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Tag Archives: 松田龍平

SIFF 2016

以下都是今年上海电影节上的,但未必都是我在电影院看的。好看的电影人家都是正常上映,我们要等到一年才一周的电影节才能在大荧幕上看到,购票系统崩溃怪谁呢。 市场法律 La loi du marché 故事从男主失业在职业介绍所求职受阻开始讲,整个家庭的生活财务状况岌岌可危,后来终于男主找到了一个超市保安的工作。他的工作就是抓小偷和违反规范的员工,然后他渐渐在那些被抓的人的身上看到了什么,于是他离开了。 男主在失业的时候,职业介绍所的人、招聘人员以及银行职员对他讲话的语气并没有什么鄙视或者不尊敬,有的时候甚至是为他着想的,但是当他们都会用法国人专用的那种先是犹犹豫豫支支吾吾、然后突然很急促地把不好的消息说出来、最后补一句voila,就好像在说我把真实的情况说出来了就是这样但是传递这样不好的消息并不是我喜欢做的事情只是事实就是如此世界就是如此。 所以这部电影的中文译名有误,这里的loi其实是指客观的法则、定律(好像牛顿第一定律那种),而不是指人为制定的法律。我猜电影题目映射的是市场法则如此,现实如此的苦(找不到工作),不是男主也不是雇主的问题,更或许这根本不是什么问题,仅仅是市场规律之下的结果而已。而如果这是法则规律的结果,那是不是法则的问题呢;如果不是法则的问题,那是不是市场的问题呢? 后面男主工作的时候,面对偷肉的老头顾客、藏打折券的收银员、刷自己会员卡的收银员,男主变成了那个说voila的人。我太能感同身受这部电影里的情节了,作为一个超市从业人员。我感觉越是生活在底层的人,公司/社会对他们的要求越是严格。有钱人有那个资本去任性,就算出了什么错也兜的住;而对于那些本来就在底层挣扎的人,反而有各种各样严格的要求。这一点和男主在求职时候的处境是一样的,找一份工作会那么困难是因为招聘者设置了超高的要求门槛(高到甚至要用情景再现的教程来分析)。 最后一幕男主的离开,我觉得回味无穷。一开始的时候有点摸不到头脑,男主突然之间离开询问室是要干嘛,换了衣服开车离开到底是紧接着的事情还是到了时间正常下班也有点混淆,但我理解这个最后结尾还是指男主实在无法在直面这样的苦境而决定离开了。我从两个角度来解读它:1)正如男主想放弃前一段解雇诉讼的时候讲的,并不是怕时间金钱不够什么的,只是不愿意再次经历一遍那样不幸的感觉。我也经常这样,很苦的东西虽然我知道它的存在也同情它的存在,但就是不想去看它。2)不能改变它,至少不成为其中的一员。这貌似又高档了一个层次。 布鲁克林 Brooklyn 2016.6.12 新天地UME 二刷《布鲁克林》,比第一遍看的时候感觉更好看了,因为有更多的精力来关注一些主角们的细微表情动作。 去年年底托宾来上海图书馆讲座的时候主题是小镇和城市,说是在城市里别人不知道也不在意你在做什么、而小镇则充满了人尽皆知的流言蜚语。这部《布鲁克林》正好见证了这一点,小镇和城市最大的不同之处,也正是成就了女主最终的选择。但这也并不能说是因为城市里的人冷漠或者小镇里的人狭隘什么的,否则也不会有几乎完美形象的姐姐或者是默默接受的母亲、或者女主在布鲁克林的那些热情助人的同事朋友们。问题不在于人,而在于所处的硬件环境决定的生存环境。 我总觉得这部作品要是给在外打拼的人来看会有更多的感触。反观我自己,很奇怪的是我自己在离家求学的时候竟然一点也没有想家,也没有对家人的依恋。我的理论是,觉得家人离不开自己是小瞧了家人,觉得自己离不开家人是懦弱。但是在看到别人有这种对家人的依赖的时候,我有时又会觉得这种离不开的情感其实是美好的,它诉诸了人类最原始的情感巩固了人类最原始的关系。于是我又一次遇到了这样的矛盾困境,即我通过逻辑思考得出的结论与从小到大被潜移默化的道德的冲突。 