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Monthly Archives: September 2022

The Rehearsal S1

今年看过的最好看的美剧,超五星! 又到了好看到我推荐不来的时间了。我都不知道应该用什么形容词,蛮奇怪的也蛮尴尬的也蛮搞笑的也有点感人。语无伦次地列举一些我记下的。 我到现在还不能确认,这部到底是不是纪录片,还是里面是演员按照剧本演的。 剧情简单来说是彩排来帮助主人公为现实的行为作准备。我在读Ted Chiang的作品的时候,最喜欢那种每次一点点微小的改变来呈现整件事情的内核。这在现实生活不大可能发生,因为成本太高了,但是HBO有钱有时间竟然可以拍出这样的作品来,这种难度比如彩排雇用的演员,童工有时间限制中间要时常调换演员,龙套演员来扮演参加派对的家人但因为是龙套演员不能讲话全程无声派对。 厉害的地方,让我汗毛竖起的地方是,男主为彩排而彩排。 他雇用演员来彩排自己和委托当事人之间的互动。 他用小朋友、大朋友、玩偶来彩排同一个小朋友做同一件事情。 他彩排扮演自己的学生上自己的彩排理论表演课彩排模仿别人。 他彩排扮演在彩排演出过程中和自己产生亲情且走不出来的小朋友的妈妈,和雇佣另一个小朋友扮演的这个小朋友互动劝导小朋友走出来,结果自己走进去/也走出来了(?)

莫比乌斯时空

莫比乌斯时空 顾适 978-7-5133-3908-7 这是一本当代作家顾适的科幻小说短篇集,读完才惊叹原来中国的科幻小说已经那么优秀了呀,我还一直很回避《科幻世界》只愿意读《科幻世界译文版》是我狭隘了。虽然觉得非常不错,但还是在四星和五星之间有点犹豫。下面我列一下喜欢的地方和不喜欢的地方。 喜欢的地方 虽然是短篇小说,但是篇与篇之间有的可以联系起来,比如这一篇的主角的名字和另一篇的边缘配角人物名字一样,更厉害的是这些世界的设定有的也可以串联起来,比如《嵌合体》里的飞船。感觉这个作者笔下的世界很宏大,几乎有一点好像阿西莫夫笔下的机器人、基地、帝国三大世界融合的感觉了。这样使得比较单薄的短篇小说一下子支棱了起来。 正如整本书的名字一样,这位作者的不少作品的主题是我喜欢的“循环”,最明显的是同名短篇《莫比乌斯时空》、《赌脑》。特别是《赌脑》挺厉害的,嫁接在一个好像非常中国古代武侠风的故事上,其实结局不难猜到,难的是把这么复杂的故事圆干净。感觉这篇《赌脑》非常适合改编成剧本杀的本子啊。 《2181序曲》再版导言,这篇我在目录看到的时候还在疑问,是不是排版搞错了,结果作为全书的最后一篇其实是一篇正经的作品,这个设计应该也是用过心的吧。我也很喜欢,感觉是另一种风格的,从不同的角度来盲人摸象讲一件事情,有点找到了读Ted Chiang的感觉。 不喜欢的地方 我本以为科幻小说的中二是男作家独有的,结果我错了,或者说我的这种性别偏见也很中二。 真的无法欣赏情感类的科幻小说,这本短篇集里面竟然还有不少。我本以为刘宇昆已经是这种我不能忍受的类型小说的地板了,没想到换了一个女性作家的我也看不下去,我又性别偏见了。 好像不喜欢的地方都归结于我性别偏见带来的喜好偏差了,我就还是打五颗星吧。

