演员演技还都很厉害,接片的量也很多。女主Saoirse Ronan不用说啦,她从《Brooklyn》就征服我啦。一开始我不相信她演高中生,我的既有印象还停留在Eilis Lacey后上,但是电影看来觉得还是很可信的。一号男友Lucas Hedges在《三块广告牌》里也有出演,和《Manchester by the Sea》里一样演悲剧家庭中坚强活下来的孩子,这部片子终于算是半个男二号了。二号男友Timothée Chalamet是最近最红的甜腻男主。 回到电影的情节,讲的是一个高三女孩的成长故事。我对它最佳的赞美就是它的真实。因为这个故事并不是发生在有主角光环存在的世界里的,女主本人、她的家庭、她的感情生活都是有明显缺陷的。女主本身不是什么不完美了,简直有很多很多问题,几乎是渣女了。但是渣女也要经历青春经历人生啊,也要长大成人啊。所以我觉得这是一部伪成长电影,表面上是青春的成长故事,从Lady Bird到Christine、高三经历那么多事情,不能不算是成长吧,但是最后回答人家问她是哪里来的就立即破功了。所以我个人理解这部电影的主旨不是懵懂少女的成长(阳光的正能量),也不是渣女的成长(黑暗的正能量),而是真实的一个少女成长不成长也没什么大区别大意思(阳光的负能量)。我喜欢阳光的负能量>黑暗的正能量>阳光的正能量。 另外,我不是很喜欢最后的被录取的希望达成和与妈妈的和解的地方,太重墨了,可以再淡一些。 这部片子拿了今年金球奖Best Motion Picture – Musical or Comedy和Best Actress – Motion Picture Musical or Comedy […]

SIFF 2017

宣告黎明的露之歌 夜明け告げるルーのうた 2017.6.17 美琪大戏院 虽然我以前只看过动画版的《四畳半神話大系》,但是导演湯浅政明的画风非常显著和统一,一看就知道这都是他的作品。这次电影节一起上了两部湯浅政明最新的动画电影,真的好厉害。 这部电影的剧情相当简单,贫瘠的海滨乡下小镇有着古老悠久却已经近乎失落衰退的文明历史(捕鱼和制伞),同时也有着迷信般的关于人鱼的神秘传说。然后就是几位少年和爱音乐的人鱼之间的动人的故事,之后发生的起起伏伏情节路线没什么惊喜都很容易猜到了。 说是动画片,其实更像是歌舞片。全片都是以歌曲来引导情节的推进,少年听着父辈表演录制的卡带里的歌曲,我怎么都听着动听耳熟,一看到是斉藤和義的我整个人一下子就激动起来了。虽然并不是我的年代的歌曲,但是我是听了《火花》里的《空に星が綺麗》再去听斉藤和義的一系列以前的经典老歌的,这首《歌うたいのバラッド》又成为了电影《宣告黎明的露之歌》的主题曲让我觉得真的有缘份的感动。男二喜欢女二偷偷关注她喜欢的歌,而我也是在第一时间就注意到了女二手机播放的歌是YUI的《fight》的呢!当年我那么喜欢YUI和这首《fight》的美好回忆一下子就涌现心头,散场之后就开始不断重温YUI的歌,这样的感觉也很好。 电影不够完美的地方我简单列了几点: 人们对于人鱼的态度表现得有点混乱,反面人物的刻画也不够逼真; 男主的父辈的情节没什么挖掘,反倒是把时间花在了很多更次要的人物(爷爷的妈妈、婆婆的儿子、陌生男子的狗)身上,有点可惜; 几位少男少女很率真很可爱,但是一旦到了关键时刻却好像为了剧情需要变得很窝囊很智障; 变成人鱼的条件设定蛮傻的,但至少那些狗狗人鱼还是很可爱的; 歌舞片只有歌没有舞蹈怎么行,但是剧情里面的舞蹈有一种很想营造成为宝来坞或者百老汇式的群舞的感觉,但是不够令人信服舞步也不够精彩。 会计刺客 The Accountant 2017.6.17 上影影城新衡山店 表面上是一个会计,而他的另一个身份是游走于明道黑道用自己的准则替天行道的专业杀手。