最后我觉得这部电影最出彩的地方,是Saoirse Ronan完美地出演了这么一个不完美的女性角色。当然这么一个角色的存在要全部归功于原著者托宾,这部电影再一次证明有时重点不在于情节如何反转跌宕,即使是被剧透的故事还能很好看才是真正的厉害。 特朗勃 Trumbo 2016.6.13 环球港 这部传记题材电影讲的是好莱坞著名编剧Dalton Trumbo,在20世纪中叶因为共产党的身份而受到迫害入狱并被冠以黑名单不能从业。在出狱之后,Trumbo以匿名身份继续创作并凭借《Roman Holiday》和《Spartacus》拿下两座奥斯卡。 我一直被这样的题材所吸引,我觉得这部电影当然不是为了给共产党人洗白用的,如果站在美国人的角度是多么容易把共产党当作是恐怖的十恶不赦的敌人,但是最终主人公的成功之处并不在于他的信仰是多么正确,他所追求的也并不是要达成他的信仰所宣扬的东西,而仅仅是一个人有权选择信仰并且并不以此而被不公平地对待。这样总结下来好像是那么简单的一个道理,但是在五十年代的美国或者是现代的绝大多数的地方仍然是被忽略的。最搞笑的是,永远可以有可以套上来的大帽子,口口声声为了维护伟大的祖国的自由,却是在通过剥夺别人的自由来达成。 这部电影有太多层面了,每一个人物立场背景各有不同、而就算是同一战线的对待同一件事情的态度也完全不同,可以说每一个人物都是一面镜子。我甚至有点分不清楚究竟现实本身就是如此还是电影编剧通过提炼突出了这些人的特性。真的需要再看几遍,才能完全做一一的总结分析。剧中主人公才华横溢,好像每一句台词都可以作为名言警句摘抄下来。 最让我感到颠覆的点,在于这样的与不公的世界的斗争,主人公另辟蹊径。他并不是纠结于敌人的无耻、也不把时间浪费在正面冲突(法律途径、抗议等等)上面,主人公拨乱反正的方法是自己厉害到爆炸。我要好好学起来! 最后主人公老年的时候在领某个类似终身成就奖的时候回顾自己的职场人生,强调重点在于那些受害者,而不是谁是好人坏人。我的理解是我们要回顾要直面才能避免未来,但是如果把回顾的重点放在针对某人的复仇那不是和某人就一样了。所以一方面不需要刻意地去复仇,另一方面这并不是说我们就把过去给忘记。 这篇观后写的太烂,以后有机会还是要再看重写。 莫西干回到故乡 モヒカン故郷に帰る 2016.6.15 曹杨影城 这部电影讲的是在东京打拼完全没有创出什么名堂的男主携怀孕的女友回到老家,却正值发现父亲生了绝症,然后陪伴父亲一直走到最后的故事。 从某一个角度来,可以和《布鲁克林》对比着看,都是从一个小镇离开到了大都市又回到家乡。但是这部比《布鲁克林》差太远了。《布鲁克林》里生活在小镇里的家人日子过得苦,但是不管是妈妈还是姐姐都超级有骨气让人觉得很美好;《莫西干回到故乡》里老家里的父亲的形象我几乎厌恶到可怜他,要把自己的人生活得像一部搞笑喜剧的需求是多么可悲。最坏的例子就是因为父亲要死了,所以儿子一再达成父亲的最后的一些愿望:吃披萨、参加婚礼啥啥的,与其说这是感人的亲情,倒不如说是伪装成为孝心的满足父亲私欲的愚蠢而无奈的行为。我想不出这样的事情和以死向子女逼婚的行为有什么差异,只觉得如果把这种事情大张旗鼓地扣上孝顺的帽子太霸道太凄凉了。不过再回过头来想,《莫西干回到故乡》里主角的家庭不也正是《布鲁克林》小镇里不开化的那些居民的典范吗? 比起欧洲电影,日本电影最大的优势是真的太好懂了;换句话说作为中国人的优势是可以非常容易地理解亚洲人的一举一动背后的含义。我一直觉得男主的表演很到位、不过火。但是我最厌恶的父亲的那位表演太过戏剧化,笑点太刻意太low了,这个貌似反而迎合了很多现场的观众的笑点。 超新约全书 Le tout nouveau testament 2016.6.17 上海影城 又是一部期待很高失望很大的电影,按照门口黄牛所强调的,这是一部比利时电影。 