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Babel

Babel

R. F. Kuang

978-0-06-302144-0

计划好的端午假期看的星云奖获奖作品,还是一位亚裔的作者,结果一直拖到8月才读完,是因为这本书本身很厚,我读的太慢,而且不怎么好看。

故事讲的是鸦片战争之前,在广州一个幸存病疫的小男孩Robin被一个英国男人(其实是他的生父)收养接到英国,并非常严格地把他培养成一个精通各国语言的学生送到牛津大学的翻译专业。Robin在同专业解释了两个好朋友、觉醒了阶级意识、见到了林则徐、误杀了自己的生父、加入了革命组织、占领了学校等等。科幻的设定在于,语言的翻译存在一种不精确的是势能差异,厉害的翻译家可以通过银条这种介质把微妙的势能差异实体化,作用是比如可以看病救人、驱动能量、爆破杀人之类的。总之整个世界都受益于/依赖于这种能力和能量,牛津大学这个专业的存在也是为了培养这方面的人才。

一开始读这本小说的时候,有一点长成系的感觉,一个小男孩的成长到加入牛津大学,甚至有一点哈利波特的冒险的味道了。即便如此,主人公小时候和养父的互动,已经埋下了一种很不和谐的影子。然后主人公结识了自己的哥哥,是地下反抗组织的头目,被自己的哥哥洗脑PUA却不被信任。我觉得虽然情节有点奇怪,但是至少还是挺正的,世界没有崩塌。读到这里,可以看到的是世界里的暴力和傲慢,这本书在讲资本主义和学校的非人性。

然后书的一半的时候,主人公突然误杀了自己的父亲,接下来一连串弃尸、加入本以放弃的地下组织整个就变成悬疑小说了。再下来简直就是鲜红革命历史了,不是去揭露真相和游说去组织战争的爆发,而是占领学校和魔法资源来倒逼。实在不理解占领和罢工的意义是什么,是为了提醒大家银条和魔法的好和不可或缺(那不是更要打仗了),感觉这和组织侵略战争的初衷是相反的。这样的革命似曾相识,是那种摧毁文化文明为代价的土革命,是那种道德绑架的扭曲的正义。胃口都倒掉了。

Fujii Kaze and the piano Asia Tour 2023

2023.7.29

Hong Kong Baptist University

买了香港场的溢价黄牛票,之后才公布上海演唱会的场次,上海演唱会的门票和上海电影节同一天同一时间开票,结果根本抢不到还导致上海电影节的票子也没怎么抢到。诸多挫折,但是本次香港之行看到藤井风的演唱会太幸福了!

一开始就把我幸福坏了。标题是钢琴,真的都是钢琴。第一首是《まつり》的钢琴曲,第二首是《LOVE ALL SERVE ALL》我最喜欢的《ガーデン》,第三首是传唱度最高的《きらり》,三联弹真的太厉害了。后面用粤语翻唱了《连环不幸事件》,是粤语唱的,也很有藤井风的味道,感觉很厉害。直到最后第二首的时候,才开始不用钢琴,藤井风简单说了一句“you can stand up”,全场气氛就爆炸了。最后第二首是《死ぬのがいいわ》,唱完藤井风就倒在舞台上,大家欢呼声中响起了《まつり》的旋律,大家再一起大合唱和小幅做做舞蹈动作。最后大家合唱了一遍《きらり》,让藤井风放飞跳舞,就这样结束了。

之前看过他很小的时候很中二的说着大话就摔倒的视频,还看到他很扭捏的演唱会预告的视频,很难和这么有才华这件事情联系在一起。这次终于看到了现场舞台上的藤井风,真的就是这么油油腻腻+中二,太可爱太美好了。互动起来,不知道为什么有一点泰国/印度风味的广东话,还有各种超级油腻的小动作,再配上他成熟又清新的歌曲理念,这种冲突感果然还是和”太美好了我不配“的矛盾感很匹配。

西游韦安地 The Comedy of Errors

The Comedy of Errors

2023.6.25

Shakespeare’s Globe

在Shakespeare’s Globe看莎士比亚的戏剧,象征意义大于看剧的意义吧。这样一个很接近几百年前的剧院的样子是很特别的,之前看视频的时候觉得好像那些可以在现场看的观众可以各种姿势怎么舒服怎么来又可以离舞台很接近。亲身经历之后觉得,真的一次也就够了。因为如果是站立的区域,几个小时下来肯定很辛苦,这部《The Comedy of Errors》只有两个小时,要是像哈姆雷特或者那些历史剧那么长,怎么受得了呢。再加上我看的是周日的下午场,天气特别闷热,站立区的有工作人员发放一次性的遮阳帽,整个场地却还是没有任何空调或者电扇,偶尔的一阵清风大家都开心死了。虽然买的票是坐票,但是坐的也是超级简陋的排排座座位,背后没有任何支撑,真的看的腰酸背痛的。好玩的地方是,正是因为要极度还原古代的样子,露天的设置,正好可以听到飞机飞过(还有不少),甚至声音会压过现场演员的声音(现在也没有麦克风),演员还会调皮地把对飞机的厌恶融合在戏里面。这种古今交汇的效果,身处在一个让人感觉有意为之在古代的场所,同时还是会看到飞机飞过听到飞机的噪音,跳出来想一想也蛮有意思的。

故事本身没什么很大的意思,和第十二夜有点像,双胞胎带来的误会。这个戏的名字更直接了,之前我还以为会是某种更meta的剧情,结果也只是比较简单的误会打闹喜剧。

Tag: William Shakespeare, Shakespeare’s Globe,

最后还是打个分

🌟🌟🌟🌟🌟 Hamilton
🌟🌟🌟🌟 Accidental Death of an Anarchist
🌟🌟🌟✨ Six
🌟🌟🌟 The Comedy of Errors
🌟🌟 Frank and Percy

