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Monthly Archives: November 2019

螺丝人

螺丝人 島田荘司 林新生(译) B07H3SHKSB 主人公长期加短期失忆,御手洗通过主人公的一部童话推理出他失忆的原因以及背后的凶杀案的真相。这本是我读过的御手洗系列里面御手洗登场最早的一本。可能是因为阅读疲劳了吧,这一本的不断重复失忆对话的开端还有一点点意思,但是后面的展开和解答我读得非常不耐烦,觉得蛮无聊的,到了解答反白我都不高兴记录了。 值得提一句的点是观察到的島田荘司的写作特点之一是他很擅长结合文本(小说、童话、自白信件)+案件+真相来讲故事。在这一本里,御手洗直接归纳了这一特点为BST三个层面,体现出来的样子、科学、事实。这样的设计其实还蛮有意思的,通过类似狼人杀那样的纯语言来进行逻辑分析推理。可惜这本书并没有做到让我心服口服叹为观止的本格推理,还是猜测多于死锤的逻辑。 这个月不知不觉已经读了七本島田荘司的推理小说了,还远远地见到了真人,算是圆满收场的島田荘司主题阅读的一个月了吧。在预见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应该也不会再读他的小说了。

异位

异位 島田荘司 林新生(译) B07H3SHKSB 发生了好多起类似于吸血鬼的杀人事件,从美国到死海,主人公和受害者都是好莱坞的工作人员。 有的是死于伪装自己死亡的患了溃久病的女星,她通过汲取胶原蛋白来保持美貌。有的是误走进一群溃久病患者隐居机关造成的密室。有的是几十年前在上海被捉弄截肢制成美人鱼的复仇,因为移动的机关变成不可能杀人事件。 这本书太长太水了,我简直有点读不下去了。前面穿插了很多很多关于吸血鬼的传说,虚构恐怖小说的内容,还有一章是讲旧上海的的美人鱼传说啥的。明明在島田荘司小说里已经有过中国元素了嘛,关于上海的地理从高桥到杨树浦都那么精准,貌似还是有所了解的。我都没有意识到原来这是同一个日本侦探的系列,一直到在书的4/5的地方御手洗登场。御手洗在这本小说里也很违和,好像变成了日本国民侦探英雄一样,来拯救被误会的日本女星。反正是这个月以来我读到的最差的一本島田荘司。

