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Tag Archives: 契诃夫

西游韦安地(番外) NT Live: Vanya

NT Live: Vanya 2024.2.23 Vue Cinema, Glasgow St Enoch Andrew Scott太牛了!一个人演剧里面所有的角色,而且不只是两三个,整个一套有七八个。每个人物有一个属于自己的识别道具,比如手绢、网球、项链、瘸脚、音效机等等。Andrew Scott的表演可以让我觉得很accessible,对于我来说,甚至可以说是第一次可以让我看得下去Uncle Vanya这个剧情,可以去理解这个故事。 剧情是过气艺术家娶了年轻美貌的妻子,医生爱妻子,过气艺术家的女儿Sonya爱医生,Vanya叔叔用尽一生的苦力保住Sonya的房子被艺术家卖掉,因为妻子要搬到城市去住。 我觉得这讲的是关于小人物/每个人对生活的选择,剧里面的每个人都没有快乐,但究竟是什么给了这些人继续生活的信念? 这次赶着这部NT Live在英国院线上映的第一周在格拉斯哥电影院里看的。NT Live的好处是可以特写看演员的表演,每个表情小动作都一清二楚,再次让人赞叹Andrew Scott的厉害。一个人演对手戏挺有难度的,但是全程都特别好,唯一是演到两个人物的亲密戏有点尴尬好笑。 Tag: National Theatre Live, 契诃夫, Sam Yates, Andrew Scott,

2023现代戏剧谷

感觉今年春天一下子演出市场回暖了,五一假期期间要看的剧目很多呢。而且我发现这次现代戏剧谷的上座率普遍不高,人少点看、票也比较好买,蛮舒服的。今年的现代戏剧谷还有了一些新花样,加了一个护照可以敲敲章,还可以和静安的其他项目联动什么的。可惜早已不在静安区上班的人无福消受啊,还是在市中心上班好。今年的三部国外的演出是到最后才宣布排片售票的,我之前还买了别的票冲突换票什么的。现在想来,看剧还是看缘分,看得到看不到是福是祸都不一定的,随缘吧。 我是哪一个A Number2023.4.20静安区文化馆 光影车间 静剧场 今年现代戏剧谷看的第一部戏,现场观众人真的好少啊,不过这样也挺好的,不怕买不到票、位子坐的也比较舒服。 这场戏只有两个演员,父子关系。讲的是一个爸爸在失去孩子以后,克隆了(一些/好多)。前面四幕是有两个性格很不一样的克隆儿子分别来和爸爸对话,一个是很温顺的,一个是很暴躁的,试图还原事件的来龙去脉,结果两个都死了,好像是一个被杀一个自杀。最后一幕是一个完全展开自己生活的克隆儿子,偶遇了爸爸。爸爸想要问他真正属于他的问题,他先是讲了一个隐蔽的故事(这些克隆人如何在地下被储藏虐待),又讲对政治战争的看法,又讲自己的老婆孩子,这些都不能让爸爸的问题得到满意的答复,最后爸爸问他喜不喜欢狗。 这个故事的主题虽然老套,但也有值得讨论和关注的地方。往大了说,就好像造物主造人一样,作为人类或者任何生物不和克隆人一样嘛。往小了说是在讲个人、亲子关系,这个爸爸特别爹,还满口“如果你同意的话,我自首我自杀”之类PUA的话,一会说他想要一个一模一样的孩子,一会说是因为他的孩子的独一无二。最后的结尾是爸爸打开一个超级大的柜子,里面有很多玩偶,爸爸把这些玩偶塞满浴缸,然后浴缸被吊起来吊在半空,没看明白是什么意思。 这个作品是大华城市表演艺术中心出品的“医学的胜利”三部曲的第三部,下礼拜再看看同一系列的另一部。舞台改编有点吓人的,特别是转场的时候,很诡异的背景音乐和电视机里的画面,故意营造恐怖的氛围,还有的时候演员突然讲一些莫名其妙的话的时候也会有诡异恐怖的背景音乐。