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SIFF 2017

宣告黎明的露之歌

夜明け告げるルーのうた

2017.6.17

美琪大戏院

虽然我以前只看过动画版的《四畳半神話大系》,但是导演湯浅政明的画风非常显著和统一,一看就知道这都是他的作品。这次电影节一起上了两部湯浅政明最新的动画电影,真的好厉害。

这部电影的剧情相当简单,贫瘠的海滨乡下小镇有着古老悠久却已经近乎失落衰退的文明历史(捕鱼和制伞),同时也有着迷信般的关于人鱼的神秘传说。然后就是几位少年和爱音乐的人鱼之间的动人的故事,之后发生的起起伏伏情节路线没什么惊喜都很容易猜到了。

说是动画片,其实更像是歌舞片。全片都是以歌曲来引导情节的推进,少年听着父辈表演录制的卡带里的歌曲,我怎么都听着动听耳熟,一看到是斉藤和義的我整个人一下子就激动起来了。虽然并不是我的年代的歌曲,但是我是听了《火花》里的《空に星が綺麗》再去听斉藤和義的一系列以前的经典老歌的,这首《歌うたいのバラッド》又成为了电影《宣告黎明的露之歌》的主题曲让我觉得真的有缘份的感动。男二喜欢女二偷偷关注她喜欢的歌,而我也是在第一时间就注意到了女二手机播放的歌是YUI的《fight》的呢!当年我那么喜欢YUI和这首《fight》的美好回忆一下子就涌现心头,散场之后就开始不断重温YUI的歌,这样的感觉也很好。

电影不够完美的地方我简单列了几点:

  • 人们对于人鱼的态度表现得有点混乱,反面人物的刻画也不够逼真;
  • 男主的父辈的情节没什么挖掘,反倒是把时间花在了很多更次要的人物(爷爷的妈妈、婆婆的儿子、陌生男子的狗)身上,有点可惜;
  • 几位少男少女很率真很可爱,但是一旦到了关键时刻却好像为了剧情需要变得很窝囊很智障;
  • 变成人鱼的条件设定蛮傻的,但至少那些狗狗人鱼还是很可爱的;
  • 歌舞片只有歌没有舞蹈怎么行,但是剧情里面的舞蹈有一种很想营造成为宝来坞或者百老汇式的群舞的感觉,但是不够令人信服舞步也不够精彩。
会计刺客

The Accountant

2017.6.17

上影影城新衡山店

表面上是一个会计,而他的另一个身份是游走于明道黑道用自己的准则替天行道的专业杀手。我猜这样的情节设定从某种程度上是特意想吸引从事会计行业的观众的,而实际上也的确成功了,因为我正是因为“会计侠”这样的概念才来看的电影,而且显然不仅仅是我,因为电影里讲到CPA的时候很多观众都会心地笑了。

但是我有一种上当的感觉,我觉得这是一部我被片名骗来看的电影,而且它远没有达到我对它的预期。最大的bug是,他不配叫会计侠。一来,说他是会计,其实他在电影中的主营业务是审计。审计花样耍帅,不用电脑,看的全部是纸制版打印出来的报表,把各种科目数字写满玻璃墙。这样的虚假耍帅是在藐视那些以会计之名吸引来的观众的最基本的专业性啊。主人公天生智慧超群,但是自闭、不擅人际交往、不懂察言观色,这样作为会计可以毫无破绽地融入人群,确定这不是在刻板印象地贬低会计从业者?二来,人家蝙蝠侠、蜘蛛侠什么侠的,在行侠仗义的时候是运用了相关的技能的。但是会计侠典型的职业杀手的套路,丝毫也没运用会计技能啊,各种打打杀杀太无聊了。而且我到现在也没有看懂,为什么那个反派要请男主来审计他明知帐务有漏洞的公司。会计侠在运用技能的时候,全部都是在闪回小时候父亲各种扭曲的价值观以及自己因此而受到的创伤。没想到接着马上全盘洗白,一边把父爱捧上天,一边又在确认父亲的价值观的效用,我无法接受。

所以,唯一的解释是,会计侠不是认真的。这种解读倒真的也有迹可寻,因为电影中的绝大部分的笑点是尴尬导致的笑点。这么说来这是一部打着英雄片幌子的戏虐英雄的搞笑片?怎么看Ben Affleck的面部表情,都看不出来这部电影有一点点这样的觉悟啊。

