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Monthly Archives: October 2022

A Desolation Called Peace

A Desolation Called Peace Arkady Martine B07QPJHNSM 今年雨果的获奖作品是Arkady Martine的Teixcalaan系列的第二本《A Desolation Called Peace》。两年前的国庆,我在读该系列的第一本,同时在积极找工作,今年的国庆我在读该系列的第二本,同时也在积极找工作。这两本都得了雨果奖,我找工作的路程怎么那么艰辛。同样艰辛的是我今年读者第二本书,感觉没有第一本好看了呢,真的是看了我整整一个月督促自己在10月最后一天读完,好歹也算是国庆读雨果的习惯达成。 故事是接着第一本和主人公的imago有亲密关系的大帝国的国王驾崩,和主人公的imago有亲密关系的贵族Nineteen Adze继任,国王的克隆小孩Eight Antidote被作为继位者留在朝中。外星人来访,可以杀人于无形。主人公Mahit和帝国联络人Three Seagrass一起到了和外星人打交道的帝国舰队上,共续前缘的同时试图和外星人交流。但是有各方政治势力的胶着,还有想要挑起星际战争的,最后被Eight Antidote成功阻截。一切回归和平。 之所以这本没有上一本让我那么喜欢,可能是它的情节相比之下更多宫斗和言情了吧,虽然还是有名副其实的科幻的元素,但是从太空歌剧的记忆移植到太空歌剧的外星初接触,这个主题的变化也太仓促了吧。上一本还有一个主题是关于帝国和小国之间的博弈,这一本直接加入了外星的元素,好像是把这个主题做了一些升级。但令我不够满意的地方是,关于外星的事情讲的太少太浅了太表面了,感觉还是在为宫斗让路。 昨天我看了一部关于《尤利西斯》出版百年的纪录片,里面讲到James Joyce虽然身为爱尔兰人但是长年在国外居住,还被爱尔兰的爱国人士指责本人和其作品都不够爱国。我看下来的感觉其实是James Joyce和政治不怎么挂钩,但是纪录片后面又说其实James Joyce的这种行为和作品是很政治的,是一种超越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的国际主义。由此,我顿悟了两件事情。首先,评论家可以把一个人一部作品翻来覆去地没东西讲出东西来,结果和这个人这个作品本身是什么都没关系了。其次,反政治也是一种政治态度,真善美是可以相互转换的。Joyce在他的作品中描述的是一些他眼中的最普通最典型的都柏林的一天,同时也可以成为预言整个欧洲的导向。 同样的这两点顿悟也可以运用到《A Desolation Called Peace》这本书上。帝国对Lsel这个边境小国的统治也好,帝国和外星的外交也好,帝国本身的迂腐的历史,都透着一种虽然国家很大但是心胸很狭隘的感觉。即便如此,包括第一本和第二本都有一个底线,那就是和平。就算国家不能变得更好,好希望这个能成为某种最低限度的共识。

女仆

Les Bonnes 2022.10.14 上海大剧院 开演前,导演说这部戏和作者的背景,说是不能用现实主义的角度来看待这部戏。我以前看过papi酱的荒诞派剧作剧情分享,那个时候觉得这个故事的确很荒诞。两个女仆在女主人不在的时候角色扮演女主人,还要上演谋杀女主人的戏码;女主人回家以后百般顺从,同时也试图毒死女主人未遂;女主人离开后,她们继续扮演女主人并喝下了毒药。荒诞中似乎又有一些逻辑可循,感觉是很荒诞却又合理的脑回路。 这是我第一次现场看这部话剧,我竟然发觉这部戏是那么的真实,完全可以用现实主义的眼光来看也一点不违和啊。因为我在现实生活中认识了一个和女主人一样的人,全程代入,完全可以理解女主人表面上嘻嘻哈哈实际上的不尊重、压迫和pua,也完全可以理解女仆的心境。因为现实毒害之深,所以两位女仆只能通过演绎的方式寻找一丝出路的可能,在演绎中找到一种道理的圆满。该死的人死不掉,而且反而很开心,那只有自己扮演她去死,至少在某一个世界里她受到了应有的惩罚。 和我一起观看的朋友,话剧结束后还觉得这个女主人活在自己的世界里还挺可爱的,我也惊呆了,是我的解读有问题吗?光从女仆受到伤害的角度判断这件事情,是不是不够合理呢?会不会是这两个女仆在玻璃心了?我对自己如此有代入感的观感觉得很悲哀。 如果说随着时代的进步,现在没有那么封建落后的主仆制度了,那是不是这样的悲剧就不再存在了?女仆的悲剧在于她们没有出路,无法出逃,只能在同一个地方通过遁匿演绎的世界来寻求解脱和正义。那我们现在谁也不是谁的老大,谁都可以重新选择,是不是就不存在这种痛苦了?但是为什么要女仆逃离呢,为什么要受害者费尽心力,而施害者好像没事人一样呢?

