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Tag Archives: Alan Bennett

NT Live: Allelujah!

Allelujah! 哈利路亚! 2019.11.4 猫悦上城OmS剧场 这部是剧作家本奈特(Alan Bennett)的最新作品,讲的是发生在一所社区医院里的一群老年病人合唱团的故事。国家NHS打算关闭这所小型的社区综合医院,医院组织了各种活动想要保住这所医院,包括请来当地电视台来记录这个老年病人合唱团。电视台无意之间也揭开了隐藏在这所医院里的床位流动的秘密。 作为高龄作家,我以为这部剧是关于老年人的,因为作家总是倾向于以自己或者和自己息息相关的族群作为主角,但是这部剧又让我惊喜到了。 上半部大概介绍了一下医院和老年病人们的概况。这些老人能唱歌不会讲话,能跳舞不会走路,他们的状态是生理上几乎已经衰弱到如果放在古代本该归天了但是归功于现代医学而存活长久,但是精神上依然神采奕奕。而医院的精髓是床位,这成为了最典型也是最普遍的医患矛盾点。另一方面,医院能否存活,并不在于可以帮助多少病人战胜病魔延缓死亡,而是看它是否符合官员对医院的定位。由此体现出来了政治斗争,政府在用管理咨询的思路来看公共服务,以前管理咨询的思路是看数字、而现在是抛弃普通的医院而要专业化的医院。 上半场的结尾是护士杀病人,太精彩了,我就知道有一些更大胆黑暗的东西在等着观众。下半场围绕着这个冲突点,老年病人们退居二线,把这部戏真正的主人公凸显了出来:这所医院里的杀人护士和无身份医生。 护士杀人的合理性:作为护士,她知道的是康复和出院,当这条路走不通的时候,她在facilitate。这些并非死者的选择,护士的辩护是死者无从选择。再退一步讲,如果死者是有所选择的话,那么第二个死的老爷爷不是自己选择了喝下牛奶吗?不管是不是死者自己的选择,选择的结果说明了残酷的现状,用科技延缓死亡的寿命不值得,要么是赖在医院里给别人的求生道路制造了阻碍,要么是成为了亲人子女主观或者客观上的负担。我的意思当然不是说这样的现象用护士这样的手段来解决是合理的,我只是觉得这部戏更多的是在提醒我们去思考产生这一结果背后的原因。 全场唯一的好人,也就是印度医生却是最惨的一个,按照他自己的话说他是misplaced的人。为了得到身份留在英国,他在学习大多数英国人不在乎的知识,而这些知识里还参杂着对他的不包容和歧视。他代表的是正义关爱美好,却无从立足要被驱逐出境。 能把这么多重矛盾和尖锐的问题在这么一部看似轻松又题材独特的戏里表现出来,不亏是本奈特宝刀不老啊。另外,老年合唱团的歌曲简单却意外地好听。NHS官员和无身份医生的扮演者都是《历史系男孩》的小伙伴,仔细回想起来时隔多年《历史系男孩》的演员们现在发展的都挺不错啊。

戏剧挑战月 本奈特三部

The Habit of Art National Theatre Live 2019.7.29 五颗星! 故事讲的是一个正在排演一出关于作曲家Benjamin Britten和诗人W. H. Auden重聚讨论将要创作的新的歌剧《Death in Venice》的场景。这是一个戏中戏(排练)的设计,所以不仅有戏中戏的人物(Britten和Auden)的剧情故事,还有排练这出戏的各个演员、剧作家、工作人员们的戏码。 I want to hear about the shortcomings of great men, their fears and their failings. I’ve had enough of their vision, how they altered the landscape. We stand on their shoulders to survey our lives. Let’s talk about the vanity. […]

The History Boys

一直没有看这部电影,因为我以前一直以为是类似于《美国派》的但是打着腐国旗帜的英国电影。今天看完才发觉我完全错怪它了,这部电影way beyond my expectation,也way beyond my understanding。其实它更像是英国版的《Dead Poets Society》,但是我觉得它要比《Dead Poets Society》还要特别。看完《Dead Poets Society》后会觉得特燃,看完《The History Boys》后不仅仅是觉得特燃,而且还有点别的什么味道。 我说我感觉好像没有全部看懂。其中包括一开始的时候电影暗示Hector的行径,我根本还以为全是一场误会或者是噱头或是学生的玩笑什么的。因为在我看来要是Hector的行径是真的如暗示那样的话,那这部电影的走向根本会变成正义维权之类的主题啊,于是我一直以为其实电影后半段会漂白Hector。事实上电影后半段的确把Hector漂白了,但是并不是通过很拙劣地把噱头圆回来,而是通过改造观众的想法(至少我的想法被改变了)。 关于我好像没有全部看懂的第二条证据是,我差不多看了四分之三的时候还是不知道这部电影的主角到底是谁。片名叫做“The History Boys”,主角自然是学生们,这的确不错。但是那么多学生,真的是个个迥然不同,每个都不完美,但每个都纯真得可爱。就算是在这些学生中有比较突出的,但似乎也不是这部电影真正想要诉说的主角。那么主角到底是Hector还是新来得Irwin呢?这也是非常颠覆性的安排。因为似乎套路总归是老的代表了迂腐和教科,而新来的小清新带来了积极正面的革新。但是电影中的Hector和Irwin两人似乎都不能被归类到这套路中。后来我才明白,其实正宫男主角就是Hector。在这个人物身上之前埋下的各种看似矛盾的伏笔也证实,Hector是这部电影的主角。 我最喜欢的就是这部电影的结尾。就算是《Dead Poets Society》的结局也是超级积极的,毕竟在真正认识到真善美之后怎能不燃烧呢?但是《The History Boys》的结局不仅仅停留在了每个人保住了饭碗加每个人考进了牛津,这部电影给我们了一个超越开放式结局的结局。闪闪发光的Hector是不完美的,他的结局是怎样的呢?这些考上牛津前景一片光明的孩子的未来又是如何的呢?电影试图帮我们设想了一个可能性,当然正如所有的可能性,这个可能性也是不完美的。这又让我想到了昨天重看的Doctor Who的S05E10《Vincent and the Doctor》:Every life is a pile of good things and bad things. The good things don’t always soften the bad things. But, vice versa – the bad things do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