西游韦安地 Accidental Death of an Anarchist

Accidental Death of an Anarchist

2023.6.24

Theatre Royal Haymarket

978-1-83904-254-6

很早以前看过孟京辉改编的《一个无政府主义者的意外死亡》,一点也记不得剧情了,导致我现在看西区新版的话剧,也说不出来到底剧情有哪些不一样。但是这个新改编的版本感觉非常不错,舞台的设计很简单却也很有现代感。结束的时候我在剧院还买到了这次改编版本的剧本,顺带着读了一遍,get到多一些现场语速太快没有听明白的笑点。

故事讲的是一个Maniac去到警察局,正好发现一个关于一个无政府主义者从警局窗户坠亡的案件的调查,他就假装调查的人去玩弄警察。中间还来了一个记者,Maniac就继续一边玩弄警察一边把真相推理出来。最后Maniac把所有人给制服了,一阵爆炸厌恶之后发现他也从警局窗户坠亡了。紧接着又来了一个和Maniac长的一模一样的自称是法官的人,说自己来调查无政府主义者的意外死亡案件,全剧终。

这部话剧本来是Dario Fo和Franca Rame在1970年的作品,50年之后再上演,在台词上可以很直观地发现很多现代元素地融入,比如Line of Duty,Elon Musk,ChatGPT,BLM等等。在剧本的最后,还截取了一段Maniac的台词,说这些台词可以按照实际情况进行精简选择。然后再看剧情,不知道原作的主旨是什么,现在的这个版本讲的就是police abuse。在现场演出的结尾,还在用投影列出来多少年来有多少这样的police abuse的案件持续发生。我感觉这样的主旨是不是有点太明确的,这个故事这是这么简单吗?

这部作品最有意思的地方就是这个Maniac角色的设定,他是一个疯子,结果他是最有条理最有逻辑的,而且他的逻辑还都能走得通,所以更显示了警方的可笑。一开始的时候他盘一遍正逻辑,就把警察们给吓死了。然后他再盘一遍反逻辑,如果可以让警察把自己的责任撇清、如果栽赃给死者等等,让警察一直跟着他的逻辑走。尽管起始方向是可笑的,但是走到最后是走不通的,逻辑还是带对了队,把真相给盘出来了。其中不乏Maniac的金句,每一句都好像是疯子的逻辑,大多数的时候是搞笑的,每一句却又都有一些真相的揭露和背后的思考。

随便摘录几段Maniac的台词,不管是站在疯子的角度,还是他在演

A good translation does not reproduce the source material word for word, it captures the essence, not the detail. And in the case of the Russian Embassy, the essence of every press release or communique is always ‘The accusation is outrageous and anyway you did it first…’

Well the initial inquiry is over, yes, but that wasn’t inquisitive enough, so now there’s an inquiry into that. It’s the British wat, of course. Inquiries into inquiries into inquiries for as long as it takes for everyone involved to destroy the evidence and change careers. If God were British, there wouldn’t be a Judgement Day, there’d be an eternal fucking inquiry.

Troubling? Surely it’s reassuring! When this ship goes down, these rozzas are the ones making sure you first-class passengers get all the lifeboats. For it is not free markets, it’s not Adam Smith’s ‘invisible hand’ that is safeguarding your way of life, it’s the very visible hand of the furious copper, hurtling towards the face of anyone who fancies something different.

Oh the actors change, of course, but the roles remain the same. I mean why do you think this case feels so eerily familiar? Why do you think an Italian train driver falling out of this window fifty-odd years ago still merits re-examination? Because it keeps bloody happening. Because these incidents are a bit too frequent to be ‘accidents. Because ‘a few bad apples’ may in fact be a sign of a bad tree. Because behind decades of ‘individual’ cases, from Stephen Lawrence to Chris Kaba, from spycops to Sarah Everard, there is a police force that cannot or will not reform; that employs, protects and even promotes racists, rapists, killers and bullies; that in the last ten years, of the eighteen hundred officers facing multiple misconduct charges, has fired just thirteen; and refuses to even admit that there’s a problem until it gets caught.

Tag: Dario Fo, Franca Rame, Tom Basden, Daniel Rigby, Daniel Raggett,

西游韦安地 Six

Six

2023.6.23

Vaudeville Theatre

看之前只知道这部音乐剧还蛮火的,大概知道故事讲的是都铎王朝亨利八世的六个老婆,而且是一个一个多小时就结束的没那么长的音乐剧,觉得蛮好的。现场的效果还是比较强的。首先卡司是全女组合,六名演员每个人都是power diva的水平,乐队也都是女性,而且乐队也直接在台上表演。观众席里也都是女性居多。歌曲一开始觉得有点corny,后面觉得歌还是好听的,回家路上就还是听原声了。故事的开始是大家争夺第一名,每个人插科打诨讲一点经历,然后一人一首主题曲,最后发现不能这么比较,大家一起很开心地合唱。看完至少还记住了历史考点,还有旋律的那种,虽然可能是英国人的基础知识:Divorced, beheaded, died, divorced, beheaded, survived

Tag: Toby Marlow, Lucy Moss, Musical,

西游韦安地 Hamilton(三刷)

Hamilton

2023.6.22

Victoria Palace Theatre

疫情前正好赶上最后的出国机会是在伦敦西区看戏,我甚至还记得是在伦敦的时候在豆瓣上第一次刷到的关于武汉的疫情消息。三年半之后再回到西区,第一个看的是第三刷的《Hamilton》。现场看是第三刷,看视频也不知道看了多少遍了,疫情以来每次我在国内坐飞机都是在看视频版的《Hamilton》,太好看了。

