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Tag Archives: 锡比乌国家剧院

2023现代戏剧谷

感觉今年春天一下子演出市场回暖了,五一假期期间要看的剧目很多呢。而且我发现这次现代戏剧谷的上座率普遍不高,人少点看、票也比较好买,蛮舒服的。今年的现代戏剧谷还有了一些新花样,加了一个护照可以敲敲章,还可以和静安的其他项目联动什么的。可惜早已不在静安区上班的人无福消受啊,还是在市中心上班好。今年的三部国外的演出是到最后才宣布排片售票的,我之前还买了别的票冲突换票什么的。现在想来,看剧还是看缘分,看得到看不到是福是祸都不一定的,随缘吧。 我是哪一个A Number2023.4.20静安区文化馆 光影车间 静剧场 今年现代戏剧谷看的第一部戏,现场观众人真的好少啊,不过这样也挺好的,不怕买不到票、位子坐的也比较舒服。 这场戏只有两个演员,父子关系。讲的是一个爸爸在失去孩子以后,克隆了(一些/好多)。前面四幕是有两个性格很不一样的克隆儿子分别来和爸爸对话,一个是很温顺的,一个是很暴躁的,试图还原事件的来龙去脉,结果两个都死了,好像是一个被杀一个自杀。最后一幕是一个完全展开自己生活的克隆儿子,偶遇了爸爸。爸爸想要问他真正属于他的问题,他先是讲了一个隐蔽的故事(这些克隆人如何在地下被储藏虐待),又讲对政治战争的看法,又讲自己的老婆孩子,这些都不能让爸爸的问题得到满意的答复,最后爸爸问他喜不喜欢狗。 这个故事的主题虽然老套,但也有值得讨论和关注的地方。往大了说,就好像造物主造人一样,作为人类或者任何生物不和克隆人一样嘛。往小了说是在讲个人、亲子关系,这个爸爸特别爹,还满口“如果你同意的话,我自首我自杀”之类PUA的话,一会说他想要一个一模一样的孩子,一会说是因为他的孩子的独一无二。最后的结尾是爸爸打开一个超级大的柜子,里面有很多玩偶,爸爸把这些玩偶塞满浴缸,然后浴缸被吊起来吊在半空,没看明白是什么意思。 这个作品是大华城市表演艺术中心出品的“医学的胜利”三部曲的第三部,下礼拜再看看同一系列的另一部。舞台改编有点吓人的,特别是转场的时候,很诡异的背景音乐和电视机里的画面,故意营造恐怖的氛围,还有的时候演员突然讲一些莫名其妙的话的时候也会有诡异恐怖的背景音乐。其实结果也没什么,大可不必弄得那么吓人。 tag: Caryl Churchill, 易立明, 樱桃园(肢体剧)2023.4.28美琪大戏院 这部是肢体剧,看下来的感觉更像是舞蹈动作再少一点的舞剧。我自己觉得《樱桃园》的剧情虽然不算很复杂,但是里面人物的情绪立场有点难懂的,至少对我来说是如此,光靠动作表达的话观众可以看得懂吗?结果还是有很多台词的,不仅有台词,还有很多很多重复的台词。就把那些比较凸显个性的台词,一遍一遍地重复,就像舞蹈动作一样重复个好多好多遍。其实舞蹈动作本身还是可以看的,只不过和台词结合在一起以后,反而让人觉得节奏难以掌握。比如说本来我可以通过台词知道情节的推动到哪了,差不多多少可以结束了,现在台词跟着肢体动作一再重复,反而叫人更着急,怎么还没结束。 除此之外,还有好多一眼就能看出来的改编的地方,比如把卢布换算成人民币、莎士比亚tobe、鱿鱼游戏、拍卖。这些看似是编剧的小聪明紧跟时代的改编,其实一个比一个恶心,特别是接近最后的那段拍卖真的太烂了。要是把这些恶心的改编全部删掉,这部肢体剧还是可以看一看的。 最后回到剧情本身,我觉得有点难懂的情绪立场,用一句话总结的话可能可以总结为时代大浪潮淘汰的旧时代的骄傲但同时是不是也是某种价值,到底是新的风潮和价值观过于粗鲁,还是老的传统过于迂腐守旧?