其实结果也没什么,大可不必弄得那么吓人。 tag: Caryl Churchill, 易立明, 樱桃园(肢体剧)2023.4.28美琪大戏院 这部是肢体剧,看下来的感觉更像是舞蹈动作再少一点的舞剧。我自己觉得《樱桃园》的剧情虽然不算很复杂,但是里面人物的情绪立场有点难懂的,至少对我来说是如此,光靠动作表达的话观众可以看得懂吗?结果还是有很多台词的,不仅有台词,还有很多很多重复的台词。就把那些比较凸显个性的台词,一遍一遍地重复,就像舞蹈动作一样重复个好多好多遍。其实舞蹈动作本身还是可以看的,只不过和台词结合在一起以后,反而让人觉得节奏难以掌握。比如说本来我可以通过台词知道情节的推动到哪了,差不多多少可以结束了,现在台词跟着肢体动作一再重复,反而叫人更着急,怎么还没结束。 除此之外,还有好多一眼就能看出来的改编的地方,比如把卢布换算成人民币、莎士比亚tobe、鱿鱼游戏、拍卖。这些看似是编剧的小聪明紧跟时代的改编,其实一个比一个恶心,特别是接近最后的那段拍卖真的太烂了。要是把这些恶心的改编全部删掉,这部肢体剧还是可以看一看的。 最后回到剧情本身,我觉得有点难懂的情绪立场,用一句话总结的话可能可以总结为时代大浪潮淘汰的旧时代的骄傲但同时是不是也是某种价值,到底是新的风潮和价值观过于粗鲁,还是老的传统过于迂腐守旧?但我又觉得纠结于这两者之间,是不是还是过于狭窄,是不是有更高的一层逻辑去解析它?还是说自以为可以如此跳出来上升一层来看这个问题本身,是一种很可笑的行为,因为你就是一个人,还要用人之上的角度去看人的问题? tag: 契诃夫, 科诺克医生2023.4.29云峰剧场 这部是今年现代戏剧谷我最喜欢的一部了,也是易立明的“医学的胜利”三部曲的第一部。故事发生在20世纪初的法国的一个小乡村,有一个医生想把医学的概念广为传播渗透到每一个人,他的观点是“健康的人是忽视自己身体的病人”,另一个原来的医生的观点是相反的“”病人是过于国信自己身体的健康人。 两个观点乍看之下,好像前者代表的是文明的进步、科学/医学的发展,这好像是一个关于科学和文明如何慢慢发展并且帮助到大家转变观念的剧。但是随着剧情的发展,医学逐渐变成了一种产业,甚至变成了宗教。反之来提醒村民的人,反而成为了人民公敌(因为村民们的生计全部和医学产业结合在了一起,没有了蓬勃的医学,整个小乡村的经济就要垮了),甚至最后被抓了起来,医学终究胜利了。 这个反转蛮厉害的。医生的话说的都没错,医生是一个会写论文的人、情商很高的人、天才型的商人,但是医学怎么就定义人了呢?两个医生的观点都不对,但是最值得警醒的是,为什么很容易一家独大就很恐怖很危险。看这部剧里面的医学的发展还让人想到现在互联网行业的发展,也是对旧行业的挑战本身并不是一件坏事情,但是用一堆互联网氏的玩法和规则堆叠出来的新的行业却造就了另一个怪胎。 tag: Jules Romains, 易立明, 死亡变奏曲2023.4.30上戏实验剧院 这是什么鬼啊,太难看了。 全部用水积满了舞台,演员走动的时候带动着水波,说好听点很花心思,其实很没必要很做作。演员讲话也是各种奇怪,翻译腔太重了,都不说人话了;表现出来的人物性格也特别bipolar,突然之间天真烂漫微笑,突然之间大声嘶喊,嘶喊量太大了真的受不了。 剧情讲的是原生家庭ptsd,是平凡地活成了自己最讨厌的样子,还是真正的痛苦自杀,没有优秀的真的超脱的能力。最烂的是,最后为什么还诈尸了,还后悔自杀了?? tag: Jon Fosse, 谁害怕弗吉尼亚·伍尔芙?Who’s Afraid of Virginia Woolf?2023.5.2云峰剧场 这部据说是时隔很久,第一次来上海演出的国外的剧,也是之前来过中国演出好多次的算是小有名气的剧团了吧。