我猜这样的情节设定从某种程度上是特意想吸引从事会计行业的观众的,而实际上也的确成功了,因为我正是因为“会计侠”这样的概念才来看的电影,而且显然不仅仅是我,因为电影里讲到CPA的时候很多观众都会心地笑了。 但是我有一种上当的感觉,我觉得这是一部我被片名骗来看的电影,而且它远没有达到我对它的预期。最大的bug是,他不配叫会计侠。一来,说他是会计,其实他在电影中的主营业务是审计。审计花样耍帅,不用电脑,看的全部是纸制版打印出来的报表,把各种科目数字写满玻璃墙。这样的虚假耍帅是在藐视那些以会计之名吸引来的观众的最基本的专业性啊。主人公天生智慧超群,但是自闭、不擅人际交往、不懂察言观色,这样作为会计可以毫无破绽地融入人群,确定这不是在刻板印象地贬低会计从业者?二来,人家蝙蝠侠、蜘蛛侠什么侠的,在行侠仗义的时候是运用了相关的技能的。但是会计侠典型的职业杀手的套路,丝毫也没运用会计技能啊,各种打打杀杀太无聊了。而且我到现在也没有看懂,为什么那个反派要请男主来审计他明知帐务有漏洞的公司。会计侠在运用技能的时候,全部都是在闪回小时候父亲各种扭曲的价值观以及自己因此而受到的创伤。没想到接着马上全盘洗白,一边把父爱捧上天,一边又在确认父亲的价值观的效用,我无法接受。 所以,唯一的解释是,会计侠不是认真的。这种解读倒真的也有迹可寻,因为电影中的绝大部分的笑点是尴尬导致的笑点。这么说来这是一部打着英雄片幌子的戏虐英雄的搞笑片?怎么看Ben Affleck的面部表情,都看不出来这部电影有一点点这样的觉悟啊。 至爱梵高 Loving Vincent 2017.6.18 上海影城 这部电影有两个很厉害好看的地方。 一个是它的画风全部是梵高的画作的印象派风格,而且还坚称全部的底片都是由一百多位艺术家手绘制成的。在看电影之前,我一度以为这部电影是正常的演员场景拍摄之后再加上了一个统一的滤镜电脑制成,没想到真的是手绘的。但是问题来了,如果真的全部都是手绘的话,那为什么还需要借用演员来演,而不是直接用虚拟的人物或者原画里的人物为原型画出来?我能想到的解释是:在结尾看演员表的时候,电影里直接把梵高的原画和在这部电影里面的演员被手绘化妆后的样子摆在一起,真的是惊人地相像。于是就觉得超级厉害,太加分了。 二是它的叙事角度。梵高的故事已经被重复得太多了,这部电影另辟蹊径,直接从梵高去世以后讲起,,让观众随着一个普普通通的同村人(同时也是在梵高笔下画作作为被临摹的人物)去送回一封未寄出去的信的历程,来探访多位和梵高的生与死息息相关的人(这些人也都曾经出现在梵高的画中)来试图揭开梵高之死的真正的谜底。这几乎是一部悬疑解密的电影了,让我不是很喜欢,因为我一直以为生是大于死的,与其纠结一个人是怎么死的还不如把时间花在这个人的人生上面,对于梵高更是如此。好在故事的结尾慢慢地把路子带正了,不再是探案节目,最后还只是鸡汤节目。 这部片子的卡司特别强大。要么就是演员长得特别像梵高画里的人物的,比如那个梵高和他的医生;要么就是各种熟脸来扮演路人角色。最出戏的地方是,明明是一个在法国发生的故事,大家全都说英语也不是什么bug,但是几位爱尔兰演员的口音太肆无忌惮了,太可爱了。还有就是我脸盲症又犯了,我一直以为男主的演员《Gossip Girl》里面的Chace Crawford,还在不断惊叹这个美国演员一点都听不出来美语的口音,直到回家看卡司表才知道自己弄错了。 疯癫之翼 Mad to Be Normal 2017.6.20 天山电影院 上世纪90年代的精神病学家R. D. Laing的传记电影,说是这位R. D. Laing的理论是不对病患使用任何当时可能在别处比较流行的电击或者或者伤害到病患的药物,而是把这些病人放在一起一栋房子里共同生活。他的理论听起来又有人性又有道理,他说疯子对人类造成的伤害远没有普通人多,人们因为害怕而对疯子做对他们来说不公平的事情,结果好像天下太平了,但其实是谁得到了更多的安静,肯定不是那些被电击的痛苦的疯子啊。