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Monthly Archives: May 2019

佐伊的战争

佐伊的战争 Zoe’s Tale 约翰·斯卡尔齐 John Scalzi 姚向辉(译) 9787559411167 读客是如何做到把每一本科幻小说的书名翻到最离谱最low的呢?光是“老人的战争”这个系列,把系列同名第一本翻译成“来自12个星球的敌人”,第三本把终结的感觉变成猎奇的感觉。而这一本明明是用Zoe的视角重新再讲一遍第三本的故事,那么好的一个讲故事的意境偏偏要变成“战争”,这和Zoe本身的处世哲学南辕北辙好不好! 这一本真的很像fanfic诶,把一模一样的故事再讲一遍,只不过换一个支线视角。所以我读的时候是有点不服气的,总觉得是在炒冷饭。但是话说回来,我也理解这本书在重新把故事讲一遍的时候的侧重。因为上一本是从高层的决策者的视角出发的,而这一本是“普通”老百姓的视角。说到底,上一本的高层在做决策的时候最根本的出发点是老百姓,所以照道理老百姓才是真正的主角。只不过在上一本中老百姓是内嵌在John的决策之中的,这一本可以通过Zoe的讲述来真正把老百姓的人性日常浓墨重彩地讲出来。上一本看到了高层如何对待说谎不公的政府,这一本可以看看老百姓如何面对。 作者也不是纯粹来码字骗稿费的,在这本里从Zoe的视角还讲了不少上一本没有覆盖到的东西,好看的地方都在这里。 首先是我读了序章才知道原来这一本都是Zoe第一人称重述故事的时候,我第一个想到的是她要讲她的初恋死掉的情节了。本来她的初恋分分合合我觉得就没什么意思,真的读到的时候还是很俗很老套,但是我却还是被感动到了。觉得输了,有一点生气。另外还比较详细了描写Zoe和另外几个朋友的交往,也蛮感人的。但是写惯了John的Scalzi笔下的Zoe的语气也总让人感觉有点油腻的幽默,毕竟还是父女就当是遗传了。 其次是上一本里戛然而止的人狼的故事线,在这一本里比较完整地终结了这条线。我觉得这里的处理蛮好的,人狼之后为什么不再出现,是因为Zoe和它们和解了。Zoe的和解方式是在无风险杀死它们和冒险讲和之间选择了后者,突破了囚徒困境。我非常高兴作者一贯地保留了用好的方式做好的事情得到好的回报的思路。 第三个是讲了Zoe如何帮自己的殖民星球拿到了特级保卫武器,她和康苏人打了交道。在读第一本的时候,我还没意识到原来康苏人的地位那么特殊。在这一本里比较清晰地讲了奥宾人的历史(主要还是第二本的一些情节):原来很落后的一个种族被奥宾人改造成了很先进的种族却没有任何个人意识;奥宾人找到康苏人寻求解答,康苏人开出了让一半奥宾人去死的代价,告诉它们就是不会给奥宾人意识;之后Zoe的亲生父亲误以为女儿已死,为了报复人类赋予了奥宾人意识;奥宾人视生存下来的Zoe为神。这一本的最后非常精彩,就是Zoe如何从康苏人那里拿到保卫神器的。康苏人一开始依旧是提出决斗,于是Zoe召集了100个奥宾人;然后康苏人想看好戏,就说如果这100个奥宾人直接自杀的话,就不用看决斗结果,直接给保卫神器;然后Zoe真心意识到自己和奥宾人的关系,解散了这100个奥宾人的职责;结果这100个奥宾人自愿继续决斗,大获全胜。我觉得这样的处理真的太清新纯真了,美好且大气,真的好像只有少男少女才能做出来的,要是换了John来做这个决定我还真的不大相信。