这次的卡司的名字我没有记下来,但是我一些不同的感受。首先,更多的是说唱没有曲调了,说唱感觉更简单一点,不够在说唱中还含有曲调更厉害。主角Burr上半场在唱给孩子的那首歌的时候嗓子有点沙哑了(不是因为感动),我都有点嫌弃了,结果下半场唱的很好还是给自己正名了。Hamilton一上来干我的感觉就蛮不一样的,唱的很温柔蛮有感情的。不知道我是不是被原唱中毒了,现场演出的唱法、俏皮话的说法有一点不一样就觉得有点怪怪的,比如Eliza说“I’ll leave you to it”的重音感觉就很不同,King George变的花样最多、更俏皮活泼了倒却也不违和。在我后排的观众好像真的是第一次看,每一个剧情转折点都震惊不断发出各种惊叹的声音,这说明剧情安排的很好。还有那几首我平时习惯快进跳过的歌,现场没办法快进,但听起来也很好听。

Tag: Lin-Manuel Miranda, Musical,

西游韦安地(番外) Frank and Percy

Frank and Percy

2023.6.22

Theatre Royal Windsor

这次趁出差的机会来英国,还顺带便到温莎看了这场并不是在伦敦西区的戏,庆祝Aileen的生日。冲的就是两位主演,Ian McKellen和Roger Allam。刚到温莎的时候,已经废弃但是作为景点的火车站上都放着很大幅的这部戏的海报,感觉阵仗蛮大的,听说接下来还要巡演还要去西区演什么的,再加上看海报还是关于狗狗的故事,所以期待很高。

结果有两大震惊。一进剧院,看到的都是白鸦鸦的一片,全部都是银发的爷爷奶奶。让我瞬间对自己的黑头发有一种很不好意思的突兀感。然后买的票的座位就在第二排,离舞台超近的,加上剧院也不是很大,我感觉自己真的很突兀,非常害怕演员在舞台上和台下观众互动会cue我。还好这些都是我多虑了。

第二个没想到的是,原来这不是关于狗狗的故事,狗狗除了一些叫声,根本没有出现过。海报里的狗呢?我以为至少是两位大咖拟人化地扮演两只狗的,感觉有点被骗到了。其实这是一个两个遛狗的人的夕阳红的爱情故事。分成二十几个相处的小段子,感觉是为了简单清新去的,但是其实比较无聊甚至有点牵强。后半段几乎就是没那么vicious的《Vicious》了。

Tag: Ian McKellen, Roger Allam, Ben Weatherill,

顶楼的马戏团20周年

2023.6.16

万代南梦宫

虽然说是20周年的现场演出,但其实是已经22周年了,之前一直没办法演出吧。

第一次看现场,主唱真的蛮13的,穿着那种真丝睡衣上台,全程talking真的就像脱口秀一样,用上海话说嫌样刮得。台下感觉也是一批老粉,每首歌的合唱的参与度都非常高。我算算年龄应该也都和我差不多了吧,但是一楼还有不少蹦迪状态的身体真年轻。

作为一支上海本土的乐队,可贵的地方是全部用上海话演唱,不自觉有一种很亲切很感动的感觉。随随便便讲到上海的什么东西,都有种很戳的感觉,又有一些自然而生的自豪感。我自我怀疑了一下,唱点上海话歌就让我有了自豪感,这和复兴强国的民族主义有什么区别?区别是有的,而且很大。因为顶马唱的不是什么歌功颂德,而是真的很真实的东西,甚至在现在看起来是一种历史的记录了,里面有好有坏有档次很低的同时觉悟很高的。

最后感触的是那首《尬小》,好像是一首上不了什么台面的歌曲,其实是对强权父权的蔑视和坚韧。有点后悔没有买现场的“尬小”的周边T恤了。

SIFF 2023

没有新郎新娘的婚礼

2023.6.11

AMG海上明珠影城

波兰电影原名叫“亲家”,讲的是新郎新娘都没出场婚礼两对亲家在婚礼上的对峙。蛮搞笑的,婚礼现场请的乐队唱的歌都还挺好听的,还有一首有点像MIKA的《No place in heaven》,但是我看到字幕最后也没找到。开场的那段一镜到底的两夫妻的对话感觉蛮厉害的,而且有一种话剧的感觉。

Tag: Jakub Michalczuk,

八座山

2023.6.17

曹杨影城

风景太美了,比书好看。有好多情节都是一笔带过,一点也不拖沓,或者是非常克制地极小化的描述,要不是我之前读过这本小说我几乎很容易错过。再加上两位男主角都留着络腮胡的时候,我真的有点分不清楚谁是谁,一度想用金发黑发来分辨,但是也不明显。中间有一段男主为了陪失意的朋友回到山中小屋黑漆漆的时候,只看到他的骨架轮廓,我都以为是扮演他青年时代的演员回来了,在玩一种实验性的表现方式,结果只是我看走眼了。

关于情节,蛮宏大的,也很感人的,我有点讲不清楚,但又觉得这部作品探讨地很好。是关于人和自然、城市人的异化、人与人之间、人和自己的寻找等等。读书的时候,我嫌弃男主要不远千里去喜马拉雅有点矫情,现在看电影的时候我觉得也没什么大不了,因为男主本身就是在寻找的过程中,不完美什么的也很正常。很美好的东西生存不下去,拥有一种美好却不知道自己要的是什么,这些都已经是很高阶的东西了,人类用力过度反而是一种悲哀。但是不用力体验美好寻找美好,活在当下的热闹中虽然简单、虽然也并不可耻,却也很可怜。

Tag: Felix Van Groeningen, Charlotte Vandermeersch, Paolo Cognetti,

Roméo et Juliette (二刷)