但是就是出了幺蛾子,演了一个多小时的时候,突然字幕没了(罗马尼亚语演出,中英文字幕本来就有点小看得很累),演员也不知道继续演。中间有人大声鼓掌,也有不少人离场,大多数的人拿出手机看手机,这时候观众应该怎么做呢?没有字幕的状态持续了大概十五分钟,突然亮灯宣布中场休息。我趁这个休息去旁边便利店买了杯水,回来就听说可以退票,就加入了登记退票的队伍,这个队伍也排的超长的,给人的感觉太差了,明明可以有更好的机制的。 关于剧情,我之前看过一个NT Live的版本,就觉得为什么西方人可以这么说着说着就从衣冠楚楚的文明人变成那么粗鲁野蛮兽性了呢,太会掏心掏肺了。 tag: Edward Albee, 锡比乌国家剧院, 喜悦La Gioia2023.5.6云峰剧场 娓娓道来一个人的一生,一开始还蛮好睡的,后来音乐灯光太激烈,还变成嘶吼的死亡金属了,自我感觉有点太好了。 舞台随着章节有不同的主题变化,有折纸、衣服、树叶鲜花,好像很好看,其实还是自我感觉太好。 中间说“苦痛会过去,快乐会到来,快乐也会过去,苦痛会再来”,最后又不断重复“我们很快乐”,能不能想好一个前后一致的主题?马戏/剧团生活是很唏嘘,看到宣传剧评还说什么从头哭到尾,我是白眼从头翻到尾。 tag: Pippo Delbono,  弗里达 · 卡罗Frida Ki Allo2023.5.7Fancl艺术中心 和前一天看的《喜悦》一样,也是一个人口述人生,这部好看多了。这里加了一些多媒体的背景,还有叙述人和操控多媒体的人的很多互动(用英语),还有和观众的互动(用英语)。和观众的互动主要是关于一些技术故障,不知道是不是真的是演出既有一部分。 内容是干货满满,弗里达人生包括事故、婚变、恋人、超现实主义的交错等等;对本人艺术的解读,不是超现实,超级现实的。还有一种超脱感,感觉就是女性的成功史。 tag: Frida […]

鼠春戏剧挑战月海外波 Stage Russia HD 契诃夫三部

三姐妹 2020.4.26 手语版,全程没有一句台词(除了好像有一个讨债的角色支吾了几句)。陀螺转起来,大家把头侧过来耳朵贴在桌子上听。 还有不少运用当代器物的改编,比如电视里播放的《Wrecking Ball 》、卷发器、用自拍杆拍合影等等。 总之主题就是“我要去莫斯科”。最后的觉悟来的好突然,听到了音乐,顿悟人生要靠自己努力工作。反而有点像是疯了。 有没有声音哪个更好睡? 万尼亚舅舅 2020.4.27 有一些舞台舞蹈式的定格动作,比如弹钢琴的时候,然后音乐骤停,只有万尼亚一个人在打板。 万尼亚献身后的顿悟与悔恨。只有索尼亚一个人知道、认可而且看重舅舅的付出,如果没有索尼亚会怎样?就好像瞬间这部作品的标题就不复存在了,整个故事也就垮掉了。也就是说维持整个故事不垮掉的,并不是万尼亚自己,而是索尼亚。就好像我们现在的观众还会去认可索尼亚对万尼亚的同情,以后说不定我们对索尼亚的认可都不复存在了,那是谁的问题呢? 黑修士 2020.4.28 没看懂,好像是全程围绕黑修士的传说(有宗教意味?) 有时候在扮演角色,有时候跳出来在描述剧情,是我理解错了吗? Tag: Stage Russia HD, 契诃夫,

2019现代戏剧谷

