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Monthly Archives: December 2014

A Short History of Nearly Everything

A Short History of Nearly Everything Bill Bryson Richard Matthews (narrator) 9780552997041 我从今年年初开始读这本砖头书,读了一两章后停了一下,一直到11月的时候下决心要在年内把它读完。最后我通过利用每天上班路上的时间差不多一天听一章有声书的节奏,在2014年的最后一天成功读完啦。 我好佩服Bill Bryson,一个写游记有随笔的作家能够有那么宽泛与深入的科学知识,能够把天文地理生物什么的全都有如此的了解,并且可以写成如此浅显易懂。更厉害的是,他可以把这么一本依靠大量知识堆积的砖头写得很轻松,甚至有趣。其中不乏各位科学家的嘈点,也有作者自己的各种很嘲的旁注评语。有不止一次,我都听到笑出声来,可以说这是这本书的又一个厉害的地方,也是最吸引人的地方,枯燥的科普书也没人会愿意读吧。至于里面的实质内容,其实都是一些脑海里有印象的科学常识,新的知识大体都是究竟是谁发现了什么/他是怎样发现的/他的领域的宿敌是谁/他如何和宿敌交战等等,但现在全部读完以后,我也真的记不得这些人名了。 这本书的书名起的很讨巧,是一本关于everything的history,但却是nearly everything的short history,在想要炫耀的同时有一丝谦逊。所以我也一直很好奇,这样所谓的包含一切内容的书会如何结局,今天听到了结局在意料之内也并不让我失望。结局自然还是回到我们人类自己,首先我们很幸运(能够存在已经是一种概率微小的幸运了),其次我们很年轻(和宇宙、地球比起来),接下来还需努力。

海的沉默

海的沉默 Le Silence de la mer 维尔高 Vercors 祝一舒/李焕中(译) 9787532150199 这本短篇小说集收录的是法国作家维尔高的一系列的以二战及相关时代为背景的故事,其中包含最著名的同名小说《海的沉默》。我最喜欢的,也是一开始就把我牢牢抓住的是此书的序言《绝望就是死亡》,这种绝望的气氛就上只有那么一点点的希望的感觉,好像每一句话都正中我最近的心情。说起来好像有点矫情,生存在和平时代的人去读关于真枪实弹家破人亡的战争背景的自白怎么可能有相通的认同感,希望真的是我过虑了吧。 接下来马上就是重头篇目《海的沉默》,很早就听说过这部作品,还被翻拍成电影也很经典。我脑海里二战时期外来的人入住法国人家的故事,好像不止这么一个,貌似《法兰西组曲》和《鸟鸣》都是有点类似的故事。但唯有《海的沉默》里面的法国主人公最扛得住,到最后就是内心汹涌澎湃到极致了还是可以什么都不说。 其实我觉得就这么看两三个维尔高的小说就够了,因为不管从哪一篇都可以很直接清晰地感受到维尔高想要传达的信息,简单概括就是和平主义、关注人性。但是把整本书读全,全部充斥着这样的很“红”的正能量,却有一种不真实的淡淡的厌烦感。我想了想,大概主要是小时候被类似的“红”灌输多了,再积极再正面的思想,那种红烧肉加大便的吃法还是会给人留下后遗症。

俄罗斯套娃

俄罗斯套娃 Una muñeca rusa 阿道夫·比奥伊·卡萨雷斯 Adolfo Bioy Casares 魏然(译) 9787532150083 这本好赞。作者是阿根廷的卡萨雷斯,我唯一知道的阿根廷作家是博尔赫斯,而这位卡萨雷斯原来也是气味相投的博尔赫斯的好基友。薄薄的一本几乎才100页里面7个故事都很有趣。猜不到剧情走向的,感觉好像是把有趣的曲折的故事节点很稀松平常地放置在故事的各个环节,而不是那种最后为了惊喜而大反转的。我觉得好玩的作品应该就是这个样子吧。故事不但好玩,还让人记忆深刻,其实我是从好几个月前开始读的,但是我现在依然印象深刻的两篇我很喜欢《俄罗斯套娃》和《在水下》。好玩的故事很难多谈什么读后感,重点在阅读的过程很有意思就够了。

西方哲学史:教父

A History of Western Philosophy 西方哲学史 Bertrand Russell 罗素 9787100059954 卷二的天主教哲学,第一篇题目叫《教父》,讲的都是公元六世纪及以前的教会的哲学历史。以下继续照搬minutes。

