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Tag Archives: J. R. R. Tolkien

西游韦安地 Ian McKellen On Stage

Ian McKellen On Stage 2019.12.31 Harold Pinter Theatre 一个人的演出,主要是讲故事、秀舞台才艺,中间穿插不少笑料简直就是搞笑的脱口秀了。以《指环王》里的甘道夫的那段开始表演,然后从现场的一个大箱子里面一个一个地把他的“宝贝”拿出来。上半场有点像他的自传,主要包括三个主题,从他的戏剧启蒙讲到他对戏剧的热爱、如何入这一行的,然后是他关于自己的gay的身份的认知和出柜的故事,最后用一首关于老年的诗结尾。有很多culture reference,我只能get到一部分,但也已经觉得很精彩。 下半场是莎士比亚全集,Ian拿出全套莎士比亚37本,然后观众现场想到的顺序一本一本讲相关的故事,重点剧目他就直接表演起来其中的独白。Ian太会说台词了,原来很深奥艰涩的段落在他口中突然变得很有韵律节奏栩栩如生,要是我英语再好一点就好了。看完真的很想莎士比亚全部刷一遍。最后的结尾落在传言是莎士比亚写的一部关于Thomas Moore为主角的维护移民的独白上,切合时事。 Ian的记性和体力都太好了,佩服,瑞斯拜。 Tag: Ian McKellen, J. R. R. Tolkien, William Shakespeare, 这次的伦敦看戏之行在新年之夜落下帷幕,只看了两部但是是最最好看最最经典的音乐剧就不参与评分了,剩下的都是话剧。我觉得把这部Ian McKellen的秀也作为话剧有点不是很公平,毕竟其中大多数的文本不是他写的,但是还是想给它打一个很高的分数。 🌟🌟🌟🌟✨ Death of a Salesman🌟🌟🌟🌟✨ Ian McKellen On Stage🌟🌟🌟🌟 King John🌟🌟🌟 Measure for Measure🌟🌟🌟 My Brilliant Friend🌟🌟✨ Cyrano de Bergerac🌟🌟✨ The Duchess of Malfi

The Hobbit: The Battle of the Five Armies

我今天回头一看,自己竟然没有写《The Hobbit》电影版第二集的观后,足见我当时是有多失望。我非常喜欢电影版第一集的,有一种充满着前途未知的冒险感。但是第二集里加了太多原著里没有的情节,特别是矮人和精灵的那段三角恋情,无法直视。没想到我原本一个从来没有入门的魔戒门外汉,好歹跟看完了三集《The Hobbit》的电影。 我非常满意龙在出电影标题之前就死了,故事的重点从来不在、也不应该在BC身上。 人类怎么可能那么强大,到最后幸免于难最多的竟然是人类? 每次巨鹰就不能稍微早点来,什么问题不都解决了? Legolas跟矮人经历了那么多,怎么可能到魔戒的年代还保有那种初心? Bilbo和Thorin的最后对话,怎么会扯倒重视家庭/亲情头上?浑身不搭界啊。我在读原著的时候,其实也没有感受到这两人之间如此深的羁绊。但是电影三集看下来,的确是想要表现两人崇高的友情来着,但是最后为啥又变成Thorin要用最后一口气宣扬亲情了? 最后一集的名字不叫”there and back again”是最大的遗憾,同时也决定了这一集的走向。这一集更像是在对魔戒三部曲致敬,补充了很多两者的关联部分,但是同时失去了我个人觉得最重要的侧重点,那就是Bilbo。说到底,这应该是一部讲霍比特人的故事,而不是讲矮人夺回江山的故事,更不是魔戒故事的前传的存在。我心目中,这永远、也只是一部关于霍比特人的故事,所以它才好看。