奇想,天动

奇想,天动 島田荘司 林敏生(译) B07H3SHKSB 出狱不久的身材矮小的老人,在被店家老板娘追讨消费税的时候刺死了老板娘。狱中,他还写过几篇文章,其中包括一篇讲列车中有小丑来跳舞,然后人们发现在被反锁的厕所里有一具小丑的尸体,再重新打开厕所门,小丑的尸体就消失了,而厕所没有任何可以让人离开的口子。 吉敷竹史觉得案件没那么简单,再深入调查,却发现更多谜团。他发现这篇文章里的事件是真实发生过的,除此之外,那列火车当天还发生了有人卧轨自杀,收回来的尸体缺少了胳膊头颅,尸体之后还站了起来;火车脱轨,出现白色巨人把整节车厢托起等等。 凶手是在战时和他的身材高大的弟弟一起被从朝鲜俘到日本做苦力,之后辗转到了北海道的一家马戏团。弟弟爱上了马戏团的花旦,花旦利用弟弟私奔,其实是为了投奔有钱人。有钱人为了夺取花旦,杀害了弟弟。哥哥之后被污蔑坐牢几十年,出狱后偶然发现当年的花旦就是店家老板娘,于是杀她复仇。当年在火车上,哥哥把弟弟的尸体放在铁轨上,收回头颅和胳膊,用头颅和胳膊装在小丑的衣服上造成不在场证明的假象,然后通过厕所的口子把头颅和胳膊收回。之后,哥哥假冒尸体行走。正巧那天附近大火,和火车上装载的面粉发生作用引发了白色巨人的样子。 这本是我这个月读島田荘司到现在最喜欢的一本。 首先要肯定这本的诡计不算差的,一开始看似不可能解答的谜题中间发现是虚构文学作品的时候我还松了口气,这样摸不着头脑的谜题都可以和主线索联系在一起被解答,真的蛮好的。虽然我觉得能够在那么短的时间内想到那么多诡计的主人公和他的性格人设不怎么符合。撇开诡计不谈的话,这本更让我喜欢的点是它作为一本社会派的推理小说的部分。 社会派的迹象,一个是小说中涉及到了不少江户时代的遗风、花魁,不同的角色对于社会变革的看法,还有对战时抓劳丁、慰安妇反思、对监狱制度的反思;另一个是主角吉敷竹史孜孜不倦地对真相的求索,对比当时警察对职责的定义是维持社会秩序(只要破案,不管背后的原因,同时也导致了很多冤枉的人屈打成招)。 驶过前方车道的车辆都亮起大灯,灯光断断续续,从樱树旁疾驰而过。樱树犹如列队于山间的士兵——经历日本军国主义强权时代的德大寺,经常会有这样的幻觉。他回忆起那个时代——令人厌恶的事数都数不清。譬如,身穿白长裤、橙色衬衫骑自行车出门,却被一大群自以为英雄的年轻人围殴;譬如,开战之前与年轻女性进入札幌的电影院,同样被殴打得差点死掉。那些人现在怎样了呢?在这个和平的时代,他们去了哪里?他们似乎相信围殴身穿橙色衬衫、和女性同行、去看美国影片的年轻人乃是正义的行为。但是,与其说他们是真的爱国,不如说他们以向他人施加暴力为乐。如果不那样做,日本人可能无法全力投入到战争中去吧!但那真是令人厌恶的时代,或许正因为深刻体验过那样的时代,自己的精神才会出毛病。正因为是彻头彻尾的弱者,才会借威吓和辱骂,来体现自己的优越和生存价值,否则很可能被自身的自卑意识击垮。那些怒斥别人,或在新闻影片中见到自己崇拜的人物会大叫“起立”并殴打所有没有站起来的人的家伙,全都是弱者,应该可怜、原谅他们。但即使到了这把年纪,德大寺仍未能完全原谅他们,回想起来,还会愤怒得全身发抖。毕竟,那是毫无理由的暴力! 读到这一段的时候,不禁让人联系到最近关于香港制暴的实事,我一开始想到的是“弱者”虽然可怜,可能是因为中国过去不够强大、是因为他们没做过强者、不知道强者的心态,所以狐假虎威。只有不够强大的记忆,生出来的就是那些狐假虎威的弱者。比较战时的日本、现在的中国,很早以前盛世的中国,我得出的结论是:我以为有强大的国家的记忆下生长起来的人难道不应该是与世无争、谦让的样子吗?这么说的话,现在的中国不强大。因为弱者+强国的幻象,自己不强大和国家强大(即使强大是虚假的样子)的矛盾,所以才狐假虎威、叫嚣、攻击别人。 另,今天我去了一个推理游戏展,主办方请了好几个国外推理小说家来玩剧本杀,讨论交流。终于见到島田荘司真人了呢!島田荘司本人派头好大哦,和我想象重的样子很不一样呢。当被问到有没有可能以后创作一部以中国为背景的推理小说的时候,島田荘司说中国实在是地域太了了,需要派御手洗洁和吉敷竹史一起来。