缅甸岁月

缅甸岁月 Burmese Days 乔治·奥威尔 George Orwell 冯军燕(译) 978-7-205-08869-9 故事讲的是英国殖民时代,那个时候缅甸属于英国殖民的印度,一帮英国白人去那里做管理工作,有自己的小俱乐部。主人公是其中的一员,但是他对待缅甸、当地人以及殖民的态度有那么一些不一样,用现在的眼光来看,更开放更进步,但是这种想法却和当时的人们格格不入(包括殖民者和被殖民者)。然后这个主人公结交了当地的朋友,想把他引荐加入俱乐部,未果;还在当地喜欢上了一个英国白人小姐,也未果。 我觉得我是被这本书封面的一句话带偏了,封面上写“一个异己孤独者的悲剧”,我以为这个是书的副标题了,一直带着这个预设在读小说。结果这篇明明是爱情小说成分更多嘛,换句话说异己孤独者的形象并没有那么纯粹。但是我比较喜欢这样的主人公的设定,因为他不是一个英雄式的异己孤独者,不是一个完全的正面主人公形象,他有着很明显的缺陷,比如他也是胆小慎微随波逐流、他也会为一个渣女大小姐心动等等,总之他是一个普通人。这是一个普通人的故事,接下来的问题就是,他的人生失败的原因到底是不是异己呢? 从每一个小地方来讲,其实并不是。首先他的爱情生活的失败,他被渣女大小姐拒绝的原因,是他之前对当地女性的随意处置,虽然这件事是他的异见对阵方爆出来。然后他的事业,好像小说里也没有什么特别讲他多么投入,反而好像是不怎么敬业,整天混着的状态,而且也并不是因为异见从心底里反对而不好好做,只是好吃懒做想混着。 当然从大方向来讲,这一切都好像都和他是异己息息相关。如果他和他的同伴们一样,接纳甚至推崇这种落后的反文明的价值观,好像应该可以混的很舒服。但是他的内心抵不过,抵不过就得付出这样的代价了嘛?为什么遵从自己内心、更文明更理性的选择,就要背负代价呢? 一些摘抄 与此同时,佛洛里也在这份公开侮辱自己朋友的公告上签了名。他这样做的原因与以往无数次这样做的原因相同:他缺三严词拒绝别人所需要的那点勇气。因为,如果他自己愿意,他完全可以拒绝。当然,同样不用怀疑的是:如果他拒绝,定意味着要和埃利斯,以及韦斯特菲尔德吵上一架。但是,啊,他实在是讨厌吵架!那些唠叨!那些嘲弄!一想到这些,他就退缩了。他感到自己脸上的胎记越发明显,不知道喉咙里有什么东西,使他的声音变小,心里发虛。不能拒绝!侮辱自己的朋友牛竟更容易些,尽管他知道朋友一定会听说这件事。 这是一个令人室息、使人变愚味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每一句话、每一个想法都要经过审查。在英国,这种氛围甚至让人难以想象。在英国,每个人都是自由的。我们在公共场合出卖我们的灵魂,然后,私下里,与朋友们在一起的时候再把它赎回来。然而,当每个白人都是专制齿轮上一颗嵌齿的时候,友谊也很难存在。言论自由是不可想象的,其他自由倒是可以拥有。你可以白由地成为酒鬼、懒汉、懦夫、造谣者、通奸者,但是你不能白由地独立思考。你对任何问题的看法,只要这个问题稍微有点意义,就要受白人法典的支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