The Hobbit: An Unexpected Journey

作为一个完全不是魔戒迷的观众,当年电影三部曲就看不下去,今年虽然突击把电影三部曲看完了,书却读了第一本再没有翻开过第二本。说了那么多负面的信息,其实我是想说我却非常意外地偏爱魔戒的这个前传很多很多。我也不是什么资深爱好者,只是简单记录一下我的观感。 真的很好看!我觉得这部电影真正做到了这本小说想要表达的一种情绪,那就是从平淡无奇却又温暖舒适的生活中跳出参与到一场冒险。这种又激动又期待的感觉抓的很准,至少我可以很容易地像在读书的时候那样有代入感。 这又不得不再一次说到选角,能让Martin Freeman来演真的是捡到宝了。 只有一本的这个《The Hobbit》被分成三个部分拍成电影,挺让我惊讶的,其实我觉得能一集拍完就已经很完美了。因为被分成三集,必然要增加一些内容使情节更为丰富,所以书中本来只是配角的矮人们成为了主角(起码是第二男主角)。这些矮人们,特别是镜头比较多的那几位,都太帅了啦。但是“矮人”和“帅”这两个词什么时候同时在一个句子中出现过呢?电影中的Thorin和我想象中的也有差距,它过于强调了矮人王子的这一身份,并且不断铺垫他的苦大仇深,给我恍然是在看Aragorn的感觉。这一点是我不太喜欢的,这也是我个人觉得原著《The Hobbit》优于LOTR三部曲的地方。 我第一次看所谓的高帧率(HFR),不知道是不是我的心理作用,我发觉好多动作的细节都很丰富,最直观感觉就是有时好像是突然在看快进动作似的,还蛮好玩的。 update 30/12/12 二刷记录 跨年前又去台北看了一场,也是HFR的。只能人体物理翻墙去看电影,好可悲。我必须老实说,我觉得没有看第一遍的时候那么好看了。看第一遍的时候心思都在惊叹怎么那么多好看的地方,无暇去顾及我不喜欢的地方。在看第二遍的时候,这些我不那么喜欢的地方对我而言,渐渐明显了起来。简单地做些小记录: 拍的太像LOTR了!我并不觉得这是什么好事。我在看书的时候,很明显地觉得这是和LOTR完全不同的故事。但是在看电影的时候,如果一晃神,真的有点穿越到LOTR的感觉。看书的时候,我觉得这是一场adventure,而在看电影的时候会有很沉重的“重振矮人民族雄风”的使命压迫。 关于Bilbo答应参加冒险的处理跟原著根本就是冲突的呀,电影中的Bilbo感觉是糊里糊涂然后瞬间想法大逆转来参加的,而书中的Bilbo几乎是被骗去冒险的(我更喜欢书里的这一设定)。 我想看Bilbo为主角的电影!而不是Bilbo和矮人王子联合主演的故事。 这些吐槽,我还是很期待第二部。

The Fellowship of the Ring

The Fellowship of the Ring J. R. R. Tolkien Rob Inglis 9780261102354 我是真心想开拓这种史诗级别的大坑爱好的,可惜事不如人愿,还是因为我是先看的《The Hobbit》的缘故,我怎么也不觉得这本有比《The Hobbit》让我更喜欢。因为前一阵马拉松看了魔戒三部曲的电影,所以会很不自觉地在读书的过程中时时回想电影中的情节。书写到这里了是不是和电影里的不一样,书写到这里的所花的笔墨和电影里的着重有什么差别,等等。其实我是发掘,至少我读下来的感觉是,《The Fellowship of the Ring》作为三部曲的第一本还是比较倾向于和霍比特人这个族群的。 我喜欢的一个设定,就是唯一一个可以担负起护送魔戒的责任的人就是Frodo,而不是任何一个一眼看上去比Frodo强大很多的谁。说理由的话,似乎很简单,因为唯有这些霍比特人才拥有最最淳朴的心,唯有最淳朴的心才能经得住如此诱惑的消耗。但是如果从这个角度来看的话,岂不是有点不公平?人家性格质朴,就要被用来被邪恶的东西来折磨?所以,光光拥有淳朴的心肯定是不够的,还必须有勇气和正义。最可贵的就是Frodo除了淳朴,同时还拥有勇气,这句话其实同样适用于Sam、Merry和Pippin。现在社会上,很多人一心想着把自己的小日子过好,不会想去追求什么大名大利。这当然已经很好,但是如果在这种处事之法的同时,还愿意有更高的追求,那不是很值得人钦佩吗? 其实在我心目中,真正可以承担这一重任的,其实应该是Bilbo。Bilbo在一开始使用魔戒的时候就没有出现任何的杂念和问题,而偏偏在他老了以后才变的着魔的样子,于是才把魔戒留给Frodo,我个人觉得这样的设定不是很科学。这样有点像是故意把Bilbo提出故事的主线舞台,特别是为了介绍新人Frodo的出场。 说到底,我还是更喜欢霍比特人的故事,所以这本书我还是更偏爱前半本。在电影版中,其实一开始的关于霍比特人的事情有点匆匆交待的意思,而在书里面,大概几乎有一半都是在说the fellowship成立前的事情。而一旦the fellowship成立后,我觉得情节就变的有点散乱了,因为各种主角乱入,很难让我用代入的姿态往下读。所以下半本我越读越慢,都有点读完好交差的心态了。

The Lord of the Rings (film series)