但我又觉得纠结于这两者之间,是不是还是过于狭窄,是不是有更高的一层逻辑去解析它?还是说自以为可以如此跳出来上升一层来看这个问题本身,是一种很可笑的行为,因为你就是一个人,还要用人之上的角度去看人的问题? tag: 契诃夫, 科诺克医生2023.4.29云峰剧场 这部是今年现代戏剧谷我最喜欢的一部了,也是易立明的“医学的胜利”三部曲的第一部。故事发生在20世纪初的法国的一个小乡村,有一个医生想把医学的概念广为传播渗透到每一个人,他的观点是“健康的人是忽视自己身体的病人”,另一个原来的医生的观点是相反的“”病人是过于国信自己身体的健康人。 两个观点乍看之下,好像前者代表的是文明的进步、科学/医学的发展,这好像是一个关于科学和文明如何慢慢发展并且帮助到大家转变观念的剧。但是随着剧情的发展,医学逐渐变成了一种产业,甚至变成了宗教。反之来提醒村民的人,反而成为了人民公敌(因为村民们的生计全部和医学产业结合在了一起,没有了蓬勃的医学,整个小乡村的经济就要垮了),甚至最后被抓了起来,医学终究胜利了。 这个反转蛮厉害的。医生的话说的都没错,医生是一个会写论文的人、情商很高的人、天才型的商人,但是医学怎么就定义人了呢?两个医生的观点都不对,但是最值得警醒的是,为什么很容易一家独大就很恐怖很危险。看这部剧里面的医学的发展还让人想到现在互联网行业的发展,也是对旧行业的挑战本身并不是一件坏事情,但是用一堆互联网氏的玩法和规则堆叠出来的新的行业却造就了另一个怪胎。 tag: Jules Romains, 易立明, 死亡变奏曲2023.4.30上戏实验剧院 这是什么鬼啊,太难看了。 全部用水积满了舞台,演员走动的时候带动着水波,说好听点很花心思,其实很没必要很做作。演员讲话也是各种奇怪,翻译腔太重了,都不说人话了;表现出来的人物性格也特别bipolar,突然之间天真烂漫微笑,突然之间大声嘶喊,嘶喊量太大了真的受不了。 剧情讲的是原生家庭ptsd,是平凡地活成了自己最讨厌的样子,还是真正的痛苦自杀,没有优秀的真的超脱的能力。最烂的是,最后为什么还诈尸了,还后悔自杀了?? tag: Jon Fosse, 谁害怕弗吉尼亚·伍尔芙?Who’s Afraid of Virginia Woolf?2023.5.2云峰剧场 这部据说是时隔很久,第一次来上海演出的国外的剧,也是之前来过中国演出好多次的算是小有名气的剧团了吧。但是就是出了幺蛾子,演了一个多小时的时候,突然字幕没了(罗马尼亚语演出,中英文字幕本来就有点小看得很累),演员也不知道继续演。中间有人大声鼓掌,也有不少人离场,大多数的人拿出手机看手机,这时候观众应该怎么做呢?没有字幕的状态持续了大概十五分钟,突然亮灯宣布中场休息。我趁这个休息去旁边便利店买了杯水,回来就听说可以退票,就加入了登记退票的队伍,这个队伍也排的超长的,给人的感觉太差了,明明可以有更好的机制的。 关于剧情,我之前看过一个NT Live的版本,就觉得为什么西方人可以这么说着说着就从衣冠楚楚的文明人变成那么粗鲁野蛮兽性了呢,太会掏心掏肺了。 tag: Edward Albee, 锡比乌国家剧院, 喜悦La Gioia2023.5.6云峰剧场 娓娓道来一个人的一生,一开始还蛮好睡的,后来音乐灯光太激烈,还变成嘶吼的死亡金属了,自我感觉有点太好了。 舞台随着章节有不同的主题变化,有折纸、衣服、树叶鲜花,好像很好看,其实还是自我感觉太好。 中间说“苦痛会过去,快乐会到来,快乐也会过去,苦痛会再来”,最后又不断重复“我们很快乐”,能不能想好一个前后一致的主题?