今年的静安现代戏剧谷还是很精彩的,我一连看了8部,数量和质量上都和去年持平(但是今年看剧的心情和去年比不可同日而语)。以前有什么戏剧节看个三四部里总有一部甚至更多是莎士比亚或者改编莎士比亚的,今年看的现代戏剧谷八部没有一个是和莎士比亚相关的。反而八部里面有一半以上是战斗民族的作品,其中有陀思妥耶夫斯基、果戈里、契诃夫*3;如果再算上同一时间段在上海文化广场的普希金的《叶甫盖尼·奥涅金》话,真的是俄罗斯大年了。今年我最喜欢的三部是:安提戈涅>安魂曲>零祈祷。 被缚的普罗米修斯 2019.4.27 上戏实验剧院 这部戏的票子是最早买的,过年的时候就买了。我对这部戏的期待特别高,因为它是去年我最喜欢的那部《大胆妈妈和她的孩子们》的导演提奥多罗斯·特佐普罗斯带来的古希腊三大悲剧大师埃斯库罗斯的作品。去年第四季度我集中读了古希腊三大悲剧大师的作品,所以很有兴趣再看现场的演绎,这次来的又是原汁原味的希腊的剧团。之前我还去听了一个现代戏剧谷办的关于古希腊戏剧的讲座,讲座的老师讲到特佐普罗斯去年的《大胆妈妈和她的孩子们》正中我的点,说它描述的是一种厌恶却依赖因而循环的恶,和我想的一模一样;老师还举例房价上涨,如此现代和现实我倒是没想到过。 期待之高,失望之深啊。散场的时候,每个人互相问的第一句话都是“你睡了吗”,因为听不懂外语,字幕又很偏很暗看不清,画面动作又不知所云,讲话的语气又相对比较平实,所以太好睡了。 之前讲座盛赞的特佐普罗斯的身体戏剧的演员表演方法,也是扑街啊。整个舞台是一个园圃的圆形,演员们在里面翻滚,身体几乎无法离开地面,真心没看懂想表达什么。间歇播放的防空警报和枪弹雨林的声音什么意思,最后撒纸什么意思,看得太累了也没看出一个所以然来。 Tag: 提奥多罗斯·特佐普罗斯, Aeschylus 零祈祷 2019.4.27 大宁剧院 去年现代戏剧谷,俄罗斯亚历山德琳娜大剧院演了两部作品,一部是特佐普罗斯的《大胆妈妈和她的孩子们》,另一部是福金的《哈姆雷特》。两部都好看,其中《哈姆雷特》改编得非常特殊有意思。今年福金带着俄罗斯亚历山德琳娜大剧院带来的是改编自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赌徒》的作品。 我以前在乌镇看过一个德国柏林人民剧院改编的《赌徒》,超长的四个半小时。这次看觉得好像终于看明白了,比德国柏林人民剧院的版本明白多了,好看多了。这次的男主的存在感好像很低,奶奶和女主比较抢戏。奶奶一开始几乎可以被认为是通过赌博来玩弄想要她遗产的人(输光一切),结果情绪也是不受控制地全部由赌博控制。女主太作了,好像很骄傲有尊严其实是作,又要男主去赌拿钱,又觉得拿来男主的钱是在出卖自己。故事好像可以离开赌博讲,但是赌博却是必不可少的元素。人类那么强大,万物之灵,可以掌握那么多知识创造懂得那么多道理生活在那么文明的现代,却发明出来自己无法驾驭的东西:赌博、毒品等等。可以归结为人类太弱,赌博/毒瘾是病,何时可以进化出来免疫抗体呢? 除了故事情节本身之外,舞台效果也超赞的。轮盘状的舞台很厉害,人物在转盘上分不用的轨道来回,创意度和去年《哈姆雷特》背面的舞台有的一拼。中间有一段光影印在周边的舞台墙上,特别好看。还有现场的乐队,总之完成度很高。 Tag: 福金, 陀思妥耶夫斯基, 俄罗斯亚历山德琳娜大剧院 “龙”的忧郁 La Mélancolie des Dragons 2019.5.4 大宁剧院 抛锚在路边的一组年轻人,搭起了一个演出游乐园。演员们现场讲话的方式真的像是在法语教学,动作也很慢,反应也很慢,语言都是很教科书式的正面。没见过正常的法国人这么讲话的,我几乎以为女主是直接从观众席现场抓来的了,也可以解读为开公园的一帮年轻人和女主都是有智力缺陷的。 最后讲的到底是什么?忧郁没看出来,反倒是有一点像是女主的老年人生的尽头,大家像是要哄着他,最后的parade是到了终点的感觉。 那么难看,结果散场的时候还有豆瓣上的评论,还有人在硬掰各种给它脑补出来的好。