Doctor Who Special “Last Christmas”

关于第九季Clara还当不当companion,之前很不明朗,一开始说是演员本人没有任何表态,然后又有新闻说下一季还是Clara回归,至少上半季在下半季还不知道。每当看到这样的新闻,我的心情都会变差。能不能给我走得干净?!所以我十分怀疑,这部圣诞特辑分明是拍好两个结局的,一个是把结局停留在Clara变老,为了迎合万一Clara下季不回归的情节,另一个结局就是再回到上一层,为的是继续让Clara回归当companion。很不幸的是,结局是后者。 我觉得这一集圣诞特辑还是超赞的!唯一的不足有三个,分别是魔法特、魔法特和魔法特。第一,缺乏原创性,大的构架在抄《Inception》,小的设定从Don’t blink到Don’t listen再到现在的Don’t think,很有江郎才尽的味道。一些小地方的插科打诨反而成为了看点。第二,Danny怎么还出来?麻烦请你死死透!第三,我觉得最完美的结局是停留在老年Clara上。老年的Clara攻击性好像没有那么强了,就一个companion的角度,这样老去而退出Doctor Who的舞台简直是最完美的选项。Clara本人可以很有尊严,也有瞬间洗白的错觉。同时,又能感受到人类在时间面前的渺小,整部剧的档次也立即提升了。而且在Doctor眼中的Clara永远是年轻的那个点,我也觉得很感人。可惜不是这样。 我注意到的细节是在第八季最后一集最后的镜头,那时候圣诞老人就出现了。那说明那个时候Doctor就已经在梦中了,那说明Doctor和Clara本来就不真实,Doctor快点醒来,展开你Clara-free的新生活吧!

Black Mirror Special “White Christmas”

圣诞假日到来,自然要看各种圣诞特辑。依旧保持上乘的水准,今年《Black Mirror》的圣诞特辑也很好看。简单的布景,其实就是两个男主在互相讲故事。美国人讲了前两个故事,英国人讲了第三个故事。 第一个故事,有点猎奇的意思,其实主要是为了说明美国人的身份背景和他所存在的缘由。在这个故事里,科技起的作用很直白,简直就是类似24里面Chloe帮助小强的招数来在聚会里找对象。其实我觉得最后的结局对美国人有点过重,他做错的地方肯定不是帮助客户找对象,而是没有及时去解救他的客户人生安全。虽然事情的重点是在于美国人的品质太差,但是焦点却很轻易地变成了科技工具的问题,好像是发达的科技成为了这场悲剧的始作俑者,同时这个美国人也被用同样的科技的手法重重地惩罚了。简单来说,《Black Mirror》想要讨论的永远是当代(未来)科技在日常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看完第一个故事,会让人不禁对高科技工具有一种对方防卫的态度。我可以理解这样的感觉,但是无法认同其背后的逻辑。有人用菜刀杀人,于是就禁止卖菜刀,或者要开证明才能买菜刀,这样的逻辑很可笑。同样的逻辑之下,有人用双手掐死了另一个人,那为了不允许有力的双手的存在,索性不准生小孩了?如果这样的逻辑被推翻以后,那么禁枪的道理在哪呢?但是话又说回来,如果没有道理禁枪的话,那也没有道理禁《The Newsroom》里说的那个人肉八卦app了。(略跳跃)所以,自己用不用,要不要鼓动别人用不用,可不可以禁,这是三个完全不同层面的事情。某一个层面的肯定或者否等,不能直接照搬运用到另一个层面上。 第二个故事,我觉得是最弱了一个故事,充其量只是给大结局做铺垫。在这里介绍了整集的基本设定,即有一种科技可以复制一个人的意识然后注入一个虚拟界面里面。好像有点像是克隆人的感觉,但是剧中设定又好像没那么有人情味,似乎这些复制的意识其实只是code,没什么好不好同情的。我觉得这里的设定有一点缺陷,如果明知可以通过折磨它们来达到目的,那说明这些code也是有情感的呀。或者,如果它们真的只是code的话,为什么不知道改写code只保留有用的那些内容呢?但是这种改写是不是又是另一种更为非人道的折磨了呢? 第三个故事的内容其实很好猜,只是细节没那么好猜但也没那么重要,但是好歹最后细节的那个反转也算是编剧用心了啦。我在看美国人讲故事的时候一直在想英国人的故事会是怎么样的,因为我能想到两个人的故事肯定是有相关性的,否则也不可能放在一集里面演,但是如何赋格是我最期待的。可惜看下来,我觉得稍许有点欠新意,因为基本上这个故事和S02E02的《White Bear》很相似,都是犯人的牢笼的感觉。其实让我最震惊的并不是故事内容本身,而是最后警察对这两位主角的处置,怎么可以那么轻易?反而有种很有压迫的感觉。 另,有没有人像我一样觉得那个英国男主Rafe Spall长的好像演好媳妇弟弟的Dallas Roberts?