马戏/剧团生活是很唏嘘,看到宣传剧评还说什么从头哭到尾,我是白眼从头翻到尾。 tag: Pippo Delbono,  弗里达 · 卡罗Frida Ki Allo2023.5.7Fancl艺术中心 和前一天看的《喜悦》一样,也是一个人口述人生,这部好看多了。这里加了一些多媒体的背景,还有叙述人和操控多媒体的人的很多互动(用英语),还有和观众的互动(用英语)。和观众的互动主要是关于一些技术故障,不知道是不是真的是演出既有一部分。 内容是干货满满,弗里达人生包括事故、婚变、恋人、超现实主义的交错等等;对本人艺术的解读,不是超现实,超级现实的。还有一种超脱感,感觉就是女性的成功史。 tag: Frida […]

2019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

第一次在一届国际艺术节看了那么多演出,总的来说非常失望,越看越难看。真的不想再花更多时间把我的想法写完整,比较粗暴地列一下吧。 假扮园丁的姑娘(开门排练)2019.10.15上音歌剧院 看《卡门》的时候,觉得这个故事怎么那么通俗接地气,好像和歌剧这件东西不是很协调嘛。但是看了这部《假扮园丁的姑娘》才知道原来还有更狗血的,虽然故事的主人公还是贵族啥的,但是人物的性格脾气简直小丑的感觉,故事也是走低俗搞笑路线的。 一开头就是还蛮新颖的,一下子把故事的小高潮放在最开始的序幕 最需要改进的地方是字幕 新剧院 开门排练 Tag: 意大利斯卡拉歌剧院, Mozart, 无名先生MISTERMAN2019.10.23上海大剧院 独角戏,自己演和别人的互动(给每一个人用一个负面的形容词总结)那些脑海中的用宗教来给自己找理由的自然也是自己给自己拍的戏。 一开始我感觉他有点像心理变态,但是杀狗那段我感觉真的变态不会杀狗,后来没想到真的是变态,搞砸晚会和杀女孩。 觉得别人都是人渣看不起自己,觉得人家是人渣了为啥还要人渣的肯定,真想要肯定又没有做出什么努力。对待女孩也是同理,人家愿意搭理了就是天使,拒绝非礼要求了就成了被派来诱惑的魔鬼来杀死。 Tag: Enda Walsh, Elmano Sancho, 记忆碎片2019.10.24上戏实验剧院 字幕太小了!根本看不清,这回亮度对比度还可以但是字体太小了,差不多每次都是5-10行,真的是一目十行百字作文,剧情根本跟不上。 一个演员演所有的角色,老婆、女仆、女儿、妈妈、足疗师等等。是不是同一个人人格分裂自己在演所有呢? 有几段舞蹈,抱着椅子、门,让人想到了奥涅金,但是是躺着死人的椅子还要和死人各种互动有点奇怪。 Tag: Lia Bugnar, 锡比乌国家剧院, 罗密欧与母亲2019.11.1美琪大戏院 不是说好是喜剧的嘛,怎么变成那么煽情的戏了,还真的有观众哭。 太正能量了,感觉是穷人的追求。用Karen的话来说,穷人的梦想最可悲。 家庭式骗局难免要被我拿来和DEH比较。我觉得至少DEH是批判的,这个真的是在自我安慰自我洗脑自我肯定。 把朱丽叶和母亲等价,感觉有点不舒服。 Tag: 以色列卡梅尔剧院, 孩子梦2019.11.8上海文化广场 难看! 拙劣的改编,可以看出来列文的原剧情是很质朴悲剧的,但是改编太烂了:现场演唱卡拉OK、电视节目love boat、现场镜头拍摄但是效果断断续续还对不上焦、老人演小孩。 翻译特别差,哇呜,用词和人物角色差距很大。 上船的除了托还有几个主动被动的观众,太可怜了,看不到字幕,发生什么都不知道、一脸懵。 看了上半场就回家,虽然知道下半场只有半小时,实在受不了了看不下去了。 关于孩子,人们爱把孩子标榜成美好,其实只是来提醒我们有多肮脏污秽,结果生孩子成了美化世界的途径。因为把自己活坏了,所以要生一个还世界一份干净,结果是在制造未来的垃圾。和宠物的区别,宠物不会变成垃圾。 Tag: Hanoch Levin, 马其顿比托拉国家剧院,