2023.6.11

上海文化广场

疫情放开后的演出市场报复性反弹,真的是一票难求。开票前还在讨论要买什么颜色的阵营,结果点进去根本就是秒没,买也买不到,最后还是朋友在闲鱼上收到的。如此火爆算是可以理解?因为这是放开后上海的第一场国外的音乐剧,还是那么经典的法罗朱,还是原卡来表演的。想一想这部音乐剧号称是20周年了,那这些原卡也已经是40多岁了,真的有点感慨。

看演出之前我打开专辑想在重温一下,一打开就关不掉了,怎么好多歌都那么好听,有点停不下来了的感觉。到了现场看演出,还是在不断地赞叹这些歌怎么那么好听啊。但是到了现场才意识到/回想起来,文广的音响效果有多差。再加上这次的座位是在两侧的包厢的,视角就不谈了,大音响直接对着轰,真的体验很差。歌曲是好听,不得不说还是有一点年代感的,很经典但是感觉又很俗,但是好听就可以了我很满足了。

这次是我第二次现场看演出,第一次的时候记忆就是眼花缭乱看也看不过来,这次的最大感受出了好多歌曲好听之外,稍微多留意了一些专属角色的歌曲,感觉每个角色都有反思(这本来就是音乐剧的特色之一吧)。而且最后的大反思也很厉害,就是可以从罗密欧和朱丽叶之死想到的是大家每个人的罪行就是让这种事情发生。一对鸳鸯情侣之死带来了帮派的痛定思痛和城市的和平,好像莎士比亚的原著并没有提到。

回家的路上我也一直在回听专辑,是一个现场的专辑,里面还有一些场上场下的互动。感觉有点过于美好承受不住了,那个黄金年代的美好,不敢企及了。

永远在上

永远在上

Forever Overhead

大卫•福斯特•华莱士

David Foster Wallace

林晓筱(译)

978-7-02-016858-3

华莱士名气之大,又是冠着天才作家的名号,对我很有吸引力但又怕自己看不懂,所以一直没有读他的作品。几年前看过以华莱士为叙述者的一部话剧《Overload》,讲的是专注力和解读,奇奇怪怪的但也不难看。之前看了根据华莱士的一段生平改编的电影《旅途终点》,蛮喜欢的,也是有一种不确定自己是不是看明白了但是感觉里面的人挺厉害的,不是对作品而是对里面的人物不明觉厉。最近华莱士的长篇巨著《无尽的玩笑》中译本出版,我去看了译者和几位嘉宾的访谈,译者和嘉宾本身比我预想中要有个性而且有思考,作品本身当然也是被夸得天花乱坠。累积了那么多,终于让我下定决心看一看华莱士的作品。

先说两点我觉得不太满意的地方。

第一点是这本书明明是在一本叫做《遗忘》的短篇小说集里面多加了另外一个短篇《永远在上》,整本书就叫做《永远在上》了。这是什么逻辑?我特别烦这种改书名,打乱原著拼凑的做法。记得以前看中译出版发行的Etgar Keret的短篇小说集,看到后面根本分不清楚哪些读过哪些是“新歌+精选”来凑成一本书骗钱的了。

第二个槽点是本书的翻译,真的蛮差的。一开始我以为是因为作者的行文特点、句子很长从句很多思维跳跃等等,所以看不懂是我的问题,是我不够用心或者不够聪明。然后我又觉得可能是中文用词的问题,也不是译者的锅。比如《遗忘》的第一句话“幸运的是,我和霍普的继父刚打完前九洞,正准备在第十洞球座的设备里洗球,雷雨就来了,我只能在最猛烈的风雨来临之前,让他去俱乐部会所里待着”,到底是我和(霍普的继父)还是(我和霍普)的继父,我想想好像在英文中也有点难以分清,我需要花很多精力和事件来搞清楚故事里的人物关系。但是转念一想,是不是译者也有责任可以换一个说法把这些东西翻译出来更清楚呢?还是同一句句子,这里的“幸运的是”到底是在讲什么呢,光看这句话翻译出来的结构,是在讲雷雨来了可以休息了很幸运,但是为什么用的是“只能”呢,从语句的意思上理解,又好像是在讲能在下雨前打完前九洞已经很幸运了。所以翻译肯定是有地方可以改进的。一直到看到后面,我笃信是译者的问题,是讲到主人公看电视剧,“其中有个精神诊疗师的角色,他叫弗拉西尔(后来他有了自己的节目),他和未婚妻,一个也名叫莉莉丝、同为精神诊疗师的人。”我看过这部美剧的,我回想了半天这个弗拉西尔是谁,才想到就是Fraiser,哪里有“拉”?!然后“一个也名叫莉莉丝、同为精神诊疗师的人”,Fraiser的对象的确也是一个精神诊疗师,哪里“也名叫”?!

接着回到作品本身。第一次读华莱士的小说,原来是他是话痨式的叙事风格,每一个细节都可以展开说,而且可以往前往后联想推理,结合起来很全面却有时又是奇奇怪怪的。我感觉他的每一篇都可以做成一个思维导图放出来,但是阅读小说本身不是在做思维导图,这样的直接结果是故事总概感觉有了,故事的情节twist却有点模糊焦点了。不能说我真看懂看透了,但很意外还能看得下去。

最后记录几篇我印象比较深刻的。《永远在上》讲的是一个少年爬上高层跳水台。《黏糊糊先生》讲的是一个广告公司在组织一个focus group,里面还有各种内线。《难受频道》的选材比较大胆猎奇,讲的是杂志社的编辑要报道一则艺术家的作品,是屎。《遗忘》讲的是两夫妻,妻子一直说自己睡不好是丈夫打呼,丈夫觉得这都是妻子自己梦到的,两个人因此不断吵架,最后去了医院。《另一个先锋》是在飞机上听到的一个故事,部落里的天才少年被奉为神,被祭拜上供提问最后被烧死。《美好的昔日霓虹》是我觉得最厉害的一篇,讲的是一个天才的自述,自述自己是一个彻头彻尾的骗子,从小到大利用自己的智商来表演操控外部。