果然艺术评论与艺术本身无关啊,戏剧能不能不要皇帝的新衣啊。 安魂曲 2019.5.4 美琪大戏院 以色列戏剧大师Hanoch Levin的遗作,用了三个契诃夫的短篇故事串起来一部戏。分别是一个死了老婆的老翁、一个死了婴儿孩子的少女和一个死了儿子的车夫。 三个故事有三重意义,等于是有九个地方引人思考。三重意义正好对应三个人物各有侧重,一是反思自己的过去(老翁),一是十字路口的选择(少女)(她为什么不哭是因为不要别人觉得有出口有解脱),一是倾诉的对象(车夫)。要是光是讲他们的亲人死去,病死穷死等等都还好并没有那么苦,但是讲到死去以后他们三个人的行径反而觉得更苦了。而且前者的苦是可以通过社会的发展物资的完善来解决的,现在就好像很少有这样饿死穷死累死的案例了,但是后者死者的亲人的痛苦是就算温饱问题解决也是无法解决的。痛苦的不仅仅是死去的人,而是周边的人,不一样的痛苦。所以安魂曲这个标题用的特别好,是对三个死去的人,也是对三个在世的人的安魂。可以把三个零散的故事,用“安魂曲”这样的主题一下子有机地串在了一起,很厉害。 这部戏用的是战斗民族的故事,但是现场看来其也很有以色列的特色。比如老翁在思考问题的时候一直是以金钱为出发点的,这就很犹太人的感觉。还有音乐也特别动人好,从最开始的那一幕拉开幕布的音乐,就直接牵引心弦。后来我在b站上看到开头的片段,光是那简单的旋律,就把我带回了现场的感觉。 最后那样东西是什么?奶油蘑菇意面?什么意思? Tag: 契诃夫, Hanoch Levin 安提戈涅 2019.5.7 上戏端钧剧场 拉脱维亚国家剧院首次来华演出,据说这是在拉脱维亚拿过奖的《安提戈涅》。真的太惊喜了,这是我看过最好的《安提戈涅》!如此成功,源于它对原作的改编,讲出了一个忠于原著但是又有新的解读侧重的内容。 舞台是极简的,连桌子椅子也没有,只有两面墙和灯光的明暗变化。一开始就很醒目的最大的特色是一人饰保姆/歌队/旁白三角的一个老阿姨,她一直在用非常非常冷淡甚至有点点厌世嘲讽的口气读剧本/台词/解说。她讲话没有一点情绪,但是效果却意外地非常不错,因为她的口气如此若即若离可近可远,瞬间让人对那么古代的剧本的包袱荡然无存。她还穿插各种效果,比如用普通话说的“中场休息”,还有第二场开幕的时候对悲剧和情景剧的解读(悲剧是注定的,所以里面的凶手和被害者只是扮演不同的角色而已)。不知道这算不算是间离,反正我很喜欢。 故事内容上,改编的地方有好几处,也是每一处都讲出了新的导演想要传达的内容。首先就是把故事人物搬到了现代,大家穿的都是现代的服饰衣着。还把安提戈涅和伊斯墨涅的姐妹年长身份倒换了,还特意说伊斯墨涅长的很好看,安提戈涅并没有。把现代对于外貌的评判和现代社交的活力注入了这么古老的一部剧中。所以,这是我看到最不“怨”的安提戈涅,也是我最有好感的安提戈涅。 其次,克瑞翁的戏特别多,第二幕几乎都是他和安提戈涅的对峙。克瑞翁和安提戈涅的对话虽然有点长,但也算是你来我往层层叠进蛮精彩的,有点累人还能接受。有很多是克瑞翁在寻求安提戈涅对他的决定的理解和肯定,这是剧本里没那么突出的部分。这样的处理我觉得很好,因为如果单纯的把克瑞翁作为安提戈涅的对立面直接打倒就没意思了。就好像保姆在第二幕开头说的那样,如果悲剧之伟大大家都只是演员而已,那唯有对立的双方都相当程度的有理有据才合理。 第三,添加了克瑞翁对安提戈涅哥哥的爆料。照理说爆不爆料本该没有任何影响,因为安提戈涅去安葬哥哥并不是因为她的亲人有多好,但是这里的安提戈涅却受到了很大很大的影响,整个人崩溃了。这样的反应更像是应证了她的另一种特性:原本看上去明明可以被作为强韧的女人强人的典范供世人瞻仰的,其实她可能只是一个被男性主导社会洗脑的受害者。 