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Tag Archives: 松山ケンイチ

SIFF 2017日本新片展

全部是日本的新片,貌似有的还早于日本上映。但是好多片子我却也找不到很多我想看的,匆忙中选了四部看,都是在大光明。我要吐嘈一下,都已经是上海电影节的一部分了,为什么大光明的电影票不能像电影节那样正常点?我的意思是,大光明的电影票不但正正好好放不进豆瓣收藏夹,连电影片名都显示不出来,全部是“2017上海日本新片…”就结束了。 海边的李尔 海辺のリア 2017.12.2 大光明电影院 借用了莎士比亚的《李尔王》的基本设定,把背景放在了当代的日本,男主也变成了患了老年痴呆的已退休的原国宝级演员。 演员都是老戏骨,但是很多独白式的表演尴尬到极点。借用了很多舞台剧话剧的表演形式,里面穿插了很多莎士比亚原著的台词来应证这部电影里的内容,但是和电影的气场不是很搭。如果这样的演技放在话剧舞台上,会让人觉得很厉害,但是在电影里面看到就会觉得很不真实不自然。我猜,把男主的身份设定为退休的演员,可能也是为了弱化这种不真实不自然的感觉吧,可惜还是不怎么成功。很多时候,我实在无法分清男主到底是在演戏、说真话、还是说胡话。 如果把这部电影拿来和原著对比的话。我有一点记不清原著的李尔王的结局了,最后的结局和莎士比亚一样吗?为什么结局的电影画面时一顿一顿的呢,这又寓意着什么没看懂。不大接受全部抹黑大女儿,有点奇怪。读莎士比亚的悲剧,我感觉所谓的悲剧的来源是无法改变无法避免的。在《李尔王》里,我的解读是人类对亲情的依赖和信任。这部电影想要表达的也是这个吗? 美丽之星 美しい星 2017.12.3 大光明电影院 改编自三島由紀夫的小说,一家人都各自以为是外星人,太好玩了。这是我这次日本新片展看得最喜欢的一部。 我小时候也有过这样的想法,自己感觉异化,以为自己是外星人。但是可能原因不一样,这部作品以为自己是外星人的都是成年人,可能就是因为异化。 这些大人们以为自己是外星人的执着太可爱太搞笑了,而且还各自不同。爸爸是从浑浑噩噩觉醒热情,女儿是肯定并追求自己内心原有的想法,儿子是需要这么一个机会想要重新证明自己的价值。很有意思的地方是,家里面唯一不自以为是外星人的妈妈执迷于传销,这种对比也太讽刺了。一样是被骗,是不是情愿被骗是外星人? 两个星球的人的对决,火星人是想代表太阳系联盟呼吁人类要重视自然环境,要行动起来保护地球。水星人的逻辑是“美本来就是人的概念,但是人又往往觉得没有人的大自然最美,这是自相矛盾的。所以还不如全部结束重生人类。”双方观点还都挺有道理的:P 对待真相的逻辑。女儿说自己是异于人类的坚强,所以可以承受男方不是外星人的真相,这也是自相矛盾的,所以最后她执着地坚持。爸爸也是这样,就算知道自己要死了,还是不改变心意。最后带着爸爸临死前的偷偷出行,好像我最近看的什么片子阿,但是死活想不起来了。 总之好看! 不能犯 2017.12.3 大光明电影院 不能犯的概念,就是用不可能达成犯罪的手段导致他人的死亡不受到法律的约束。比如说你咒骂一个人被雷劈死,他马上被雷劈死了,那你是无罪的。这部根据同名漫画改编的电影用的就是这个概念,男主就是一个不能犯,他作为都市传说一样为他人满足杀人的愿望,但同时要求他人的杀人愿望是纯粹的。 中二的台词/动作/镜头把悬疑惊悚片变成了搞笑片。到现在我还是没搞明白,男主的设定是基于科学(心理学)的理论,还是超自然的能力,电影似乎也没有讲清楚。 女主(我觉得她长得好像大野智啊)作为警察站在男主的对立面,想要用希望来杀死坏人。讲到这里的时候,观众们都笑了。这个逻辑行得通吗?女主的说辞是不能用坏人的逻辑来对付坏人,不用坏人的逻辑是不是正中坏人的逻辑? 摇摆的心 ユリゴコロ 2017.12.3 大光明电影院 从一本杀人自白引发出来的悬念故事。 连着看了两部松坂桃李主演的电影,但是其实这部我是冲着松山ケンイチ买票的,结果他一直到电影演了一半才出场。看脸他看上去还是微胖,但是床戏身体又很瘦。 电影画面构图都很好看。一开始感觉很阳光的(郊外的自然田园美景美食),后来变得那么扭曲阴暗挣扎我个人有一点喜欢不起来。这个故事的巧合也太多了,但是也很好猜。故事交待得太慢了,所有都一个个演出来,很多其实都可以一笔带过的。

