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Monthly Archives: December 2012

东区挽歌

东区挽歌 An Elegy for Easterly 佩蒂纳·加帕 Petina Gappah 贺晚青(译) 9787020092086 津巴布韦的物价都是已几千亿计的,看的我都惊呆了。加帕笔下的津巴布韦是一个我没有一点概念的非洲国家,他们生活在各种经济崩溃的边缘,但不知道为什么却有一种莫名的熟悉感。难道所有第三世界的故事,我作为中国人都会有所通感吗?站在旁观者的角度来看这些发生在津巴布韦的故事,几乎每一个都似乎荒唐到搞笑的地步,但是如果换位想一想,其实我们日常生活中也处处存在着从外部看来会是很荒唐很可悲的事情。有句话叫“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也就是说不管是多高级的社会,在某个更先进的状态面前总是显得相当幼稚的。既然如此的话,那我们为什么还要不断辛辛苦苦地求各种社会进步,只要埋头把自己认为重要的事情做好不就已经很好了嘛。我经常会这么想,一点也不看重所谓的人类社会的飞速发展,连42的意思都解读不了,那我们是在朝哪奔去呢?但是有的时候,我又会自我矛盾地“恨铁不成钢”,一些在我看来好像是非常基础地也很浅的道理,整个社会却似乎对此不管不问、停滞在自以为安全的现状上。在阅读这本《东区挽歌》的过程中,我这样的矛盾心情就特别严重,在作者笔下好玩好笑的故事背后,我感受到的是很沉重的悲哀,可能是我自己代入太多了吧。 另外我发觉作者的一个写作特点,一开始没意识到她这一特点的时候,我还经常会搞混故事情节,明白到她的特意为之之后,原来这样还有重复强调的作用。那就是加帕很喜欢把重点结局在一开头就丢出来,然后开始慢慢回溯其原因,包括主人公的生平性格和之前的故事情节,最后再补充一点点重点结局之后的情节,当作开放的结局。这本里面,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穆潘达瓦纳舞蹈冠军》、《来自伦敦的好东西》和《东区挽歌》。我一点也不赞同封面内则的总结,说是“一夫多妻社会里女性的生存境遇,是作者这本书关注的焦点。”的确是有不少二奶的情节在这本短篇小说集里面,但是在我看来,这些只是在津巴布韦的背景情节。相反,我倒是觉得作者关注的重点是津巴布韦的政治经济现状对人民生活的影响,封面内侧的总结完全是误导人嘛。

裸阳

裸阳 The Naked Sun Isaac Asimov 汉声杂志(译) 9787807260400 这是我基地系列之外第一次读阿西莫夫其他的作品,再也找不到当初读基地的时候的那种惊艳的感觉了。这本《裸阳》属于机器人系列,虽然有一些点子,主要还是围绕着阿西莫夫自己创造的机器人三大定律而延伸出去的讨论。故事讲的是未来机器人遍布全宇宙的年代某地球警察和某外星球机器人一同去另一个外星球探案的故事。其实可以很机械的把这个故事从两个角度来看,一个是关于机器人三大定律的细究,另一个是关于人类世界的社会结构分析。 机器人三大定律: 機器人不得傷害人類,或袖手旁觀坐視人類受到傷害; 除非違背第一法則,機器人必須服從人類的命令; 在不違背第一及第二法則下,機器人必須保護自己。 关于机器人三大定律,这本书中提出的一个矛盾之处就是机器人如何判定伤害人类。比如说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很有可能处罚小孩是他学习的一个过程,现在的伤害是为了将来的好。而机器人到底能否判定其中的逻辑关系和孰重孰轻吗,还是需要修改这一定律?但是一旦修改这一定律,那么把“伤害人类”这一禁区模糊化,就很可能直接把机器人武器化了。因为在第一法则的保护之下,机器人不可能去杀人,但是一旦修改了这一定律,大规模的杀伤性战争里恐怕机器人就会大发功效了。这一点构成了书中那个凶案的真正动机(剧透反白):凶手是那个机器人学专家,他的梦想就是修正这一个定律、把机器人武器化、征服宇宙。他的手段是命令机器人去做不违反第一法则的事情,但其结果却很可能导致杀人。 这本小说里关于世界的设定虽然略显肤浅,但是对比度相当的强。地球已经变成最落后的世界,人们终日不见阳光,甚至恐惧户外;索拉利世界人口稀少、机器人泛滥,人们恐惧真实的接触。阿西莫夫再一次把视角放在了一个比较宏观的角度,即人类社会的发展需要交流。我个人非常讨厌这样的论断,我最不能接受的就是用社会群体的需求来要求社会中的个人。为了人类的发展,大家就要传宗接代;为了社会的发展,大家就要多多交流——这样的推理缺少一个重要环节,那就是主语是谁?谁会有资格来代表这个主语来提要求呢?谁要是真的充当这个主语了,那才真是可笑呢。