消失的殖民星球

消失的殖民星球 The Last Colony 约翰·斯卡尔齐 John Scalzi 姚向辉(译) 9787539992532 系列的第三本,讲的是男主John Perry和由他的亡妻的DNA制造的特种兵Jane,带着养女Zoe授命去开拓一个新的殖民星球。然后他们发现自己只是被人类的殖民联盟利用的棋子,先是用来迷惑和激怒另一个多种族联合体,之后当危险到来时也得不到任何的来自殖民联盟的帮助。结果他们靠着视Zoe的爸爸为普罗米修斯的奥宾人的帮助,终于保住了这颗殖民星球,而一家人也因此不得不离开这颗殖民星球。 这又是一个不喜欢的主题的故事,关于殖民,在我看来和战争一样让我厌恶。我觉得Scalzi是把对人性和忠诚的探讨,从第一本的战争拓展到了这第三本的殖民发展。国家有权力任意摆布参加战争的士兵,士兵完全只是国家的机器必须无脑听从。如果说这样的设定似乎已经可以成立的话,那么试着把士兵替换成为殖民者(参加殖民的人类)会怎样呢?我以前一直觉得,士兵必须无脑听从,这是一个特例,这件事情合理的点在于士兵的存在是服务于战争这一特定的目标。读了这本书,我再想一想,那么参加殖民的人类的存在也是为了服务于殖民这一特定的目标,那么这些殖民者不也是一样只是一种资源而已嘛。既然是资源,那还谈什么自由自主什么的呢。这样的话,可以把士兵、殖民者换成任何一个人类可能拥有的身份,这些身份之所以存在都是为了某一种特定的目标,那所有人都只是一种资源了吗?显然不是,所以问题的核心在于某一种身份的存在不能也不该掠夺作为人类个体的自由。 这个故事的出发点就是人类殖民联盟对大众的欺骗,这种欺骗一直延续到故事的结束。读的时候我非常不解,面对如此不公的殖民联盟,为什么男主还存有一份忠诚呢(可以把这一特质叫做忠诚吗?)但是他又能/该忠诚于谁呢? 然后故事就发展到我觉得非常经典的一个场景:参加多种族联合体的种族都说好了联合体内的都可以齐心协力好好相处来殖民,但是外部的种族都不准殖民,所以只要哪个外部的种族殖民了就要去摧毁它/震慑它。(多数人的暴政?)但是摧毁它之前,高将军会给当地的殖民者一个选择,可以选择离开、投奔加入联合体、或者被瞬间炸死。然后真的有几个殖民地选择死的,然后就被人类殖民联盟拿来单独只显示轰炸的场面,来当作舆论传播来抹黑敌人。再接下来,就是男主被高将军提出这个选择了。 我一直在想,要是我是男主的话会怎么选。一方面,我觉得选择死就好像古代犹太国的马萨达,在破城前一晚全体自杀,感觉有一种不卑不亢的崇高;另一方面,为什么不选择生存呢,为什么还要对欺骗自己利用自己的殖民联盟继续忠诚呢? 男主当时的选择并不作数,但是接近结尾的时候他的意思是他是对自己的殖民星球和殖民者们忠诚的。乍看之下,好像是男主把殖民者当成了家人亲人,这是一种对亲人的忠诚。但是再想一想,殖民联盟和殖民者的区别究竟是什么呢?这是不是就像是爱国但是不遵守国家颁布的法律? 最后还有几点乱七八糟的读后感 内部殖民的养成,那个反对派的好。 情感意识啊,闹伴读心啊,越来越像《基地》了。 最后男主送给地球的礼物,是真相。 书的标题翻译得好怪,读完整本书我觉得是last代表的是一种终结的感觉,而这里的中译成“消失的”,说它和书中的被隐藏的殖民星球的那个点的确契合,但是这个契合点只是故事中的一环,而且只是为了夺人眼球却没有很大价值的一环。标题这么起,也可见中译出版方对自己的定位了。

Old Man’s War

Old Man’s War John Scalzi B000SEIK2S “老人的战争”系列,以前阴差阳错读过第二本,这次在图书馆看到了全套,于是背回来决心从头读起。中译本是读客做的,实在无法直视它对第一本的书名翻译《来自12个星球的敌人》以及它的封面,所以第一本读的还是原版。 故事的设定是老人到了75岁之后,可以报名参加星际军队,去外星球为人类的殖民打仗。星际军队会用老人自己的DNA培育并升级一个全新的年轻的身体,再把老人的意识传进去。另外还有一个幽灵舰队的特种兵,他们是由那些报名了却没有熬到75岁的人的DNA直接培育没有之前记忆的特种兵。男主John Perry参加星际军队后,在幽灵舰队偶遇了自己的亡妻,然后他们一起打外星人等等。 说实话这个战争系列我读起来还是有点纠结的,因为打打杀杀加上人类殖民的沙文主义并不合我的胃口。好在我对作者的信心,从以前读过他好几本别的作品的经验来看,我喜欢Scalzi在幽默的风格之下的全局眼界以及对人类自我的嘲讽。所以我很放心Scalzi笔下的星际战争不会变成战狼式的自我意淫。 关于战争、武力、军队的意义,书中并不是理所应当的,有过三个阶段的“不成功”的挑战。第一次的挑战,止于一个有武力伤害PTSD人的对武力的支持;第二次,止于对未来的期待,这个人说自己其实对武力并不是真心支持,但是只有现在支持听从指令的系统以后才能变成发号施令做改变的人;第三次,止于对地球/人性的怀念,人类本来就不是完美的,而且反正已经不是人了或者没有人性也可以做人。 我印象很深的一个很有意思的地方,是男主刚入伍的时候,有一个军官来收骨头,把军队里每一种特质的人(军人、同性恋、少数名族、基督徒、犹太人、穆斯林、无神论者、公务员、医生、律师、老师、养宠物的、木屐舞者等等)都拎出来鄙视了一顿。结果最后只剩下男主一人,不属于任何一类军官鄙视的类型的人,军官觉得竟然还有人不具备任何一个他鄙视的特质,这让他很鄙视。除了这个鄙视悖论,这里还有一个少数悖论。即大多数人都是具有少数特征的,什么少数特征也没有的男主变成了少数。 书里的科幻设定的点子还蛮硬的,虽然是21世纪初的作品,但是现在看来好像也并没有特别夸张。关于星际穿越的理论我觉得蛮精彩的,说远距离的星际穿越的本质是跳转平行世界。读到后面一半的时候,有一点点看不下去,一方面因为打仗的情节有点太多了,另一方面我有点实在受不了男主的主角光环和他对老婆的情深意浓了。