SEKAI NO OWARI TOUR 2019 The Colors

2019.11.16 Mercedes-Benz Arena 虽然以前有零散听过SEKAI NO OWARI的一些歌,但是没有认真关注过他们,可能是觉得他们乐队的名字太装了吧。直到今年他们同时发行了两张专辑《Eye》和《Lip》,听来听去发觉好听的歌的比例好高啊。说实话我连这个乐队是几个人长什么样一点概念也没有,就喜欢上了他们,决定看他们今年来上海的演唱会。竟然已经不是他们第一次来上海了,以前错过的可惜了。 买了票之后,在b站看了他们在日本的“The Colors”的演唱会的视频,才搞清楚乐队的成员。看到演唱会视频的最大收获是,有歌词的中文翻译,没想到好听的旋律之外他们的歌真的是很有内容的。最扎心是那首《銀河街の悪夢》,一下子就种草了,这次上海的演唱会在安可的倒数第二首也唱了,没有遗憾了。 回来说今天上海的演唱会,上座率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高,布景也没有那么豪华,但是现场的演唱水准真的惊艳到我了。主唱太帅了,温柔有力量又有点鸡贼,唱功太棒了!有一首歌是乐队的另一个吉他的成员唱了《Goodbye》,真的是没有比较没有伤害。 座位上有应援指示小卡片,其中一条是说安可的时候要合唱《Starlight Parade》中的一段,还特别把那一段的歌词和注音打了出来。还没安可,世终就唱这首歌了我还蛮惊讶的,不是说这首会留到安可的时候大合唱嘛。后来才明白,应援指示的是,等到乐队下台了大家一起合唱那一段来代替喊安可。于是整整大概十分钟,观众们全部像是坏掉的播放器一样重复清唱这一段唱了几十遍不止。可是我现在还没把歌词背出来,主要还是怪我日语太差,背发音比背有语意的日语句子真的难很多。 这场主要还是唱今年新专辑里面的歌曲,只有两首我以前没听过。新专辑里面我最喜欢的《Stargazer》不但好听现场的灯光效果也很不错,其他的很多好听的歌比如《Food》、《Mr. Heartache》、《Mitsu No Tsuki》等等都听到了。反而那首一开始让我留意到的开头借用巴赫BWV 1052的《Blue Flower》现场没有唱。 虽然名字很黑暗系的,歌曲也会涉及很多真实的负面的情绪和事件,但是却透漏着一股莫名的乐观主义。比如演唱会结束的时候,主唱假借电脑在大屏幕打出“What a beautiful world”的字样,再比如《Mr. Heartache》明明是讲的是遇到了挫折和痛苦,用的却是那么欢快的旋律。我受到触动最大的还是那一首《銀河街の悪夢》,在上海的演唱会上,这是唯一一首在屏幕上打了歌词的歌,而且还是中文。觉得自己很失败、想要鼓起勇气做出改变、从改变的第零天就失败了、与其说是感受到挫败感其实更多的是无能的宿命感、爆炸式地想要推翻一切浴火重生、以此循环。歌曲中的情绪,虽说好像是原指抑郁症,但应该很多人都有过吧,包括我在内。那么丧的歌,尽显绝望啊,唱着唱着怎么一下子就转换成了“意识到一切是自己的问题、要着手去改变和努力”了呢?之前不是已经多次试着改变,然后失败了吗?

寝台特急1/60秒障碍

寝台特急1/60秒障碍 島田荘司 云卿(译) B07H3SHKSB 这本是吉敷竹史侦探系列的第一本。讲的是女尸脸皮被剥躺尸家中浴缸,通过尸检发现被害人死亡时间判断区间正好和某列夜班火车班次吻合,且有人在火车上碰到这位被害人还拍了照片。 女主发现以前保养自己的情人是勾引并抛弃女主的母亲、而且现在正在保养女主妹妹的渣男,于是决定杀死他。她利用夜班火车做不在场证明,打算半路下车回来、杀死夜跑的渣男、再坐飞机赶上原来的夜班火车。没想到半夜没杀死渣男,反被渣男杀死。渣男把她剥皮放浴缸,让女主的妹妹替身女主完成不在场证明。其实这一切是渣男正宫的计谋,她把渣男恶行告诉女主就是想要女主替自己杀死渣男。后来渣男又夜跑的时候想要对女主妹妹下手,不小心自己跌倒扎到了刀子,被偶遇的渣男正宫遇到,渣男正宫结束了渣男的生命。 读的时候觉得废话蛮多的,没想到上面真相反白写一写能写这么多而且还没把全部狗血情节包括进来。这本似乎没什么推理的部分,更多的是对于比较奇葩狗血的情节的猜测。但是我对这个解答并不是很满意,对解答的吐槽也不得不反白了。 /花了很多笔墨讨论女主回家、被杀、回到火车的可行性(黑人问号)。/适合铁路爱好者,计算可能来回赶上原本火车的时间路线。/妹妹伪装离开的可信度有点低。/还是不是很理解为什么要把脸皮割下来。 最后讲一点作者笔下侦探的时代感,我之前读的好几本也都不是最最当代的,那个时候我只想到旧时代的科技对凶手的好处,比如没有DNA可以测、没有很多监视设备可以调取。读到这一本,突然发现了凶手在旧时代的劣势(其实也是包括无辜的人的劣势),就是警察侦探可以采取非正当手段来探案取证,比如这本里面警察还可以闯空门在人家花园里挖尸体还可以以此作为证据之一来逮捕凶手的。