僕達急行 A列車で行こう

看这部电影我学到的第一条教训是,短途旅行在飞机上看电影,来回是同一个航空公司的航班是多么重要。事情是这样的,在出发的飞机上,我非常意外地发现电影节目单里竟然有这一部《‪僕達急行 A列車で行こう‬》。我原以为能这么快看到前不久才在日本上映的我想看的电影是非常难得的,于是立马点开看了(其实我回来一查,国内各大视频网站都已有货了)。可是整个航班的过程还没有这部电影长,于是我不得不半吊着隔了几天才在回程的飞机上看完。 这部电影在豆瓣上的中文翻译叫做《让我们乘A列车前行吧》,非常直译;在航空公司的节目单里翻译成《列车宅男》,直戳主题。松山ケンイチ和瑛太分别饰演两大男主角,讲的就是这两位对列车特别钟爱的男青年的故事。故事不仅涉及这两位(分别的)爱情和事业,更意欲说明他们对列车的喜爱远远超过了对爱情和事业的喜爱,结果就是他们事业成功爱情失败。不得不说两位主角在影片中的表演相当到位,一看就真的是一心一意喜欢列车的人,而且一个比一个天然呆。最搞笑的是,只要是两位主角单独相处的戏码,都给人一种错觉,好像下一秒这两个人就要拥抱了似的。当然这部电影要是用这样恶俗的眼光去看的话,肯定就没什么意思了,至少相信主创人员肯定不是希望观众从这个角度来看这部电影的。那这部电影到底在讲什么呢?我觉得它在讲一种很纯真的感情。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兴趣爱好,有时这些爱好在一个人的生命中的地位比日常生活还重要。不仅如此,这些兴趣爱好甚至可以是各种各样,不怕不被人理解的。就算是电影中对列车几乎是同样热血的两位,他们的偏向也不尽然想通,一个喜欢边做列车边听音乐的搭配,另一个对列车上的配件爱不释手。但是不管是什么样的爱好,即使再少见或者古怪,只要投入的感情是纯真的,那就是可贵的。所以这部电影的叙事手法也是走纯朴派的,简单的故事情节,加上看似普通的列车和车窗外的风景,再搭配上对列车最纯真的热爱,就很美好了。 所谓的对于交通工具的爱好,我以前一直不怎么能理解。火车不就是火车么,飞机不就是飞机么,这是从甲地到乙地的一个工具,有什么好关注的呢,有啥大区别呢。就好像当初在看电影《La Moustache》的时候,一点也看不懂为啥男主角在迷失自我之后要在香港轮渡上不断地来来回回地坐。直到最近我才慢慢体会到其中的奥妙,我好像明白了一些,其中似乎真的是有治愈的功效的。这已经是我近期看的第二部铁路主题的电影了,另一部是《阪急電車 片道15分の奇跡》,而且都是很温馨的很正面的。再想到我们身边,要么就是苦难的春运,要么就是令人怒斥的铁路事故,差距就在这里。