ごめんね青春!

本季最佳日剧! 宮藤官九郎的作品每一部都是神一样的存在,在最无厘头的设定之下,充满欢乐和泪水地讲述最真挚的情感。几年前的《11人もいる!》是以大家庭的背景讲的故事已经深深把我折服,今年的《ごめんね青春!》是校园背景,同样也是各种笑死感动死。我觉得宮藤官九郎的作品之所以好看,除了各种突出的感官享受,特别之处在于诸多华丽之下的一种很包容很博大的世界观。看似老套到无法再有新意的校园题材,《ごめんね青春!》的视角却很大,不仅涉及男女性别的认同与交融、少年与青年的成长、民俗文化的植入等等,这些都是在以往的校园剧里看不到的。这么想来,还真的和RTD有那么一点类似,区别在于RTD还要再任性重口一点。 当然我承认这部剧还有很多不足,特别是有的剧情为了制造巧合而太过刻意和戏剧化,但是我仍觉得这是一部满分作品。十分的宮藤官九郎之外,我这次錦戸亮对刮目相看。原来一直说錦戸亮长的像陈坤,而在这部《ごめんね青春!》里錦戸亮的扮相却似乎很显老,不知道是故意化妆为之还是他年纪的确上长了。但是这样偏老相的样子,配上主人公真挚的一腔热情,却好搭好帅。 我跟同事推荐这部日剧的时候,他们一听到这个题目就笑我。看了这部日剧就知道,这并不是一部是只有拥有青春的人才能看的片子。但我又觉得,关于青春的讨论,很难在这里用几句话总结,所以需要这样一部日剧,在10集里面从各个层次分别描述。主人公在讲课的时候,时常会搬出一些表面上很俗气但还蛮有道理的关于青春的哲理。结尾似乎有些不完美,但我很喜欢,我也很喜欢最后一集里女菩萨给结尾定调子的开场白,适用于耷拉眼河童,应该也适用于我。 青春是从神明那里借来的宝贵时间,快乐也好,严肃也好,恐怖也好,总有一天都要归还。一把年纪还紧抓着青春的尾巴,可是会付很贵的拖欠款哦…

幸福国的故事

幸福国的故事 Sweet Land Stories E.L.多克托罗 E. L. Doctorow 朱世达/邹海仑(译) 9787532150168 差点被这本短篇集的名字骗到,不仅是“幸福”还整个“幸福国”,好像是很美好很梦幻的故事,几乎让我对此书的期待降低到最低了,没想到内容竟是如此的不同。特别是第一篇的时候,我还默认地把故事走向联系到那个幸福的主题上面,看了故事的开头我还真以为是一个美好的故事呢,看到后面越看越不对劲。这才明白到原来这位作家笔下的作品,都是打着羊头的幌子在卖狼肉。五篇短短的短篇小说,每一篇都是很白描的丑陋,或者说用低档,要么是骗子杀人犯、要么是邪教、要么是政治掩藏等等,完全和标题是180度的相反的。但反之又会让人觉得这个标题起的很不错,因为这么多丑陋发生的地方(美国),其实就是美国梦发源的地方,同时也是一个伟大的地方,一个可能对某些人的确是幸福国的地方。这种冲突感迎面而来,让人不禁起寒颤。这些丑陋的事情,简直都是一眼可以看出来其本质的,但是它们的存在却又那么地“合乎常理”。我感到想要去理解其缘由有点困难:要么就是善与恶的源头其实是一样的,只不过表现形式不同;要么就是善与恶虽然对立但却是同样有力量的,一个人可以很轻易地被某一种力量控制。那就是“为事在人”了。 印象最深的是《沃尔特·约翰·哈蒙》,是用一个身处邪教之中的信徒的眼光讲的一个自发宗教组织的故事。故事的一开头,其实主人公已经很清晰地意识到了问题所在,但他却依然真心信仰那个所谓的先知。最后那个先知携钱款和美女潜逃,却被解读为“通过自我否定的方法完成自我”,然后一切继续下去。这个故事在光天化日之下看很明白,就是一个打着宗教牌敛财骗钱的组织,但是在某些人的心目中就是完全不一样的境界。而且想想现在的正大光明的宗教的原始故事,和这个故事又有什么大差别呢?这又一次呼应了故事本身和故事标题的冲突性与统一性。那么到底谁眼中的世界才是真实的世界呢?虚幻中的世界的幸福,它的问题在哪呢?又或者真实和虚幻的界限很难区分了,那只要甜美就好了吗?