The Good Fight S3

这一季的《The Good Fight》在我的心目中直接封神了,没想到一集比一集好看。不仅是从形式上(动画配歌曲短片、审查黑屏),还是内容上(反川普到川普式反川普),充满了各种思维的激辩和反思。播放到第8集的时候,由于一个作为背景故事的关于中国的提及,国内全网封杀,豆瓣条目下架,把这部原本是中国吃瓜观众隔岸观火的美剧拉得离中国更近了。第三季最揪心的,是Diane为了反川普,接触读书会、加入读书会、成就读书会、为读书会出主意、惊讶读书会、反对读书会、退出读书会、被读书会恐吓、被读书会报复等等一系列的历程。其中Diane的心路历程更是值得让人思索,面对突如其来变化的世界,我们如何面对。每一集的每一条支线都值得好好观赏和讨论,我仅仅记下来几点我印象比较深刻的问题(只是问题,不是答案)。 S03E04 歧视的存在形式,是资本主义。付更高工资是为了留住人才,白人/男人人才更容易流失。这个道理和性别的区别一样?原本没有区别,但是因为被区别对待抚养长大而产生了区别,正对这样产生的区别的区别对待是歧视吗? 为了打击右派,做右派做的事情。这可以用《Doctor Who》最新一季的不给Rosa Parks让座的那集的道理来解释吗? Diane对于读书会的决定,依旧留下,因为这样做有效(新时代的马基雅维利)。但是没办法通过自由派的游戏规则和准则打倒右派怎么办?生存还是灭亡,这是一个问题?是清高的灭亡还是同流合污的抗争? S03E08 在中国的企业必须遵守中国的法律,审查制度与经济发展与法律和谐统一。 我个人觉得,阉割版的搜索引擎的存在或许有另一层价值,至少是多了一份关于技术的自由竞争。守法且主动作恶的企业,至少(或许)会受到守法且非主动作恶的企业些许压力和抑制? 让人想到前不久有这么一个现象:出现揭露百度的负面信息,接着就出现对bing网站的攻击导致用户无法访问,结果攻击百度等于攻击bing,这样来抑制负面信息。 这样合理化阉割版搜索引擎,和关闭童工工厂反而使得当地儿童贫穷饥饿的逻辑有什么区别? S03E09 如果说因为无法共情别的种族的人所以做的类似种族隔离的不公,是一种evil的话,那么pro choice的人是不是也是因为无法共情胎儿呢?那这一样是evil么?区别在哪里? 在办公室文化中,自然形成的segregation(种族也好,性别也好),主动去干预去排除,为什么结果反而会更糟?那怎么办? S03E10 至少记录了一个深深受到川普上任后伤害的普通人的例子。 经历了那么多,原本以为法律、良心会救赎这个世界,现在都已幻灭,Diane最后(现在)给出的答案是爱与希望。说到爱与希望,我是一百个不服气的。我在想中美的差别,美国即使有如此鲜明的作品但是或是淹没在信息中或者观众根本不在乎,中国却是连最不着边际的信息舆论都要审查控制的。那说明中国反而是相信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希望的,还是说只是双重保护机制?

Good Vibes with Jason Mraz

2019.5.15 Mercedes-Benz Arena 太久没有听到Jason Mraz的现场,我都有点忘了他唱的有多好听了。这次的演唱会相当的简陋,舞台灯光布景几乎为零,连encore也没有,标题却是想营造一种很美好的氛围,只能全靠歌声了。虽说好多我心头喜爱的老歌没唱到,但是总体来说还是很愉悦的看演唱会的体验。 我觉得这次的歌可以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种是接近acoustic的,Jason Mraz和Raining Jane围在一个老式的话筒周围,唱出超级好听的歌曲。这比其他的Jason Mraz扩大音响效果的歌好听太多了,开场的第一首就是这样,真的是瞬间折服。 第二种是他的经典大合唱歌曲,《I’m Yours》等口水歌在中间的时候就唱了。经典歌曲的时候,坐在旁边有一个女生全程很大声地跟唱唱得超级难听,但是并不觉得讨厌反而有一种温馨的喜感。她回家看自己同步录像的视频肯定后悔死,因为视频她自己的声音最大大到完全压过Jason Mraz。 第三种是Jason Mraz唱着唱着会说一些很佛系的话,又是叫观众一起深呼吸,又是花式呼唤爱啊、传播正能量啊,有一点像邪教组织洗脑大会。

