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Tag Archives: Vincent Lindon

2018欧盟电影展

大浴场 Le Grand Bain 2018.11.8 百美汇影城(嘉里中心店) 故事讲的是一群中年loser参加了一个业余花样游泳队,每个人有不同的背景故事(抑郁、失业、商业危机、脾气管理问题、家庭危机等等),最后他们一起去参加全球的男子花样泳比赛。我自己也没有料到我会那么喜欢一堆中年男人的苦逼人生的故事。我觉得可能我对这种loser从某一个不被看好的兴趣爱好里面汲取生活继续的能量的点子无法抗拒,以前看《Glee》是这样,现在年纪再大点看《大浴场》也是这样。 电影开场就有一种古灵精怪的感觉(像《天使爱美丽》),后面也添加了各种古怪的点子人物的发展有点跳tone不连贯,但是蛮有意思的。剧情的话,导演好像是刻意不把每一个人的故事讲完整,但是这样少一点我觉得倒是恰到好处。BGM用了很多老歌,也是真的都很好听,最开始的那首《Everybody wants to rule the world》真的太洗脑了,回家我还在无限循环播放。 看电影的时候好多地方我感觉我自己都在泪点的边缘,因为很真实很感动。他们都活在自己给自己编织的梦里,否则人生无法延续下去。但是转念想一想,losers是这样,人生赢家也是这样,因为每个人都需要这么一个能让自己延续下去的东西,只不过有的东西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比较合理、有的东西看起来比较不堪一击而已。所以这些losers更让人觉得可爱/心疼,但是这又是凭什么的呢?我无法回答,却也不想改变答案。本来真的打算给满分五颗星,但是最后大胜利的结局太假了,是幻想出来的吧?! 开战 En Guerre 2018.11.17 百美汇影城(嘉里中心店) 故事很简单,一家德国企业在法的一个工厂宣布要关闭,所有1100个工人即将面临失业。但是在此之前两年,工厂曾要求工人加班以此为代价承诺继续经营至少五年。工人和工会为了自己的权益,罢工、封锁工厂、一路上访、要求和德国企业总部老大直接对话。结果却因暴力事件失去了一切支持,不但即将下岗而且还是失去了拿高额补偿金的机会。工会主席最终不惜自焚,换来了继续谈判的可能性。 想看这一部,是因为两年多前看的同一个导演同一个主演的电影《市场法律》,这部《开战》最终其实讲的是同一件事情,但是讲的更接地气,直接把镜头对准了利益冲突最显著反应也最激烈的底层工人以及工人工会。 先讲几个我个人觉得感受到的shock的地方,可能是因为我自己从小被洗脑,所以觉得很惊讶。 工会的诉求是什么呢,是一个一辈子的工作,他们反而想要一辈子受制于这样的公司(制度)之下。 公司提出可以换地方工作,大家全都很震惊并且立即愤怒地拒绝了。 工会怎么可以找到那么多支持他们的?我觉得已经很厉害了,有各种政府机构、组织、媒体的支持,在中国不可能想象。 我觉得工会很天真,就算继续工作到了5年,然后呢? 怎么会有接盘侠突然出现?德国公司怎么会不要接受接盘侠? 把公司设定为德国也蛮有意味的,这是全球化的经济发展带来的问题。设想这是一个法国公司会怎么样呢?设想这是一个中国公司? 然后我想从工会的奋战的论据上来分析一下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工会的论据第一点是公司关闭工厂的动机是因为该工厂的盈利能力不行,而且这里的不行并不是指不盈利,只不过是达不到股东投资回报的标准。 我觉得这表面上说的是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抨击,也就是资本家对于工人们的剥削。