上升的一切必将汇合

上升的一切必将汇合

Everything that rises must converge

弗兰纳里•奥康纳

Flannery O’Connor

韩颖(译)

978-7-02-015329-9

接着读下一本奥康纳的,也是一本短篇小说集。这个标题好有名啊,我以前一直误以为是某本心灵鸡汤类的书,原来是如此冷酷残暴的内容,一如既往的是奥康纳笔下的那些发生在美国南部的故事。

我感觉这一本和之前那本《好人难寻》相比起来,给我感受最大的不同是,这本里主人公也好坏人也好的阶级层次好像稍微比较高一点,里面不乏文化人、知识分子,有好多是这些人物和最最低层劳动人民或者街头混混打交道的故事。

比如《未尽之寒》里面的主人公是在纽约混不下去的(剧)作家一身病样回到老家,然后感觉不管是自己的身体还是自己的生活还难以维持下去了,家里的妈妈各种照顾他也不想花精力理睬,反而是想着花样唱反调,还要妈妈请来平时全家都不怎么交往的神父,结果神父来了对他一顿臭骂,他也骂不过神父,最后只能慢慢等死。如此这般的知识分子的恶,好像对我来说更能同感一点,也好像可以理解多一点同样是南方社会的不同阶层的人的样子。

《悠游我家》和《瘸腿的先入席》两篇几乎可以对比来看,讲的都是家长收养了一个弱势群体,家里现有的那个孩子(或者是成年的下一代)好像和这个弱势群体格格不入。但是奥康纳很厉害的是,这个故事有着截然不同的走向、以及想要表达的内容。前者是下一代无法忍受垃圾弄出了一场几乎小品式的悲剧,后者是下一代渐渐被外来者虏获,反而是家长陷入了自我怀疑。这位家长好像一直是觉得自己是很善良的大好人,所以会去收留一个因为外表肤色被警察各种怀疑的孩子,结果在实践中自己又没办法做到像自己嘴巴上说的那种无条件地信任。

最后讲一下同名短篇小说,这个名字很有噱头,名字是取自以为法国哲学家的思想观点,那在这个故事里是什么意思呢?故事讲的是一个大学生陪自己的母亲坐公交,这位母亲要去参加一个减肥课程,但是又不愿意自己一个人坐公交,因为最近刚取消了种族隔离制度。大学生对自己的母亲也不是很满意,觉得她思想落后歧视黑人什么的,然后看到有一个黑人妇女上车来打扮的和自己的母亲很像就有点得意(觉得这样就让自己的母亲难堪了)。但是母亲对这位黑人妇女带来的小孩却很友善,甚至想给他一些零钱,这一行为遭到了黑人妇女很激动地反抗,大学生也在旁边一直说风凉话和谴责自己的母亲。结果母亲愣了/疯了。

我不再多去分析这个故事里的矛盾,因为矛盾什么的固然很精彩但是其实也都是归属于这篇小说名字里的“一切”了,而是想说说我理解的“上升”和“汇合”。这篇小说、这个名字,让我想到了最近我一直在思考的一个问题,从前一阵看现代戏剧谷的《樱桃园》引发出来的、也是看《科诺克医生》的时候让我觉得很有趣的,就是所谓的新旧时代/新旧观念的迭代更新。以前我会觉得这是一件稀松平常的事情,或者说是时代进程不可避免的阵痛,但是现在我会多考虑到一些是不是真的新观念是如此正确、或者说旧观念是很落后但是似乎又有某种时间累积下来的尊严骄傲,在去旧陈新的过程中抹杀这些旧的尊严骄傲是不是一件好的事情呢?而且所谓现在的新观念,过了十几年、几十年、几百年肯定也是会被更新的观念取代的,那是不是现在就可以反思这些新观念的不足了呢?我能想到的比较具体的例子,比如以前工业化机器代替了手工业的工人、工人们失业了;我们用现代的眼光去评判历史人物的行径、雇佣黑奴、歧视女性之类的,首先这种行为合理吗,其次我们现代的眼光肯定也还没有穷尽歧视的范畴吧。我最近对这些事情的反思总结是,有那么多时代的矛盾,还是因为我们人类太过于渺小、人类的行为一共时长就那么点太过于有限,要溯源求真理就得跳出来再上一层看问题,也就是这部小说标题的“上升”。然后“上升”了就会发现其实一切可能都是一样的,一切都“汇合”了,那也不存在什么矛盾了。

2023现代戏剧谷

感觉今年春天一下子演出市场回暖了,五一假期期间要看的剧目很多呢。而且我发现这次现代戏剧谷的上座率普遍不高,人少点看、票也比较好买,蛮舒服的。今年的现代戏剧谷还有了一些新花样,加了一个护照可以敲敲章,还可以和静安的其他项目联动什么的。可惜早已不在静安区上班的人无福消受啊,还是在市中心上班好。今年的三部国外的演出是到最后才宣布排片售票的,我之前还买了别的票冲突换票什么的。现在想来,看剧还是看缘分,看得到看不到是福是祸都不一定的,随缘吧。