第四,安提戈涅听到爆料三观崩塌以后,才顿悟出如果对世界妥协才是她最不能接受的。这样一来,好像把她的决心做实延后了,而不是我一直以为的她一直是很清醒地站在道德高地的。她的决心有了更合理的心路历程。 最后安提戈涅和守卫的戏,好像也是加出来的?记不太清了,但我倒觉得这段可以减掉。前面的节奏已经控制得不错了,第一幕也很紧凑中间穿插业余的乐器演奏调节也不错,第二幕有很多东西要讲对话特别多特别长也能接受,但是最后的守卫戏真的可以删掉。 另,字幕延迟太严重。 Tag: 拉脱维亚国家剧院, […]

2018现代戏剧谷

现代戏剧谷已经好多年,今年我是第一次真正关注它。上海市区的戏剧节,剧院也全部在静安区(和闸北区),不比乌镇戏剧节差啊。一个月之内看了八部现代戏剧谷的作品,蛮开心的。而且质量普遍还是蛮高的,我最喜欢的三部是:大胆妈妈和她的孩子们>三姐妹>灵魂的故事。   学院 Institute 2018.5.5 上海云峰剧院 翻译标题的人到底有没有看过啊,这明明是(精神病院/医疗)机构的故事啊,怎么会扯到学院去。 舞台上的这个机构的设计非常的炫酷,里面有各种各样的类似图书馆储藏的柜子,每拉开一个柜子就是一段一段病人们的回忆。有时背景画面还有重复播放的跌入深渊的镜头,有点像德剧《暗黑》里面主人公们往下走向一处未知而神秘的地窖入口,只不过这里的人是很无助的像人偶一样摔下去的。 主人公们在这里“接受治疗”,相互安慰。这一切几乎全部是用肢体和舞蹈在表达,为数不多的一些语言其中还参杂着三分之一的法语,好像是故意不想让观众们通过语言来理解这个故事似的。舞蹈动作也蛮有趣的,可以说是一大看点,但是对我来说还是有点不知所云。 剧情部分,有两位比较明显的是病人,他们一个为事业一个为爱情所困。另外还有两个,有一点分不清楚他们的角色,其中一个讲法语的从一开始就在为其他人设计疗法,但慢慢发展下去他也经常出现在拉开的柜子里,并且越来越歇斯底里。所以说到底,其实里面的所有人都是病人,或者唯一没有什么戏份看上去就是无名配角的那个其实是唯一精神正常的医生?这样的故事细思极恐,倒也不是前所未见,德万尼茨的话剧《戈多医生或者六个人寻找第十八只骆驼》以及西澤保彦的小说《神的逻辑,人的魔法》都有点这种感觉。 但是故事到底想要传达什么样的讯息呢?生活在现代世界的人们,经历着各种各样的人生,这些经历处处都潜藏着会让人失去理智失去控制的东西。会让人发病的那些人生的悲剧,比如事业、比如爱情,我觉得都还算挺容易理解,那么那个法国人的痛点是什么呢,难道是博学和智慧?   铸剑 2018.5.6 上戏实验剧院 这部话剧改编自鲁迅的同名故事新编,讲的是干将莫邪的铸剑师的儿子眉间尺为父报仇的故事。这次的特别之处是导演是来自波兰的大家。 舞台画面效果蛮好看,会有一些蛮现代的灯光的处理,还有点像科幻片,老外的大王出现的时候,我甚至有一种在看初到外星领地的场景的感觉。音效实在让我很受不了,经常会出现让人觉得很不舒服又很无聊又很很长怎么也中止不了的噪音,以一种自以为很高级很有哲理的态度播放。 最原本的故事讲的太长太慢,反而让我觉得一开始的时候recap过去发生的事情真的蛮好的因为很简洁。在那么长的讲述故事的过程中,里面填充的东西莫名其妙没有逻辑,我猜有点像《大护法》、又有点像《湮灭》,反正就是抛出很多意向但是却没有一条合理的线索。借助在背景上打文字,应该是作为每一个小章节的主旨,但是身、仇、侠、老茧、永恒重生的总结很刻意不合理没逻辑。 再有就是波兰导演crossover中国古代神话的奇怪的感觉。