说的是上帝其实是一个渣男,他的女儿反叛来到世上重写一部全新的新约全书。从这个基本设定来看,其实还蛮厉害的,可以发展出来很多想象力爆炸的情节。但其实之后的情节脑洞根本不大。明明可以是一个离经叛道的故事,为什么女儿下凡做出来的事情那么普通,而且全部都是鸡汤类的温情故事?!一方面,这些故事有荒诞的地方,毕竟这是它吸引眼球的地方,但是致命的弱点是不够真实。另一方面,我所指的不够真实,其实就是太像童话故事了,而且里面的价值观都太老套了。荒诞和真实并不是两个相互矛盾的东西,只有把两者都达成了,才是好的讽刺。最后的结局传达的讯息我也无法接受,获胜的是不用脑子的母后,从一个极端到另一个极端,有点矫枉过正了。 另外,我发现这部电影用小孩做主角,让这个小孩去接触那些人讲述故事,是因为一旦不是小孩(或者是小孩身边的无用的流浪汉)就很讨人厌。但是我实在无法忍受用童声发出的貌似很纯真无邪的却很装的那些哲理性的问题。 Avril et le monde truqué 没抢到票反而在b站上能看,所以期待度很高,没想到那么难看。原来我预期的是脑洞很大有很是烧脑的情节,毕竟动画是比真人 […]

编舟记

我一直在follow的文学奖项,日本我常看的是本屋大赏,是由书店工作人员选举出来的,比较符合现代大众的口味。只不过最近本屋大赏的获奖作品,书看的越来越少(毕竟翻译引进有延迟),反而是影视化的作品先看到了。去年这个时候还在看2010年本屋大赏的冠军《天地明察》的电影版,现在看的是2012年本屋大赏的冠军《编舟记》的电影版。补充一句,2011年本屋大赏的冠军是東川篤哉的《推理要在晚餐后》,当年就被拍成日剧了。 现在回想起来,除了偶尔几本比较奇葩的主题,比如搞笑的《推理要在晚餐后》和腹黑的《告白》,本屋大赏的获奖作品大多是很正面很积极的,而且这种正能量是一眼就能看出来是很日式的。特别是这部《编舟记》可以说是一个完美的例子,体现了一种慢节奏的隐忍积累的强大的力量。从这样的作品中,总能感受到一种热血,而这种热血并不是什么很外漏表面口号式的热血,而是通过看似平淡的日常生活中从最简单的一件件小事开始。 要说《编舟记》的内容,几乎是没有颠荡起伏的剧情,一句话就是编字典,花十几年编一本字典。点题的话就是他们在编一本叫做《大渡海》的字典,因为世界是在人与人交流之中建立起来的,而交流所运用的就是语言和文字,在那么多言语的大海中找到那个最适合使用、最能表达最贴切的情感的那个词,需要一片扁舟,希望这本《大渡海》能够成为这片扁舟。蛮有意思的是,里面举了两个字的翻译,是让编字典的人自己想的。怎么去解释“右”,怎么去解释“恋”,这两个字的解释也串起来主角的人生的轨迹的开端。要是简单地概括“中心思想”,可以是主人公携众多配角为XX事业勤勤恳恳奉献了一生,是因为他在很早的时候就发现了自己想要做的事情。不擅长交际的宅男编字典,看起来是最天经地义恰当的工作设定。而我更愿意把它理解为,与其说是主人公在花费自己十几年的经历去编字典,不如说主人公在不断地成长。如果真的是光把一本字典编出来,知道里面所有的字是什么意思又有什么意思呢?宅男自然是有自己存在的最合理的解释,但是因此把与人交流全面否定也未免有点矫枉过正了。主人公慢慢感受到人与人之间交流的重要性,并且继承想让更多人更好地交流的这个大愿景,我觉得这是更重要的。当然,这也缺不了正如主人公名字发音的那个意思,馬締=まじめ=认真。 PS:松田龍平是作者三浦しをん钦点的主演吗?的确在电影中馬締跑起来的样子,和《まほろ駅前多田便利軒》中的行天春彦有神似的地方呢。宮崎あおい也是本屋大赏男主角心仪对象一个一个演过来呀。

伊坂幸太郎映画化作品四部