异邦骑士

异邦骑士 島田荘司 王鹏帆(译) B07H3SHKSB 这本是作者島田荘司的处女作,讲的是主人公记忆一片空白后遇到女主和御手洗,发现了自己过去的身份。很难把这本小说定义成为推理吧,更像是悬疑成分很重的纯爱小说。但是从中我读到了作者初入文坛青涩却独特纯粹的追求,有一种浪漫,伤感,但却是一种新开始的感觉,不仅是作者个人的开始、也是御手洗系列的开始。 虽然不是推理但是还是有剧透的防失忆总结,外加我记录下来两个小bug。(反白) 女主受到家人指示勾引男主结果成了真爱,目的是给失忆的男主制造假回忆,引诱他去杀人获利。 Bug一:主人公看到驾照的时候怎么知道是自己的呢?因为前面已经非常重墨地说他不敢看镜子、对自己的长相不认识等等。最后对此的解答正好成为了诡计的一部分,说是坏人就是利用他不知道自己的长相,所以调包了驾照。但是就算调包驾照,怎么能保证主人公会觉得这个驾照是自己的呢? Bug二:主人公失忆是在事故之后,并不是在被抬出医院之后啊,他为什么对两者之间那个住院期间的记忆为零呢? 异邦的感觉正好适合我这个和主人公一样的失忆星人,感觉好有缘分呀,所以我觉得自己对此还蛮有发言权的。书中的主人公看到照片和文字(内容和笔迹)都会理所当然地和自己联系在一起,觉得是自己失忆前所为。我回想我自己的经历:我在看我自己小时候的照片特别是大合照的时候,根本找不到我自己是哪个;有时候会在网上看到眼熟的文字,差点就想follow这个好像和我英雄所见略同的人了,后来发现原来是我自己写的网志截取。由此,我觉得主人公先入为主下意识地觉得是自己的,应该是比我更高阶的失忆所致吧。

2019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

第一次在一届国际艺术节看了那么多演出,总的来说非常失望,越看越难看。真的不想再花更多时间把我的想法写完整,比较粗暴地列一下吧。 假扮园丁的姑娘(开门排练)2019.10.15上音歌剧院 看《卡门》的时候,觉得这个故事怎么那么通俗接地气,好像和歌剧这件东西不是很协调嘛。但是看了这部《假扮园丁的姑娘》才知道原来还有更狗血的,虽然故事的主人公还是贵族啥的,但是人物的性格脾气简直小丑的感觉,故事也是走低俗搞笑路线的。 一开头就是还蛮新颖的,一下子把故事的小高潮放在最开始的序幕 最需要改进的地方是字幕 新剧院 开门排练 Tag: 意大利斯卡拉歌剧院, Mozart, 无名先生MISTERMAN2019.10.23上海大剧院 独角戏,自己演和别人的互动(给每一个人用一个负面的形容词总结)那些脑海中的用宗教来给自己找理由的自然也是自己给自己拍的戏。 一开始我感觉他有点像心理变态,但是杀狗那段我感觉真的变态不会杀狗,后来没想到真的是变态,搞砸晚会和杀女孩。 觉得别人都是人渣看不起自己,觉得人家是人渣了为啥还要人渣的肯定,真想要肯定又没有做出什么努力。对待女孩也是同理,人家愿意搭理了就是天使,拒绝非礼要求了就成了被派来诱惑的魔鬼来杀死。 Tag: Enda Walsh, Elmano Sancho, 记忆碎片2019.10.24上戏实验剧院 字幕太小了!根本看不清,这回亮度对比度还可以但是字体太小了,差不多每次都是5-10行,真的是一目十行百字作文,剧情根本跟不上。 一个演员演所有的角色,老婆、女仆、女儿、妈妈、足疗师等等。是不是同一个人人格分裂自己在演所有呢? 有几段舞蹈,抱着椅子、门,让人想到了奥涅金,但是是躺着死人的椅子还要和死人各种互动有点奇怪。 Tag: Lia Bugnar, 锡比乌国家剧院, 罗密欧与母亲2019.11.1美琪大戏院 不是说好是喜剧的嘛,怎么变成那么煽情的戏了,还真的有观众哭。 太正能量了,感觉是穷人的追求。用Karen的话来说,穷人的梦想最可悲。 家庭式骗局难免要被我拿来和DEH比较。我觉得至少DEH是批判的,这个真的是在自我安慰自我洗脑自我肯定。 把朱丽叶和母亲等价,感觉有点不舒服。 Tag: 以色列卡梅尔剧院, 孩子梦2019.11.8上海文化广场 难看! 拙劣的改编,可以看出来列文的原剧情是很质朴悲剧的,但是改编太烂了:现场演唱卡拉OK、电视节目love boat、现场镜头拍摄但是效果断断续续还对不上焦、老人演小孩。 翻译特别差,哇呜,用词和人物角色差距很大。 上船的除了托还有几个主动被动的观众,太可怜了,看不到字幕,发生什么都不知道、一脸懵。 看了上半场就回家,虽然知道下半场只有半小时,实在受不了了看不下去了。 关于孩子,人们爱把孩子标榜成美好,其实只是来提醒我们有多肮脏污秽,结果生孩子成了美化世界的途径。因为把自己活坏了,所以要生一个还世界一份干净,结果是在制造未来的垃圾。和宠物的区别,宠物不会变成垃圾。 Tag: Hanoch Levin, 马其顿比托拉国家剧院,