异常

异常 L’anomalie 艾尔维·勒泰利耶 Hervé Le Tellier 余中先(译) 978-7-5507-3194-3 没想到这是一本龚古尔奖获奖作品啊,我以为龚古尔奖都是那种很严肃的、文学性很强的作品,这本小说也不是说文学性不强啊,倒也是很正规的旁引佐证很多的那种,只是其情节有点过于引人入胜了吧,简直是一部电影的脚本的感觉。 首先这是一本科幻小说,科幻的设定是一架越洋飞机在快着陆的时候经历了一场异常天气,结果时隔三个月着陆了两次。时隔三个月出现了两批一模一样的飞机上的人们,只不过之前着陆的那些人们的生活已经有了新的进展。小说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分头讲在飞机上的这些机务人员、乘客各自的生活;第二部分讲飞机第二次着陆以后,科学家们对此的分析,政治家们对此的反应;第三部分讲的是两批人们和自己相遇,相互回归自己的生活,生活如何继续。 关于这件异常的科学解读有三种,一个是虫洞穿越,一个是生物复制,还有一个是笛卡尔命题2.0,我们是某种程序中的组成部分,程序发生了异常。其实小说也并没有花很多笔墨来展开和验证这几种解读,我反而是对生物复制提到的一个点感到细思极恐。就是说所谓的复制,那前后两批人哪一批是原版的哪一批是复制的呢,结论是后一批是原版的。因为往往就是复制的版本先出来,就好像我们使用复印机一样。所以这是一个先后次序问题,也就是说有可能大家都已经是复制的了,只不过原版的因为时间问题还没出来。 光是这么一个科幻设定,而且也没那么硬科幻,那也只能是一部电影改编的水平,怎么能得龚古尔奖呢?那肯定是因为它写的好,人物非常丰富,背景知识也非常丰富之外,有一些更多的更深的启蒙吧。异常事件可能只是一个契机,可能经历了之后也像没有经历过一样日子可以一尘不变地过下去,但是它是一个让人重新审视自己生活的一个契机。在这本小说描述的,都是个体本尊和复制之间的某种和解,是很个性化的很私人的、却又很不同的选择。但是同时在飞机上的那么多人,又是一组群像,是各个社会阶层文化背景的缩影。在小说的最后,这些个体的行为看似有了终结,却又说需要再进一步,是集体的行为。 “什么都不,什么都不会政变。我们还是会在早上能来,会去上班工作,因为我们始终得缴付房租,要吃饭、喝水、做爱。就跟以前那样。人们会继续活动,就像我们真实存在的那样。对所有可能证明我们是搞错了的一切,我们视而不见。这就是人性。我们不是理性之人。” “维克托 •米耶塞尔所说的,多少有点儿,怎么说呢,费罗麦德,有点儿您今天早上在《费加罗报》的那篇文章中所称之为,我们对滅少“认知失调’的需要,不是吗?” “是的。假如我们的赌注就是不能彻底输掉,那我们己经准备好要去扭曲现实。我们想要一个回答,来解消我们哪怕只有一丝丝的焦虑,我们想要一个办法来设想世界,而不至于质疑我们己有的价值观、我们的激情和我们的行动。瞧一瞧气候的变化吧。我们从来就没有听科学家的。我们通过矿 物燃料,无论它们是虚拟的或非虚拟的,来亳无节制地排放虛拟碳,我们在加热我们的大气,也无论它是虚拟的还是非虚拟的。而我们这一种类,无论它是虚拟的还是非虚拟的,始终都将灭绝。什么都没有政变。富人们希望能独自逃脱,这很不近情理,而其他人只能局限于抱有一丝希望。” 在这方面,整个地球都面临着一种新的真理,它质疑我们所有的幻觉。毋庸置疑,有人给我们发来了一个信号。可惜啊,思考花费了时间。事情之所以带有讽刺意味、生存有可能是虚拟的这一事实,兴许给了我们更多的义务来面对我们的旁人,我们的地球。尤其要集体行动。 这一检测并不是指定给只作为个体的我们的。这一模拟设想到了海洋,它嘲笑每一个水分子的运动。模拟所期待的,是我们整个人类的反应。不会有什么至高无上的拯救者。我们必须自己拯救自己。

