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The Sound of Music

The Sound of Music

2015.1.10

上海大剧院

我一直不知道,原来《音乐之声》是先有音乐剧再有的电影。我小时候看《音乐之声》的电影没什么特别的想法,后来读大学的时候重看,似乎是我第一次有意识地给一部电影打五颗星满分。能够融汇那么多内涵和正能量,还不让人觉得假,这才是音乐的力量吧,我当初是这么觉得的。音乐剧和电影的区别不大,有几首歌出现的地方略为不同。比如《My Favorite Things》出现在了临行前嬷嬷对Maria的开导,而电影中本来出现《My Favorite Things》的打雷场景的歌变成了《The Lonely Goatherd》。这打破了我印象深刻的《My Favorite Things》本来的样子,后来查wiki才发现原来并不是这次的音乐剧修改了电影的编排,而是人家从1959年音乐剧都是这么演的。这次看完音乐剧以后,我再次感受到了一种很正面很温暖的音乐的能量,太满足了。与此同时,还有一种时间上的洗礼感,特别是那首《Sixteen Going on Seventeen》,第一次看电影听到这首的时候我还远远没到那个年纪呢,而现在竟然已经过去那么多年了,我对人生的认识却似乎仅仅到人家16岁就拥有的水准。话再说回来,我发觉自己年纪大了以后,最喜欢的曲子是同名主题曲《The Sound of Music》,很多东西真的是自然才能治愈的,

另外,最近我还看了一系列的关于音乐的片子,有amazon的《Mozart in the Jungle》第一季,还有电影《Inside Llewyn Davis》和《Whiplash》。相比《音乐之声》,我感觉这几部新片看得我好迷茫。我一直觉得音乐之所以美好,是因为音乐本身;正是因为音乐可以是超脱于个人(人类)的存在,所以它才那么伟大。而演奏者/演唱者之所以重要,也并非(不仅仅)是他们本人有多厉害,而是他们成功地把音乐演绎了出来,从这个角度来说其实人类是臣服于音乐的,因为音乐本身是有力量的。但最近看的这几部片子里,貌似每一部都是打着励志片的幌子其实是在合理化一个“艺术家”可以多么自私。特别是网上评价最高的《Whiplash》,我只看到男主为了保住自己首席的位置,死命地演奏。难道音乐家的使命不应该是去贡献自己的才华吗?当自己已经无法演奏的时候,把这个位置让出来使得整个乐团可以完整演奏,这才叫励志吧?整天想着算计着怎么才能讨得指挥的欢心来保住自己的位置,练习练到磨灭了人性,这能叫励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