GEB:意义的笔记

Gödel, Escher, Bach: An Eternal Golden Braid 哥德尔、艾舍尔、巴赫:集异璧之大成 Douglas Hofstadter 侯世达 9787100013239 在GEB第六章《意义位于何处》里,作者试问:意义是一条消息所固有的,还是在心灵或机器与一条消息的相互作用中产生的?里面说到这样一个概念,那就是任何消息都分三层:(1)框架消息(2)外在消息(3)内在消息。框架消息就是这样一种消息:“我是一条消息,你有本事就来解译我!”──理解框架消息就是确认需要一种解码机制。外在消息是消息中符号的模式及结构隐含地携带的信息,说明如何去解译内在信息──理解外在消息就是建造(或知道如何建造)能正确解译内在消息的编码机制。而内在消息,即预定要传送的消息。 我想尝试用我自己理解的话来分析一下这三层消息的话。首先框架消息就是这个消息本身不同于无意义物质的一个特征,比如说当我们看到地上的一块石头或者天上的一朵云,并不会觉得其中带有什么消息内容,但是我们看到一本书或者一张CD的时候,便能预想其中是有所内容的。但是从获取这第一层的框架消息的时候,智能便已经是或不可缺的了。说不定那一片云中已经含有天大的可贵的消息,但是我们对此一无所知。然后外在消息,往往是隐含着的。书中的例子是,即使在一张写着日文信息的纸上写着“这是用日文书写的”,也无法在外在消息的层面起到帮助人们明白解码机制。我对这条有一点点困惑。假设我们现在手上的信息是上面写着“10”的一张纸,从外表上我们可以看出这是一条由阿拉伯数字组成的信息。但是要得到真正的解码机制来明白其意义,必须还知道比如说这是十进制的还是二进制的。如果这张纸上同时还写着“二进制”这三个字的话,那么这三个字算是外在消息还是内在消息呢?对我来说,所谓的外在消息,就好像听音乐的时候,你可以听出来这是古典音乐、或者摇滚、或者乡村,然后用属于那类的模式去欣赏它。这一层面同样需要智能,我这里说的智能与其说是智力水平,还不如说是还要加上阅历和经验。 在这本书里,作者一直在拿巴赫的音乐做例子。我一直在想一个优秀的艺术作品,评价的标准到底是什么呢?不管是一本书、一幅画、一首歌或是一部电影,其存在的意义肯定都是其创造者想要通过这个作品传达一个或者一些信息。那么评价一部艺术作品的标准,是不是应该就是这个作品是否有效地把这个内在信息传达给接受者了呢?我觉得肯定不是的,理由有两条:信息传达的有效性与质量无关、有效性本身不能说明任何问题。比如一个作家为了宣扬反战而创作了一个与战争有关的故事,如果说是为了有效传递信息的话,那他干嘛还要写一本书,直接写两个字“反战”不就好了?再比如有这么一封信,里面充斥着小三对正宫的讽刺挖苦逼迫威胁,其想要传达的信息肯定是很有效地到达了对方那边,但是这封信肯定不是什么具有艺术意义的东西。 昨天读完这章《意义位于何处》之后,我恰巧看了一部电影《GANTZ: Perfect Answer》。主演是我最喜欢的两位日本男演员:二宫和也和松山ケンイチ,但是电影的故事情节莫名其妙到一个极致。电影的基本设定是这样的:存在着这么一个黑球,它把一些死去的人召唤回来让他们继续存活,但是他们必须按照黑球的要求去杀害某些黑球指定的外星人,想要逃脱黑球的控制,必须杀外星人得分到一定的水平。后来有一群外星人爆发了,来寻求复仇,然后这些被黑球召唤回来的人还不断维护黑球跟这些复仇的外星人作战。双方同时声称,自己是为了阻止黑球这个不合理的存在。这算什么啊?!这是暴力美学吗?但是剧中人物不断在祈求和平啊?这是最后意图说明和平的美好吗?那为什么要在一开始造出这么一个不合理的屠杀外星人的设定出来呢?然后我又想,创造者是不是想要把这个黑球比喻成现在现实的社会,的确就是会向人提出不合理的要求,但是人们必须在心怀不满的情况下继续按照这个要求做。那这部电影不是成了褒奖懦夫的作品了吗?于是,这部所谓“perfect answer”的电影,不管创作者想要传达什么样的信息,是我没有成功地接受到。 然后我又想,那是不是我的问题呢?我们经常会发现,面对同一个作品,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感悟、不一样的感悟。每个人的出发点可能都是不一样的,结合每个人自己个人的经验和看待问题的角度,所接受到的这个信息都是不一样的。我发觉其实这个问题跟第六章的问题是一样的──意义是一个艺术作品所固有的,还是在心灵或机器与一个艺术作品的相互作用中产生的?对一部艺术作品的理解,是不是必然地涉及到观赏者自身的背景?如果从这个角度来看的话,要感受到某样美好的东西,必须是你本身足够这个资格的,所以一个人是需要不断进步的。

算計

算計 [日]米澤穂信 江裕真(译) 9789866488351 我非常喜欢《死亡笔记》或是《欺诈游戏》这种类型的作品,因为在紧张的剧情里面能看出来创作者的聪明和心思。类似的其实我也喜欢saw系列,由于本人根本不敢看恐怖片,但是光是看看别人写的剧透就感觉很过瘾。所以,当我自然而然地就对《算计》这部电影产生了兴趣,但是恰巧两位主角凌瀨遙和藤原竜也我都相当地不喜欢,再加上在豆瓣上多人指出电影没有原著好看,于是我便直接找来小说文本读。 我已经好久没有这么畅快地想要一口气读完一本小说的感觉了,这可能是推理/悬疑小说对我的吸引力所在吧。悬疑小说没有剧透真的很难写读后感诶,我还是本着不影响阅读惊喜与乐趣的准则最小剧透。小说情节的基本设定有点像阿加莎·克里斯蒂的《无人生还》,有12个人被“邀请”到一个与外界隔绝的地方生存7天。与此同时,12个人每个人被赋予了一项杀人武器。这7天内都有着丰厚的酬劳,并且承诺若是杀人则有更高的报酬,并附带着一系列复杂的规则。这种看似很无聊的游戏规则,大家心里想的都是“干嘛要杀人,好好熬过这7天已经能拿到很多钱了”,这样一来似乎可能很顺利地度过这段时间。但是当第一个人死在里面的时候,这种平衡就被打破了。我觉得这本小说最高明的地方就是这第一桩命案,有点揭露人性的意思。 米澤穂信的书很好读,也不难找。我打算接下去继续读读看他的别的作品。另,这本《算計》要是哪位想要6寸pdf版本,可以问我拿。PS:当年《死亡笔记》的两大男主角最近都出了新电影,藤原竜也的这部《算计》和松山ケンイチ的《挪威的森林》。两部我都很有想看的欲望,但是似乎两部都很烂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