至爱梵高

Loving Vincent

2017.6.18

上海影城

这部电影有两个很厉害好看的地方。

一个是它的画风全部是梵高的画作的印象派风格,而且还坚称全部的底片都是由一百多位艺术家手绘制成的。在看电影之前,我一度以为这部电影是正常的演员场景拍摄之后再加上了一个统一的滤镜电脑制成,没想到真的是手绘的。但是问题来了,如果真的全部都是手绘的话,那为什么还需要借用演员来演,而不是直接用虚拟的人物或者原画里的人物为原型画出来?我能想到的解释是:在结尾看演员表的时候,电影里直接把梵高的原画和在这部电影里面的演员被手绘化妆后的样子摆在一起,真的是惊人地相像。于是就觉得超级厉害,太加分了。

二是它的叙事角度。梵高的故事已经被重复得太多了,这部电影另辟蹊径,直接从梵高去世以后讲起,,让观众随着一个普普通通的同村人(同时也是在梵高笔下画作作为被临摹的人物)去送回一封未寄出去的信的历程,来探访多位和梵高的生与死息息相关的人(这些人也都曾经出现在梵高的画中)来试图揭开梵高之死的真正的谜底。这几乎是一部悬疑解密的电影了,让我不是很喜欢,因为我一直以为生是大于死的,与其纠结一个人是怎么死的还不如把时间花在这个人的人生上面,对于梵高更是如此。好在故事的结尾慢慢地把路子带正了,不再是探案节目,最后还只是鸡汤节目。

这部片子的卡司特别强大。要么就是演员长得特别像梵高画里的人物的,比如那个梵高和他的医生;要么就是各种熟脸来扮演路人角色。最出戏的地方是,明明是一个在法国发生的故事,大家全都说英语也不是什么bug,但是几位爱尔兰演员的口音太肆无忌惮了,太可爱了。还有就是我脸盲症又犯了,我一直以为男主的演员《Gossip Girl》里面的Chace Crawford,还在不断惊叹这个美国演员一点都听不出来美语的口音,直到回家看卡司表才知道自己弄错了。

疯癫之翼

Mad to Be Normal

2017.6.20

天山电影院

上世纪90年代的精神病学家R. D. Laing的传记电影,说是这位R. D. Laing的理论是不对病患使用任何当时可能在别处比较流行的电击或者或者伤害到病患的药物,而是把这些病人放在一起一栋房子里共同生活。他的理论听起来又有人性又有道理,他说疯子对人类造成的伤害远没有普通人多,人们因为害怕而对疯子做对他们来说不公平的事情,结果好像天下太平了,但其实是谁得到了更多的安静,肯定不是那些被电击的痛苦的疯子啊。然后他用自己最大的行动力来推行他的观点,就算代价可能是妻儿家庭。

这部电影想传达的东西,从主人公的理论来看,或是从主人公本人的经历来看,都是和谐统一的。本来我应该很喜欢这样的主人公这样的作品的,但是最近通过思考这一狂热阶段貌似已经逐渐度过了。做到很难做到的事情值得钦佩还是做到正确的事情值得钦佩?说不清为何,我没那么崇拜这位主人公了。

话说回来,当初让我想要去看这部电影的唯一的动力就是David Tennant。电影结尾的地方,他的病人被强制关进了施行电击疗法的医院,DT晚上溜进去看望他的病人们,然后突发奇想带着病人逃了出来,他说“Do you wanna go for a little adventure”,瞬间10上身,有种莫名的兴奋感和温暖。女主是最近正好在看她主演的《The Handmaid’s Tale》的Elisabeth Moss,在这部电影里,她演出的女主又作又真实,真的好会演。

爱情与友谊

Love & Friendship

2017.6.20

百丽宫影城IFC

由Jane Austen的书信体小说《Lady Susan》改编的喜剧电影。好玩好笑,是我当天连看三场电影里面最喜欢的一部。很witty的对话,还有点王尔德的感觉,聪明的主人公不管是什么样的观点都可以找到各种各样的论据用最有腔调的语气句式讲出来。

最近在读托宾的《New Ways to Kill Your Mother》,说是各种名作里面的主人公是没有父亲或者没有母亲的,这是有正当原因的,开篇第一篇讲的就是Jane Austen。如果把托宾的解读运用到这部作品上面,这部作品里女儿有妈妈,正是因为妈妈,女儿难以独立、需要反抗母亲来寻求爱情和属于自己的人生,但是如果把这部作品的主角看成为妈妈的话,也非常合理,妈妈没有任何牵挂来表现出她的真我。