但是我想到的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本质上的一个矛盾:一方面在追求市场自由来达到效益的最大化,也就是说一开始某一市场上的利益很高,所以更多的竞争对手会进入,以至于各种压价出让红利来吸引顾客,导致市场趋向平衡且在市场里的每一个公司的盈利趋向于统一盈亏平衡;另一方面,西方经济学肯定了原始资本的价值,也就是土地/资金本身是有增值能力的。这么一来的话,公司的股东们期待的是他们投资的资金要带来一定水准的盈利,但是通过自由市场的竞争这样的标准是不可能一直持续的。最近我也在思考负盈利的企业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关键是还是有那么多的投资者愿意去大笔投资某些负盈利的企业究竟是为什么呢?难道真的是因为他们都意识到了那个矛盾,愿意把对资本投资回报的期望下降到负数,比起回报他们更看重企业本身能够给社会带来的价值;还是他们在炒概念,暗地里默默在期待另一个接盘侠? 把这个论据第一点做一个变形,就是工会的法务诉求的点。市场经济的默认前提是大家都追求利益最大化,于是对于利润的期望和要求(是否要求、要多要少)从原本的道德问题直接称为了一个默认的没有对错的智商问题。所以工会的法务的要求就是,在讨论劳资问题的时候,不能用经济甚至法律判决的那一套。我觉得她的想法很厉害,可以跳出这个系统来思考这个系统造成的问题。很可惜老板身在系统之中,他没有动力跳出这系统来思考讨论解决这个问题啊。 工会的论据第二点是保守承诺,并且是无论如何要保守承诺。 这一点,乍看之下好像是市场经济也认同的最基本的规则,但是其实对于工会和对于企业,他们的解读是不一样的。对于工会来说,说好的就是说好的,不管发生什么都不能打破,工会的工人们遵从的是守信的道德标准。而对于企业来说,因为企业只是一个经济体,不能打破承诺,其实等同于打破承诺并付出金钱上的代价,他们遵从的是经济上的金钱的准则。就好像闯红灯,对于普通人应该是一种不能逾越的约束,而对于有钱人来说,可能只是对闯红灯定一个费用而已。两者不可调和的矛盾是人不仅活在市场经济还活在生活之中,两者在现有的体制下就好像不同的维度,不能用一个维度的规则来reason另一个维度,所以工会注定不会赢。除非像男主一样牺牲了两个维度唯一的连接,也就是自己的生命。 另外,男主演的真好,开车去医院看外孙路上落泪的那段太厉害了。以后这个男演员Vincent Lindon加这个导演Stéphane Brizé的组合,我还是继续追。 幸福的拉扎罗 Lazzaro Felice 2018.11.18 百美汇影城(嘉里中心店) 这是一个有点奇幻的故事。封闭的村庄里的拉扎罗任劳任怨,结实了有钱人家的公子交上了朋友。因为意外,拉扎罗跌入悬崖,而转眼间村庄的人全都离开了村庄。拉扎罗醒来后,他依旧年轻,世界却已经过去几十年,他来到城市找到村庄里的朋友和公子,他们却过着落寞贫苦的生活。拉扎罗试图为公子讨回奢华的生活,结果被人活活打死。 这个主旨好像《小偷家族》,但是比《小偷家族》再差一点的就是这个奇幻的点,因为这个拉扎罗太奇特了,这么好的人只有这么一个,他的经历也就这么独特,而不像《小偷家族》有了多数的普遍性。 拉扎罗的演员找的太好了,完美的好人脸,我感觉像是魔戒第一集里面Frodo和Sam演员的气质合体。只不过这里的好人气质更接近憨厚的感觉,而不像《小偷家族》里面的好人更立体更真实。 看了电影感觉心情不是很好,因为觉得拉扎罗太好了,太可爱了,不禁觉得他太可怜了。但是又想到标题是讲拉扎罗是幸福的,那像我这样想到他可怜而不是幸福的人其实内心太狭隘了呢,还是这是好人唯有聊以自慰的宣传呢?