The Testament of Mary

The Testament of Mary Colm Tóibín B009495TN6 作为Colm Tóibín的脑残粉我感到非常惭愧。他今年上半年出的非虚构类新书《New Ways to Kill Your Mother: Writers and their Families》,从写作的角度来分析各位大家,由于背景知识匮乏我没能看完。他今年下半年又推出了基于他原作剧本改编的小说《The Testament of Mary》,很短的一本,是以圣母Mary为第一人称叙述(有点one women show的感觉),看是看完了,但是没啥感觉。可能还是因为背景知识的缘故吧,我本身对圣经历史就不大了解,不会像信教的人那样那么熟悉其中各种典故,所以我几乎只能从最最原始直接的母子关系的角度切入理解这个故事,自然对这本书的欣赏有所限制。 硬要搭上宗教背景的话,我其实一直以来都对这个基督故事特别难以置信,不仅仅是对于这个故事本身,更是对于人们对这个故事的坚信程度。在我这个无知的门外汉看来,这是非常基础甚至是相当拙劣的故事啊。一个男人自称是上帝的孩子,号称母亲是处女怀孕,还不断有人鼓吹他是以自己的死来拯救世人,不论是哪一条的荒唐程度都是破表啊。不知道是不是什么样的读者就会读出什么样的味道,我看到Colm Tóibín笔下的Mary的自述也充满了对这些“圣经故事”的否认和讽刺啊。但是我觉得Colm Tóibín的切入点很好,中国打击异教的方法首先也是先刨根究底那个教的创始人的身世背景,人家从耶稣的母亲入手也再好不过啦。