2019现代戏剧谷

今年的静安现代戏剧谷还是很精彩的,我一连看了8部,数量和质量上都和去年持平(但是今年看剧的心情和去年比不可同日而语)。以前有什么戏剧节看个三四部里总有一部甚至更多是莎士比亚或者改编莎士比亚的,今年看的现代戏剧谷八部没有一个是和莎士比亚相关的。反而八部里面有一半以上是战斗民族的作品,其中有陀思妥耶夫斯基、果戈里、契诃夫*3;如果再算上同一时间段在上海文化广场的普希金的《叶甫盖尼·奥涅金》话,真的是俄罗斯大年了。今年我最喜欢的三部是:安提戈涅>安魂曲>零祈祷。 被缚的普罗米修斯 2019.4.27 上戏实验剧院 这部戏的票子是最早买的,过年的时候就买了。我对这部戏的期待特别高,因为它是去年我最喜欢的那部《大胆妈妈和她的孩子们》的导演提奥多罗斯·特佐普罗斯带来的古希腊三大悲剧大师埃斯库罗斯的作品。去年第四季度我集中读了古希腊三大悲剧大师的作品,所以很有兴趣再看现场的演绎,这次来的又是原汁原味的希腊的剧团。之前我还去听了一个现代戏剧谷办的关于古希腊戏剧的讲座,讲座的老师讲到特佐普罗斯去年的《大胆妈妈和她的孩子们》正中我的点,说它描述的是一种厌恶却依赖因而循环的恶,和我想的一模一样;老师还举例房价上涨,如此现代和现实我倒是没想到过。 期待之高,失望之深啊。散场的时候,每个人互相问的第一句话都是“你睡了吗”,因为听不懂外语,字幕又很偏很暗看不清,画面动作又不知所云,讲话的语气又相对比较平实,所以太好睡了。 之前讲座盛赞的特佐普罗斯的身体戏剧的演员表演方法,也是扑街啊。整个舞台是一个园圃的圆形,演员们在里面翻滚,身体几乎无法离开地面,真心没看懂想表达什么。间歇播放的防空警报和枪弹雨林的声音什么意思,最后撒纸什么意思,看得太累了也没看出一个所以然来。 Tag: 提奥多罗斯·特佐普罗斯, Aeschylus 零祈祷 2019.4.27 大宁剧院 去年现代戏剧谷,俄罗斯亚历山德琳娜大剧院演了两部作品,一部是特佐普罗斯的《大胆妈妈和她的孩子们》,另一部是福金的《哈姆雷特》。两部都好看,其中《哈姆雷特》改编得非常特殊有意思。今年福金带着俄罗斯亚历山德琳娜大剧院带来的是改编自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赌徒》的作品。 我以前在乌镇看过一个德国柏林人民剧院改编的《赌徒》,超长的四个半小时。这次看觉得好像终于看明白了,比德国柏林人民剧院的版本明白多了,好看多了。这次的男主的存在感好像很低,奶奶和女主比较抢戏。奶奶一开始几乎可以被认为是通过赌博来玩弄想要她遗产的人(输光一切),结果情绪也是不受控制地全部由赌博控制。女主太作了,好像很骄傲有尊严其实是作,又要男主去赌拿钱,又觉得拿来男主的钱是在出卖自己。故事好像可以离开赌博讲,但是赌博却是必不可少的元素。人类那么强大,万物之灵,可以掌握那么多知识创造懂得那么多道理生活在那么文明的现代,却发明出来自己无法驾驭的东西:赌博、毒品等等。可以归结为人类太弱,赌博/毒瘾是病,何时可以进化出来免疫抗体呢? 除了故事情节本身之外,舞台效果也超赞的。轮盘状的舞台很厉害,人物在转盘上分不用的轨道来回,创意度和去年《哈姆雷特》背面的舞台有的一拼。中间有一段光影印在周边的舞台墙上,特别好看。还有现场的乐队,总之完成度很高。 Tag: 福金, 陀思妥耶夫斯基, 俄罗斯亚历山德琳娜大剧院 “龙”的忧郁 La Mélancolie des Dragons 2019.5.4 大宁剧院 抛锚在路边的一组年轻人,搭起了一个演出游乐园。演员们现场讲话的方式真的像是在法语教学,动作也很慢,反应也很慢,语言都是很教科书式的正面。没见过正常的法国人这么讲话的,我几乎以为女主是直接从观众席现场抓来的了,也可以解读为开公园的一帮年轻人和女主都是有智力缺陷的。 最后讲的到底是什么?忧郁没看出来,反倒是有一点像是女主的老年人生的尽头,大家像是要哄着他,最后的parade是到了终点的感觉。 那么难看,结果散场的时候还有豆瓣上的评论,还有人在硬掰各种给它脑补出来的好。果然艺术评论与艺术本身无关啊,戏剧能不能不要皇帝的新衣啊。 