The Newsroom S3

没料到第三季那么短而且还是全剧终。最后一集几乎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内容,但还是看得唏嘘不已回味无穷,一些简简单单的情节都能看得眼眶湿润。相较前两季,糟糕的感情线没那么突出,勉强可以接受,所以主要还是依据常规的内容,我依然愿意打5星满分。 这一季其实统共只讲了三个故事,一个是线人的故事,一个是和新老板对着干的故事,还有一个是由Charlie引出的关于内容人员大团结的故事。三个故事我都挺喜欢,当然最喜欢的是和新老板对着干的故事,特别是Sloan狂批人肉app,看得好带劲同时又让人感到惭愧。播出新闻之前的确认必不可少,这是最基本的,但是反观国内的新闻标题,最喜欢用的一个字眼就是“或”,这个“或”字不仅仅是对于新闻故事的不负责任的不确定性,更是仅仅想要误导性夺眼球的字眼来骗取关注的下三滥的做法。从第一季开始,此剧的主旨就是在于重新唤醒人们对新闻业的认识,他们以唐吉柯德为榜样。我也想成为那样的人。

The Remains of the Day

The Remains of the Day 石黑一雄 Nigel Hawthorne (narrator) 9780571200733 这本书已经在我想读的书单上很久了,直到现在才终于读完,其实还是听有声书听完的。有声书是Nigel Hawthorne读的,我脑海中Nigel Hawthorne的声音还是《Yes Minister》里的Humphrey,但是他纯正老派的英音再加上在有声书里特意作出的几乎没有起伏的声调,来读这个以主人公第一人称讲故事的《The Remains of the Day》再合适不过了。然后这本书让我对石黑一雄的认识(佩服)又上了一个台阶,真的优秀的作家真的是什么题材什么主题的作品都可以写得各有味道。 先来列举一下我阅读过程中的一些震惊,虽然我事先知道故事发生的背景和当下千差万别、我也知道主人公Mr Stevens所从事的是一个几乎已经不存在的职业,但是我还是被震惊的几点:父亲去世时主人公的反应;不愿意坦白上一个雇主;毫无压力地解雇犹太佣人。这几点,在我看来,不管他是100年前的人还是1000年前的人,不管他是农民还是商人,这些行径都让我惊讶。特别是作为这么一个以“尊严”为人生导向的主人公做出这样的事情,我能够想到的唯一的合理化的解释是他全心全意把他的职业放在一切之上的。而这本书特别设计的这个情节也很有意思,说到底如果主人公百分百忠诚服务的对象是正面人物也无可厚非了,而Lord Darlington从结果上来看偏偏又是一个接近负面的人物。这又给主人公的选择打上了一个问号。 我觉得有两个层面来考虑这个问题。首先,“把职业的优先权放在一切之上”这个选择本身是否合理?这是一个很tricky的问题,因为很难给这个问题一个否定的答案;但是麻烦是如果这个问题的回答是肯定的,那接下来就没有任何讨论的必要性了。什么事情都是一个人的选择,他这么选择了那自然是他自己的选择,别人没有任何权力来限制一个人的选择。而且从某一个角度来看,如此敬业的选择几乎是我们现代所匮乏却珍贵的精神。所以我攻击的不是别人做这样的选择的权利,而是当他在做这样的选择的时候的reasoning。那么第二个层面的问题,“这本身是不是一个正确的选择”已经不再重要,问题在于如何考量决定这个选择的标准。但是麻烦又来了,书中的Mr Stevens是一个很内敛的人,即使是在他的自述过程中也很少给出直戳重点的reasoning;而更严重的麻烦是在绝大多数情况下连当事人自己也不知道自己的reasoning,而且也没有意识到自己是在没有reasoning的情况下作出的判断。但是话又说回来,我不会做同样的选择,并不代表做这样的选择的人错了。我个人总觉得Mr Stevens他是victim of the times,但是谁又不是呢?所以,这本书的名字叫做《The Remains of the Day》,过往的一切种种,接下来面对的还是虽以黄昏但还剩余的那些时光了。 其实这本书有很多内容可以讨论,甚至有很多情节可以深入地讨论,但是被我从头就那么形而上地提问,把整个路子都带歪了。关于情节的讨论,留到下次和电影情节一起再说。