斜屋犯罪

斜屋犯罪 島田荘司 王鹏帆(译) B07H3SHKSB 富豪在郊区建了一座很特别的房子,稍微有一些倾斜且房间楼梯的配置都很独特。他邀请了一帮人去共度圣诞,然后连续发生了两起暴风雪密室杀人事件。 第一起密室的解答是凶手在室内杀完人后,在室外通过类似滚铅球的东西拉动制造了密室。死者用身体试图摆出凶手名字。 第二起密室的解答是,整个房子设计好了轨道,把刀结成冰柱,刀冰柱顺着房子的轨道从通风口射向躺在床上的受害者。经过一晚的暖气,冰融化了,只有刀留在死者身上。 正如标题所暗示的,与其说诡计是按照特定的房子,其实整个房子是按照诡计的要求建造的;而且积怨那么深那么久,但是一点不着急还保持良好合作再花大工夫建造一个房子来杀人,只能说有钱人的想法真的很清奇。对这样的诡计推理我不是那么动心,一个诡计复杂到需要动用那么多的物质上的设计安排才能成立,而且复杂到一定要把这座房子的立体剖面图画出来才能讲清楚,已经算是比较可怜的推理了吧。

NT Live: Allelujah!

Allelujah! 哈利路亚! 2019.11.4 猫悦上城OmS剧场 这部是剧作家本奈特(Alan Bennett)的最新作品,讲的是发生在一所社区医院里的一群老年病人合唱团的故事。国家NHS打算关闭这所小型的社区综合医院,医院组织了各种活动想要保住这所医院,包括请来当地电视台来记录这个老年病人合唱团。电视台无意之间也揭开了隐藏在这所医院里的床位流动的秘密。 作为高龄作家,我以为这部剧是关于老年人的,因为作家总是倾向于以自己或者和自己息息相关的族群作为主角,但是这部剧又让我惊喜到了。 上半部大概介绍了一下医院和老年病人们的概况。这些老人能唱歌不会讲话,能跳舞不会走路,他们的状态是生理上几乎已经衰弱到如果放在古代本该归天了但是归功于现代医学而存活长久,但是精神上依然神采奕奕。而医院的精髓是床位,这成为了最典型也是最普遍的医患矛盾点。另一方面,医院能否存活,并不在于可以帮助多少病人战胜病魔延缓死亡,而是看它是否符合官员对医院的定位。由此体现出来了政治斗争,政府在用管理咨询的思路来看公共服务,以前管理咨询的思路是看数字、而现在是抛弃普通的医院而要专业化的医院。 上半场的结尾是护士杀病人,太精彩了,我就知道有一些更大胆黑暗的东西在等着观众。下半场围绕着这个冲突点,老年病人们退居二线,把这部戏真正的主人公凸显了出来:这所医院里的杀人护士和无身份医生。 护士杀人的合理性:作为护士,她知道的是康复和出院,当这条路走不通的时候,她在facilitate。这些并非死者的选择,护士的辩护是死者无从选择。再退一步讲,如果死者是有所选择的话,那么第二个死的老爷爷不是自己选择了喝下牛奶吗?不管是不是死者自己的选择,选择的结果说明了残酷的现状,用科技延缓死亡的寿命不值得,要么是赖在医院里给别人的求生道路制造了阻碍,要么是成为了亲人子女主观或者客观上的负担。我的意思当然不是说这样的现象用护士这样的手段来解决是合理的,我只是觉得这部戏更多的是在提醒我们去思考产生这一结果背后的原因。 全场唯一的好人,也就是印度医生却是最惨的一个,按照他自己的话说他是misplaced的人。为了得到身份留在英国,他在学习大多数英国人不在乎的知识,而这些知识里还参杂着对他的不包容和歧视。他代表的是正义关爱美好,却无从立足要被驱逐出境。 能把这么多重矛盾和尖锐的问题在这么一部看似轻松又题材独特的戏里表现出来,不亏是本奈特宝刀不老啊。另外,老年合唱团的歌曲简单却意外地好听。NHS官员和无身份医生的扮演者都是《历史系男孩》的小伙伴,仔细回想起来时隔多年《历史系男孩》的演员们现在发展的都挺不错啊。