我曾有过雄心壮志要把本屋大赏第一名的书都读一遍,其中就包括伊坂幸太郎在2008年的获胜作品《Golden Slumbers:宅配男與披頭四搖籃曲》。然后我发觉伊坂幸太郎还有不少推理系的作品,让我又有了想要把他的作品全都读一遍的雄心壮志。可惜这些雄心壮志至今都尚未完成,好歹其中不少作品都已经影视化了,最近我有意识地看了四部都是由伊坂幸太郎的小说改编的电影,虽然说不上什么满分推荐的电影,但是还是有不少对我有启发的点。 我最先看的是本屋大赏的获奖作品、也是最近期被改编成电影的《Golden Slumbers》(ゴールデンスランバー),中村義洋导演、堺雅人主演。这是四部中间我最喜欢的一部。这个故事有个调人胃口的开头,其实如同伊坂幸太郎的其他几部作品一样,他的故事其实都不是简单的普通人的故事。故事的开头是主人公莫名其妙地成为了一宗枪杀案的头号嫌疑人,不知道为什么也不知道是谁在暗中操控不断把伪造的证据矛头指向主人公。其实这种剧情基础要是放在给好莱坞拍,也可以拍成一部大片,而且可以是一部场景很火爆的大片。比如就像《伯恩的身份》之类的,主人公花了绝大多数的时间调查追求时间的真相和幕后的操纵者,最后终于水落石出。但是这部作品里面的主人公的确是有这个寻求真相的心并且也努力付诸于实际,但是结果却是即使没有真相也没关系,因为有比寻求所谓的阴谋真相更重要的事情。这也就是我最喜欢这部作品的一个地方。 《家鸭与野鸭的置物柜》(アヒルと鴨のコインロッカー)也是由中村義洋导演的,由濱田岳和瑛太主演,是一部比较早期的被改编的电影。这本书最近译林被引进国内,书名直接叫做《要不要一起抢书店》,把最近意向的要素从书名里面剔除了。这个故事里面也是有一个小悬念和小曲折,但是个人觉得这个故事有点腻,我不是很喜欢。而且我觉得里面故事的开端有点莫名其妙,就像那个译林的书名一样,哪有一开口就邀请别人一起抢书店的?更莫名的是,哪有没事就愿意陪刚认识的人去抢书店的?这部作品的重点,我认为就在“置物柜”这个概念。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好心做坏事,好心做坏事的人的出发点是想要做好事的;而是善良的人决心做一件坏事,这样的行为似乎也只有运用“置物柜”才能正名了。另外,我现在才回想来,值得一提的是,这部电影里面还有松田龍平出演。前一阵我看到UNIQLO的平面广告,男的代言人第一眼看觉得眼熟但是觉得他穿上UNIQLO一点也不好看。但是后来看着看着却越看越觉得有味道,就是很纯粹的日本人的帅。后来再在网上查才发觉原来这个代言人就是松田龍平,再查,原来这位松田龍平和主演《欺诈游戏》的松田翔太是亲兄弟。 第三部看的电影是《重力小丑》(重力ピエロ),森淳一导演、兄弟俩由加瀬亮和岡田将生扮演、爸爸由小日向文世扮演。这是我看的三部电影里面最不喜欢的一个故事,因为太虐了,虐得口味有点重。两兄弟里面,对哥哥我勉强表示理解,对弟弟非常讨厌,觉得他就是说一套做一套的类型。但是我非常非常喜欢这对兄弟的父母的角色,特别是他们的爸爸(演得也很好),父母俩才应该是这部电影的第一主角么。我喜欢这对夫妻对待生活的态度和思维方式,就算是身为重力小丑,但是其实是享受生活的。享受生活的重力小丑,我不认为他们是自欺欺人的结果,我觉得是他们愿意发现美好并体会美好,也愿意使自己变得美好。 最后看的是《Sweet Rain 死神の精度》,筧昌也导演、金城武主演。这部电影几年前我就下下来了,但是听说没什么好看就被我删掉了,现在再看,觉得当初的决定也不错完全失策吧。整部片子里,都是金城武在假装不懂人情世故而卖萌,而且我突然发觉金城武和堺雅人有点那么神似。我觉得这部片子的精华就在最后十分钟,雨人死神直到最后一刻才终于第一次看到阳光的设定,我觉得有点牵强。但是关于老婆婆的生死观,我好认同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