我是哪一个
A Number
2023.4.20
静安区文化馆 光影车间 静剧场

今年现代戏剧谷看的第一部戏,现场观众人真的好少啊,不过这样也挺好的,不怕买不到票、位子坐的也比较舒服。

这场戏只有两个演员,父子关系。讲的是一个爸爸在失去孩子以后,克隆了(一些/好多)。前面四幕是有两个性格很不一样的克隆儿子分别来和爸爸对话,一个是很温顺的,一个是很暴躁的,试图还原事件的来龙去脉,结果两个都死了,好像是一个被杀一个自杀。最后一幕是一个完全展开自己生活的克隆儿子,偶遇了爸爸。爸爸想要问他真正属于他的问题,他先是讲了一个隐蔽的故事(这些克隆人如何在地下被储藏虐待),又讲对政治战争的看法,又讲自己的老婆孩子,这些都不能让爸爸的问题得到满意的答复,最后爸爸问他喜不喜欢狗。

这个故事的主题虽然老套,但也有值得讨论和关注的地方。往大了说,就好像造物主造人一样,作为人类或者任何生物不和克隆人一样嘛。往小了说是在讲个人、亲子关系,这个爸爸特别爹,还满口“如果你同意的话,我自首我自杀”之类PUA的话,一会说他想要一个一模一样的孩子,一会说是因为他的孩子的独一无二。最后的结尾是爸爸打开一个超级大的柜子,里面有很多玩偶,爸爸把这些玩偶塞满浴缸,然后浴缸被吊起来吊在半空,没看明白是什么意思。

这个作品是大华城市表演艺术中心出品的“医学的胜利”三部曲的第三部,下礼拜再看看同一系列的另一部。舞台改编有点吓人的,特别是转场的时候,很诡异的背景音乐和电视机里的画面,故意营造恐怖的氛围,还有的时候演员突然讲一些莫名其妙的话的时候也会有诡异恐怖的背景音乐。其实结果也没什么,大可不必弄得那么吓人。

tag: Caryl Churchill, 易立明,

樱桃园(肢体剧)
2023.4.28
美琪大戏院

这部是肢体剧,看下来的感觉更像是舞蹈动作再少一点的舞剧。我自己觉得《樱桃园》的剧情虽然不算很复杂,但是里面人物的情绪立场有点难懂的,至少对我来说是如此,光靠动作表达的话观众可以看得懂吗?结果还是有很多台词的,不仅有台词,还有很多很多重复的台词。就把那些比较凸显个性的台词,一遍一遍地重复,就像舞蹈动作一样重复个好多好多遍。其实舞蹈动作本身还是可以看的,只不过和台词结合在一起以后,反而让人觉得节奏难以掌握。比如说本来我可以通过台词知道情节的推动到哪了,差不多多少可以结束了,现在台词跟着肢体动作一再重复,反而叫人更着急,怎么还没结束。

除此之外,还有好多一眼就能看出来的改编的地方,比如把卢布换算成人民币、莎士比亚tobe、鱿鱼游戏、拍卖。这些看似是编剧的小聪明紧跟时代的改编,其实一个比一个恶心,特别是接近最后的那段拍卖真的太烂了。要是把这些恶心的改编全部删掉,这部肢体剧还是可以看一看的。

最后回到剧情本身,我觉得有点难懂的情绪立场,用一句话总结的话可能可以总结为时代大浪潮淘汰的旧时代的骄傲但同时是不是也是某种价值,到底是新的风潮和价值观过于粗鲁,还是老的传统过于迂腐守旧?但我又觉得纠结于这两者之间,是不是还是过于狭窄,是不是有更高的一层逻辑去解析它?还是说自以为可以如此跳出来上升一层来看这个问题本身,是一种很可笑的行为,因为你就是一个人,还要用人之上的角度去看人的问题?

tag: 契诃夫,

科诺克医生
2023.4.29
云峰剧场

这部是今年现代戏剧谷我最喜欢的一部了,也是易立明的“医学的胜利”三部曲的第一部。故事发生在20世纪初的法国的一个小乡村,有一个医生想把医学的概念广为传播渗透到每一个人,他的观点是“健康的人是忽视自己身体的病人”,另一个原来的医生的观点是相反的“”病人是过于国信自己身体的健康人。

两个观点乍看之下,好像前者代表的是文明的进步、科学/医学的发展,这好像是一个关于科学和文明如何慢慢发展并且帮助到大家转变观念的剧。但是随着剧情的发展,医学逐渐变成了一种产业,甚至变成了宗教。反之来提醒村民的人,反而成为了人民公敌(因为村民们的生计全部和医学产业结合在了一起,没有了蓬勃的医学,整个小乡村的经济就要垮了),甚至最后被抓了起来,医学终究胜利了。

这个反转蛮厉害的。医生的话说的都没错,医生是一个会写论文的人、情商很高的人、天才型的商人,但是医学怎么就定义人了呢?两个医生的观点都不对,但是最值得警醒的是,为什么很容易一家独大就很恐怖很危险。看这部剧里面的医学的发展还让人想到现在互联网行业的发展,也是对旧行业的挑战本身并不是一件坏事情,但是用一堆互联网氏的玩法和规则堆叠出来的新的行业却造就了另一个怪胎。

tag: Jules Romains, 易立明,

死亡变奏曲
2023.4.30
上戏实验剧院

这是什么鬼啊,太难看了。

全部用水积满了舞台,演员走动的时候带动着水波,说好听点很花心思,其实很没必要很做作。演员讲话也是各种奇怪,翻译腔太重了,都不说人话了;表现出来的人物性格也特别bipolar,突然之间天真烂漫微笑,突然之间大声嘶喊,嘶喊量太大了真的受不了。

剧情讲的是原生家庭ptsd,是平凡地活成了自己最讨厌的样子,还是真正的痛苦自杀,没有优秀的真的超脱的能力。最烂的是,最后为什么还诈尸了,还后悔自杀了??