还是把妈妈Lady Susan当作女主更为合理一些,这是少有的“反面角色”零洗白大圆满的情节。之前在和小伙伴们聊到Jane Austen的时候,Vince说为啥Jane Austen笔下的反面人物也都有圆满幸福的结局,是作者故意的吗?我觉得其他的作品里至少这些反面角色还不是主角,他们算是搭着正面角色的主角光环阳光普照幸福一下也蛮好的。而在这部作品里面,女主的反面形象太明显太直接了,但是里面的主人公就算是坏人也讨厌不起来,就算是傻瓜也讨厌不起来,反而觉得都很可爱。我是这么看待这个问题的:人类总是有缺点的,对待这些缺点首先肯定要避免它,无法避免的时候的对待它的态度至少要是acknowledge它,再高一级的就是在文艺作品中戏虐它。把它戏虐到了已经不能用一般的道德观念来评判的时候,那目标就达成了。

河马

The Hippopotamus

2017.6.20

天山电影院

改编自Stephen Fry的同名小说,讲的是一个没落的诗人兼评论家受重金邀约去到自己的教子一家调查一宗神迹。

我本来蛮期待的,毕竟顶着Stephen Fry的盛名。但是我一点也不喜欢这部电影,我实在无法忍受主人公这种又迂又自以为是又油光满面又被烟酒控制又喜欢卖弄才华的中年男人的形象。主人公旁白的语气真的很像Fry,男主演员的体型可能也是照着Fry来选的,但是不知道为什么感觉Stephen Fry就是没有那种showoff的恶心感。

这次在上海电影节上映,导演John Jencks也亲自来到了现场。在交流环节,在观众问为什么会选择这本小说来拍电影,导演的回答是他觉得这本小说的主人公有一种kindness很吸引他,我瞬间想离场了、三观太不和了。还问到了电影的名字,说实话看完整部电影我也一点没有get到河马的意思。导演说,因为河马和这个男主一样胖、grumpy、一半身体在水里。于是我突然回想到电影里有一个男主落水的场景,我记得在看到这个场景的时候我还特别觉得奇怪,还在琢磨为什么要安排这样毫无必要的情节,原来点题的铺垫安排得那么刻意和无聊。后面我再看到wiki上的条目,说原来这本书的题目源自于T. S. Eliot的一首同名小诗,而主人公是一个喜欢泡澡的人,所以书的封面是一个浴缸。

电影刚开始的时候,Russell Tovey打了一个很短的酱油。但是不管是IMDB还是豆瓣页面,都把Russell Tovey放在很前面的让人以为是主角的地方,是他的名气已经太大了还是纯粹地按照出场顺序排列?演有神迹的那个小男孩,刚一出来我就觉得超级眼熟,眉宇之间有一点像演Bran Stark的很小时候的样子。出了影院看IMDB才发觉,原来是演《 The Sarah Jane Adventures》的Tommy Knight,我的脸盲症和失忆症真的需要治疗。

胡丽叶塔

Julieta

2017.6.22

和平影都

名导Pedro Almodóvar,加上Alice Munro的作品改编,讲的是同名女主从少女到中年的回忆故事。一开始的时候我以为只有女主掌握着事件的真相,她通过写信在披露真相,结果原来她是最被蒙在鼓里(更确切地说是最活在自己的世界里的),需要别人的添加才知道真相。

我只能说,情节我看明白了,但是不明白这部电影想要说些什么。有意思的是,这种感觉和我读门罗的小说时候的没有理解的感觉是一样的。这部电影的门罗的小说的影子很明显,女性主角第一视角、探案般的故事情节。但是我好像却更容易对小说的不知所云比较宽容一点。我斗胆猜测这部电影想传达的是人生的无奈与可悲、注定离别孤独,得出这一结论的前提是主角是正常的智商,但是通过这个电影的情节描述,给我的感觉是悲剧归结于女主智商的着急木讷。