绕颈之物

绕颈之物 The Thing Around Your Neck 奇玛曼达·恩戈兹·阿迪契 Chimamanda Ngozi Adichie 文敏(译) 9787532150137 有一段时间没有读比较小众的国家作者的作品了,这个短经典系列的一大优点就是会把一些平时不怎么会知道的作家的作品包括进来,同时因为短经典系列的整体水平都很不错,所以也不会让读者担心其中的某个比较没有名气的作品会很差。这本《绕颈之物》的作者是尼日利亚的奇玛曼达·恩戈兹·阿迪契,而这本短篇小说集里面的都是关于尼日利亚人的故事,或者是尼日利亚人到美国的故事。虽然我对尼日利亚这个国家的了解几乎为零,但是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同属于第三世界,这个作者笔下的尼日利亚的故事总有一种熟悉的感觉。再加上,作者本人是从小在尼日利亚的知识分子家庭中长大,然后去美国求学,她笔下的好多故事常常会描写尼日利亚人在异国他乡移民到美国的生活状态,这又多给我一种熟悉感,即第三世界的人去到发达国家生活的一种隔膜感。 一共12篇短篇小说,每一篇的题目都起的很实在,没什么玩虚的或者是玩概念的意思,同样很实在的是这12篇短篇小说的内容。我现在还能通过看到每一篇的标题立刻想起来每一个故事内容,这是一个很显著的标志,这些故事我都读懂了,而且还让我有印象。我最喜欢的三篇是《幽灵》、《绕颈之物》和《美国大使馆》。《幽灵》这篇突然让我想到看似遥远的恶其实没有那么遥远,而且看似微小的恐怖的预兆已经出现在面前,接下来的日子,冬天真的要来了。 我注意到作者的故事的一个比较共同点的地方是,这些尼日利亚主人公虽然面临各种不公与苦难,但是到了故事的结尾他们总能够很有力量,而且我注意到他们的有力又往往和他们的地理状态有关。不管是《绕颈之物》还是《美国大使馆》的女主人公,她们一个选择离开一个选择留下,但是总给我一种感觉她们的力量源自于她们出生长大的故乡,似乎只有在故乡或者说只有在知道自己是在返回故乡的时候,那种力量才会油然而生,从而支撑她们、给予她们力量。我试图将这种故乡的力量的感觉,运用到自己身上,我也有过类似的想法:同样的工作,我坚信自己能够在自己的家乡做得更好。这种感觉,肯定不能简单地归纳成爱国主义或者地方主义,但是它真的很神奇。 看作者的故事,尼日利亚还是一个相当动乱和落后的国家,这让我相当吃惊这位年轻的作家竟然没有被自己的国家封杀,毕竟她的笔触之下暴露出来尼日利亚社会、政治的问题相当的明显和严重。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只有当一个作家被自己所处的政府封杀的时候才能让人信服他是一个好作家,因为他确实触碰到了问题的关键。所以当我在wikipedia上看到阿迪契现在依然可以相当惬意地分配自己的时间来回美国和尼日利亚两国,我不禁惊讶尼日利亚政府的思想境界好高。