然后他用自己最大的行动力来推行他的观点,就算代价可能是妻儿家庭。 这部电影想传达的东西,从主人公的理论来看,或是从主人公本人的经历来看,都是和谐统一的。本来我应该很喜欢这样的主人公这样的作品的,但是最近通过思考这一狂热阶段貌似已经逐渐度过了。做到很难做到的事情值得钦佩还是做到正确的事情值得钦佩?说不清为何,我没那么崇拜这位主人公了。 话说回来,当初让我想要去看这部电影的唯一的动力就是David Tennant。电影结尾的地方,他的病人被强制关进了施行电击疗法的医院,DT晚上溜进去看望他的病人们,然后突发奇想带着病人逃了出来,他说“Do you wanna go for a little adventure”,瞬间10上身,有种莫名的兴奋感和温暖。女主是最近正好在看她主演的《The […]

SIFF 2016

以下都是今年上海电影节上的,但未必都是我在电影院看的。好看的电影人家都是正常上映,我们要等到一年才一周的电影节才能在大荧幕上看到,购票系统崩溃怪谁呢。 市场法律 La loi du marché 故事从男主失业在职业介绍所求职受阻开始讲,整个家庭的生活财务状况岌岌可危,后来终于男主找到了一个超市保安的工作。他的工作就是抓小偷和违反规范的员工,然后他渐渐在那些被抓的人的身上看到了什么,于是他离开了。 男主在失业的时候,职业介绍所的人、招聘人员以及银行职员对他讲话的语气并没有什么鄙视或者不尊敬,有的时候甚至是为他着想的,但是当他们都会用法国人专用的那种先是犹犹豫豫支支吾吾、然后突然很急促地把不好的消息说出来、最后补一句voila,就好像在说我把真实的情况说出来了就是这样但是传递这样不好的消息并不是我喜欢做的事情只是事实就是如此世界就是如此。 所以这部电影的中文译名有误,这里的loi其实是指客观的法则、定律(好像牛顿第一定律那种),而不是指人为制定的法律。我猜电影题目映射的是市场法则如此,现实如此的苦(找不到工作),不是男主也不是雇主的问题,更或许这根本不是什么问题,仅仅是市场规律之下的结果而已。而如果这是法则规律的结果,那是不是法则的问题呢;如果不是法则的问题,那是不是市场的问题呢? 后面男主工作的时候,面对偷肉的老头顾客、藏打折券的收银员、刷自己会员卡的收银员,男主变成了那个说voila的人。我太能感同身受这部电影里的情节了,作为一个超市从业人员。我感觉越是生活在底层的人,公司/社会对他们的要求越是严格。有钱人有那个资本去任性,就算出了什么错也兜的住;而对于那些本来就在底层挣扎的人,反而有各种各样严格的要求。这一点和男主在求职时候的处境是一样的,找一份工作会那么困难是因为招聘者设置了超高的要求门槛(高到甚至要用情景再现的教程来分析)。 最后一幕男主的离开,我觉得回味无穷。一开始的时候有点摸不到头脑,男主突然之间离开询问室是要干嘛,换了衣服开车离开到底是紧接着的事情还是到了时间正常下班也有点混淆,但我理解这个最后结尾还是指男主实在无法在直面这样的苦境而决定离开了。我从两个角度来解读它:1)正如男主想放弃前一段解雇诉讼的时候讲的,并不是怕时间金钱不够什么的,只是不愿意再次经历一遍那样不幸的感觉。我也经常这样,很苦的东西虽然我知道它的存在也同情它的存在,但就是不想去看它。2)不能改变它,至少不成为其中的一员。这貌似又高档了一个层次。 布鲁克林 Brooklyn 2016.6.12 新天地UME 二刷《布鲁克林》,比第一遍看的时候感觉更好看了,因为有更多的精力来关注一些主角们的细微表情动作。 去年年底托宾来上海图书馆讲座的时候主题是小镇和城市,说是在城市里别人不知道也不在意你在做什么、而小镇则充满了人尽皆知的流言蜚语。这部《布鲁克林》正好见证了这一点,小镇和城市最大的不同之处,也正是成就了女主最终的选择。但这也并不能说是因为城市里的人冷漠或者小镇里的人狭隘什么的,否则也不会有几乎完美形象的姐姐或者是默默接受的母亲、或者女主在布鲁克林的那些热情助人的同事朋友们。