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Daily Archives: April 5th, 2019

长夜漫漫路迢迢

长夜漫漫路迢迢 Long Day’s Journey into Night 尤金·奥尼尔 Eugene O’Neill 乔志高(译) 今年第一季度和小伙伴们一起读了美国20世纪三大剧作家的作品,先是Arthur Miller的《Death of a Salesman》,然后是Tennessee Williams的《A Streetcar Named Desire》,最后是这本Eugene O’Neill的《Long Day’s Journey into Night》。三本都是从一个20世纪当代的美国家庭的角度出发的悲剧,我对这三本的喜爱程度正好和阅读顺序一致递减。 这个故事是一个爱尔兰移民家庭的家庭成员典型的血浓于水的交织关系,同时也是爱尔兰常常无法摆脱的凄凉悲惨的命运。乐观来看,是悲剧中仍有真情;悲观来看,是真情也无法改变悲剧。 给我最大的冲击有两点。一是,这家人真的是亲生的戏精一家人。每个人讲起话来都是一长段一长段戏份十足,而且每次都有起伏反转的情绪大起大落,每次的套路都是大实话或者抱怨说一大堆(恨死了),紧接着马上挽救说各种掏心掏肺的好话(爱死了)。关键是,家里的每一个人,每一次对话,都这样。这就同时给了我第二点冲击,我感觉作者用了那么多长的戏在说明一个道理:沟通无用。大家总是会觉得矛盾不能解决往往是因为沟通不对,但是这部话剧是活生生的反证。这组家庭成员之间算是足够的交流了吧,交流的内容从罪正极到最负极,交流的方式从平缓、哭诉、包容全有,交流的姿态也是可高可低,但是却依旧没什么作用。 我们读的是很老很老的一个版本,还是繁体竖版的,但是译者是上海人吧?各种感觉是上海话的白话版。读的时候,恍神间好像在读一个上海大户人家的故事一样,我脑海里呈现的是《情深深雨蒙蒙》(一样也是有点落寞的有钱人家,家人们情绪都很充沛,各种长篇对话)。

2019原创华语音乐剧展演

今年的原创华语音乐剧展演,票价全线上涨,我差点就不想看了。基于前两年的经验,最后我还是选了几场不是大陆制作的。和以前的相比,看下来感觉还可以。这次看的,恰巧都是根据中国古代文学改编的。 赛貂蝉 2019.3.16 上海文化广场 改编的三国故事,有一点恶搞,把貂蝉设置成一个带霉运的流落乱世的主人公。情节也有用心、歌也不难听、词也很有功力、女主唱的超级好,但是总的来说感觉有点off是为啥呢?难道是因为舞美服装有点山寨? 歌曲方面我印象最深的是小时候的貂蝉唱的那首,主旋律后面的长大后的貂蝉也有在唱,可能飘柳絮的季节又快到了,这几天还经常附现在我的脑海里。 这个题材是否适合音乐剧?Hamilton可以为啥三国不可以呢?但是这部的改编主题太弱了,可以解读成是爱情或是自我的突破,但是最后貂蝉自杀的结局全部破功啊。固然可以说这个结局很中国,有一种自古以来中国文化很看重的自我牺牲的傲娇,但是不够现代不够进步啊。 这次演出是台湾最大党综艺节目的群组,好多都是认识的综艺挂的明星。女主是卓文萱,她唱的真的太好听了。我记得很早很早以前看过她上ASOS的《娱乐百分百》唱王菲的歌,我就觉得超级好听。现在几十年过去了,虽然她后来出过专辑,也是不温不火,还好音乐剧还有她的一席之地。 梁祝的继承者们 2019.3.23 上海文化广场 第一次看林奕华的作品,有点惊艳到了。故事是借梁祝的这个框架,然后放到现代,对很多原著不曾涉及到的点提出了各种实验性的思考。涉及到的点太多了,而且都是比较大胆的,需要很多思考和沉淀的,反而有一点失去了焦点。 一开始的时候,我以为梁山伯的主题是性别、祝英台的主题是自我(家庭),之后又反转相互变化。剧中的有好多个梁山伯,也有好多个祝英台,各种男女性别高矮胖瘦地方口音都有,每个人都是梁山伯,每个人也都是祝英台。这样的设计有一点令人费解,我是指当舞台上有演员在讲话的时候,我都分不清楚在讲话的是梁山伯还是祝英台,但是我又觉得很厉害,这是一种对性别、身份的固有思维的反思和冲击。 原著有一个经典桥段,是女扮男装的祝英台说自己有个双胞胎兄弟。这部剧里的情节时,现代的祝英台也没有女扮男装,梁山伯却不肯接受祝英台的追求,祝英台觉得梁山伯是给,于是祝英台说自己有个双胞胎兄弟。 看着梁山伯对祝英台的拒绝,我在想这部音乐剧的主题(之一)是想要扩展观众对性向的认知,它在做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但是再仔细想一想的话,同性恋和异性恋本身一样狭隘,他们只是需要别人对他们的狭隘的容忍。这么说来可以做到泛性恋的话才比较高级?但是异性、同性、泛性也都只是天生的啊,如果都是无法改变的天生的,哪来高级低级呢? 不喜欢的地方 有点几米的矫情感。歌蛮好听的,词有一点太文艺了。 抨击和歌颂,有时好像讽刺得过了(商科),有时分不清褒贬(阴阳词性)。 祝英台的死很蹊跷我还能原谅,老师的死就是为了再唱一次主题歌吗? 最后的美术馆哭的事情,我也觉得特别矫情,虽然后面把情感表达出来唱歌之后我原谅了10%吧。 主题很混乱,如果说第一幕是关于性别、自我;第二幕的很突兀地好像变成了圆满的爱情了;最后临谢幕的那场戏,感觉主题又变成艺术了。 还是可以感觉到总体而言主创还是很乐观的,可以把这些主题一一呈现,就好像梁祝的结局虽然是双死但是还有美好念像永存的希望。可惜现实并不如此。 聊斋 2019.3.30 上海文化广场 把《聊斋》的几个故事拼凑起来的,有狐妖婴宁、还有水莽草的。上半场还是差不多分开讲的故事,下半场连在一起以后男主的人设就崩塌了,他变成一个又喜欢婴宁又喜欢封三娘的渣男了。于是下半场的风格变成了有点搞笑的了,倒也是一种风格。最后的结局溃不成军,一会阳寿六十年,一会返老还童,一会阎罗感动流泪。 作为音乐剧,男主唱的有点难听,舞台效果也很山寨。婴宁的主题曲用了《两栖动物》的旋律,其他的歌不怎么好听。

