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Tag Archives: Jonathan Larson

tick, tick…BOOM!

礼拜一看的电影,接下来一整周都在原声专辑中循环和回味这部电影,2021年末的时候看到了本年度最喜欢的。 一些点滴的感想,不展开了。 歌 歌好听,又很多样,这里有《Rent》的影子,特别是那首《Boho Days》。 看电影前在b站上第一遍看的《Sunday》,虽然有很多大咖出场,但是整体感觉平平无奇。但是看了电影之后,接下来几天脑海里一直是这首歌的循环,越来越带感。 三段式回忆自己和Michael的《Why》太戳了,特别是唱到come to your senses的时候。 电影 这个音乐剧的形式是一个套娃,电影讲的是Jonathan Larson,里面的Jon在出演一部叫做TTB的音乐剧,TTB的音乐剧里面的Jon在排一部叫做Superbia的音乐剧。找了Superbia音乐剧里的演员来唱TTB音乐剧里面的Michael和Susan的角色的歌,这个点子很厉害,效果也很好。 主题 表面上好像是一个励志的故事,闯荡演艺圈的创作人临近30岁的年龄焦虑,光芒一直不被人发现,经历挫折在放弃边缘徘徊,自己都没有看到最后的超级厉害的成名作成为千万人的最爱。其实是一个关于人和人,关于自我成长的故事。经历挫折放弃梦想的人也是主角,这也是人的多样性,人生的多样性。男主在为自己的作品精益求精绞尽脑汁临门一脚的时候,从另一方面是在逃避身边的人和事,通过自己的创作反而领悟到了人生中真正重要的人,当然这和追求梦想未必事冲突矛盾的。

Rent

2018.9.1 上海文化广场 我原本对这部音乐剧的定位在于几十年前的美国特性的波西米亚的弱势人群在社会边缘的故事,总感觉不管是时代、人物还是其中的价值观都已经远逝,不适合现代的人看了,现在的中国人再去了解类似嬉皮士之类的概念又有什么意义呢?结果证明我错了。这次我重看这个故事,我觉得这个故事太有启发性了。 中文翻译叫“吉屋出租”也太有误导性了,感觉就是一个没有看过这部音乐剧的人,幻想这是一部关于出租可能发生的各种喜剧笑料的设定才会这么翻译,而真正的内容却正好相反。波西米亚的生活方式,几年前的我对它的定义还以为是很混乱的生活方式,现在看来却几乎是资产阶级生活的对立面,非常值得尊重和敬佩。能够过着不管能不能付得起房租的生活,或者更准确的说法是不把房租放在眼里(虽然标题是房租,但是主人公们却似乎从来未曾为房租而痛苦烦恼),从小来说,是因为房租太微不足道了,比起房租更值得人们花心思的东西多了去了,从大来说,是从根本上否定房租这种资本主义的产物存在的意义。其实这部音乐剧的主旨从它脍炙人口的《Seasons of Love》里说得很明白了,如何衡量一年的光阴,钱啊、权啊、享乐那些物质上的收获提到都算是亵渎,用日出、日落、咖啡来计算是一种方法,那为什么不用爱来衡量呢?这个非常贴切剧情,一年来的主人公们似乎什么都没干成,但是他们之间永存的是一份爱。好了,我赞同金钱物质啥的不该是我们用来衡量人生和时间的东西,但是剩下的其他的那些无法证伪的东西,就能相信了嘛?还是人们说来说去也只是需要一种信仰一种力量来告诉自己活得怎样(并且希望别人也可以认可这样的判断)。第二层的中心思想在《Another Day》里面,“Forget, Regret, or life is yours to miss… No day but today”。这样的洒脱的思想,说起来很有道理,但是到底如何才能运用在现实生活中呢?或者真的必须要有第一层的领悟,才可能做到相应的活在当下,不为不知是否能被金钱保障的未知的未来而焦虑吧。 在这部音乐剧里,我还看到了很多后来的别的音乐剧主题的萌芽的影子。比如,一群人的租房生活好像《Avenue Q》;再比如,Roger说想要在死前写一首歌的时候,抑郁的样子真的好像Evan Hansen,然后马上大家合唱的那首《Will I》里面弱弱地问will someone care简直就是在问那个无人森林坠落的哲学问题嘛。 整部音乐剧的歌都非常好听,好多次我的汗毛都竖的不行,好听的歌一首接一首,感觉时间过得特别快。但是说到这次的演出,我觉得不足的地方还是很多的,虽然我是第一次看老外原版的演出。Mimi好歹也算是半个第一女主了吧,这次唱的是什么鬼,搞得我都无法欣赏那么好的剧。然后所有本该是亲吻的地方,全部改成拥抱,就算台词/歌词明明白白是要接吻,都硬生生地变成拥抱,太可笑了。前不久在上海上演的《Kinky Boots》好不容易打开了一点狭隘的视野,等于为这次的Angel铺路了,结果却搞成这样,不知道是自我审查还是外部的压力。不过话说回来,为什么只有变装皇后才是唯一那个正面光明的人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