The Hobbit: An Unexpected Journey

作为一个完全不是魔戒迷的观众,当年电影三部曲就看不下去,今年虽然突击把电影三部曲看完了,书却读了第一本再没有翻开过第二本。说了那么多负面的信息,其实我是想说我却非常意外地偏爱魔戒的这个前传很多很多。我也不是什么资深爱好者,只是简单记录一下我的观感。 真的很好看!我觉得这部电影真正做到了这本小说想要表达的一种情绪,那就是从平淡无奇却又温暖舒适的生活中跳出参与到一场冒险。这种又激动又期待的感觉抓的很准,至少我可以很容易地像在读书的时候那样有代入感。 这又不得不再一次说到选角,能让Martin Freeman来演真的是捡到宝了。 只有一本的这个《The Hobbit》被分成三个部分拍成电影,挺让我惊讶的,其实我觉得能一集拍完就已经很完美了。因为被分成三集,必然要增加一些内容使情节更为丰富,所以书中本来只是配角的矮人们成为了主角(起码是第二男主角)。这些矮人们,特别是镜头比较多的那几位,都太帅了啦。但是“矮人”和“帅”这两个词什么时候同时在一个句子中出现过呢?电影中的Thorin和我想象中的也有差距,它过于强调了矮人王子的这一身份,并且不断铺垫他的苦大仇深,给我恍然是在看Aragorn的感觉。这一点是我不太喜欢的,这也是我个人觉得原著《The Hobbit》优于LOTR三部曲的地方。 我第一次看所谓的高帧率(HFR),不知道是不是我的心理作用,我发觉好多动作的细节都很丰富,最直观感觉就是有时好像是突然在看快进动作似的,还蛮好玩的。 update 30/12/12 二刷记录 跨年前又去台北看了一场,也是HFR的。只能人体物理翻墙去看电影,好可悲。我必须老实说,我觉得没有看第一遍的时候那么好看了。看第一遍的时候心思都在惊叹怎么那么多好看的地方,无暇去顾及我不喜欢的地方。在看第二遍的时候,这些我不那么喜欢的地方对我而言,渐渐明显了起来。简单地做些小记录: 拍的太像LOTR了!我并不觉得这是什么好事。我在看书的时候,很明显地觉得这是和LOTR完全不同的故事。但是在看电影的时候,如果一晃神,真的有点穿越到LOTR的感觉。看书的时候,我觉得这是一场adventure,而在看电影的时候会有很沉重的“重振矮人民族雄风”的使命压迫。 关于Bilbo答应参加冒险的处理跟原著根本就是冲突的呀,电影中的Bilbo感觉是糊里糊涂然后瞬间想法大逆转来参加的,而书中的Bilbo几乎是被骗去冒险的(我更喜欢书里的这一设定)。 我想看Bilbo为主角的电影!而不是Bilbo和矮人王子联合主演的故事。 这些吐槽,我还是很期待第二部。

盧廣仲燃燒卡洛裏

2012.12.15 香港會議展覽中心展覽廳 太赞了!这场演唱会是我此次短暂的香港之行的最大的收获(不好意思,哈比人,只能委屈你屈居第二了)。卢广仲的专辑不知不觉竟然已经发到第四张了,虽然被冠名小清新,我倒觉得可以把他当作是读哲学的,在他的歌中的平静却十分强大的能量,不是什么可以模仿出来的东西。特别是在演唱会的talking部分,可以体现出他讲话的逻辑和对待音乐的态度。 演唱会的名字取自新专辑的一首歌名《燃燒卡洛裏》,但是和那首歌本身有点悲伤的气质完全不同,作为演唱会名字的“燃烧卡洛里”有着很不同的定义。说是2012真的可能会是世界毁灭,但真凶不是什么自然天灾、外星侵略什么的,是那些人类的负能量。那些负能量如此之强大,它通过汲取身体的各种负面情绪为生,这也就是什么我们常常通过吃各种垃圾食品来调节心情。而为了打到这些负能量,我们只需要把卡洛里燃烧掉就好了。 唱完《歐拉拉呼呼 》之后,卢广仲说到他写这首歌时正是关注到了之前香港国民教育新教材的事件,所以才有类似的灵感。他在歌中唱的是“公民社会是一条河流 /健康教育是我的朋友/在哪里睡着/在哪里醒来/我们会发亮/不用害怕”,这又鼓动人心,却又不会让人有被煽动的反感。 唱到《清晨巴士》,他说其实大家可能都搭乘着同一班巴士上,这辆巴士可能会把大家带往死亡或者梦想什么的,能在同一班巴士上是难能可贵的。但他却即将提前下车,因为他马上就要去当兵了,他也将告别“校园歌手”的身份。我发觉新专辑里有一些一般般的歌被这么一解读,都好有意义啊。 整场的气氛真的很好,从8点半一直唱到11点半还不止。起码有90%的人到全部安可结束还没有走。最后的那首《无敌铁金刚》可能也是卢广仲对自己去当兵的一种鼓励吧。 新专辑《有吉他的流行歌曲》我本来只想打3.5星的,因为虽然其中有几首我特别喜欢的《隻有夜來香》和《燃燒卡洛裏》啥的,但是其他的歌的整体惊喜度不够,有点杂乱。我心目中卢广仲的最佳专辑还是他的第二张《七天》。但是看完这场演唱会后,我必须把打星提高到4.5星,原来受到歌手的本人点拨还是对歌曲欣赏很有帮助的。我现在最喜欢的是《校園歌手》,以前我觉得这首歌有点太苦,现在觉得好动人啊。 能找到的这个MV没有现场播的那个好,就讲究看一下吧。