安魂曲 2019.5.4 美琪大戏院 以色列戏剧大师Hanoch Levin的遗作,用了三个契诃夫的短篇故事串起来一部戏。分别是一个死了老婆的老翁、一个死了婴儿孩子的少女和一个死了儿子的车夫。 三个故事有三重意义,等于是有九个地方引人思考。三重意义正好对应三个人物各有侧重,一是反思自己的过去(老翁),一是十字路口的选择(少女)(她为什么不哭是因为不要别人觉得有出口有解脱),一是倾诉的对象(车夫)。要是光是讲他们的亲人死去,病死穷死等等都还好并没有那么苦,但是讲到死去以后他们三个人的行径反而觉得更苦了。而且前者的苦是可以通过社会的发展物资的完善来解决的,现在就好像很少有这样饿死穷死累死的案例了,但是后者死者的亲人的痛苦是就算温饱问题解决也是无法解决的。痛苦的不仅仅是死去的人,而是周边的人,不一样的痛苦。所以安魂曲这个标题用的特别好,是对三个死去的人,也是对三个在世的人的安魂。可以把三个零散的故事,用“安魂曲”这样的主题一下子有机地串在了一起,很厉害。 这部戏用的是战斗民族的故事,但是现场看来其也很有以色列的特色。比如老翁在思考问题的时候一直是以金钱为出发点的,这就很犹太人的感觉。还有音乐也特别动人好,从最开始的那一幕拉开幕布的音乐,就直接牵引心弦。后来我在b站上看到开头的片段,光是那简单的旋律,就把我带回了现场的感觉。 最后那样东西是什么?奶油蘑菇意面?什么意思? Tag: 契诃夫, Hanoch Levin 安提戈涅 2019.5.7 上戏端钧剧场 拉脱维亚国家剧院首次来华演出,据说这是在拉脱维亚拿过奖的《安提戈涅》。真的太惊喜了,这是我看过最好的《安提戈涅》!如此成功,源于它对原作的改编,讲出了一个忠于原著但是又有新的解读侧重的内容。 舞台是极简的,连桌子椅子也没有,只有两面墙和灯光的明暗变化。一开始就很醒目的最大的特色是一人饰保姆/歌队/旁白三角的一个老阿姨,她一直在用非常非常冷淡甚至有点点厌世嘲讽的口气读剧本/台词/解说。她讲话没有一点情绪,但是效果却意外地非常不错,因为她的口气如此若即若离可近可远,瞬间让人对那么古代的剧本的包袱荡然无存。她还穿插各种效果,比如用普通话说的“中场休息”,还有第二场开幕的时候对悲剧和情景剧的解读(悲剧是注定的,所以里面的凶手和被害者只是扮演不同的角色而已)。不知道这算不算是间离,反正我很喜欢。 故事内容上,改编的地方有好几处,也是每一处都讲出了新的导演想要传达的内容。首先就是把故事人物搬到了现代,大家穿的都是现代的服饰衣着。还把安提戈涅和伊斯墨涅的姐妹年长身份倒换了,还特意说伊斯墨涅长的很好看,安提戈涅并没有。把现代对于外貌的评判和现代社交的活力注入了这么古老的一部剧中。所以,这是我看到最不“怨”的安提戈涅,也是我最有好感的安提戈涅。 其次,克瑞翁的戏特别多,第二幕几乎都是他和安提戈涅的对峙。克瑞翁和安提戈涅的对话虽然有点长,但也算是你来我往层层叠进蛮精彩的,有点累人还能接受。有很多是克瑞翁在寻求安提戈涅对他的决定的理解和肯定,这是剧本里没那么突出的部分。这样的处理我觉得很好,因为如果单纯的把克瑞翁作为安提戈涅的对立面直接打倒就没意思了。就好像保姆在第二幕开头说的那样,如果悲剧之伟大大家都只是演员而已,那唯有对立的双方都相当程度的有理有据才合理。 第三,添加了克瑞翁对安提戈涅哥哥的爆料。照理说爆不爆料本该没有任何影响,因为安提戈涅去安葬哥哥并不是因为她的亲人有多好,但是这里的安提戈涅却受到了很大很大的影响,整个人崩溃了。这样的反应更像是应证了她的另一种特性:原本看上去明明可以被作为强韧的女人强人的典范供世人瞻仰的,其实她可能只是一个被男性主导社会洗脑的受害者。 第四,安提戈涅听到爆料三观崩塌以后,才顿悟出如果对世界妥协才是她最不能接受的。这样一来,好像把她的决心做实延后了,而不是我一直以为的她一直是很清醒地站在道德高地的。她的决心有了更合理的心路历程。 最后安提戈涅和守卫的戏,好像也是加出来的?记不太清了,但我倒觉得这段可以减掉。前面的节奏已经控制得不错了,第一幕也很紧凑中间穿插业余的乐器演奏调节也不错,第二幕有很多东西要讲对话特别多特别长也能接受,但是最后的守卫戏真的可以删掉。 另,字幕延迟太严重。 Tag: 拉脱维亚国家剧院, […]