tag: Jon Fosse,

谁害怕弗吉尼亚·伍尔芙?
Who’s Afraid of Virginia Woolf?
2023.5.2
云峰剧场

这部据说是时隔很久,第一次来上海演出的国外的剧,也是之前来过中国演出好多次的算是小有名气的剧团了吧。但是就是出了幺蛾子,演了一个多小时的时候,突然字幕没了(罗马尼亚语演出,中英文字幕本来就有点小看得很累),演员也不知道继续演。中间有人大声鼓掌,也有不少人离场,大多数的人拿出手机看手机,这时候观众应该怎么做呢?没有字幕的状态持续了大概十五分钟,突然亮灯宣布中场休息。我趁这个休息去旁边便利店买了杯水,回来就听说可以退票,就加入了登记退票的队伍,这个队伍也排的超长的,给人的感觉太差了,明明可以有更好的机制的。

关于剧情,我之前看过一个NT Live的版本,就觉得为什么西方人可以这么说着说着就从衣冠楚楚的文明人变成那么粗鲁野蛮兽性了呢,太会掏心掏肺了。

tag: Edward Albee, 锡比乌国家剧院,

喜悦
La Gioia
2023.5.6
云峰剧场

娓娓道来一个人的一生,一开始还蛮好睡的,后来音乐灯光太激烈,还变成嘶吼的死亡金属了,自我感觉有点太好了。

舞台随着章节有不同的主题变化,有折纸、衣服、树叶鲜花,好像很好看,其实还是自我感觉太好。

中间说“苦痛会过去,快乐会到来,快乐也会过去,苦痛会再来”,最后又不断重复“我们很快乐”,能不能想好一个前后一致的主题?马戏/剧团生活是很唏嘘,看到宣传剧评还说什么从头哭到尾,我是白眼从头翻到尾。

tag: Pippo Delbono, 

弗里达 · 卡罗
Frida Ki Allo

2023.5.7
Fancl艺术中心

和前一天看的《喜悦》一样,也是一个人口述人生,这部好看多了。这里加了一些多媒体的背景,还有叙述人和操控多媒体的人的很多互动(用英语),还有和观众的互动(用英语)。和观众的互动主要是关于一些技术故障,不知道是不是真的是演出既有一部分。

内容是干货满满,弗里达人生包括事故、婚变、恋人、超现实主义的交错等等;对本人艺术的解读,不是超现实,超级现实的。还有一种超脱感,感觉就是女性的成功史。

tag: Frida Kahlo, Fly Theatre,

好人难寻

好人难寻

Good Man is Hard to Find

弗兰纳里•奥康纳

Flannery O’Connor

於梅(译)

9787513337168

之前偶然的机会去听了一次上图的讲座,讲的是奥康纳的小说中文《慧血》翻译再版,就顺便在图书馆借了两本这位作家更出名的两本短篇小说集。作为一个风格非常鲜明的美国南方小说家,她笔下的人物和背景都集中在美国南方,一方面有着很强的宗教羁绊,另一方面又好像是完全没有善恶观念束缚随心所欲作恶的,这样的情节看起来的确蛮震撼的。

震撼之余,又有一些似曾相识的感觉,我一直会联想到一个之前读到过的故事,讲的是患有间歇老年痴呆的老人走失了,遇到一个人冒充是自己的孩子还不断地使唤老人做各种苦力。(想不起来那个故事作者是谁了,好像是Tim Gautreaux?)甚至到后面,读每一个故事的开头,我都在猜想这些人后面是谁在坏、可以怎么个坏法。

另外有一点是听讲座的收获,里面一位嘉宾黄德海说,这里的恶其实是在讲上帝死了。因为新教原来是每个人自己和上帝沟通,他们不通过教会,而是自己制定和寻找救赎的方法。上帝死了,其实意味着一种宗教的崩塌,没有了上帝,那不管做什么都是自己的选择和意愿,更没有任何什么可以来判断好坏的,所谓的恶自然也孕育而生了。但是我在想,现在的中国人大多都是没有宗教信仰了,也就是从小是没有上帝在心中的,其实大家的“路”很宽的,为什么不能活的很洒脱,反而更加拘束呢?

这本短篇小说集里面,我印象比较深刻的有同名小说《好人难寻》当然就有很大的冲击,感觉好像是道听途说的和自己不搭界的人物突然出现,而且如此迅速如此精准地实施恶行,有一种公路恐怖片的感觉,同时格格不入的人反而好像是通过某种践行得到了救赎;《河》里面的小孩好像是不经世事胡乱骗人,还在被教育被洗礼,殊不知好像是更恐怖的大计划师;《人造黑人》印象最深,这么一个大人带着小孩进城的故事,最恐怖的应该是小孩看到大人对自己做出如此懦弱可恶的行为之后还在反过来安慰;《善良的乡下人》里假装老是推销实则玩弄的人真的坏的很彻底,无拘无束,反观假装纯情其实各种小脑筋的绿茶被坏人嘲笑玩弄好像又让人觉得解气。

“只有耶稣才会让死人活过来,”“格格不入”继续说,“他真不该这么做。他让这个世界不平衡了。要是他言行一致的话,你就没什么可做的了,你只要抛掉一切跟他走就成,如果他言行不一的话,你就只要好好享受你仅有的几分钟,以最好的方式离开——杀人啊,放火烧这个人的房子啊,要不就对他干点别的坏事儿。不干点坏事儿就没乐趣了。”