三颗头颅有点像古希腊悲剧的感觉,头颅(首无)的传承说不上是中国的、日本的还是西方的;中文、英语、未知外语(波兰语?)在舞台上演出的穿插,加上直接说出music和dna这样的英文单词夹杂在正常的汉语中,感觉消化不良。这么说中不中洋不洋的东西,并没有给我一种文化融合而把故事提高一个层次的进步的感觉,而是一种西方对东方文化的理解的偏失。   大胆妈妈和她的孩子们 2018.5.9 大宁剧院 先撇开情节,现场配乐、舞台的肢体表演、舞台的设计(四方加层叠+非常非常恐怖的人形背景墙)都是很有心思和现代创意的。 故事讲的是战争年代,大胆妈妈(其实直译应该是勇气妈妈吧)带着她的孩子们游走战场,趁着兵荒马乱的战事倒卖各种物资,靠着战争的契机做买卖生存下去。渐渐地,大胆妈妈沉溺在这样的买卖中,而她的孩子们相继离她而去,被战争裹挟。 我看了一大半的时候还不是很理解,不是说这是反战的主题嘛,我怎么看不出来。因为大胆妈妈给我感觉就像马尔克斯笔下的那个“残忍的祖母”邪恶祖母,最多在悲剧发生的时候惨叫一下,其他时候都是生意第一见钱眼开。如果说大胆妈妈是一场悲剧的话,那她的悲剧也和战争无关啊,最多和贪婪或经商有关。 然后我突然想到,悲剧在于人们不会没有战争的生活了。大胆妈妈不会在和平时期做生意,大儿子天生的武勇和在战争中历炼出来的残忍无理在和平年代是罪恶,等等。这么说来,其实只要大胆妈妈一直生活在战争中就可以了,但是问题在于战争的生活是不可持续发展的。大胆妈妈的二儿子和女儿的死,正是因此。所以这是一个完备的证明,为什么要反战。 故事一开始的时候说,战争的好处是秩序。这句话一听之下有点道理,我也找不到足够有力的反驳为什么秩序并不一定是那么好的东西,但是我又不甘心。看完布莱希特的这部戏,让我意识到这么一个道理:恐怖的不是危害有多大,而是人们对此的依赖和需求。有点毛骨悚然。   哈姆雷特 2018.5.13 大宁剧院 这是一个蛮特别的哈姆雷特的故事。 首先舞台的设计。是一个类似阅礼台的背后,然后有很多很多的台阶。故事发生在后面,却也是观众的正面。 然后是故事的改编。如果不看画面,光听台词的话,似乎没有什么变化。但是通过一些肢体语言、着装的不同,这简直在讲另一个故事。 最显著的地方就是Rosencrantz和Guildenstern,当哈姆雷特听到自己亡父的鬼魂的哭诉的声音的时候,在这里这些鬼哭鬼闹的效果全部是Rosencrantz和Guildenstern一手策划而成的。也就是说哈姆雷特认定的作为一切开端的基础,竟然可能并不是事实。所有的一切变成了Rosencrantz和Guildenstern的一场谋反? 第二个改编的地方是出场人物的性格,哈姆雷特好像没什么大变化(最多是假装的疯狂更真实了,或者也有可能这是很典型的俄罗斯式的疯狂),奥菲利娅一些摆拍的姿态显得她并没那么纯洁完美了,通过肢体的比比划划还暗示奥菲利娅已经怀上了哈姆雷特的孩子。 第三个改编的地方,也是最让我在意的、百思不得其解的地方,是出场人物们的穿着。一开场的时候,大家都是穿着现在的衣服,作为皇室在参加一些宴席。然后一转眼,人们纷纷换成了莎士比亚笔下的那种宫廷古装。这种古装于时装的转换显然是刻意的,但是两个的区别是想要表达什么我却想不出来。古装是忠于原版的,时装是改编的?古装是时装的人物的想象中的故事?演出结束后,有简短的Q&A环节,也没有人问这个古装/时装的问题。看来看到相关的采访的文章,貌似主创也不打算回答任何对解读的解释。 这样的改编蛮有意思的,但是我总觉得它冲淡了原有的作品的重量。我个人觉得哈姆雷特这部剧的精华在于哈姆雷特本人对于人生的解读以及面对人生的挣扎奋斗。所以说这次的改编改出了新的意义,但是还是打着哈姆雷特的幌子却失掉了哈姆雷特的高度。   