枪炮、病菌与钢铁

枪炮、病菌与钢铁:人类社会的命运 Guns, Germs, and Steel: The Fates of Human Societies 贾雷德•戴蒙德 Jared Diamond 谢延光(译) B01JODTOFK 为什么财富和权力的分配会是现在这个样子,而不是某种别的方式呢 ?为什么在不同的大陆上人类以如此不同的速度发展呢?这种速度上的差异就构成了历史的最广泛的模式,也是我这本书的主题。 这本书的前言就很有分量,一方面把书的主题直截了当清清楚楚地宣告读者,另一方面等于是把整本书都差不多总结了。但是真的读到后面很具体的内容,还是会觉得(大部分的章节)收获颇丰,最后1/3的地方个人觉得有点水,但是也不影响整本书的厉害好看。作者写得非常诚恳,会说清楚哪些基于考古的理论猜测,还会提供很多证据,但是同时也会说清楚因为证据有时不足或者有时方法待进化结论可能有偏差的空间,所以信服度很高。 其实我摘抄了很多很多,太多了所以也不在这里一一贴出来了。还是按照我个人阅读的过程罗列一下想到的一些点。 最让我激动的,是描写西班牙打新大陆土著的篇幅,看得很生气,太无耻了(借着宗教的名义、言而无信、杀戮)。这里的内容给我的感觉超过了一本科普或者历史书的印象,虽然是很平淡的一些当时的手记,但是给我却很认真地觉得气愤。爱好和平的却被灭绝,劣币淘汰良币,好像这已经是无可厚非的历史进程惯例了。为此感到唏嘘什么的还不够,再仔细想一想,为什么说爱好和平是良币呢?如果胜利的总是劣币的话,作为劣币的后代的我们为什么还会觉得这是劣币呢?再撇开一点,我小时候总觉得很困惑,明明农民啊奴隶啊人数那么多,怎么会就受到地主奴役和欺负呢?这个道理和土著受欧洲人欺负是一样的吗? 关于人类文明的进化,读完相关章节,我个人的总结是鄙视链。比如用书里的话说,当时“农民总是看不起以狩猎采集为生的人,说他们粗野原始,以狩猎采集为生的人也看不起农民,说他们愚昧无知,而牧人则对这两种人都看不起。”结果往往是生活在鄙视链顶端的人们,因为生活得很舒服,所以反而没有像生活有缺陷受到鄙视的人群那样破罐破摔会去探索新的领域反而成为反超的族群。这又一次让我想到了阿西莫夫的《永恒的终结》,现在我有点想不清楚对于不同方向的发展的孰优孰劣。 然后作者讲到植物和动物被人类的驯化。农作物被人类驯化,竟然是偶然性(或许说也是故意为之)。比如杏仁为了不让动物吃所以变苦,基因突变不苦的杏仁偶然被人吃到,反而会被人类种植存活下来,读到这里我觉得太mind blowing了。小麦的例子也一样,不会掉落的小麦反而会被人类种植。这里解决了一个我一直以来的困惑,为什么pure blood比较脆弱的困惑。被淘汰其实不是什么很坏很坏的事情,问题在于现在淘汰更替的频率太高,以前人至少可以期待安老然后被淘汰,现在还没等老已经被淘汰好几轮了。接着讲病毒的传播,好像《自私的基因》啊,但是这些病毒是怎么知道大环境的呢? 在读前言的时候觉得前言已经把一切给总结了。如果跳开前言,我自问自答的话,我会觉得地域特点决定了一切,这有一种既定的宿命的论调。读了这本书差不多一半以后才发觉,除了物理性的独特性,还需要加上人类心理学这一独特的科学机制(正如《基地》的心理史学)、甚至还要加上动植物心理史学(或者是基因心理史学)。动植物心理史学、基因心理史学的说法听起来很荒谬,其实或许是更高层次的物理学。世界的发展不仅受到低层次的物理学的规则支配,其实背后是心理史学的规则在高层次做统筹。如果说历史上的不同区域的人类选择是低层次有意识高层次无意识的,那现在我们已经是高层次有意识了,那会有区别吗?就好像囚徒困境一样,懂了高层次的囚徒困境道理的人在做低层次的选择的时候还会入囚徒困境的陷阱吗?好像还是会的。 后半本我感觉有点水了,但是有一个讲到社会压迫与统治的地方又非常精彩。我还是稍微摘抄一下。 盗贼统治者和英明政治家的区别,强盗贵族和公益赞助人的区别,只是程度不同而已:这只是一个从生产者那里榨取来的财物有多少被上层人物留下来的问题,是平民对把重新分配的财物用于公共目的喜欢到什么程度的问题。 