鸡蛋的胜利

鸡蛋的胜利 The Triumph of the Egg 舍伍德•安德森 Sherwood Anderson 东来(译) 978-7-02-016338-0 第一次读这位作家的作品,Sherwood Anderson活跃于20世纪初的美国文坛,但是他的这本短篇小说集里面的故事讲的人物的想法和情绪在现在看来一点也不过时,还是契合现代的。这些故事的主题,如果用我很没有水准的看法来归纳的话,就是寻找,主人公往往是陷入困惑之中的,想要通过这样或那样的努力去寻找一种真相、一种自我、一种可以让自己安然于世的理由。 有一个题材在这本小说集里被反复用过好多次,我几乎是怀疑这是作者在不同的文章里尝试写同一个故事的,结果这些文章都被发表了。虽然是同一个题材,但是在每一篇里的表现方式都都些许的变形,总的来说就是在一段稳定的情感关系中的男方忽然对一个小三动了真情,却又好像不是对现有情感的背叛。最完整的描述在这本小说集里最长的一篇短篇里,叫做《从无所来,向无所去》,只不过主角变成了那个小三。不管是男方还是小三,都在试图找寻这件事情的真正的缘由和解决方案,不是因为他们想要赎罪或是堕落什么的,因为他们真的感到困惑。这篇《从无所来,向无所去》有足够的体量和厚度,我蛮喜欢这篇的,女主从大城市回到成长的小镇遇到小镇上形形色色的人,这种探寻的过程也很治愈。 另外还有几篇挺让人印象深刻的,包括《哑巴》开头第一篇就把好像想要说些什么又不知道说什么怎么说又说不出来的堵塞感表达的很简练有力、《我想知道为什么》是小孩对于大自然的热爱被成人的欲望世界玷污了、《兄弟》也是一篇套着同一题材的小说但是再多了一些故事套故事的层次。

关于那个人的备忘录

关于那个人的备忘录 殺人鬼にまつわる備忘録 小林泰三 赵滢(译) 978-7-5133-4302-2 故事里面有两个人物。一个是主角患有顺行性遗忘症,就是对新的事物和事件的记忆过了一会就忘记了,他会把所有想要记住的事情写在一本笔记本上随身携带,通过这本笔记本来找回记忆。另一个是反派,拥有一种改写他人记忆的超能力,只要触碰到对方就可以增加/改变/删除他强加的记忆,并且这个反派非常变态地使用这一超能力玩弄陌生人甚至杀人。但是这个超能力有一个讲究,如果被害者知道这一记忆的来源是超能力改写的,那就不会上当。一般人没有这个分辨的能力,除了这个患有顺行性遗忘症的人,因为他知道他不可能拥有那些外加的记忆,于是他招来了杀身之祸,也试图把这个反派绳之以法。 情节设定差不多就是这样,一开始就是这样SF的设定蛮吸引人把这本小说读下去的,实际上我也读的很快就读完了。期间我其实一直在期待最后的反转,因为感觉好像噱头在小说刚开始的时候已经全部抖完了,总觉得小林泰三还能给出点更多的花样吧。最后的确有一些之前有伏笔的反转(主角是有一个朋友帮忙一起写笔记的),但是没有期待中的那么大。而最最后面主角英雄救美后赢取的妻子的行为却是细思恐极,主角的人生的一切来源是那本笔记本,那本笔记本是任由妻子处置的,这种夫妻生活的博弈有点吓人。 总的来说,这样的故事虽然有SF的新奇设定,但是还是有点无聊的,可以说只是打发时间的读物吧,除非对这个超能力反派再做一些附加的分析。读这个小说的过程中,每每读到这个反派的行径,我最直观的感受就是这个人怎么会坏到这种程度,大胆且没有底线而且还那么无法无天,大家明明有道理的却拿他没有办法。这种感觉是恐惧、无力,又相当熟悉。小说中的反派还只是篡改个人的记忆,现实中的记忆篡改者则是在剥夺整个社会群体的一个时代的记忆。前者毕竟需要通过肉体接触影响范围小,而且有办法治,就是曝光,最后是(假借)网络曝光的契机把他制服的。后者则从根源上阻截了信息的传播,一手遮天了真相,用魔法打败了魔法,怎么办啊? 拿个最小的关于这本书的例子,小说原版名字叫做《殺人鬼にまつわる備忘録》,这些汉字怎么就在简体中文世界里消失了呢?

