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Tag Archives: Laurent Binet

HHhH

HHhH:希姆莱的大脑是海德里希 HHhH: Himmlers Hirn heist Heydrich 劳伦·比奈 Laurent Binet 刘成富/张靖天(译) 9787208128781 这本书是Laurent Binet的出道作品,也是成名作品。标题的HHhH的就是“希姆莱的大脑是海德里希”的缩写。这里的海德里希就是纳粹时期的二号人物,这本书就是围绕着海德里希和对他的暗杀行动展开的。总体来说这是一本历史小说,但是又很特别,特别之处在于除了历史的部分之外,还穿插着很多作者对自己写书的元描写(来源、写的时候的想法和心情、写法对虚构和历史表现的讨论等等)。感觉好像有一点像学术博客,每天一篇短短的关于历史的片段,或者关于自己写小说的元描写,然后穿插在一起,让人觉得一点也没有历史小说的枯燥,很容易读下去。 虽然只是作者更早的一本书,我觉得这本比《语言的第七功能》好看,虽然《语言的第七功能》里面超级多的学术人物出现很炫酷,但是这本《HHhH》中作者掌控的元描写和描写之间微妙的平衡超级厉害的。 对历史的描写,对自己写历史小说的重点也是要无处可碰。如果有很多详尽的资料,甚至一些录音录像,像纳粹监视那样的资料几乎覆盖了所有信息,那很难写出来没有冲突。但如果没有这些资料,写出来就算不是真的,也没办法证伪。书里面的例子就是海德里希逛自己开的窑子被录下来找窑子管理者对峙。我看到这里的第一感想就是和职场很像,好多信息并没有绝对的意义,重点在于写在ppt上的数字无处可去验证,也就免遭反驳和挑战。 再有就是我小时候一直的困扰,就是历史课上总有在用第三人称在讲到一个仅有两人在的密室里发生的事情,我就一直搞不懂,那这个作者是怎么知道的。这一点在历史小说的构造中,似乎也成了一个悖论。作者可以去探寻各种历史的资料和信息,但作者构造出来的历史的细节可以是不确定的吗?写书的人和被书写的内容之间的博弈和牵制,内容受到历史的约束或者逻辑的约束,历史小说不可能像奇幻小说那样发展。 说到奇幻小说,在最后一章单独成章,用了很多手法来讲故事,变成了小说的模样,甚至有时空交错的科幻感。 逝者不能起死回生,因此,无论我们是否向他们致敬,这对于他们来说都没有任何意义。只不过,对于我们——尚活着的人来说还是有意义的。尽管回忆对于被缅怀的逝者来说毫无用处,但是却让缅怀之人受益匪浅。我在对历史的缅怀中重塑自我,我在对历史的缅怀中得到宽慰。 当我浏览时事新闻时,当我阅读报纸时,当我邂逅一些人时,当我穿梭于朋友圈并拜访故旧时,当我观察每个人在蜿蜒曲折、荒诞不经的生活之路上时如何奋力挣扎,并如何淹没于漫漫人生时,我寻思道,这个世界荒诞不经、动人心弦而又冷酷无情。对于这本书来说,这是同样的道理:历史是残酷的,历史的主角演绎着动人心弦的故事,而我则是荒唐可笑的。不过,我身在布拉格。

语言的第七功能

语言的第七功能:谁杀死了罗兰·巴特 La septième fonction du langage: Qui a tué Roland Barthes? 洛朗·比内 Laurent Binet 时利和/黄雅琴(译) 9787550717756 这是一本披着侦探小说外衣的主打人文八卦的同人小说(?)一开始读的时候,读的挺爽的,但是后面的人文理论过于复杂、人物名字过于众多、整个节奏都变得奇怪起来。 侦探小说的意思,的确是一开始一个人死掉了,然后围绕着这个人以及他留下来的丝丝线索,警察和另一个专业人士不断在直戳各种暗箱场所去寻找真相。用这本书的副标题可能更为明显,那就是“谁杀死了罗兰·巴特”。 而这位Roland Barthes真的是历史上存在的人物,是一位法国符号学理论大师。书里面其他的所有人物也都是历史上真实存在的各种人文大家,比如埃科、福柯等等。所以书里面还充斥着各种让人看不懂的人文理论,包括语言、符号。 书中的主人公们一直在寻找/保护/参与探讨的语言的第七功能,其实就是说服别人的能力。通过语言,可以去辩论,可以去行使某种说服的能力,甚至是可以给别人洗脑。所以,还有某种地下的组织、体统和擂台来精炼这项技能以及获得最高的头衔。 这些还不够。因为在寻找谜底的过程中,主人公突然意识到自己可能不是真实存在的,而是在某本书里面的创作。但是这种不真实感,却又难以从他自己的层面去证明。生活只能继续,小说也如此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