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Tag Archives: Homer

中国大戏院2019国际戏剧邀请展

今年的中国大戏院还有国际戏剧邀请展,水平和数量也和去年的差不多持平,蛮好的。可惜今年看的没有去年多,两场买了票没看成,《手提箱里的死狗》因为旅游计划冲突了,《伊利亚特》因为台风。以后中国大戏院的票一定不能早买,临近演出总会有打折票卖的。 秃头歌女 La Cantatrice Chauve 2019.6.14 中国大戏院 这是一部比较著名的尤涅斯库的荒诞派的作品,我本来以为自己看不懂,但是后来发现其实荒诞不等于装逼的没道理,好看的地方就是可以在这里看似荒诞简单的故事中看出来一些有道理的逻辑。 故事讲的是一对夫妇在家里接待另一对夫妇。我来总结一下我认下来的荒诞的点: 同名的一家人 夫妇相认。观众一开始就默认他俩是夫妇了;但是夫妇他们自己的基础是同一个地方同一班火车同一个车厢来的伦敦、住在同一个地址同一套公寓同一张床、同样拥有一个一只眼白一只眼红女儿,非常curious/coincident/bizarre。但是结果是女儿左右眼不一样做了反证。 三次门铃没人。“铃响就是有人”和“铃响就是没人”都是经验主义。 其他各种奇怪的意象很好玩却没怎么懂但也没关系,比如电子屏变换的时钟、水杯、美声音乐、火、各种小故事和短句。不自觉会拿来和最近看的《龙的犹豫》做比较,都是运用很简单的词汇,但是一个是荒诞剧不那么荒诞,让人看得到自含逻辑的荒诞,另一个人贫乏却想要试图涵盖很多而失败的荒诞可笑。 Tag: Eugène Ionesco 奥德赛 Die Odyssee 德国塔利亚剧院 2019.6.23 中国大戏院 故事是奥德修斯的两个儿子在他的葬礼上相遇,一起幻想式的讲了一遍奥德修斯的故事(对战独眼怪兽、Circe、冥界等等)。很像青春期时的白日梦幻想,也很像兄弟之间的打闹。是幻想出来的故事,和真实故事、和讲故事的人在葬礼上发生的故事的混合。 比预料的不无聊很多。很拼命的两个演员的表演,哑剧、口技、魔术、甚至到最后的类似行为艺术的现场锯棺材、往脸上堆泥画颜料。变成海底鲸鱼游过的场景赞。表演的时候,两位主角用的号称是自己创造的语言,但又似乎是基于原本的德语进行的一些变化。同时也没有任何字幕,对于中国人来说反正不管是德语还是创造的语言都听不懂,有没有字幕也没差了。 Tag: Homer, 德国塔利亚剧院 奥赛罗 Othello English Touring Theatre 2019.7.21 中国大戏院 见戏剧挑战月:莎士比亚悲剧多版本对看 Tag: William Shakespeare, English Touring Theatre 等待果陀 Waiting For Godot 当代传奇剧场 2019.8.4 中国大戏院 用接近京剧的方法(唱段、口气、妆容、动作)演绎《等待戈多》的故事。 在看剧的过程中,我一直在想改编的意义到底是什么。如果仅仅是用京剧来讲同一个故事,讲不出新的意思还是没意义的;但是如果是用中文外语腔来讲一个外国故事也很违和。两者结合的度是什么呢?我觉得是要是可以做到完全的本土化故事,还能讲出一个新的意义,那就最厉害了。我第一个想到的标杆是拉脱维亚国家剧院的《安提戈涅》和立陶宛国家话剧院的《伪君子》。这部《等待果陀》做到哪一步了呢?另外,到底是比较有故事性的还是没有故事性的比较适合本土化改编呢? 关于本土化改编的地方。两个主角的名字,一个叫哭哭,一个叫啼啼。唱段的中文词有的写得蛮好的,也都是放开写,没有顾及原文,但是有的太白话文,口语化,失去了京剧歌词/文言文的浓缩精准。现场观众的反应不大,倒总是有小孩在笑,说明笑点是低龄化的,这是主创想要的吗?观众中还有托在cue台上唱歌。Lucky(垃圾)的武功用了京剧的基础,蛮厉害的。 看了这版感觉很突出明显两位主角是最底层的穷苦人,回想一下其实之前在乌镇看的锡比乌国家剧院演出的版本设定也是这样,但是没有给人感觉有强调这是最底层人的苦恼和困境。其实我觉得原作想要表达的这个困境肯定也不是限指的吧。而且这样把苦难表面化了,真的只是没钱吃不饱啥的,其实应该是更精神层面的困苦。 第二幕啼啼摒不住了,爆发了,他也有诉求,诉求就是怎么没人记得过去发生了什么事,让他们每天等一直等可以,但是没人记得他们在等(小孩不记得,破梭也叫他们不要在意时间)。对于我第一次有意识地注意到哭哭啼啼的反抗和诉求。 Tag: Samuel […]