八百万种死法

八百万种死法 8 Million Ways to Die Lawrence Block 潘源/王默(译) 9787513300360 我一度怀疑,是我看错书了吗?久负盛名的Lawrence Block,我还特意跳过几年前买的《小城》,去图书馆借来看这本被推荐的系列作品,名不符实啊。刚开始看的时候感觉还不错的,因为是非常通俗的第一口吻,所以比较容易进入情节,刷刷刷一页页翻的很快。然后就有很多几乎不相关的各方面信息,这一段我翻的更快,因为根本没啥意思。接下来主人公宣布,已经有足够多的信息了,应该可以从这些信息中找到真相。然后瞬间,没有任何推理的,主人公创造了一个理论,运用了之前列举的诸多信息中的十分之一,然后关于其他十分之九的信息价值荡然无存也再也不提。这样的推理结局太不能让我满意了!突然间我好怀念Douglas Adams的Dirk Gently系列啊,同样是海量的无关信息,但是人家不仅能从中找出真相,还能把所有摆在过读者眼前的信息全部有机地串连起来,不留一点仅仅用于扰乱读者思路的垃圾线索,这才叫真正的本事。对于这本《八百万种死法》,我完全可以摘取曾列举过的某些信息来创建一个新的杀手理论啊,比如说真正的凶手其实是由酗酒而失忆的私家侦探等等。凭什么主人公瞎选的这个理论就是真相呢?这不科学啊。最后防痴呆地记录一下这个对主人公而言非常便利的真相(剧透反白):凶手是以残杀当事人亲友为报复手段的哥伦比亚人,他想报复某吃里扒外走私珠宝的商人,被害人分别是该商人的情人和弟弟。

艾伦·图灵传

艾伦·图灵传:如谜的解谜者 Alan Turing: The Enigma Andrew Hodges 孙天齐(译) 9787535768780 这本书的英文序由Douglas Hofstadter加持、中文序由马慧元老师加持,适逢图灵百年诞辰之际出版,很难让人错过。传记类的我读的非常少,也不知道该怎么总结,在阅读的过程中我贴了好几处便利贴,但是现在再看却想不出有什么可以总结出来的感想。至少我知道这本传记写的好,好在它一点也不煽情。这本书里面从比较专业的角度,讲到了好多图灵涉及的研究领域和成果,可惜好多专业的地方我都没有看懂,而关于图灵情感类的八卦内容是限制到了最低限度,并且都是用非常平静地语气一笔带过。我现在想来,这样的文风倒是真的和图灵本人的做事风格很像。在我的眼中,图灵完全就是一个活在自己小世界里的天才,他一点也不顾及什么名利、别人的眼光,也不会怎么主动地正面反抗外部世界,永远只是盯着自己的目标前进;而他的小世界一点也不小,里面容纳了他的各种兴趣:数学、生物、哲学、逻辑、计算机,从他这样高的角度看待世界,这些领域真的是相通的呢。 光看中文维基百科的时候,会给人一种很不负责的错误印象,好像图灵吃苹果自杀全是因为他之前遭到了不公的审判。这一点也的确让人很震惊,原来我以为王尔德已经是那个时代的最后一个案例了,没想到仅仅在半个世纪前的英国还是如此的偏见和狭隘。然后我再来看这本传记,这本传记的好就完全体现出来了,因为它清清楚楚地把不公审判和自杀两件事情割裂开了。的确有这个可能两者有所联系,但是怎么也没有足够地证据支撑。这样的谜,才是等着大家去破解的。 update 09/12/12 还是想要加些我个人对图灵的评价。我之前对此有所保留,是因为一本书读下来我没有觉得自己有在很大程度上被inspire到。那么厉害的一个人物配上那么详尽朴实的一本传记,我竟然没有被inspire到,我都有点不好意思说出口。后来我好好自省了一下我怎么那么没有觉悟,终于想通原因了。那是因为在我眼中的图灵,他至始至终是一种冷的状态,至少从外部观察来看他是不燃的。我可以非常容易地想起来背景跟图灵有相通之处的可以inspire到我的人物,比如同为艺术家的梵高(在他之前我从未领略如此看待世界的眼光)、或者同为同性恋的Milk(在他之前我都不觉得任何“运动”有啥意义)等等。这些人物都是在燃烧生命的,我可能更容易被燃烧的人打动吧。但是话又说回来,图灵的“冷”并不说明他所遭受的苦难要比那些“燃烧”的人的要少,那么他究竟是在内心默默煎熬着还是纯粹的冷漠着呢?我觉得我自己以前在某些方面也是有点像图灵的,对外界的事情有点木知木觉,而做起自己的事情来即使不如意也不会气馁什么的。可能是小时候系统教育中毒太深了,我总以为那些打着追求真善美的旗帜的任何外部活动,都是虚空无用的,那时的我似乎是个彻头彻脑的现实主义者。但是现在我却发觉自己年纪越大,反倒越有向愤青发展的潜质。虽然事不关己,但是看到丑陋的事情,就是忍不住一团火上来,一点也不淡定。我不确定这两种状态哪一种更好,但我也不觉得可以通过什么努力使自己从某一种状态达到另一种可能会被认为更好的状态。就这样吧。