SIFF 2016

以下都是今年上海电影节上的,但未必都是我在电影院看的。好看的电影人家都是正常上映,我们要等到一年才一周的电影节才能在大荧幕上看到,购票系统崩溃怪谁呢。 市场法律 La loi du marché 故事从男主失业在职业介绍所求职受阻开始讲,整个家庭的生活财务状况岌岌可危,后来终于男主找到了一个超市保安的工作。他的工作就是抓小偷和违反规范的员工,然后他渐渐在那些被抓的人的身上看到了什么,于是他离开了。 男主在失业的时候,职业介绍所的人、招聘人员以及银行职员对他讲话的语气并没有什么鄙视或者不尊敬,有的时候甚至是为他着想的,但是当他们都会用法国人专用的那种先是犹犹豫豫支支吾吾、然后突然很急促地把不好的消息说出来、最后补一句voila,就好像在说我把真实的情况说出来了就是这样但是传递这样不好的消息并不是我喜欢做的事情只是事实就是如此世界就是如此。 所以这部电影的中文译名有误,这里的loi其实是指客观的法则、定律(好像牛顿第一定律那种),而不是指人为制定的法律。我猜电影题目映射的是市场法则如此,现实如此的苦(找不到工作),不是男主也不是雇主的问题,更或许这根本不是什么问题,仅仅是市场规律之下的结果而已。而如果这是法则规律的结果,那是不是法则的问题呢;如果不是法则的问题,那是不是市场的问题呢? 后面男主工作的时候,面对偷肉的老头顾客、藏打折券的收银员、刷自己会员卡的收银员,男主变成了那个说voila的人。我太能感同身受这部电影里的情节了,作为一个超市从业人员。我感觉越是生活在底层的人,公司/社会对他们的要求越是严格。有钱人有那个资本去任性,就算出了什么错也兜的住;而对于那些本来就在底层挣扎的人,反而有各种各样严格的要求。这一点和男主在求职时候的处境是一样的,找一份工作会那么困难是因为招聘者设置了超高的要求门槛(高到甚至要用情景再现的教程来分析)。 最后一幕男主的离开,我觉得回味无穷。一开始的时候有点摸不到头脑,男主突然之间离开询问室是要干嘛,换了衣服开车离开到底是紧接着的事情还是到了时间正常下班也有点混淆,但我理解这个最后结尾还是指男主实在无法在直面这样的苦境而决定离开了。我从两个角度来解读它:1)正如男主想放弃前一段解雇诉讼的时候讲的,并不是怕时间金钱不够什么的,只是不愿意再次经历一遍那样不幸的感觉。我也经常这样,很苦的东西虽然我知道它的存在也同情它的存在,但就是不想去看它。2)不能改变它,至少不成为其中的一员。这貌似又高档了一个层次。 布鲁克林 Brooklyn 2016.6.12 新天地UME 二刷《布鲁克林》,比第一遍看的时候感觉更好看了,因为有更多的精力来关注一些主角们的细微表情动作。 去年年底托宾来上海图书馆讲座的时候主题是小镇和城市,说是在城市里别人不知道也不在意你在做什么、而小镇则充满了人尽皆知的流言蜚语。这部《布鲁克林》正好见证了这一点,小镇和城市最大的不同之处,也正是成就了女主最终的选择。但这也并不能说是因为城市里的人冷漠或者小镇里的人狭隘什么的,否则也不会有几乎完美形象的姐姐或者是默默接受的母亲、或者女主在布鲁克林的那些热情助人的同事朋友们。问题不在于人,而在于所处的硬件环境决定的生存环境。 我总觉得这部作品要是给在外打拼的人来看会有更多的感触。反观我自己,很奇怪的是我自己在离家求学的时候竟然一点也没有想家,也没有对家人的依恋。我的理论是,觉得家人离不开自己是小瞧了家人,觉得自己离不开家人是懦弱。但是在看到别人有这种对家人的依赖的时候,我有时又会觉得这种离不开的情感其实是美好的,它诉诸了人类最原始的情感巩固了人类最原始的关系。于是我又一次遇到了这样的矛盾困境,即我通过逻辑思考得出的结论与从小到大被潜移默化的道德的冲突。 最后我觉得这部电影最出彩的地方,是Saoirse Ronan完美地出演了这么一个不完美的女性角色。当然这么一个角色的存在要全部归功于原著者托宾,这部电影再一次证明有时重点不在于情节如何反转跌宕,即使是被剧透的故事还能很好看才是真正的厉害。 特朗勃 Trumbo 2016.6.13 环球港 这部传记题材电影讲的是好莱坞著名编剧Dalton Trumbo,在20世纪中叶因为共产党的身份而受到迫害入狱并被冠以黑名单不能从业。在出狱之后,Trumbo以匿名身份继续创作并凭借《Roman Holiday》和《Spartacus》拿下两座奥斯卡。 