Ulysses

Ulysses Tron Theatre 2015.3.31 上海话剧艺术中心 上半场的时候,根本看不懂在讲些什么内容,而且也并不是很愉快轻松的内容。本来剧情我已经云里雾里了,再加上中间不是穿插不知所云的舞蹈动作或者是齐声吟唱的桥段,我看得简直坐不住了。就想着什么时候快点结束好回家了,一个小时之后亮灯竟然只是中场休息,在中场休息的时候我犹豫了好久蔡最终没有走掉决定继续看下半场。 下半场的气氛没有上半场那么压抑,再加上我在中场休息的时候好好研读了一下宣传册子上的评论和解读,我觉得下半场的情节我看懂了一些。上半场落幕的时候掌声持续,我好惊讶,难道大家都那么聪明都看懂了?还是说大家原来不是读过《奥德赛》要么读过《尤利西斯》,里面的故事清楚之后,再来看这部剧的诠释会觉得很赞?我觉得通过下半场的表演,至少我看明白了一些它想要表达的一些感觉(而不是情节),对我来说我已经知足了。 看完后我有两个小疑问,因为我没有读过原著,所以都是从这部剧来的理解。原著里面有那么强调主人公犹太人的身份吗?我还无法理解的另一个地方是,从前面80%的淫乱堕落可笑重口的各种内容,到最后女主人公怎么就那么突兀并且迅速地转到天真甜美风了呢?这个转变有点没头没脑的。 在上海的这场是Tron Theatre原版人马出演,口音重得还是得看字幕才可以。但是人家明明是苏格兰的,门票上还特意要在Tron Theatre旁边括号写爱尔兰。还有在宣传册里介绍演员,英文部分还在说人家是来自Dublin的,然后中文直接写他是柏林人。这也太粗糙了。

The Paper Cinema’s Odyssey

The Paper Cinema’s Odyssey 2014.9.13 上海大剧院 太赞了! 上周末去看了一场纸电影,实在是太灵了!作为爱丁堡前沿剧展演,这部纸电影《奥德赛》在上海只演三场,在票放出来不到几天就已经售罄了。一开始我也没有买到,过了几天再去看,竟然又放出来一批票,能够买到我感到太幸运了,因为我从来没看过这样的表演形式。 所谓的纸电影,看官方的解释,是用制片效果的电影。在真的看到之前,我一直以为是直接播放已经拍好的影片,而影片的内容则是各种纸片做的画面,我的期待就那么多。真正到了现场,我才发现人家得奖是真的有道理的。首先,这是一场live的表演。纸电影剧组一共就5个人,而这5个人包办了一切现场的画面、音效和配乐。在舞台上,可以看到三个部分。一个是画面部分,主要是有一台摄影机,然后两位工作人家在摄影机前摆弄各种制片道具(有人物、场景等等),有时候还会用小手电加上各种灯光效果;还有一个类似幻灯片的东西;还有一个类似于那种沙画台的台子,可以从上往下地实时拍摄。第二部分是音乐部分,有三个人分别弹奏键盘、小提琴和吉他,之后还穿插了鼓和ukulele,他们还同时负责各种音效(海妖的叫声等等)。而第三个部分则是一个投影的屏幕,有第一部分的操作全部实时地在大屏幕上播放。也就是说,你既可以看到最终这个所谓的电影的播出结果,同时你还能看到这个神奇的结果是怎么做出来的。厉害的地方在于,如果光看产出结果,根本想像不到原来可以用这样的方法做出来。比如有蒙太奇的镜头,或者是光影的效果,或者是镜头与镜头、场景与场景之间的转换(折叠的城堡那个太聪明了),我以为只有电脑才能做出来的样子,就被纸电影剧组用最原始的方法简简单单完美表现了。我觉得最赞的是这部”大片”的片头,怎么可能是他们这样现场做出来了,太神奇了! 关于故事情节,他们是改编了《奥德赛》的故事,又把这个故事说的更深动、更诙谐一点。来中国演出,也不忘加入一些中国的元素,看得出来还是很会讨好当地观众的。比如在某个场景里,还有SF快递车驶过路边,也有在配乐上加入了很小一段中国民歌。 这样的表演,我觉得最厉害的地方就是它的独特性。因为这是一个live的表演,等于每一次拍出来的电影都是没有NG、独一无二的。但是要是光看拍出来的电影结果也没意思。这样的演出,既让观众看到了纸电影,又看到了纸电影的制作过程(meta),很有创意。就是要这样把整个舞台的三部分都看到了,才有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