The Robots of Dawn

The Robots of Dawn Isaac Asimov William Dufris (narrator) 9780553299496 机器人系列的第三本,主角依然是人类侦探Elijah Baley,这一本里的人形机器人Daneel Olivaw完全只是配角。这次的凶杀案是对于另一个人形机器人的杀害,不管是外界还是当事人本人也是人形机器人的发明者Han Fastolfe都毫无疑问地确认只有Fastolfe博士自己一个人有这个能力能让那个人形机器人处于“天人交战”地精神状态以至死亡,但是Fastolfe博士同时否认自己这么做了。于是他们把Elijah Baley请来了Aurora星球来探这个机器人谋杀案。 这本书的90%部分我简直读不下去,延续前几本的判断,我还是对Elijah Baley这个主人公喜欢不起来。Elijah Baley的侦探方法非常简单,那就是怀疑所有出现的人物,把人类可能拥有的最卑鄙的意图投射到每一个人身上从而使得每一个人都是嫌疑犯,然后用非常low地流氓式的技巧来逼问别人的隐私。这种探案方法的好处,那就是能够猜中凶手。要是问你一个骰子掷出来的结果是几,你从1到6全部猜一遍,那总归有一个答案是对的。但是这样太赖皮,太没有水平了。这一本还特别让我感到恶心的是那个女主Gladia,色情狂+克夫大王,再加上我听的有声书朗读的人在讲Gladia的对话的时候用男声装出矫揉造作的女声,让我忍不住往前快进了不少地方。 唯一我觉得出彩的地方在于这本书的最后一节,那就是真相的地方。先把结局反白记录一下:凶手是机器人Giskard,它从Fastolfe博士女儿那边偶然地获得了读心/改变别人心意的能力,它运用从Fastolfe博士那边读取来的方法让那个人形机器人报废了。这最后一段太精彩了,好像有那么一点扯,但是一方面它有一种隐隐的非常恐怖的气氛,这么复杂的一个事件竟然是一个机器人从中像操控人偶一样地编排了整出戏,另一方面,它又很圆满地衔接了基地系列地一些读心的元素。所以我愿意忽略前面那所有的不足,然后为这没有能力写出让人信服的人物拥有的超群的想象力的阿西莫夫鼓掌。

水生

水生 三拓旗剧团 2014.12.5 上海浦东兰馨・悦立方 周五的时候去看了一场肢体剧,没有任何的对话,只有一些背景音乐和近乎舞蹈的肢体表演。故事取自于蒲松龄的《聊斋志异》的“王六郎”的故事,讲的是在河里的一个水鬼必须靠害死路人来顶替他才能投胎转世,在这过程中他和一个老渔夫结成了好朋友,没有害成功人的水鬼则受到鬼大王的折磨。这部剧的表演有意思的一个所有的演员都是在头顶戴着一个面具出演,连穿的衣服都是一模一样的,但是简单的道具加上灯光,就能够展现出明显的情感色彩。我印象比较深的是用两条绳子来做船、或者是做枷锁等等。不过话说回来,要纯粹地从这些舞蹈肢体画面来还原故事情节还是有点困难的,好多地方还是基本靠脑补。剧情部分,我不是很想去多想它,人和鬼之间的友情,在中国的传统故事里似乎都是那么悲情。一来一回水鬼因为没有成功害人而被折磨的两三次、以及之后老渔夫来抚慰它,简直有点看不下去,因为实在是太作孽了。 最后的结局,同行的Aileen之前看过,她说有好几种并不是每一场都一样的。而我连这一场的结局都没有看懂,老渔夫带着酒壶去营救水鬼的时候,出现各种红色的彩带飘扬,我还以为是指因为他之前向河水用酒水祭拜,现在水里面的能量体被召唤出来来打败鬼大王了呢。多亏Aileen的解释才恍然大悟,原来是老渔夫自杀的鲜血在河里流,最后是老渔夫代替了水鬼成了新的水鬼。结局是老渔夫水鬼继续在河里害人,找人替代它。显然这是一个比较消极的结局,我很自觉地从制度的角度来思考这个问题,是因为这样的“想要超生,就找个垫背”的制度决定了这样苦难的故事。我想到小学的时候,老师对付上课做小动作或者讲话的同学的方法,就是叫他站起来,然后让他找到另一个做小动作或者讲话的同学才能坐下来,以此类推。现在想起来,简直恐怖。 在看剧的过程中,我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了这个故事本身的吸引人,《聊斋志异》到底是经典啊,还蛮想去读一读的。后来,我找到了蒲松龄的原文故事,故事的结尾完全不一样,非常正面。说是水鬼王六郎自己本来就善良不愿意害人,他的行径感动了玉皇大帝,然后被派去当土地神,而且他和渔夫的友谊常存。原来还是把信念寄托在了玉皇大帝头上,没有玉皇大帝的时候怎么办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