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Daily Archives: December 28th, 2019

西游韦安地 My Brilliant Friend

My Brilliant Friend Parts One and Two 2019.12.27 Olivier Theatre, National Theatre 分两部分说这部系列小说改编的话剧,先说舞台呈现的方面,再说剧情改编。 虽说小说本身是剧情导向的,但是要把小说改编成话剧感觉还是有很多难点的。在看话剧之前,我心中觉得最难的地方是小说里面Lila被爸爸从楼上的窗户里扔出来的场景,不像是电视或者电影可以有特技特效剪辑,话剧舞台上如何把这段演出来我十分好奇。现场的解决方式是用衣服,在某一点演员和她的衣服分开了,两个黑衣人拿着衣服代表了这个角色继续,而主人公就站在旁边,好像是灵魂出窍一样在旁观自己的遭遇。不仅是Lila被从窗口扔下去是这么演的,在婚礼当晚被Stefano强奸的戏也是这么演的。这样的手法我觉得好聪明啊。 还有婚礼上幻想的打斗和内心戏,就是灯光一转,主人公会把口是心非内心真实的想法再讲一遍,这是可以代替小说里面内心独白的地方,虽然我并不觉得有多必要在话剧里也这么讲出来。 另一个话剧改编的重大挑战是年龄的跨越。小说里面的主人公从小女孩成长到少女到少妇到中老年妇女,HBO改编的电视剧版本第一季只讲了第一本小说的内容主角已经换了两批了,话剧里面就是两个女演员从小演到老。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似乎是话剧的一个优势,因为比如像我这样坐在山上的观众,可能根本看不清楚舞台上的演员的脸,全靠演员的肢体动作讲话语调来判断人物的年龄。从这一点来说,我感觉这部剧做的是很成功的,两位女主角演的很到位,我都想象不出来她们就是海报上的那两个人。包括Elena的前两个小孩,也都是成人来演巨婴;倒是后面Lila和Elena同时生的两个女儿倒是黑衣人带着布偶来演的。从colour blind进化到age blind了。 闪回的部分蛮搞笑的,不能调带子蒙太奇播放,Don Achille在舞台上死了四遍,从舞台上摔进暗格里面摔了四遍。 明明是意大利的故事,但是可能为了贴近观众,意大利方言的地方用的是英国的非伦敦的口音,后面和世事相关的比较接近现代的地方,用的都是英国的当时的流行歌曲做背景。这样的处理对于我这样的外国人看来,更是莫名其妙格格不入了。 再说剧情方面的改编。 把四本书的内容放到分成两个部分一共5个小时的演出里。本来就很难在那么短时间内把那么多人物交代清楚,话剧已经是尽可能忠实地把情节展开了,但是情节实在太多,每一段都是精华在场上却只有短短几分钟供观众知晓而无暇回味。 对于没看过原著的人不友好,因为信息太多有点来不及跟随情节发展;对于看过原著的人不达标因为看过原著的人期待的是如何聪明而完美地把故事本身讲完整。最好的证明是和我一起看的Aileen之前没有看过小说或者电视剧,她说她更喜欢Part Two因为Part Two里的情节和Part One里的串起来了很融洽完整;而我则更偏爱Part One,因为我觉得Part One里面的情节非常忠于原著,而Part Two里面有很多书里面很重要的情节都没有包含,甚至我觉得有的做的比较大的删减失掉了小说的本意。 我觉得情节上改编最大的地方是Part Two里面Lila那条线的情节少了,书里面那么好的Enzo的剧情没有讲,然后通过抹黑Pietro洗白了Elena,都没有提Elena自己勾引Pietro同事的事儿。把男人全部否定了,世界上没有一个好男人了,女性主义就理所应当了。这样的推理和结论,我觉得都不是小说原著想要表达的吧。 再次感叹Lila真的太厉害了,做什么什么厉害,把Brilliant翻译成“天才”不够表现Lila的主观能动性。“我不能与世界抗衡”,和“世界不能抗衡”是两件事情,前者是个人太弱小,还要锻炼成长,后者就是像Lila这样已经那么强大了,但是面对肮脏的世界还是要被其裹挟的悲剧。 终于到National Theatre来看了一部戏,地段好、设施好、戏好,三好剧场啊。拿票的时候发现周边一半以上都是老年人,又来到了老年专场。入座以后发现,是不是Olivier剧院太大,竟然还是有很多空位。National Theatre Shop也太棒了,是我看到过最最最全的纸质剧本的书店,想搬回家又嫌重。 Tag: Elena Ferrante, April De Angelis, Niamh Cusack, Catherine McCormack, Melly Still,

西游韦安地 Dear Evan Hansen

Dear Evan Hansen 2019.12.26 Noël Coward Theatre 好看!感动!要准备好足够的纸巾。语无伦次地记下一些观后。 这次西区的卡司很棒。男主表现很好,语速比Ben Platt还要快,特别是开场讲一大段很nerdy的话的时候快到飞起来;《Words Fail》让人满意。 和《Hamilton》的故事相比,DEH的故事更小,但也更贴近现代和普通人的生活。我不愿意再次长篇分析每一个人物了,只觉得每一个人物都很美好也很真实,所以每一个人物都很可怜。 知道剧情看比没有剧透看更伤心,但是很难说哪一次的体验更好,因为在第一次看发现真相的过程中也有一种成就感和附属感,总归是自己有过类似的想法才能猜到真相。 这次观看的第一个泪点是Evan在学校读自己写的那封信,果然今天过得不怎么好,这周不是,这一年可能也不是。 Evan在没有朋友的时候那么受罪,在得到了他想要的东西的时候还是要被母亲、同学唱good for you,好像loser永远没有资格得势一样,想象一下loser如何才能得势而不受人讨厌。 Evan的妈妈好,但是更真,其实她需要Evan甚过于Evan需要她。这么一想,又更sad了。 Evan给自己写的信,开头和结尾的两封,内容是一模一样的,要做自己。但这是一个伪命题,没有不做自己的自己啊,不做自己也是不做自己的自己啊。这句话真正想表达的可能是true to oneself吧。 这些感情都很真实和感人,而且我相信一直都存在,只不过在受伤软弱的时候显得特别珍贵和有力,我相信过了一阵回归平淡生活的时候,这些又会被遗忘,就像类似Connor project总会被遗忘,父亲的出走、弥天大谎的揭穿也一样。那我们能hang on to什么呢? 又或者这么珍贵的感情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只是“逃避自由”,需要别人的关注、需要人与人之间的连接羁绊。自己一个人如果很强大的话,这就不是问题了。但是绝大多数人并不是这样,所以这种东西的需求和供给成了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