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Monthly Archives: February 2017

不能说的秘密

2017.2.15 上海文化广场 一些简单的观后 貌似这次请了很多百老汇的制作团队,包括导演、编剧、编舞什么的,但还是有很多的进步空间,比如舞步不够齐。 剧情不是那种很精彩的,但是复杂程度倒是刚好做音乐剧的水平。从某些情节来看,多年前的这部电影情节和《你的名字》还有某些类似之处呢。 我意见最大的是音乐剧选择曲目的时候貌似更在乎的是歌曲的传唱程度而甚于和情节的配合,因为好多首穿插的歌曲太刻意了,一点也不搭。 我看的那一场的演员唱功还有待加强诶,反倒是女二唱的要比女一好。那两个演爸爸妈妈一辈的演员太年轻了,讲话的时候还能装一装,一唱起来年纪就露馅了。 最后谢幕的时候,全剧演员想要带动大家合唱《稻香》,也没有字幕,也不明白为什么要唱这一首歌。话说回来, 其实这场音乐剧还蛮适合做可以让观众singalong的,我还蛮想参加的。 周杰伦的歌真的太好听了!(老年人的怀旧)

谛听马拉喀什

谛听马拉喀什 Die Stimmen von Marrakesch 埃利亚斯·卡内蒂 Elias Canetti 陈巍(译) 9787533942694 这是一位出生在保加利亚的犹太人作者(1981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在1954年的时候随友人来到马拉喀什展开为期三周的旅行札记。这本书有多篇短篇构成,全都是作者在马拉喀什的所见所闻记录下来的种种。 本来我是打算把这本书作为摩洛哥旅游指导来读的,后来发觉完全不是那么一回事,所以前半本书是在去马拉喀什之前读的,后半本是从马拉喀什回来后读的。不知道多少是因为阅读的前后区别,这本书的前半本和后半本给我很不一样的感觉。 读前半本书的时候,我感受到一种很强的判断感。作者作为一个外来的人在当地看到的一些现象,他观察到的是和他原本的生活不一样的地方,而这些不一样的地方,且不说是一次两次的偶然印象还是固有的区别,被作者拿来写进自己的旅行札记里面,好像就成了一个作者对于这些现象的断定和判断。比如开篇的可怜的骆驼、集市的讨价还价、还有让我印象最深刻的《达昂一家》里毫无顾忌地讨陌生人的推荐信的当地人等等。我并不是说这样的观察和判断不对,但我总感觉这样的判断其实只属于作者自己一个人,这样的判断源自于他看待马拉喀什的时候所站在的角度。 回来读后半本,不知道是我的马拉喀什的旅行印证了我读到的作者的札记、还是作者的札记与我的马拉喀什的旅行相匹配到了,我反而不那么在乎到底一个外来人是否有立场去判断当地人的存在了。在初到马拉喀什的时候我就惊呆了,黄昏时刻的老城的集市竟然有那么多人,我以为是什么节日,后来才发觉原来每天都是如此。但是马拉喀什到底是什么样的却让我很困惑,时间对于马拉喀什老城的影响好像非常非常的小。在去到马拉喀什新城之后,我不禁感到疑惑,这老城就好像被封锁在时间里面一样,卖的东西、生活在里面的居民、以及穿梭其中的旅客,这些都好像是被刻意营造维持出来的样子一样,但是却完全看不出来外部营造的痕迹。这本书后面的几篇,与其说是在看当地人的群像,我更愿意把它看成是一个个唯一独特的小故事,并不是说是生活在马拉喀什的人的故事,而是这些故事的主人公碰巧生活在马拉喀什罢了。

消失!

消失! 中西智明 9784061825529 首先感谢民翻。这是一本还蛮火的推理小说,我在别人的年度总结里面多次看到推荐,于是就来读了。 情节是有三处谋杀案,三个被害者都从现场神秘消失了。侦探根据案件的描述,成功破案。这本书在前面花了比较长的篇幅来写案件的种种,包括有时候会跳转用凶手的视角来添加情节线索,有点太长了,虽然易读但也比较无聊。而最出彩的其实在破解的谜底这里,(剧透反白)有三处反转: ①被害者是狗;②三狗是一狗;③凶手是侦探。 读完感觉惊喜不是很大,我觉得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被第一处反转的地方给“预告”了。因为读这本书之前没几天,我正好和小伙伴去骑骆驼,路上我就把《漠海航道》里面那个推理给大家猜。虽然大家没猜出来和作者所设定的谜底,但是没一会就涌现了主人公是外星人之类的想法,所以自然在读这本《消失!》的时候看到第一处反转就感觉没那么厉害了。