问题不在于人,而在于所处的硬件环境决定的生存环境。 我总觉得这部作品要是给在外打拼的人来看会有更多的感触。反观我自己,很奇怪的是我自己在离家求学的时候竟然一点也没有想家,也没有对家人的依恋。我的理论是,觉得家人离不开自己是小瞧了家人,觉得自己离不开家人是懦弱。但是在看到别人有这种对家人的依赖的时候,我有时又会觉得这种离不开的情感其实是美好的,它诉诸了人类最原始的情感巩固了人类最原始的关系。于是我又一次遇到了这样的矛盾困境,即我通过逻辑思考得出的结论与从小到大被潜移默化的道德的冲突。 最后我觉得这部电影最出彩的地方,是Saoirse Ronan完美地出演了这么一个不完美的女性角色。当然这么一个角色的存在要全部归功于原著者托宾,这部电影再一次证明有时重点不在于情节如何反转跌宕,即使是被剧透的故事还能很好看才是真正的厉害。 特朗勃 Trumbo 2016.6.13 环球港 这部传记题材电影讲的是好莱坞著名编剧Dalton Trumbo,在20世纪中叶因为共产党的身份而受到迫害入狱并被冠以黑名单不能从业。在出狱之后,Trumbo以匿名身份继续创作并凭借《Roman Holiday》和《Spartacus》拿下两座奥斯卡。 我一直被这样的题材所吸引,我觉得这部电影当然不是为了给共产党人洗白用的,如果站在美国人的角度是多么容易把共产党当作是恐怖的十恶不赦的敌人,但是最终主人公的成功之处并不在于他的信仰是多么正确,他所追求的也并不是要达成他的信仰所宣扬的东西,而仅仅是一个人有权选择信仰并且并不以此而被不公平地对待。这样总结下来好像是那么简单的一个道理,但是在五十年代的美国或者是现代的绝大多数的地方仍然是被忽略的。最搞笑的是,永远可以有可以套上来的大帽子,口口声声为了维护伟大的祖国的自由,却是在通过剥夺别人的自由来达成。 这部电影有太多层面了,每一个人物立场背景各有不同、而就算是同一战线的对待同一件事情的态度也完全不同,可以说每一个人物都是一面镜子。我甚至有点分不清楚究竟现实本身就是如此还是电影编剧通过提炼突出了这些人的特性。真的需要再看几遍,才能完全做一一的总结分析。剧中主人公才华横溢,好像每一句台词都可以作为名言警句摘抄下来。 最让我感到颠覆的点,在于这样的与不公的世界的斗争,主人公另辟蹊径。他并不是纠结于敌人的无耻、也不把时间浪费在正面冲突(法律途径、抗议等等)上面,主人公拨乱反正的方法是自己厉害到爆炸。我要好好学起来! 最后主人公老年的时候在领某个类似终身成就奖的时候回顾自己的职场人生,强调重点在于那些受害者,而不是谁是好人坏人。我的理解是我们要回顾要直面才能避免未来,但是如果把回顾的重点放在针对某人的复仇那不是和某人就一样了。所以一方面不需要刻意地去复仇,另一方面这并不是说我们就把过去给忘记。 这篇观后写的太烂,以后有机会还是要再看重写。 莫西干回到故乡 モヒカン故郷に帰る 2016.6.15 曹杨影城 这部电影讲的是在东京打拼完全没有创出什么名堂的男主携怀孕的女友回到老家,却正值发现父亲生了绝症,然后陪伴父亲一直走到最后的故事。 从某一个角度来,可以和《布鲁克林》对比着看,都是从一个小镇离开到了大都市又回到家乡。但是这部比《布鲁克林》差太远了。《布鲁克林》里生活在小镇里的家人日子过得苦,但是不管是妈妈还是姐姐都超级有骨气让人觉得很美好;《莫西干回到故乡》里老家里的父亲的形象我几乎厌恶到可怜他,要把自己的人生活得像一部搞笑喜剧的需求是多么可悲。最坏的例子就是因为父亲要死了,所以儿子一再达成父亲的最后的一些愿望:吃披萨、参加婚礼啥啥的,与其说这是感人的亲情,倒不如说是伪装成为孝心的满足父亲私欲的愚蠢而无奈的行为。我想不出这样的事情和以死向子女逼婚的行为有什么差异,只觉得如果把这种事情大张旗鼓地扣上孝顺的帽子太霸道太凄凉了。不过再回过头来想,《莫西干回到故乡》里主角的家庭不也正是《布鲁克林》小镇里不开化的那些居民的典范吗? 