我一直被这样的题材所吸引,我觉得这部电影当然不是为了给共产党人洗白用的,如果站在美国人的角度是多么容易把共产党当作是恐怖的十恶不赦的敌人,但是最终主人公的成功之处并不在于他的信仰是多么正确,他所追求的也并不是要达成他的信仰所宣扬的东西,而仅仅是一个人有权选择信仰并且并不以此而被不公平地对待。这样总结下来好像是那么简单的一个道理,但是在五十年代的美国或者是现代的绝大多数的地方仍然是被忽略的。最搞笑的是,永远可以有可以套上来的大帽子,口口声声为了维护伟大的祖国的自由,却是在通过剥夺别人的自由来达成。 这部电影有太多层面了,每一个人物立场背景各有不同、而就算是同一战线的对待同一件事情的态度也完全不同,可以说每一个人物都是一面镜子。我甚至有点分不清楚究竟现实本身就是如此还是电影编剧通过提炼突出了这些人的特性。真的需要再看几遍,才能完全做一一的总结分析。剧中主人公才华横溢,好像每一句台词都可以作为名言警句摘抄下来。 最让我感到颠覆的点,在于这样的与不公的世界的斗争,主人公另辟蹊径。他并不是纠结于敌人的无耻、也不把时间浪费在正面冲突(法律途径、抗议等等)上面,主人公拨乱反正的方法是自己厉害到爆炸。我要好好学起来! 最后主人公老年的时候在领某个类似终身成就奖的时候回顾自己的职场人生,强调重点在于那些受害者,而不是谁是好人坏人。我的理解是我们要回顾要直面才能避免未来,但是如果把回顾的重点放在针对某人的复仇那不是和某人就一样了。所以一方面不需要刻意地去复仇,另一方面这并不是说我们就把过去给忘记。 这篇观后写的太烂,以后有机会还是要再看重写。 莫西干回到故乡 モヒカン故郷に帰る 2016.6.15 曹杨影城 这部电影讲的是在东京打拼完全没有创出什么名堂的男主携怀孕的女友回到老家,却正值发现父亲生了绝症,然后陪伴父亲一直走到最后的故事。 从某一个角度来,可以和《布鲁克林》对比着看,都是从一个小镇离开到了大都市又回到家乡。但是这部比《布鲁克林》差太远了。《布鲁克林》里生活在小镇里的家人日子过得苦,但是不管是妈妈还是姐姐都超级有骨气让人觉得很美好;《莫西干回到故乡》里老家里的父亲的形象我几乎厌恶到可怜他,要把自己的人生活得像一部搞笑喜剧的需求是多么可悲。最坏的例子就是因为父亲要死了,所以儿子一再达成父亲的最后的一些愿望:吃披萨、参加婚礼啥啥的,与其说这是感人的亲情,倒不如说是伪装成为孝心的满足父亲私欲的愚蠢而无奈的行为。我想不出这样的事情和以死向子女逼婚的行为有什么差异,只觉得如果把这种事情大张旗鼓地扣上孝顺的帽子太霸道太凄凉了。不过再回过头来想,《莫西干回到故乡》里主角的家庭不也正是《布鲁克林》小镇里不开化的那些居民的典范吗? 比起欧洲电影,日本电影最大的优势是真的太好懂了;换句话说作为中国人的优势是可以非常容易地理解亚洲人的一举一动背后的含义。我一直觉得男主的表演很到位、不过火。但是我最厌恶的父亲的那位表演太过戏剧化,笑点太刻意太low了,这个貌似反而迎合了很多现场的观众的笑点。 超新约全书 Le tout nouveau testament 2016.6.17 上海影城 又是一部期待很高失望很大的电影,按照门口黄牛所强调的,这是一部比利时电影。 说的是上帝其实是一个渣男,他的女儿反叛来到世上重写一部全新的新约全书。从这个基本设定来看,其实还蛮厉害的,可以发展出来很多想象力爆炸的情节。但其实之后的情节脑洞根本不大。明明可以是一个离经叛道的故事,为什么女儿下凡做出来的事情那么普通,而且全部都是鸡汤类的温情故事?!一方面,这些故事有荒诞的地方,毕竟这是它吸引眼球的地方,但是致命的弱点是不够真实。另一方面,我所指的不够真实,其实就是太像童话故事了,而且里面的价值观都太老套了。荒诞和真实并不是两个相互矛盾的东西,只有把两者都达成了,才是好的讽刺。最后的结局传达的讯息我也无法接受,获胜的是不用脑子的母后,从一个极端到另一个极端,有点矫枉过正了。 另外,我发现这部电影用小孩做主角,让这个小孩去接触那些人讲述故事,是因为一旦不是小孩(或者是小孩身边的无用的流浪汉)就很讨人厌。但是我实在无法忍受用童声发出的貌似很纯真无邪的却很装的那些哲理性的问题。 Avril et le monde truqué 没抢到票反而在b站上能看,所以期待度很高,没想到那么难看。原来我预期的是脑洞很大有很是烧脑的情节,毕竟动画是比真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