占星术杀人魔法

占星术杀人魔法 島田荘司 王鹏帆(译) B07H3SHKSB 案件是几十年前的大家族的男主人留下一封遗书,说是依照占星术,要把家里的六个女孩取其身上各自分别的部位构建一个完美的人。然后发生了三起杀人事件,首先是这个男主人雪地密室死亡,其次是家族的一个已经嫁出去的大女儿被抢劫奸杀,最后是女孩们被按照遗书所描写得解体被取走相应的身体部位然后埋尸日本各地。作者挑战读者的启发点是粘贴的钞票。(下面真相反白) 就像通过粘贴好几张钞票的一部分可以多出来一张一样,六个女孩的尸体并不是每个人身上被拿走了一个部位,其实是由五个女孩拼凑出来的。按照遗书上指示的要取头部的女孩就是凶手。这个女孩是第一起杀人事件的密室的第一发现者,在二次进入后制造了密室的假象。她在杀害已经嫁出去的大女儿后,色诱路人警察,并威胁他让他走遍日本掩埋六具尸体。 读完以后,我才发现自己以前好像接触到过这个诡计,因为我突然有印象自己以前也在看到这个诡计的时候尝试思考过粘贴的钞票的方法。记性不好的好处是看到还是很新鲜惊喜,完全不带着泄底读这本推理小说的话还是会觉得解答蛮精彩的;坏处是我看过什么最关键的地方都没印象,我在活什么呢。