屋顶上的一架飞机

屋顶上的一架飞机 马丁·瓦尔泽 Martin Walser 蔡鸿君 等(译) 9787532155859 这是一位德国小说家的短篇集,但是说实话我一点也没读出来任何的德国味。我的意思是我脑海中的德国小说总是包含着很多对生活的反思与分析的认真的态度,而在这部作品中,让我体会到了一种多少有点疯狂荒诞的风格,而作者笔下的故事的背景和人物也给我一种完全和德国无关的印象。我是在摩洛哥旅游途中把这本书读完的,不知道是不是这个原因,我反而觉得这本小说集里面的故事都好像是在摩洛哥发生的一样,我总感觉这些故事是发生在一个文化不那么发达物质条件也不那么优越的地方。 作者给我的另一个很深的印象,是他经常在每一篇故事的一开头就把读者置入最核心的情节和对应的情绪状态,就好像是第一节就在总结情节核心和中心思想一样,然后再在接下来的篇幅里从头开始讲述这个故事。当后面的故事不断地发展,让读者几乎忘记了最开头那些信息的时候,情节的高潮或者反转就会到来,并且应证或者借用了最开头作者就提示大家的信息。 其实读完这本短篇小说集已经半个多月了,现在我也几乎想不起来任何一篇的故事情节,也没有哪一篇是让我特别喜欢的。再回过头去看每一篇的标题和开头,果然是一看个开头就想起来这篇小说是讲什么的了。矮子里把长子的话,我相比之下印象比较深的是《方法不当》讲的是一个没勇气的当看门人的人,《收藏家的归来》讲的是收藏家用最巧妙的方法夺回自己的寓所。

首无·作祟之物

首无·作祟之物 首無の如き祟るもの 三津田信三 张舟(译) 9787546352251 蛮有意思的推理小说,融入了神怪传说的元素。所谓的首无,就是小说中里所有死掉的人都是身体和脑袋分开的状态。比较特别的地方之一是他的叙事角度,是以杂志连载的文体来讲一个两代案子的故事。让人在意的地方是,作者在讲故事的时候是有清晰的存在感的,因为她会不时地分析为什么自己要这么写,而且好像真的为了配合连载形式一样,每一章的最后都要甩几句好像很厉害的悬疑预告,这种老套倒也正好契合预设的年代。 推理的内容,简单的总结就是有钱人家的唯一继承人一对男女双胞胎。13岁的时候祭奠的时候,女的坠井死了,男的活了下来。23岁的时候,男的选亲的时候,男的死了、他的相亲对象也死了,然后跑来一个他的好朋友各种分析。写着写着,写到作者本人收到一位神秘侦探的来访,揭露了事件的真相。最后是作者的尸体被发现在她家的花园。当然这些人以及另外提到的所有死掉的人都是身首异处的。谜底是(反白)13岁的时候死的是男的,女的冒充男的生活下去,凶手是另一个家族觊觎家业的亲戚。有首无的假象是因为唯一的目击者没识破男女对换的事情。23岁的时候,女尸其实就是那个男的,男尸其实是ta跑来的好朋友,而相亲的对象杀掉那两人后假扮跑来的好朋友,首无是因为混淆尸体的身份。最后这个凶手又把作者杀死了,接下来却正好遇到来揭谜底的神秘人,也就是亲历两场谋杀的佣人/家族真正的继承人。 整个的诡计我并没有事先看出来,但有好几个地方我在读到的时候就觉得怪怪的,现在想来也是种种伏笔。比如13岁的时候发现尸体后送到家里的纸条上对佣人小斧子的称谓;还有我一直觉得文章里强调男尊女卑又说要扰乱首无神的试听,那个时候我就在想最安全的扰乱视听难道不应该是和表面上的样子相反的嘛;还有23岁的时候,好朋友一出现我就觉得他不是他了。但是这么多种种疑惑,我也不记得自己是什么时候就放下来心戒默认真正的作者想要传输的疑惑信息了。个人觉得还有两个我没想明白的破绽,一个是23岁的时候为了确认男尸身份的指纹鉴定,还有一个是甲子婆婆在指认男尸时候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