看完电影后最大的感想是,两位饰演Julieta的女演员都太美了,好看到让人觉得一个人的智商再下线人生也值了的程度。

毕业会考

Bacalaureat

2017.6.24

百丽宫影城协信店

罗马尼亚大导演的电影,讲的是一个普通的家庭的女儿参加毕业会考那几天的故事。三天的考试,女儿一天受到一次重大的打击,从此改变了所有人的命运轨迹。

看这种第三世界的电影情节,感觉太真实了,而且很中国很中国。有一点让我想到了土耳其电影《三只猴子》一路只是下降,不得不臣服于穷苦的人生而去做一些事情。这样的两难题真的太讽刺了。最厉害的地方是,这么多难题的前提条件是,父母虽有缺陷但并不是人渣,女儿也算优秀。如果这两条有哪一条是缺失的,那么好有可能可以尖锐的矛头指向那里;只有两条前提都满足的时候,才能让我们清楚地知道对于那些更多的不幸的人的苦难的来源。

早安秀

グッドモーニングショー

2017.6.25

星光映会影城(上海体育场)

虽然有点任性,我必须坦言这是今年上海电影节我看的电影里面最喜欢的一部最享受的一部,我觉得超级好看。

我在想一部作品有很多层面的东西,主题、内容、手法、氛围等等。如果它的主题和内容是严肃的,同时内容和手法是搞笑的话,它可以用轻松来直击严肃,那我会觉得很了不起。《早安秀》就是这么一部电影。它有很严肃的地方,比如讲到电视的意义、新闻的意义、观众的投票参与的意义等等,这些东西很真实同时也可以引人思考;同时它充满了笑点,看这部电影真的是一种很轻松的享受,各种熟脸的表演嘴角一直上扬状态。再次表演我的女神長澤まさみ,戏太足了,一个点头一个眼神一个侧目都笑料十足,而且最后她还和小林子对上眼了,太好玩了。

3月的狮子 前篇

3月のライオン 前編

2017.6.25

美琪大戏院

3月的狮子 后篇

3月のライオン 後編

2017.6.26

美琪大戏院

由将棋主题的漫画改编的电影,还分上下两集放映。

节奏稍微有点太慢了,也没有好听的BGM或者主题曲,所以看得不是很顺畅。

情节和卡司方面,我觉得三个大师的设计很好,很有漫画闯关的感觉,而且三个大师有各自天差地别的不同之处,对于男主的意义也有互补的作用。而且大师的演员也都太帅了,演最最终极boss的加瀬亮我第一眼就认出来了,太惊喜了。相比之下男主太挫了,我承认神木隆之介演技好,而且非常适合驾驭十几岁学生的角色,而且好几部我超级喜欢的片子里都有他,但是不知道为啥我对他就是喜欢不起来。另一个很大的惊喜是胖子好基友那个角色,说实话看电影的时候我根本没有认出来,结束出字幕的时候才知道竟然是染谷将太演的。看电影的时候,我一直在怀疑这个角色是不是基于真实人物村山聖改编的(后来一查果然是),之前也是讲将棋的电影《聖の青春》完全是以村山聖为主角,是松山ケンイチ演的。原来检验帅哥演技的途径除了女装还有胖子。

以前以为将棋好像很高冷,因为比赛的时候都是美到爆炸的场地有一种神化的高冷,但这部电影给我的感觉更血性。我无法确定,到底是不是因为这一份血性使得主人公一路成长披荆斩棘挑战巅峰,我反而相当确信并不是所有的将棋顶尖高手都是靠这这份血性而上位的。在我的脑海中,或许这些棋类的成功是依靠和血性这样东西浑身不搭界的悟性和禅心来达成的。而又或许不管是这部作品解读的血性还是我自己以为的禅性都只是我们添加给天才的属性,而以为这些属性和ta的天才本身有着必然的关系,其实我们都只是愚蠢的无知的井底之蛙。

前篇倒还好,后篇最让我受不了的是三姐妹的正能量鸡汤线!什么校园霸凌、不争气的爸爸、娃娃音等等,让人作呕。还有就是贯穿前篇整部的基调,就是男主其实并不是喜欢将棋,而只是为了生存下去才下的将棋。本来我还在想,这样的设定还挺特别的,到底男主是怎么想的我真的很好奇。没想到后篇最后全部洗白,又说男主其实是喜欢将棋的,我表示无法接受。这是在说给观众听吗?这种结论只能在胜利喜悦的时候可以讲,爸爸敢不敢挑一个别的什么时候问他,明显姐姐早就知道了,爸爸为什么要等男主不可能否认的时候才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