2019乌镇戏剧节

今年的乌镇戏剧节,只看了两部戏,本来想看5个小时的《卡拉马佐夫兄弟》的,但是根本抢不到。好在我觉得自己看戏心态越来越好了,不看不一定是损失,千辛万苦抢到票说不定还是个坑现场还要坐得很不舒服地熬几个小时也很痛苦。好在今年看的这两部虽然不是满分,但我都觉得蛮喜欢的。 特洛伊女人 2019.11.2 水剧场 先说情节,古希腊剧作家欧里庇得斯的《特洛伊女人》讲的是特洛伊战败,城中的贵族男人全被杀光了,贵族女人被瓜分掳走做奴隶等等。我觉得可以把剧情分为两个部分吧,一个是比较长的上半部在挑战成王败寇,后面有一个穿插在下半部的比较短的绿茶婊批斗会。 上半部主要是特洛伊女人在诉苦、控诉战争以及战败的不公。我当时的想法是,我觉得很少有比我最近读的《皮》那本书对战争更精准独特的解读了吧,虽然这本书是在特洛伊战争那么久之后。对于战争的理解,我觉得自古以来中国人都比较超脱,成王败寇/落后就要挨打的思维方式非常务实,不像西方人那样会在生存的务实之外去追问一个本质的对错。这个一追问,问题就出来了。问题一:如果把追问定义为一种进步的话,很可惜的是这种进步往往仅发生于受到压迫的败方,即这些特洛伊女人身上。战胜方,即施暴方,不会去考究自己做错的地方,但是世界是战胜方的、历史书是战胜方写的。这变成了劣币驱逐良币的一种。问题二:这个追问自古到今一直存在,为什么还没有内化成为人们对于战争之恶和平之重要的基本认识呢? 海伦的出现,我个人觉得蛮掉价的。我的意思是,在海伦这个活生生的人物出现之前,我会觉得这是一个挑起了世纪之战的美女,是一个神奇的存在。但是海伦本人出现,来为自己的行为作争辩的时候,反而让人觉得她在越争辩越是她的错。 我之前在静安戏剧谷看过铃木忠志版的演出,也读过罗念生翻译的文本。有意思的是,我脑海中的特洛伊女人很苦地哭天喊地的情节记忆来源于铃木忠志版的表演,而原著文本里我只记得海伦的出场。 回到特佐普罗斯的这个希腊阿提斯剧院的版本。有好几个精彩的地方值得一提,比如一个人的歌队(murmur,高低音、唱歌、挥舞菜刀撒花)、从笑声到哭声很厉害、还有无麦演出。今年静安戏剧谷的时候见识了特佐普罗斯的《被缚的普罗米修斯》,同样是古希腊的剧作,但是观看的感受实在是不佳,就是觉得形式大过内容而且很压抑。但是这次的《特洛伊女人》,形式上依旧是特佐普罗斯式的,包括放满被丢弃的鞋子的圆形、演员用身体表演的节奏等等,却让我觉得很好看。我仔细思考了两者的差别,我觉得应该是场地的问题,上戏那个剧院除了老旧之外,字幕根本看不清,在黑暗中给人很负面的感觉,而乌镇的水剧场的开阔、在水桥旁的露天鸟语相伴、以及从黄昏演到天黑的跨度,看来古希腊戏剧真的是适合在这种开阔的地方上演。 Tag: Euripides, 提奥多罗斯·特佐普罗斯, 阿提斯剧院,   高加索灰阑记 2019.11.2 网剧场 现场电吉他大扣分,而且贯穿整部剧起承转合,但是太响刺耳音效又很差,好几次都被它的突然出现吓到、然后不得不继续忍受接下来的几分钟。把这个唯一的缺点先讲掉,后面全都是布莱希特的好。 古希腊的歌队就是布莱希特的故事叙述者(总结者),他的作品往往有一个人跳脱出来在向观众讲故事。这部由来自布莱希特故乡的柏林布莱希剧团的《高加索灰阑记》也是这样,刺耳的电吉他还伴随着这位故事的讲述者的出场。剧中的人物都很一致,思维一致,没有成长。可能是因为底层人物就是这样的吧,只有观众可能通过思考有丝毫的变化。 剧情是布莱希特借鉴了中国元代的灰阑记的故事,讲的是一夕政变,女佣收养了被大户人家遗弃的孩子,战后孩子的亲生母亲为了遗产来和女佣争夺孩子,刚上任的大法官借用所罗门式的灰阑记让两个女人抢孩子还决定谁是真正的母亲。 这本来是一个很苦的故事,80%的时间在讲女佣如何历经千辛万苦,遭受各种不公、欺负和误解,为的只是保下这个孩子。但是最后的法庭大戏一下子把整个故事扭转了,故事的意义也瞬间升华了。 对于法庭大戏,我的想法有这么几个阶段: 我有点不理解为什么女佣不把孩子还给亲生母亲。 法官一开始的时候说了一句女佣不是母亲,因为她不想让孩子一夜致富。这个逻辑好像和灰阑记是一样的,为什么结论是相反的,取决于外界对于母亲的价值观的判断。让孩子活下来享受荣华富贵,让孩子活下来挨饿受冻,让孩子去死免受世间苦难,现在想来哪个都有可能是亲生母亲的真爱的想法。 最让人玩味的是法官,到底是好是坏。如果是一个糊涂法官判了一个“几乎公正”的裁决,说明什么?世道不是坏法官当道吗? 最后是假妈妈赢了,等于是说明母亲=真爱是有漏洞的。我最觉得最厉害的地方是经过布莱希特的微调,把所有灰阑记的结局给反转了,然后把这个反转结合整部剧的最后一句台词来看,在一个颠倒的世界里获得的正义,也是一个“几乎公正的时代”了。 Tag: Bertolt Brecht, 柏林布莱希剧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