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Tag Archives: Mark Haddon

The Curious Incident of the Dog in the Night-Time (二刷)

The Curious Incident of the Dog in the Night-Time 深夜小狗离奇事件 2018.5.13 上海文化广场 二刷在上海,觉得上海可以有这样比较新的作品引进还是很幸运很开心的。 因为之前原著也读过、现场也看过,所以我本来就觉得关于这部作品的主题对我并没有什么吸引力(关于自闭/社恐儿童和家庭关系什么的,我觉得Mark Haddon写得太纯粹到了有点自恋的程度反而让我觉得有点嫌弃,再怎么也比不过《Dear Evan Hansen》),在我看来话剧现场的好看的点就是舞台的设计。立方体的舞台和电子化的墙体,闪耀着各种背景、光点和线条,还有演员们的各种舞蹈式的肢体动作,男主想象中的太空翱翔什么的,这些都很好看。但是这次在上海文化广场的舞台太小了吧,感觉只要坐在两侧的观众根本连整个舞台都看不清啊。而且这次演出的声音也很奇怪,讲话的时候音量正常,一旦到了有音乐和音效的时候就超级响。 我有点记不清之前看过的两版现场了,但是总觉好像坐地铁的地方不一样了,最后的勾股定理的证明感觉也不一样了(也可能是因为我自己的证明方法记得更牢,感觉剧中是在用勾股定理证明勾股定理)。我翻以前第一次看National Theatre Live的时候的记录,当初我嫌弃男主颜值太高。这次看了上海的演出才发觉自己应该更宽容点,因为这次的男主太老了,没有少年的身材也就算了,低头的时候还能看到微秃的样子,让人有点出戏。 最后再说一句主题。故事的最后,男主一直在问老师,自己经历了那么多事情都一件一件地熬过来了,那自己以后是不是肯定可以做得更好之类的。然后老师一直不睬他,甚至把脸别了过去,男主再三询问,最后灯暗剧终。明显这样的安排是有意的,但是在问而不答的那个地方,有人在观众席里大声回答yes,也不知道ta是在给谁鼓劲灌鸡汤,总之反而破坏了作者的本意。

西游百老汇 The Curious Incident of the Dog in the Night-Time

The Curious Incident of the Dog in the Night-Time 2016.2.6 Barrymore Theatre 之前读过一遍原著,看过一遍National Theatre Live版本的视频,再来纽约看现场。这场演出竟然成了这三个版本里面我最喜欢的一个,也成了这次春节百老汇看的演出里面最少喜欢的一个。 这次的演出给我最大的感受是很嘈杂,不管是众多的人物出现还是在Christophe眼中的公众场所,嘈杂的程度远远超过了我之前看的两个版本给我的印象。有可能这是导演故意为之,但是给我的感觉就是很烦躁,甚至有看完第一幕就回家的冲动。这次的舞台也不像National Theatre Live那样四周都是观众坐席,而是只有一面舞台面对观众,布景倒是同样的炫酷,在十字坐标下科技感很强。但是我很期待的geek向的科学小知识解释却几乎没有,最后bonus的勾股定理的证明几乎和没有证明一样,太让我失望了。还有一个我的新的印象是,Christophe攻击性变强了,原来我脑海中他最多是很自卫性地攻击别人,而这次演出Christophe给我的印象更像一个心智不健全的小孩生气了但是用成人男子的躯体去表达他的愤怒,很有家暴的倾向,蛮吓人的。

The Curious Incident of the Dog in the Night-Time

The Curious Incident of the Dog in the Night-Time Mark Haddon 0-09-945025-9 小说以第一人称的口吻,讲了一个15岁的主人公Christopher自我描述写书以及探案的故事。所谓的案子,是他邻居家的狗被人谋杀了,在探案的过程中他发现了另一个被隐藏的惊人的事实,并且牵扯出来很多关于他家人的事情。这本小说的特别之处在于主人公是一名智商超高的自闭症患者,所以他笔下的文字充满着各种以他的角度对世界的解读,夹杂着非常多的各种科学/数学小知识。有这些很geek的小知识的小说,读起来还蛮有意思的,但是后面越来越多的涉及到他与别人的交流、以及从他的描述中看到的他身边的人(特别是他的父母)的一些情况,让我觉得有点烦。 我猜测,这本小说的主旨是描绘自闭症患者的世界和他家人的世界的样子。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个主旨非常完美的做到了。第一,我们可以从第一人称的视角看到自闭症患者眼中的世界和眼中的自己;第二,我们很清晰地看到了那对有着明显有限性的父母(正如大多数的父母一样,他们有意愿却没有能力);第三,我非常感同身受地看到孩子对父母不信任和失望的转变过程。 关于第一点,我忍不住问的一个问题是,高智商的自闭症患者如此,但是有多少自闭症患者是高智商的呢,大多数的一般智商的自闭症患者的生活肯定不是这样的,他们的生活不才是更具有代表性和值得引起读者关注的吗?我非常反感因为患有某些病症就成了人生中的通行证,我也同样不能接受因为有些人的一些天赋秉异就可以忽略他别的方面的重大瑕疵。 主人公的设定在第三点上起到了很关键的作用,只有这样的人物才会在认清事件的真相之后会不顾率任何人情世故地考虑问题,并且明白并且接受残酷的事实。所以,我对故事的结尾略为失望。我知道这是一件不可能解决的问题,因为一切真相摆在台面上之后,不可能去改变这些真相。最后通过软性的刺激使得主人公最终原谅父亲的情节,我承认对主人公们可能是最佳的结局方案,但我很不甘心主人公通过缜密的逻辑推理得出的结论,在这样的鸦片似美好的潜移默化之下被改变。 然后我看了National Theatre Live版本的视频,它删减了很多在我看来是原著精华的众多小知识点的地方,但是加上了很多很炫酷的舞台布景,这种科学技术层面的一加一减互相平衡,反而让我更喜欢话剧版本多一点。但是最后关于勾股定理的证明,虽然有各种多媒体的辅助,话剧版本的却比小说原著的逊色多了,主要是因为原著本来很严谨的数学推理过程被简化得失去了一份高级。 另外是关于选角,我原来对原著的主人公设定就有意见,自闭症患者的主人公硬要加上高智商的才华我觉得有点画蛇添足,而在话剧版本里还专门把高颜值的设定也加进来了,让我觉得有点生气。不知道是不是这样原因,我在看剧的时候越发觉得从Christopher的角度来看他的世界很完美,自闭症根本不是病,或者说根本不需要对此进行任何诊治。觉得要对自闭症做什么事情的人,才是杞人忧天、没事找事、狗拿耗子、自以为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