比起欧洲电影,日本电影最大的优势是真的太好懂了;换句话说作为中国人的优势是可以非常容易地理解亚洲人的一举一动背后的含义。我一直觉得男主的表演很到位、不过火。但是我最厌恶的父亲的那位表演太过戏剧化,笑点太刻意太low了,这个貌似反而迎合了很多现场的观众的笑点。 超新约全书 Le tout nouveau testament 2016.6.17 上海影城 又是一部期待很高失望很大的电影,按照门口黄牛所强调的,这是一部比利时电影。 说的是上帝其实是一个渣男,他的女儿反叛来到世上重写一部全新的新约全书。从这个基本设定来看,其实还蛮厉害的,可以发展出来很多想象力爆炸的情节。但其实之后的情节脑洞根本不大。明明可以是一个离经叛道的故事,为什么女儿下凡做出来的事情那么普通,而且全部都是鸡汤类的温情故事?!一方面,这些故事有荒诞的地方,毕竟这是它吸引眼球的地方,但是致命的弱点是不够真实。另一方面,我所指的不够真实,其实就是太像童话故事了,而且里面的价值观都太老套了。荒诞和真实并不是两个相互矛盾的东西,只有把两者都达成了,才是好的讽刺。最后的结局传达的讯息我也无法接受,获胜的是不用脑子的母后,从一个极端到另一个极端,有点矫枉过正了。 另外,我发现这部电影用小孩做主角,让这个小孩去接触那些人讲述故事,是因为一旦不是小孩(或者是小孩身边的无用的流浪汉)就很讨人厌。但是我实在无法忍受用童声发出的貌似很纯真无邪的却很装的那些哲理性的问题。 Avril et le monde truqué 没抢到票反而在b站上能看,所以期待度很高,没想到那么难看。原来我预期的是脑洞很大有很是烧脑的情节,毕竟动画是比真人 […]

爱在他乡

昨天终于看了托宾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Brooklyn》,幸运地正巧赶在台湾上映的时候来台北看到了,台湾译作《爱在他乡》。 因为我的记忆力超弱,原来读书读来的故事情节我已经记不太清了,只是隐约记得女主有孤身到布鲁克林打拼、与一个爱尔兰小伙和一个意大利小伙的爱情羁绊等等。本来托宾笔下的故事情节从不那么跌宕起伏惊天动地,而且最吸引我的地方也不是其中的情节。再退一万步讲,这本《布鲁克林》也不是我最喜欢的托宾的长篇小说,可能连前三名都排不上。但是电影版的《爱在他乡》我还是要打五颗星,托宾叙事特色之强也渗透进了这部电影,一部情节很普通甚至结尾有点儿嘎然即止的电影,看的时候依然相当享受、看完还为女主而回味。 不足之处,我愿意忽略,但还是有一些可能会给观众带来的误解。第一,女主最后急匆匆地想要回到美国,给观众的错觉好像是因为她自己在美国的经历被暴露了、她在小镇要混不下去了,其实不然。女主其实意识到的并不是老雇主知道了自己的小秘密,而是老雇主这样的行径让她回想起了/再一次认清了这样的小镇里的状况,女主选择立刻离开并不是害怕自己的秘密被揭露,而是选择不要这样的小镇的生活。第二,虽然影片中好多次在强调女主的聪明、能力、为人等等方面的优点,但是重点却似乎一直在恋情上面,给观众又一种错觉好像女主全是靠找到了男友,脱单就是人生赢家。 最后说一下几位主角。女主Saoirse Ronan选角太成功了,一会儿感觉外貌略乡、一会儿感觉长相平平、一会儿又感觉超美,她的那双绿眼睛搭配绿色系的衣服太吸引人了。我本来一直以为Domhnall Gleeson是男一的,但总觉得他演得应该不是意大利人吧,果然是只出现1/3场的男二。男一Emory Cohen矮甜,看着总觉得眼熟却想不起来哪里见过,散场回家路上我突然想起原来他很像Rupert Evans,脸盲症又犯了。托宾之前来上海做讲座的时候说他在里面当过群众演员,我努力留意了还是没有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