谋杀的艺术

谋杀的艺术 何塞·卡洛斯·索摩萨 José Carlos Somoza 晓玮(译) 9787208100084 故事的背景设定在现代,但是是架空的现代,几乎是后现代的科幻故事。故事中一种新型的艺术形态流行了起来,那就是以活生生的人体作为艺术品,人就是艺术家笔下的画布,不仅仅是人体彩绘什么的,而是结合了整个人的表情、动作、形象来作为艺术品。这种人体艺术不仅相当流行,而且高级的作品简直成了奢侈品的收藏。但是此时,大师级人物范·提许的两部作品(就是人)相继被非常残忍地谋杀了。谋杀者隐藏之深,不管是警察还是范·提许集团下地人都没有头绪。接下来,范·提许的一个新系列即将展出,而这一系列的作品中的一个也被盯上了。最后发觉真凶原来是范·提许本人,他不仅谋杀了他的作品,最终还自杀了。因为对他而言,幸存的艺术就是死亡的艺术,如果画中人死亡,则作品将得到永生。(剧透反白) 我是在看完《洞穴》之后,抱着无比崇敬的心情找来索摩萨的另一本引进国内的小说来看的。这本《谋杀的艺术》同样也是一本悬疑破案故事,而且在厚度上比《洞穴》简直要上一个等级,可惜的是这本书的内容根本要相距很遥远。那么厚的一本书,前面从各个角度堆砌了很多很多人物,我本以为能从中找出大boss的蛛丝马迹的,看到这个结局我才恍然大悟前面的那些根本就是没啥意思的大啰嗦嘛。我还一度以为这个故事的结局灰和《洞穴》的类似,即这些作品其实都是心甘情愿为了艺术而自杀的,这种结局虽然重复,那也比现在这种狗血真相好啊。 如果硬要说有啥收获的话,那就是在看这本书的过程中,我夹杂着看了《图灵传》。比较这两本书,还真有一些点。最大的特征是,这两本书都不约而同地摘取了Lewis Carroll笔下的爱丽丝作为引子。在《图灵传》中,图灵试图创造有智能的机器来达到人的水平;在《谋杀的艺术》中,艺术家们确是把人打造成艺术品,把人非人化。现在大家最基本的默认的要求是要把人当人看,不把人当人看是一种侮辱。但是是不是有的人就是心甘情愿地不想被当作人来看待呢?有的时候只有非人化了,才能达到一般人类不能达成的境界,比如董存瑞舍身炸碉堡,或者是所谓的人体艺术。与其站在很高的道德高地去批判这种不把人当人的恶劣行径,我们是否更应该去接受那些在某些特定时刻自愿非人化的选择呢?