2018乌镇戏剧节

第三年来乌镇戏剧节。人更多了,多到道路阻塞了,戏剧节带来那么多客流,是不是可以考虑稍微限流一下游客,否则人太多真的要出踩踏事件了。今年没有抢票神保佑,来两个周末,也只看了四场演出。 现场排队参加了一个小镇对话,讲的是从电影改编到话剧的主题,现场请的是去年的《黑夜黑帮黑车》的导演、今年的《黑暗中的舞者》的助理导演和《卡里加里博士的小屋》的导演。对话的几位非常齐心但是可怜地捍卫了非商业化的戏剧的优秀。一看到是电影改编称为话剧,我就不想看了,这是我的偏见。这次听了讲座,感觉这些剧都蛮特别的,可以用舞台剧的特有的手法来讲一个电影镜头来讲的故事,让人非常好奇。但是冷静下来,我发觉其实听听就知道这些剧特点在哪里好在哪里,很可能比真看好很多。 等待戈多 Waiting for Godot 2018.10.20 乌镇互联网国际会展中心4号厅 超级有名的作品,大学的时候我读过一次剧本,根本get不到。这次看的是来自罗马尼亚的锡比乌国家剧院演出的版本,竟然觉得还蛮好看的,也不知道理解的对不对,至少觉得好像得到了一些启示。 剧中两个主人公每天的生活乏善可陈,偶尔遇到一些路过的人物启示也好像什么都没有发生过一样,于是他们在等待戈多。关于人生的出路,好像全部要靠戈多了。 这部剧一共就两幕,其实两幕发生的事情差不多一模一样,两个人先是自己对话一下,然后碰到两个很奇怪的人,然后一个小孩子来跟他们说戈多不来了。一样的戏为什么要演两遍?因为在第一幕结尾的地方,第一次看到小孩子过来,终于有人提到这个戈多的影踪了,所以结果是充满了希望。第二幕开始的时候,感觉主人公的心情都好多了,因为昨天没有来,而且小孩证实了的确有戈多这个人,他们并没有在纯粹地自我欺骗等戈多。但是当第二幕在重复第一幕的情节的时候,这个不仅是在说第二天的事情,等于是在说明一个每天都重复的可能性,也就是说戈多昨天不来今天不来,其实是前天也没来大前天也没来明天不会来后天也不会来。两天的重复暗示了永恒的每一天,这招蛮绝的。 每天重置重复的设定几乎就是科幻的路线了,但是科幻作品往往有一个符合科幻的合理的解释(往往让人恍然大悟因此觉得很好看),然而这部剧并没有,有的也仅仅是荒诞本身了。这里的荒诞又和不确定性紧紧联系在了一起。我记得一开始两个主人公在讨论和戈多的约定时间的时候太有意思了,每一个元素都可以是不确定的点。约的是周四,“记得”是周四吗,约的是“周四”吗,“今天”是周四吗,周“四”是指一周的第四天吗,以此类推,可以永远不确定下去。 戈多是等不来了,那么还有别的出路吗?他们也有认真地考虑过,别的出路要么是死(在树上吊死),要么是分开。先说死,是死不了了,因为他们找不到绳子,预示着死不可能是出路(?)。再说分开,我觉得这个地方也很有意思,因为我一直在想这个等待戈多的动作,为什么有两个主人公一起在等,明明可以一个人等啊,有什么差别呢?但是剧里面不止一次地提及两个人的关系,也不止一次地讲到如果分开,可能可以走出一片新天地。如果从正面理解,那就是人生没有出路和希望,至少可以彼此依靠取暖共同经历。我的理解更偏向它的反面,我觉得作者暗示的三条出路(戈多、死、分开),除了戈多不值得指望,另外两条路都走得通。但是人们就是逃避自由,而且这都不是人们的偏好,而是人们自然的设定造成。