黑德先生一动不动地站着,再一次被怜悯打动了,但这一次他知道了世界上没有言语能够指称它。他明白了它源自创伤,人人都经历过,孩子对它尤其敏感。他明白了人死的时候,只能带它去见造物主。他突然很羞愧,因为他能带去的怜悯并不多。他心怀恐惧地站着,用上帝的目光全面审视着自己,这时怜悯之举像火光一样包裹住了他的骄傲,吞噬了他的骄傲。他以前从没觉得自己是个大罪人,但现在发现之前自己没有意识到自己真正的不足,否则,他会感到绝望。他意识到从时间开始到现在,从他内心里孕育着亚当的罪恶,到他拒绝承认可怜的尼尔森的时候,他的罪恶始终都得到了宽恕。他意识到没有什么罪恶是大到自己不能够承认的。上帝对人越是宽恕,给人的爱就越多,他觉得在那一刻他已经准备好进入天堂了。

加薪秘诀

L’augmentation

2023.5.3

上生新所

今年的五一假期真的很热闹,去外地的话都是报复性旅游的人超多的,留在上海的活动也多到几乎安排不过来,每个区都有自己的咖啡节、戏剧节,还有咖啡戏剧节。这个咖啡戏剧节据说是第三届了,在上生新所的海军俱乐部里演,其实就是一个像是体育馆或者仓库的地方。

布景相当简单,连观众的座位也是临时搭建的三排椅子。也没有什么台上台下的概念,就是在座位前面是演员演出的地方。问题就是三排椅子都是等高的,演员还要坐在地上表演的话,第三排的观众根本什么都看不见。这倒也不是最严重的问题。

故事是有6+1位演员轮流讲台词,讲的是是第二人称的你要去找老板谈加薪,接下来遇到的各种大大小小的决策树和结果。其中不乏循环打转的,也有一些看上去对事件有所突破结果也不了了之的。但是看的出来,这个话剧改编的是一部很老的作品(相对于职场的演变来说),几十年前的内容,现在看起来真的适用性很低。而且为什么我老是记得我读过这部佩雷克的原著的,但是却也找不到任何记录了。本来我还买了同一天晚上也是在上生新所演的咖啡戏剧节的另一部话剧,下午的话剧那么难看,让我对整个戏剧节节目的质量感到担忧,而且这一点从节目海报的简陋上也可以看出来一点。再加上看完《加薪秘诀》之后我还要赶着无薪加班几个小时,所以就回家了。

Letters to a Young Poet

Letters to a Young Poet

Rainer Maria Rilke

Charlie Louth (translator)

Dan Stevens (narrator)

最近听了这个有声书,一共十封信,不长的,分两次一个多小时就听完了。内容是一位比较资深的作家在给比较年轻的诗人写信,从各个地方写信,来给他一些要成为一名诗人/作家的人生的建议。刚听不多的时候,觉得这些信里的语言都蛮诚恳的,听到后面越来越觉得这个真的只是鸡汤,再到后面又有了一些爹味。设身处地地想,如果说有一个很优秀的导师一样的人物能够这样真诚地沟通、倾囊而出、掏心掏肺,是一件很让人感动的事情,是一种很难得也很难求的幸运。但是跳脱开来,作为旁观者,这不就是一种价值输出吗?而且让我突然意识到诚恳、鸡汤和爹味这些东西都是一线之差,也蛮有警示作用的。

当我们不再理解世界

当我们不再理解世界

本哈明·拉巴图特

Benjamín Labatut

施杰(译)

B0BGP1CYSN

这样的半虚构半虚构的小说,真的把我吃的死死的。一方面,一件真实的事情可以像小说一样精彩,另一方面写作的手法上面又很巧妙,好像真的可以把一些看上去实实在在有关系的历史人物和事件串联在一起,结果就是很厉害。科学和哲学的边界问题,也是一直以来特别让人着迷,海森堡的测不准和哥德尔的不完备也是紧密相关的。特别是看了话剧《哥本哈根》以后,再对比这篇同名短篇小说来阅读,更是别有一番风味。啊呀,我还是推荐不来五星作品,下面随便摘抄一些。

我们无法掌握的不是未来来,也不是过去,而是现在。我们甚至都没有办法完全了解一个渺小的粒子的状态。无论我们如何审视事物的根基,总还是会有模糊的、不确定的东西,就好像现实永远只允许我们用一只眼睛看见清晰的世界,用两只眼睛就不行。

这些局限都不是理论性的:不是模型的缺陷、实验的限制或技木问题。简单来说,并不存在一个科学可以研究的“真实的世界”。“在谈到我们这个时代的科学的时候,”海森堡解释道,“我们讲的是我们跟自然的关系,我们并不是客观而独立的观察者,而是人与世界的游戏中的当事人。科学已经再也不能用和之前相同的方式来面对现实了。分析、解释和分类世界的方法已经意识到了自身的局限性:它们的干预改变了研究对象本身。科学照亮世界的光不仅改变了我们对现实的看法,也改变了那些基本单位的行为。”科学方法与它们的对象已经密不可分。

卡拉马佐夫兄弟(音乐剧)

2023.4.16

上海大剧院

为了陪最近迷恋刘令飞的朋友去看的,这是本轮演出的最后一场,刘令飞昨天还在武汉演《人间失格》,今天就回来演伊万了。

知道是韩国音乐剧引进的,我真的有点不敢看啊,这些韩国音乐剧使用IP的套路是有噱头但是我觉得还是差口气啊。两个小时的内容想要呈现那么厚的小说的内容太不容易了,难怪整场剧情变成了悬疑探案——是谁杀死了卡拉马佐夫兄弟的爸爸?虽然结尾的时候不断地重复强调,重要的不是谁杀的人,是谁/为什么有这个杀心,但是情节导向安排根本不是这个出发点啊。《宗教大法官》在开始的20分钟就出现了,我惊呆了,而且太虎头蛇尾了。

歌也不是没有一首好听的,只是歌词根本听不清听不懂啊。有两首感觉比较好听动人的,其中的情愫也是很小气的,一点没有战斗民族的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