对于任何等级社会,无论是酋长管辖地或是国家,人们于是不禁要问,为什么平民会容忍把他们艰苦劳动的成果奉送给盗贼统治者?从柏拉图到马克思的所有政治理论家都提出过这个问题,在现代的每一次选举中选民们又重新提出了这个问题。得不到公众支持的盗贼统治者有被推翻的危险,不是被受压迫的平民所推翻,就是被暴发的想要取而代之的盗贼统治者所推翻,这些新贵们用许诺为被窃取的果实提供更多服务的办法来谋求公众的支持。例如,夏威夷的历史上曾不断出现过反对压迫者酋长的叛乱,而这些叛乱通常又都是由许诺减轻压迫的酋长的兄弟们领导的。从过去夏威夷的情况来看,我们也许会觉得这听起来滑稽可笑,但只要我们考虑一下这种斗争在现代世界所造成的种种苦难,我们就不会有这种感觉了。一个上层人物在仍然保持比平民舒服的生活方式时,要怎样做才能获得群众的支持呢?从古至今的盗贼统治者混合使用了4种办法: 1.解除平民的武装,同时武装上层掌权人物。这在使用现代科技武器的现代比使用长矛和棍棒的古代容易得多,因为现代的武器只有在工厂里才能生产,也容易被上层人物所垄断。而古代的武器在家里就能容易地制造出来。 2.用通行的方法把得到的财物的很大一部分再分配给群众来博取他们的欢心。这个原则对过去的夏威夷的酋长与对今天的美国政治家同样有效。 3.利用对武力的绝对控制来维持公共秩序和制止暴力以促进社会幸福。这可能是中央集权的社会对非中央集权的社会的一个巨大的、末得到正确评价的优势。人类学家以前把族群社会和部落社会理想化了,说它们是温和的没有暴力的社会,因为一些访问的人类学家对一个25人的族群经过3年的研究,竟没有发现一例谋杀事件。他们当然不会发现:一个由十来个成年人和十来个儿童组成的族群,由于谋杀以外的通常原因,还常常要碰到一些无论如何都必然发生的死亡,如果在这些死亡之外,在这十来个成年人中有一个每隔3年杀死另一个成年人,那么这个族群本身就不可能长久存在下去,这一点是很容易计算出来的。关于族群社会和部落社会的广泛得多的长期积累的资料表明,谋杀是死亡的首要原因。例如,当一位女人类学家在向新几内亚伊亚乌族妇女调查她们的生活史时,我碰巧也在访问伊亚乌人。当一个又一个女人被要求说一说她的丈夫时,她会说出一连几个死于非命的丈夫。典型的回答是这样的:“我的第一个丈夫被埃洛皮族的袭击者杀死了。我的第二个丈夫被一个想要我的人杀死了,这个人就成了我的第三个丈夫。这个丈夫又被我第二个丈夫的兄弟在为他哥哥报仇时杀死了。”此类生活遭遇对于所谓温和的部落民来说竟是家常便饭,因此,随着部落社会的扩大,这种情况就对接受中央权威起了促进作用。 4.盗贼统治者为了得到公众支持而使用的最后一个方法,是制造一种为盗贼统治辩护亲属关系的人们之间的和平。当对鬼神的迷信获得了这些功能并被制度化之后,它们也就变成了我们所说的宗教。夏威夷的酋长们在宣传神性、神灵降世或至少与诸神沟通方面,可为其他地方酋长的代表。酋长声称,他为人民服务就是为他们向诸神说情和在仪式上吟诵为求得雨水、好年成和捕鱼成功所必需的咒语。 除了为财富转移给盗贼统治者进行辩护外,有组织的宗教还为中央集权的社会带来了另外两个重大的好处。第一个好处是,共同的意识形态或宗教有助于解决没有亲属关系的人们应如何共处而不致互相残杀这个问题——办法就是为他们规定一种不是以亲属关系为基础的约束。第二个好处是,它使人们产生了一种为别人而牺牲自己生命的动机,而不是产生利己之心。以少数社会成员战死沙场为代价,整个社会就会在征服其他社会或抵御外侮时变得更加有效。 最终的结论,好像说到底还是地图炮,当然这里的地图炮并不是指地域的歧视,而是人类的自主能动性受到了质疑。但是作者再次强调并不是,特别强调人类的创造性。我觉得对于这个问题的探讨就如同自由意志的问题一样。那创造力本身是否有差异,作者并没有论证,如果创造力没有差异的话/或者有差异的话是为什么,作者也没有提及。这可能这已经不属于本书的范畴了吧。