人们太弱了,就是宁愿去等一个不靠谱的“救世主”的来临,也不可能去死或者独立(因为做不到)。 本次演出特别改编的地方,我不是很理解。一个是在舞台的一边(但是很显然是舞台的一部分)有一个女人坐在沙发上,她一边看着舞台上的主人公的表演,一边对着一本类似剧本的东西,时不时地敲一下铜锣。一开始我没理解铜锣的意思,后来听到前排的观众在休息的时候讨论,才理解原来铜锣每敲一次代表时间的流逝。但是为什么这样的行为要摆在舞台上特别演给观众看呢?还有在第一幕落幕的时候,有三个穿着兔子服装的人弹奏乐器,这又是为什么呢? 魔力魔音魔法 Breaking the Silence 2018.10.21 水剧场 导演在开演前,先做了一个简单的故事介绍。这部剧讲的是一对音乐家夫妇,由于政治理念的冲突矛盾层出,有一天丈夫失踪了,妻子则在脑海中回想并试图寻找她的丈夫。 故事好像很简单,但是真的很好看。 先说情节的部分。我在听到导演说到政治理念conflict的时候,我还觉得她说得很婉转,因为我一直觉得其实不存在什么政治冲突,存在的只是真相和欺骗。对于这对夫妻,在看到一半的时候,我依然坚持觉得他们之间的政见不同仅仅是因为一个知道真相另一个不知道不相信真相而已。但是慢慢地,我意识到我太偏执了,现实生活中就是可能存在知道真相但是对此有不同追求和判断的人。普通人(大多数的人)完全可以主动地选择一个安稳的生活方式、选择逃避自由,就好像剧中的哪个妻子一样。这样的话,会不会大多数人选择逃避自由就变成民主的专政了?但是前提也是先民主自己选择的专政,还是不一样的。 虽然可以感觉到有明显的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指向,其实也是基于真实人物以肖斯塔科维奇为原型的。其实讲到这对情人、又是东欧独裁背景、又是音乐家,让我不禁想到了波兰电影《冷战》。《冷战》的主题好像更多的是爱情,而不是音乐或者政治,但是尘埃落定想一想的话,不是为了爱,艺术或者政治还有什么意义呢。所以《魔魔魔》这部剧最终还是回归了爱的主题。如果是爱的主题,政见不一样的人别在一起不就行了,政见不一样的人相爱就受苦感觉很公平啊。 再说说表达形式。很特别的地方是,这是一部用现场演奏的音乐撑起来的一部(音乐)剧,而且是在室外演出,在江南水乡古风建筑的背景之下,再配合林中的此起彼伏的鸟鸣,真的太赞了。而且表演的途中,还下起了绵绵小雨,观众全部坐在剧场的台阶上,披着雨衣,台上则是照常演奏乐器表演,感觉真的蛮有意境的。 剧中有一段,也被用来做海报的场景,就是社会和谐的音乐想起来,女主头上扣着一个垃圾桶军事化地踏步前行。其实戴着垃圾桶根本看不见道路,但是还是这边走着,一开始是很有朝气很有信心的,后来越走越乱。这段的讽刺太真实了。话说回来,这样一部抨击审查的剧可以在中国通过审查来演出,真的太幸运了。 神奇理论 Théorie des Prodiges 2018.10.27 乌镇大剧院 从生命的起源、到语言到各种发展(数学、逻辑)到宇宙到万物神奇,分成好多章节,先是由一个虚拟影像的好像天文台讲解员的人大概说几句,然后再配合各种以肢体舞蹈为主体的表演,融合服装、歌曲、灯光、舞台效果来表达这个章节的主题。 这个点子不错,我一直以来也喜欢这样的东西,但是感觉编剧野心太大,实际表现出来的东西不够精准到位也不够让我觉得惊艳。从舞蹈动作看到数学、逻辑、智慧之美,我感觉我在看芭蕾的时候就很震撼,而且芭蕾完全做到了,还是在不经意之间本来只是为了表达一些别的情感的时候就可以顺带做到的。现在更多的是奇形怪状的服装的现代舞,理论上束缚更少、可变化的空间更大,却还做不到。 