本来以为昨天一整天可以看完的,原来是我低估了三部曲电影的长度,所以昨天看了两部,最后一部拖到今天才看完。电影刚上映的时候,我似乎是看过前两部的,不知道为啥第三部的最后离别的那个场景我好像也有印象。我现在想起来,似乎印象最深的是Legolas刚出来的镜头,感觉Orlando Bloom是简直超越人类的帅。但是当初看的时候剧情什么的完全没看进去,一点也不知道在说啥。当年看完电影想尝试看小说,看了几页发觉各种诗歌不知所云也没看下去。十年后,今年读了《The Hobbit》小说后,突然觉得魔戒系列我也可以重新尝试一下。所以现在重看三部曲,我觉得至少这次情节什么我都看下去了。 先写几点简单的吐槽: 其实Sméagol/Gollum是最厉害的小强嘛,什么苦难都能幸存,最后把魔戒毁掉其实也有他的功劳。我到现在还没有想通连The Fellowship都勉强通过的有Balrog的Mines of Moria,Gollum是怎么活着出来的? 各族人民齐心协力对抗恶势力的时候,dwarf怎么仅仅派了一个代表来?dwarf的军队呢? Éowyn和Faramir怎么瞬间好上的? 我发觉不管是三部曲还是前传,回程都比去程容易好多啊。早知这样,当初就直接让那些老鹰送Frodo过去不是方便很多嘛? 对我来说,第二集水分好多,哭点都集中在第一集和第三集。可能是读了《The Hobbit》小说的原因,我一看到Bilbo多年后出场就有种想哭的冲动。 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年纪大了的缘故,当初看电影里的“国王归来”的国王就是Aragorn觉得这个国王怎么那么老,但是现在看起来感觉的确Aragorn要比Legolas要更有气场要更帅。 的确跟《冰与火之歌》有相似的地方,特别是战争场面。最大的联系点是Sean Bean,他怎么老演这种苦情的类国王啊? 再说说正经的感想,关于Frodo,我觉得这个角色设计得太好了。其实我想到了前几天读的《包法利夫人》,所谓的魔戒不就是包法利夫人无法抗拒的欲望嘛。就算没有什么魔法,一旦和这种欲望长相厮守,自然是会被这种欲望所侵蚀的、甚至所控制的。所以魔戒会把Sméagol变成Gollum那个样子,所以在最后那一刻Frodo还是会舍不得把魔戒毁掉。Frodo刚碰到Gollum的时候就非常同情他,和Sam形成强烈对比的是Frodo一直非常同情并且信任Gollum。我觉得那是因为Frodo在Gollum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因为他们同是被魔戒影响的人。如果说Gollum身上还是可以存有一丝人性的话,那么说明Frodo的未来也是有希望的,所以Frodo会选择去用善良的眼光看待Gollum。这里只是浅尝即止的一点想法,待读了小说再来正名。

The Hobbit

The Hobbit J. R. R. Tolkien Rob Inglis 9780261102217 我曾经努力尝试过看魔戒的电影看魔戒的书,但是不知道为啥都看不进去。但是我也知道,这种史诗类的巨作看进去以后会有一片非常广阔的内容值得去发掘和领会。所以,只能说我体质跟魔戒系列不合吧。但是,在读完《The Hobbit》,我的结论可能有些变化,或许是我几年前的体质还没有准备好,现在我对魔戒世界充满了兴趣。前往这个世界的道路,我打算再走一次试试看。 说到底,这本所谓魔戒三部曲前传的书,其实只是J. R. R. Tolkien早在写三部曲之前很久写的一篇独立的童话故事。主人公是一个无法不让人喜爱的霍比特人Bilbo,他的嗜好和追求就是好吃好喝,爱好安逸和平,但同时在冒险的时候又是那样的勇敢和大器。现在很多的作品都要把主人公塑造成一个有着特别让人厌恶的一面同时又是专业上超群的矛盾形象,好像让人又爱又恨有话题才能受欢迎。那样的形象和Bilbo放在一起,根本不能比。这就是我如此喜爱Bilbo这样一个角色的原因。 关于电影版,我只能说没有比找Martin Freeman来演Bilbo更靠谱的casting了。在开始读《The Hobbit》之前,我看到过一张上面的照片(取自Thomas的霍比特电影卡司相册,大推),然后在读书的过程中脑海中是直接把Martin Freeman代入Bilbo的。我还听了Rob Inglis的有声书,奇怪的是就算是当Rob Inglis用Bilbo的语气讲话的时候,我听到的似乎也是Martin Freeman在讲话。体型、气质、性格感觉都是百分之百的搭配呢。真心期待电影版的上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