J-Playlist 2012-11

专辑类 Mr.Children – [(an imitation) blood orange] 距离Mr.Children的上一张专辑,竟然已经两年过去了,我一点都没有意识到。我还会不时想到《SENSE》的好听,所以听到这张他们的新专辑完全是惊喜。Mr.Children的专辑,绝对是脑残粉级别的立刻标五星啊,实际听下来也绝对是五星啊!我平时一直对励志题材什么的非常蔑视,但是Mr.Children就有本身把每一首歌都唱得那么有力量而不让人觉得啰嗦,他们传递的是百分百纯粹的正能量啊。这张专辑里面的每一首歌我都推荐,没有什么先后,就简单地举两首歌的例子来。第一首吸引到我的是《常套句》,这首歌对我来说是新歌,才没出来几个音符我就已经全身鸡皮疙瘩掉一地了。桜井和寿的略带沧桑的大叔嗓音配上这种简单的慢歌,直接秒杀啊。后来我再去查,原来这首是今年当季日剧《迟开的向日葵》的主题曲,我再去看配上日剧剧情的MV,却感觉档次一下子掉了下来。小情小爱的小纠结和这首歌的确是能配上,但是意味就似乎没什么深的了。还有一首《Happy Song》我也相当喜欢,没研究过歌词,但却总觉得怎么听都有一种振奋人心的力量的感觉。其他歌我就不一一列举了,反正我现在每天都在无限循环他们的这张年度大碟。 清水翔太 – MELODY 真的是生不逢时啊。这张清水翔太的新专辑其实根本不能算是新专辑,里面的歌要么是一些翻唱别人的老歌,要么是一些以前自己的歌拿来充数,还有一首客串加藤ミリヤ的新歌。含金量本来就已经不是很足了,然后发行日期竟然和Mr.Children选在同一天。我是很喜欢听清水翔太唱细腻的情歌的,但是我还是更愿意听Mr.Children的新歌。这张专辑值得一说的是:他翻唱了他闺密加藤ミリヤ的《Aitai》,效果一般;和大橋卓弥合唱了一首《夏の終りのハーモニ》,不错;我最喜欢的是《素直》,似乎是翻唱槇原敬之的。另,清水翔太这张专辑封面的造型,真的是无法直视啊。 加藤ミリヤ – TRUE LOVERS 加藤ミリヤ肯定是和清水翔太说好的,连新专辑都要在同一月发行,前后只差一个礼拜。加藤ミリヤ的这张专辑水平比较统一,没有什么特别亮眼的,也没有什么很难听的。她之前的单曲我听的也比较全,所以没什么太大的惊喜。 Rie fu & the fu – BIGGER PICTURE Rie fu的嗓音实在是太特别了,总有一种难以忘怀的韵味,但是听多了却又觉得有点机械的无味。这张专辑里没有什么特别喜欢特别推荐的曲目。 槇原敬之 – 秋うた、冬うた。~もう恋なんてしない  这也是一张翻唱专辑,应该算是专门为了节日季节特别推出的吧。整体来说都不错,但是编曲什么的还是略有老味。我比较喜欢《どんなときも》和这张专辑的封面。 单曲类 plenty – ACTOR / DRIP / ETERNAL 好听,三首单曲都完美呈现了主唱独特的唱腔和气场,但是流行度和传唱度都有限。另,这张封面是“Are you my mummy”嘛? 宇多田ヒカル – 桜流し 在得知Mr.Children的新专辑前,这是本月最大的惊喜好伐。宇多田ヒカル竟然复出了?!也不知道具体情况到底咋样,看看接下来的新闻吧。 槇原敬之 – 四つ葉のクローバー 槇原敬之真的没闲着,除了翻唱专辑还出了新单曲。非常轻快的曲风,很适合槇原敬之清亮的嗓音,蛮好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