中间有唯一一段使用英语来描述的主题,讲的是社会发展起来了,但是却出现了问题。背景音乐不断地用英语重复“What’s wrong with the world”,台上的舞蹈演员很机械地摆姿势,感觉太中二了。然后我突然体会到一个问题,相对于法语,英语对于观众来说更为熟悉。一旦一个主题是用英语来讲的时候,就会觉得很low,这种感觉就好像是央视在采访你幸福吗,弄得好像只有用比较高冷的语言来比较严肃地讨论一个非生活化的问题才比较合理。但是其实这种结论站不住脚,现在看着法语讨论比较哲学的问题很合体,其实是不管用什么语言来表述都蛮中二的。 说话的手 2018.10.28 乌镇大剧院 全场是四位演员用手语表演,然后加配音和翻译字幕。算是一个手语大杂烩。先是用不同地区的手语规范来表达同一个词,让大家知道手语的种类很多并不是全球统一的。然后每一个演员讲了一下关于自己的故事,自己是为什么使用手语,又是如何长大的,为此有什么想法等等,最后一个演员还炫技表演了一番(好像是自己发明的)配音打碟手语。最后又说这个群体其实不团结,缺失属于这个群体共同的文本,于是要求全体起立,合唱聋人的赞美诗。 这是什么表演?感觉更像是一个没有设计好的科教片吧。虽然我通过这出戏了解到表演者以及那个群体的不易,但是不能因为是弱势群体出演或者是弱势群体的主题就直接高分啊。刚开始的第一个女孩讲自己的故事的时候,我觉得很好的,她还特别强调了她所说的仅代表她自己,她不能也不可能代表某一个群体。但是最后突然转到所有演员齐唱赞美诗,寻求团结和强大。这个矛盾太明显太可笑了吧,这还是同一部剧吗?

OIDIP

俄狄浦斯 OIDIP 2018.10.25 上戏实验剧院 一周之内看了两场罗马尼亚锡比乌国家剧院的作品,上周六还在乌镇演《等待戈多》,这周就来上海参加国际艺术节演《俄狄浦斯》了。这场《俄狄浦斯》改编自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王》加《科洛斯的俄狄浦斯》,最开始的场景是俄狄浦斯已经失明和他的女儿在外流浪,然后倒叙失明之前的故事,下半场讲他失明之后的经历。 第一个场景里的俄狄浦斯,一下子让我联想到了《不可自理的生活》里面大小便失禁的老人,无助可怜的感觉一下子就来了。但是显然俄狄浦斯还有更多的骄傲和尊严,这和他本身的身份有关,在下半场表现得很明显。 俄狄浦斯的故事我很久以前读过剧本,那时候就觉得设计得太好了。悲剧的揭露,好几层嵌套得非常完美,也让人很受震动。这种悲剧,几乎就是人类被(神的)预言死命地玩弄,根本没有任何还手之力。悲剧的感觉更是那种怎么也无法挽回、也无法忘却的全身心的不舒适,死也没办法抹去,以后时间过去也没办法弥补,唯有时光倒流才能改变。 舞台虽然看似简单,但是有很多很有心思的机关,木质结构的组合好像是七巧板一样有各种变化,甚至还可以瞬间把整扇门拆下拿走。再配上灯光和背景屏幕的效果,真的感觉做的很好。关于故事的演绎,因为我没看过第二个故事,所以很多地方没有get到。比如说背景宴席上开抢杀死所有人的是谁?戴纸袋头套的是谁?全身包裹着会骑到俄狄浦斯身体上的是谁? 关键本场演出最大的bug还让观众更难理解这部剧,那就是字幕的字体实在是太小了。两个小小的在边上的屏幕上打字幕,还是中英文双语的。一旦那段话稍微长一点,也不分成两次显示,而是直接在屏幕上有五六行的字,根本看不清!我看到不止一个人在用手机对着字幕拍摄放大,好像感觉眼神不好的同学在拍板书放大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