灵魂的故事 2018.5.17 大宁剧院 这是由伯格曼的同名电影改编的话剧,全场只有一个演员,通过她的自述来讲述她的人生的故事。 第一次看这种one woman show,比我预想的好看太多了,没那么多的控诉和抱怨(仅仅开始的时候有一点),更多的是自我暴露和剖析。看完整部剧,觉得很可怜很同情她,又觉得很唏嘘,这是一种因为她过得太差而给观众带来的优越感呢还是因为观众感受到了她的痛苦和自己的联系而带来的安慰感呢? 我个人总结这部剧的主旨在讲“虚无=真情”,主人公历经那么多段光鲜亮丽的也好、暗戳戳的也好、奇异的、骄傲的、虐恋的种种情感纠结,最终需要的还就只是温暖。浅显地追溯原因的话,是真实的自我和别人面前戴面具的区别,为什么要戴面具呢又是很无奈的。深一点的话,讲的是逃避自由,人们需要一些陪伴(温暖)因为自己无法独自面对人生和世界。逃避自由似乎没什么不对,说到底这只是人类的一种应对模式,但我又觉得无法完全接受这样的妥协/宽待/原谅,难道不是可以自由的人才最厉害吗?什么样的人才能拥抱自由呢,只有通过基因变异的皮很厚痛点很高的人才可以(又或者自闭的人)。但是这样的人才by definition无法把这种基因传递下去,所以存活下来的都是人渣基因。 电影版本是Sophie Marceau演的,这次的话剧是立陶宛VMT国立剧院的应该是台柱演的。演员一个人太厉害了,表现得很丰富,语速的变化、一些肢体语言把一个原本貌似很催眠的独角戏演得非常生动。作为观众的我会很自然地跟随着她接受接连不断的新的剧情,但是同时因为这些剧情设计得很引人思考,我也容易从她的话语中自己引申出去想一些自己的事情。我最近在经历一些职场上的不顺利,所以心情很不好。此时的我,看美好的东西觉得自己不配于是破坏心情,看丑陋的东西觉得很恐怖现实于是破坏心情。看真实的东西发觉原来正常的人比我痛苦的多了,就会批评自己的痛苦很做作,要把皮养厚点学会拥抱自由。(这就是戏剧对我的意义?)   假面舞会 2018.5.19 大宁剧院 […]

Stage Russia HD 樱桃园

2017.9.19 上海黄浦剧场 俄罗斯的现场高清系列,演的是契诃夫的同名戏剧作品《樱桃园》,讲的是没落的贵族的樱桃园要被拍卖了,贵族无力再去挽回。以前看过一次契诃夫的《万尼亚舅舅》的话剧,还是很火的一票难求的那种,可是我看了一半就再也看不下去了,迂腐陈旧的故事背景设定加上纠结复杂的话痨,我真的欣赏不来。这次的《樱桃园》感觉好多了,除了上半场我稍微小睡了一会会,后面我看得还是挺入戏了。 简单来看这是一个讲时代的变迁的故事,从农奴到地主贵族再到有钱人能买到一切。重点并不在这变迁是不是往正确前进的方向变化,而且看得出来作者一而再再而三地在讽刺这种时代的变迁(中国说资本主义不好,说的是老百姓受益人没活路了,俄罗斯说的是贵族没活路了),而在于面对变迁每个人的反应。 最突出的当然就是女主,很明显的作为贵族的骄傲:就算是已经穷到潦倒,没有硬币给乞讨者了,也可以给一个金币;可以有走出穷困的出路的可能性,但也不愿意别人拆去承载着自己童年记忆和过往身份象征的樱桃园,也不去想到底最后樱桃园的命运还是会一样;等等。女主究竟为她所心爱的樱桃园做了什么?如果说好心和心软都成了她的借口,其实骄傲才是真正的理由,但是这些借口如果都能站得住的话,就没有任何东西可以被视为人类的缺陷了。 我觉得这部剧里面最可爱的两个人,一个是毕不了业的大学生(聪明),另一个是大财主(善良温柔)。为什么大财主和女管家的爱情故事要那么纠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