青年艺术家画像

青年艺术家画像 A Portrait of the Artist as a Young Man 詹姆斯·乔伊斯 James Joyce 朱世达(译) B00A4SBZ2A 托宾讲到的三位爱尔兰作家里面,我读下来最喜欢的是James Joyce。这本《青年艺术家画像》就算是拿到现在来看,这部小说也是很特别的。刚开始读的时候,我有点被预设的“意识流小说”给框住思维,很害怕自己看不懂。读了之后,发觉乔伊斯的意识流真的蛮厉害的,什么都没说可以洋洋洒洒写那么多层出不穷写得还很好。所以意识流根本不是什么让人看不懂的东西,反过来让人看不懂的东西不能用意识流来开脱,正是和人的思维一样、让人感觉不到跳转和分叉却又很自然地随思路而行才是厉害的意识流吧。 小说的篇幅的构成也很神奇,前两章是主人公小时候和少年时代的事,故事性还是很强的;然后第三第四章几乎整个变成了宗教思辨和宣扬,一下子变成了灵魂的救赎的议论文和演讲刚;最后第五章主人公才真正变成了一个青年艺术家,他的烦恼在于人生/艺术/宗教之间的追求的定义和挣扎,这里有长篇的主人公和朋友之间的对话讨论,有蛮多我感觉自己没有看懂的地方,但是不妨碍这本小说的好。 一些摘抄 虽然他们路经一座座为圣诞节而热热闹闹装饰起来的灯火通明的商店,那种郁郁寡欢的情绪始终没有离开过他。有诸多的原因使他感到痛苦,有遥远的也有近在咫尺的原因。他为自己太年轻、成为躁动不安的愚蠢的冲动的俘虏而感到愤愤然,他也因为命运的剧变,改变了他周围的世界,使他面临一个污秽与奸诈的前景而感到愤懑。然而,生气并不能改变这一前景。他极有耐心地记叙下他所见的一切,竭力使自己客观公允,暗中玩味那令人羞辱不堪的感受。 泥泞的街巷充满了欢乐。他往家走回去,感到有一种无形的神明的力量充溢了他的全身,使他的脚步迈得轻松而自如。不管他犯了多少罪孽,他已经忏悔了。他忏悔了,上帝已经宽宥了他。他的灵魂再一次变得美好而圣洁,圣洁而幸福。  要是上帝希望他去死,那死亡该是多么美丽。要是上帝希望他活下去,那生活又该是多么美丽,在上帝的福荫下过一种和平宁静的、循规蹈矩的、宽容的生活。 谈论这些问题,竭力去理解它们的本质,理解了它们的本质之后,从原始的大地或从大地生长的万物,从作为我们灵魂的牢狱之门的声响、形状和色彩中,竭力渐渐地、谦恭地、恒久不变地去表述,演绎出我们所理解的美的形象来——那就是艺术。 艺术,斯蒂芬说,是人为了审美目的对可觉察的或可理解的事物的处置。 我不想伺候我不再信仰的东西,不管那称之为我的家,我的祖国或者我的教会:我将在一种生活或艺术方式中尽量自由自在地、尽量完整地表达我自己,我将使用我允许自己使用的惟一的武器来自卫——那就是沉默,流放和狡黠。

