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Tag Archives: Richard Armitage

萨勒姆的女巫

萨勒姆的女巫 The Crucible 2015.10.30 上海天蟾逸夫舞台 我观看这部《萨勒姆的女巫》(The Crucible)的经历略为零散,看中国国家话剧院演出的时候因为有事错过了最后一幕大结局的内容,看李建军主演的Old Vic版的视频上下部分相隔了近两个月。但是好在这是一部非常杰出的剧本作品,所以还是觉得很赞。 这样的故事留给我两方面的启示,一个是如何在形式上避免这种悲剧的发生,那就是被指控的豁免权以及举证义务的明确,虽然在这一点是似乎在剧中已经很明确地说明了这两则的漏洞;另一个是这种悲剧的来源,我个人觉得是一种把宗教、道德和法律融合在一起的结果。不管是对女巫的迫害、对红色思想的迫害、还是对反红色思想的迫害,它们的共同点都在于封闭的非开放式的思想试图借用法律的手段来做清洗工作。然而一旦法律被这种单一的思想道德的所控制,那就会发生很恐怖的事情。 剧中的人物都设定得很好,每个人都可以拿来单独分析一番。 少女这种生物,一秒钟纯洁天真无瑕,一秒钟可以说服自己鬼上身,一秒钟腹黑,一秒钟一根筋的浪漫主义,一秒钟极端现实主义,太恐怖了。 我觉得很有意思的是法官和Hale牧师两位的设定,两者可以说都是外来的却决定着事件走向的审判者。这种冤案的产生,我们很习惯于把它归结成审判者的无能或者偏颇,但是在这部剧中我不能说这是一名判决或者审判中明显有偏颇的法官,我甚至觉得这位法官称得上是公正的,因为他愿意听取多方的意见、而且它对事件的基本判断是有理性思考的(只不过有方向上的问题)。在这样一名可以说是公正的法官判决之下的结果,却是让人无法接受的,这正揭露了问题的所在。而Hale牧师的反转也是一大看点,我觉得他是最接近于普通人的想法。他的那句“God damns a liar less than he that throws his life away for pride”,初听之下类似“好死不如赖活”,却是他在宗教框架之下能够想出来了的最符合人性的理论。 男主John Proctor最后纠结于自己的认罪书公布公开并为此走上绝路,我理解为他心中对宗教的挣扎。因为他觉得可以在上帝的眼前说谎因为上帝是明眼人自有上帝的判断,他的内心是无罪的;但是一旦这份认罪书流落到了社会,那么他立足人间的名誉不保,他个人的人格失去了尊严,这种损失在John Proctor看来是重过于宗教对他的压力的。 最后很直观地讲讲中英两版的差别。中版让我实在有点出戏的是,里面的少女都是大妈,特别是领头少女Abigail的扮演者每句话讲出来每一声尖叫全部都是典型的大妈啊,都是久经历练的烟酒嗓啊。两版最大的差别,也是中版最大的硬伤,就是在英版里事件的背景真相是隐喻的,并非直白的告知的,不能百分百地确认少女们的控告是诬蔑的,而在中版里面不知道什么原因加了一出戏并且在之后的表演里也一直很明确地指出这些被控告的人都是被诬蔑的。因为这个剧情上的改编,把整部戏想要传达的东西降低了一个档次。我觉得原版想要传达的信息在于,问题的重点并不在于被迫害的人们是不是清白的,在不知道是否清白的前提下,我们就可以看出迫害本身的可怕与可笑;而被添加了洗白剧情后,传达的意思反而变味了,好像是一定要是本身是清白的才可以去反对这些迫害,而这种意识本身就又一次站在了迫害者的逻辑那边。