第三个警察

第三个警察 The Third Policeman 弗兰·奥布莱恩 Flann O’Brien 刘志刚(译) B077ZCTST9 这是一本很神奇的书,脑洞大开的阅读体验,很好看。 它是一个完整的故事,但是每一章都在讲很不一样的事情,就好像是在做梦一样,每一章都会滋生出一个新的情节路线。比如一开始是在讲主人公的童年经历回顾,下面变成了如何应对赖在家里不走的帮手,再下面变成了谋财害命,再下面变成了寻找传说中的宝物,再下面变成了和警察探寻失踪的自行车,再下面变成找到神秘空间,再下面变成越狱等等。每一个新的章节的开始是因为之前故事的进展,但是每一个新章节的内容又好像可以和之前完全没有关系。不仅是故事的内容变化了,甚至好像世界都变了,世界的构成变了、文化变了、价值观也变了。 与之搭配的,贯穿始终的除了主人公本人,还有主人公一直仰慕研究的一个虚构的大师。每一章会搭配一则大师的理论,一种一本正经的胡说八道。这些理论乍看之下很荒谬,但是却源自于可有可无的一些认知的漏洞或者偏差,说实话蛮像我平时的一些理论的,所以觉得很好玩。印象比较深的有几则,而且还能让我引申一些想法。 比如讲到我们嘲笑迷信的鹦鹉,但是其实我们人类也是一样,同样是通过自己有限的观察来推出规律作结论,只不过时间还不够长来暴露我们人类的短视。但是同样的,我们人类的存在也是短暂的,那在短暂的存在时间段中,只需要短暂的视野也就可以了。这个道理同时也可以运用在各种现实的比如公司运作的视野上。五十步笑百步,我们凭什么去嘲笑鹦鹉呢? 还有讲到一个正好和在读的《我是个怪圈》同步的理论,讲镜子之间的反射、画面拍画面的效果,大师说镜子的反射是有延迟的,所以人看到的镜子里的画面永远是过去的,那么就可以设计一个实验让镜子无限相互反射,从而使得画面足够久远,最终可以从镜子里看到几十年前的自己。我的问题是,光可以无限被反射,不会损耗或者消失吗?如果不悔损耗或消失的话,那就可以把光放在一个充满镜子的小盒子里面,就像火种一样一直用了? 还有一个大师的理论说地球是香肠形状的,本来说的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并不存在,因为你往东走和往西走是一样的,是能走到同一个地方的。(我忘记之后他怎么进一步证明是香肠形状的了)。读这一段的时候,我突然发现自己地理/空间几何很差,有一件事我怎么也想不通。假设你站在地球的某一点,然后朝四面八方走,理论上都可以走回到自己的原点。那么你走的这条路,是不是一定是绕地球一周呢?我可以把行走的方向细分成36000000或者无穷细个,每天一条都是绕地球一周的,但是还是存在可以不绕地球一周但是也是从这个点出发回到这个点的路线,这是怎么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