每一件美妙的小事

Every Brilliant Thing 2022.9.9 上海话剧艺术中心 原来的故事是外国人写的,中国的演出是中国的编剧改编以后加入了符合中国时代背景的元素,包括那些小事也是。故事讲的是主人公小时候因为妈妈抑郁自杀未遂,就写下来一长串美好的小事,想让妈妈开心。后来长大以后,又写了一些,恋爱的时候,写了很多很多,结婚工作了,一条也写不出来了,主人公自己也得了抑郁症。再后来,主人公妈妈自杀成功了,主人公一边治疗,一边又写了很多很多。 先说故事内容,真的太作孽了。一开始我以为是小孩子的努力,不被大人看到,后来发觉其实根本是大人们自己自顾不暇。大人们自己找不到生活下去的理由,找不到任何所谓美好的事情。所以作孽的是得抑郁症的人,被裹挟了很难找到出路。得不得病不是自己可以选择的,运气要占很大的程度,所以给人的启示是最好可以更多的与人为善。但是我挺反感这个美妙小事清单这件事情的,挺做作挺苦情的,而且没有任何帮助。因为这些美妙小事并不是不存在,并不会因为得了抑郁症而小事,只不过是没有任何意义了。最后的结局,我也有点难以接受,主人公怎么就突然找到继续写美妙小事清单的动力和来源了呢,他怎么就写得出来呢?还有最后吹完口琴,灯暗灯亮,那些清单的纸槽在灯光的照射下留下了一个女性头像的侧脸影子,真的有点恶心。 再说一下这部剧的形式,票子上写的是单人喜剧。一个人演是很有难度的,好在贺坪有这个演技。刚入场的时候,我看到有一个男的戴着口罩在楼梯上晃悠,好像贺坪啊。然后他到处乱晃,过一会我看到他又坐到了一个观众旁边讲话,就更确定是他了。果然这部剧台上只有一个演员,有好多内容是贺坪和台下观众共同完成的,包括列举出美妙小事、成长过程中影响他的人们等等。喜剧这件事情我觉得自己有点上当受骗了。

Mad, Bad, Dangerous to Know

Mad, Bad, Dangerous to Know: The Fathers of Wilde, Yeats and Joyce Colm Tóibín B07CMP158X Just as Oscar Wilde began to become himself in the very year after his father’s death, and John B. Yeats managed, figuratively, to kill his son by going into exile, so too James Joyce managed to kill his father by […]

都柏林人

都柏林人 Dubliners 詹姆斯·乔伊斯 James Joyce 王逢振(译) B07N79JPTG 托宾的《Mad, Bad and Dangerous to Know》里的第三位爱尔兰作家是乔伊斯,这是我第一次读乔伊斯的作品,真的是惊艳到了,和我预想的完全不一样。这本《都柏林人》是短篇小说集,每一篇都是一个独立成篇的故事,合起来是一个众生相。乔伊斯对于每一个人物的描写,心路历程的推进虽然没有那么多心理描写,却每一步都精准到位,真的太厉害了。虽然明明是上个世纪的作品,故事里的背景也都是那个年代的,但是不知道为什么里面的人物却有一种超越时代的现代感。要么就是他们活得都很超前,要么就是乔伊斯精准地抓出了人性跨越时间的核心。我记忆中已经好久没有读到让我那么佩服和喜欢的小说/小说家了。越是好的作品,我越是不知道该怎么写读后感(去分析它),所以就此打住。 读完这本《都柏林人》,让我对《尤利西斯》充满了兴趣和期待,但是还是不敢去读,太长怕读不下去读不懂。今天早上我在读《Mad, Bad and Dangerous to Know》,里面托宾讲到《尤利西斯》里面有不少提到《都柏林人》里面人物的地方,把整个都柏林这个背景给串起来了,好像大家都是同时存在的生活在这么一个城市里的人们。但是同时都柏林是一个很特别的地方,人们对它又很难有统一固有特性的认识,所以变成了作家们每个人自己对这个地方的设想成就了这个地方和一部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