叶甫盖尼·奥涅金

Eugene Onegin 2019.5.9 上海文化广场 改编自普希金的同名长篇诗体小说,这是由图米纳斯带来的舞台剧。 从舞台效果、音乐、接近芭蕾的舞蹈、布景来说,真的是美轮美奂,有一种诗一样的感觉。让我印象深刻的有三个地方:一个是一直在移动的背景。一开始的时候,我以为背景是一个半透明的幕布,因为看到背景的画面一直在动,我以为是幕布后面的场景在动。后来才看清楚,原来这些都是没有移动的舞台上的布景的反射,那应该是一面反射的镜子。但是很奇怪的是,镜子中反射的布景在左右移动,离镜子很近的练芭蕾舞靠杆却没有动(我很仔细看了),不懂是什么原理。好像听说是幕后有人在手工地推动这块镜子,太神奇了。 第二个是决斗后突然开始下的一场雪,一下子让我回想起来去年静安现代戏剧谷立陶宛VMT国立剧院的《假面舞会》,场景太累死了,果然是图米纳斯亲自导的。 第三个就是用来做海报封面的秋千,因为这幅类似仙女下凡的海报画面太好看了,所以我之前一直在脑补仙女从舞台伸出一路荡出来飞出来的场景,那一定会超级震撼。没想到只是简单的上去下来就没了,虽然还是很美,但是有点平淡。要是真的是飞出来的话,那我肯定无脑给五星了。 好听的音乐、好看的舞台设计,个人觉得剧情差一口气。我之前也没有读过这个故事,所以作为小白我是纯粹跟着这部剧想要传达的故事走。一开始我接受到的是一个年轻人之间很纯情的爱情故事,可能主人公有一些挥霍,但是即使是愚蠢或是任性,那样的青春还是很美好的。特别是女主拖着一张床满世界地兴奋得睡不着的样子,真的是青春的美。所搭配的主题音乐也很欢乐,但是主题音乐休息的时候,背景音乐却是一股悲伤的主题,也预示着接下来故事的走向。故事的走向,和男主给我的印象一样,在走下坡路。当男主拒绝女主的时候,我有那么一刹那觉得这个男主也很美好,如果我很认真地相信他拒绝女主的理由的话,那么他是一个想要追求比爱情更美好的东西的很高尚的人。这样的话,顶多也就是一个很作的男主,我还有一点为这份无果的爱情感到惋惜。但是后来发现男主不是作,是真渣,然后故事的结尾变成了女主因为生计嫁给了老人之后决定忠于没有爱情的婚姻而不是追求她心目中的爱情和自由。他俩真是不作不die,天生一对啊。 另,Eugene的念法好多啊,又是“尤金”,又是“叶甫盖尼”,好像还可以是“奥根”,太神奇了。

瑞士手表之谜

瑞士手表之谜 スイス時計の謎 有栖川有栖 马惠(译) 9787532769087 19推荐之下读了这本有栖川有栖的《瑞士手表之谜》,其中是有栖川有栖第一人称小说家和犯罪学教授火村的四个推理探案故事。蛮有意思的是,作者用自己的名字和身份放在每一个故事里面,跨越了写故事的人和被写故事的人的身份,但是只是在故事中起一个观察者的身份。所有的推理解答全部交给火村,毕竟要是是让编故事的人自己来抖包袱揭晓谜底的话感觉有点赖皮。可能因为19重点推荐把我的期待拔得太高,对于几个推理的解答,我觉得只是中规中矩,没有特别让人惊喜的。但是我很喜欢作者的一个写作特点,即一旦找到真凶,故事可以马上结束,不会还有很大篇幅的废话再将后面具体的捉捕、和凶手的对峙和复盘。另外,我也见识到了有栖川有栖对于Ellery Queen的崇拜,他不放弃任何机会提到和推广奎因的作品。 某Y的悲剧 死亡讯息是画在墙壁上的一个Y字。貌似这个故事还是对奎因的同名小说的致敬之作。 有两个诡计,一个是日本人名字汉字的不同读法,另一个是这个Y其实是没力气错写的向下的箭头符号。凶手是住在楼下的和受害者音同字不同名字的邻居。 女雕塑家的头颅 女雕塑家死在工作室并被砍头拿走,安上了一个雕塑的头。 凶手请情妇假扮女雕塑家来制造不在场证明,没想到女雕塑家当天即兴染了头发,凶手只好把头带走。 夏洛克的密室 放高利贷的人死在密室。感觉这篇最没什么意思。 凶手用强力磁铁制造密室。不小心吃了被害者买的便利店三明治食物中毒。 瑞士手表之谜 被害者和高中时的一群好友将在晚上聚会,却被杀死在家里。好友人手一个高级瑞士手表证明友谊,被害者的手表不翼而飞,在现场发现手表被敲碎的痕迹。拿走手表的人是凶手,这似乎很明显,但是参加聚会的四个人都戴着手表。 这个谜题的解答全靠逻辑,和之前读到的撸撸姐的那篇《某人正传3——解答何必十种》几乎雷同,但是肯定更早,且逻辑漏洞小一些。关键点是有的人在手表上刻了名字缩写。嫌疑人A的手表上是自己的名字缩写,所有他不是凶手;嫌疑人B的手表经过考证是问另一个没来参加的好友借的,所以他不是凶手;嫌疑人C的名字缩写和被害者一样,即使是他的手表被敲坏,他也没必要把被害人的手表拿来替换,所以他也不是凶手。所以凶手是剩下来的那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