The Hobbit: The Battle of the Five Armies

我今天回头一看,自己竟然没有写《The Hobbit》电影版第二集的观后,足见我当时是有多失望。我非常喜欢电影版第一集的,有一种充满着前途未知的冒险感。但是第二集里加了太多原著里没有的情节,特别是矮人和精灵的那段三角恋情,无法直视。没想到我原本一个从来没有入门的魔戒门外汉,好歹跟看完了三集《The Hobbit》的电影。 我非常满意龙在出电影标题之前就死了,故事的重点从来不在、也不应该在BC身上。 人类怎么可能那么强大,到最后幸免于难最多的竟然是人类? 每次巨鹰就不能稍微早点来,什么问题不都解决了? Legolas跟矮人经历了那么多,怎么可能到魔戒的年代还保有那种初心? Bilbo和Thorin的最后对话,怎么会扯倒重视家庭/亲情头上?浑身不搭界啊。我在读原著的时候,其实也没有感受到这两人之间如此深的羁绊。但是电影三集看下来,的确是想要表现两人崇高的友情来着,但是最后为啥又变成Thorin要用最后一口气宣扬亲情了? 最后一集的名字不叫”there and back again”是最大的遗憾,同时也决定了这一集的走向。这一集更像是在对魔戒三部曲致敬,补充了很多两者的关联部分,但是同时失去了我个人觉得最重要的侧重点,那就是Bilbo。说到底,这应该是一部讲霍比特人的故事,而不是讲矮人夺回江山的故事,更不是魔戒故事的前传的存在。我心目中,这永远、也只是一部关于霍比特人的故事,所以它才好看。

The Hobbit: An Unexpected Journey

作为一个完全不是魔戒迷的观众,当年电影三部曲就看不下去,今年虽然突击把电影三部曲看完了,书却读了第一本再没有翻开过第二本。说了那么多负面的信息,其实我是想说我却非常意外地偏爱魔戒的这个前传很多很多。我也不是什么资深爱好者,只是简单记录一下我的观感。 真的很好看!我觉得这部电影真正做到了这本小说想要表达的一种情绪,那就是从平淡无奇却又温暖舒适的生活中跳出参与到一场冒险。这种又激动又期待的感觉抓的很准,至少我可以很容易地像在读书的时候那样有代入感。 这又不得不再一次说到选角,能让Martin Freeman来演真的是捡到宝了。 只有一本的这个《The Hobbit》被分成三个部分拍成电影,挺让我惊讶的,其实我觉得能一集拍完就已经很完美了。因为被分成三集,必然要增加一些内容使情节更为丰富,所以书中本来只是配角的矮人们成为了主角(起码是第二男主角)。这些矮人们,特别是镜头比较多的那几位,都太帅了啦。但是“矮人”和“帅”这两个词什么时候同时在一个句子中出现过呢?电影中的Thorin和我想象中的也有差距,它过于强调了矮人王子的这一身份,并且不断铺垫他的苦大仇深,给我恍然是在看Aragorn的感觉。这一点是我不太喜欢的,这也是我个人觉得原著《The Hobbit》优于LOTR三部曲的地方。 我第一次看所谓的高帧率(HFR),不知道是不是我的心理作用,我发觉好多动作的细节都很丰富,最直观感觉就是有时好像是突然在看快进动作似的,还蛮好玩的。 update 30/12/12 二刷记录 跨年前又去台北看了一场,也是HFR的。只能人体物理翻墙去看电影,好可悲。我必须老实说,我觉得没有看第一遍的时候那么好看了。看第一遍的时候心思都在惊叹怎么那么多好看的地方,无暇去顾及我不喜欢的地方。在看第二遍的时候,这些我不那么喜欢的地方对我而言,渐渐明显了起来。简单地做些小记录: 拍的太像LOTR了!我并不觉得这是什么好事。我在看书的时候,很明显地觉得这是和LOTR完全不同的故事。但是在看电影的时候,如果一晃神,真的有点穿越到LOTR的感觉。看书的时候,我觉得这是一场adventure,而在看电影的时候会有很沉重的“重振矮人民族雄风”的使命压迫。 关于Bilbo答应参加冒险的处理跟原著根本就是冲突的呀,电影中的Bilbo感觉是糊里糊涂然后瞬间想法大逆转来参加的,而书中的Bilbo几乎是被骗去冒险的(我更喜欢书里的这一设定)。 我想看Bilbo为主角的电影!而不是Bilbo和矮人王子联合主演的故事。 这些吐槽,我还是很期待第二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