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Monthly Archives: May 2018

2018现代戏剧谷

现代戏剧谷已经好多年,今年我是第一次真正关注它。上海市区的戏剧节,剧院也全部在静安区(和闸北区),不比乌镇戏剧节差啊。一个月之内看了八部现代戏剧谷的作品,蛮开心的。而且质量普遍还是蛮高的,我最喜欢的三部是:大胆妈妈和她的孩子们>三姐妹>灵魂的故事。   学院 Institute 2018.5.5 上海云峰剧院 翻译标题的人到底有没有看过啊,这明明是(精神病院/医疗)机构的故事啊,怎么会扯到学院去。 舞台上的这个机构的设计非常的炫酷,里面有各种各样的类似图书馆储藏的柜子,每拉开一个柜子就是一段一段病人们的回忆。有时背景画面还有重复播放的跌入深渊的镜头,有点像德剧《暗黑》里面主人公们往下走向一处未知而神秘的地窖入口,只不过这里的人是很无助的像人偶一样摔下去的。 主人公们在这里“接受治疗”,相互安慰。这一切几乎全部是用肢体和舞蹈在表达,为数不多的一些语言其中还参杂着三分之一的法语,好像是故意不想让观众们通过语言来理解这个故事似的。舞蹈动作也蛮有趣的,可以说是一大看点,但是对我来说还是有点不知所云。 剧情部分,有两位比较明显的是病人,他们一个为事业一个为爱情所困。另外还有两个,有一点分不清楚他们的角色,其中一个讲法语的从一开始就在为其他人设计疗法,但慢慢发展下去他也经常出现在拉开的柜子里,并且越来越歇斯底里。所以说到底,其实里面的所有人都是病人,或者唯一没有什么戏份看上去就是无名配角的那个其实是唯一精神正常的医生?这样的故事细思极恐,倒也不是前所未见,德万尼茨的话剧《戈多医生或者六个人寻找第十八只骆驼》以及西澤保彦的小说《神的逻辑,人的魔法》都有点这种感觉。 但是故事到底想要传达什么样的讯息呢?生活在现代世界的人们,经历着各种各样的人生,这些经历处处都潜藏着会让人失去理智失去控制的东西。会让人发病的那些人生的悲剧,比如事业、比如爱情,我觉得都还算挺容易理解,那么那个法国人的痛点是什么呢,难道是博学和智慧?   铸剑 2018.5.6 上戏实验剧院 这部话剧改编自鲁迅的同名故事新编,讲的是干将莫邪的铸剑师的儿子眉间尺为父报仇的故事。这次的特别之处是导演是来自波兰的大家。 舞台画面效果蛮好看,会有一些蛮现代的灯光的处理,还有点像科幻片,老外的大王出现的时候,我甚至有一种在看初到外星领地的场景的感觉。音效实在让我很受不了,经常会出现让人觉得很不舒服又很无聊又很很长怎么也中止不了的噪音,以一种自以为很高级很有哲理的态度播放。 最原本的故事讲的太长太慢,反而让我觉得一开始的时候recap过去发生的事情真的蛮好的因为很简洁。在那么长的讲述故事的过程中,里面填充的东西莫名其妙没有逻辑,我猜有点像《大护法》、又有点像《湮灭》,反正就是抛出很多意向但是却没有一条合理的线索。借助在背景上打文字,应该是作为每一个小章节的主旨,但是身、仇、侠、老茧、永恒重生的总结很刻意不合理没逻辑。 再有就是波兰导演crossover中国古代神话的奇怪的感觉。三颗头颅有点像古希腊悲剧的感觉,头颅(首无)的传承说不上是中国的、日本的还是西方的;中文、英语、未知外语(波兰语?)在舞台上演出的穿插,加上直接说出music和dna这样的英文单词夹杂在正常的汉语中,感觉消化不良。这么说中不中洋不洋的东西,并没有给我一种文化融合而把故事提高一个层次的进步的感觉,而是一种西方对东方文化的理解的偏失。   大胆妈妈和她的孩子们 2018.5.9 大宁剧院 先撇开情节,现场配乐、舞台的肢体表演、舞台的设计(四方加层叠+非常非常恐怖的人形背景墙)都是很有心思和现代创意的。 故事讲的是战争年代,大胆妈妈(其实直译应该是勇气妈妈吧)带着她的孩子们游走战场,趁着兵荒马乱的战事倒卖各种物资,靠着战争的契机做买卖生存下去。渐渐地,大胆妈妈沉溺在这样的买卖中,而她的孩子们相继离她而去,被战争裹挟。 我看了一大半的时候还不是很理解,不是说这是反战的主题嘛,我怎么看不出来。因为大胆妈妈给我感觉就像马尔克斯笔下的那个“残忍的祖母”邪恶祖母,最多在悲剧发生的时候惨叫一下,其他时候都是生意第一见钱眼开。如果说大胆妈妈是一场悲剧的话,那她的悲剧也和战争无关啊,最多和贪婪或经商有关。 然后我突然想到,悲剧在于人们不会没有战争的生活了。大胆妈妈不会在和平时期做生意,大儿子天生的武勇和在战争中历炼出来的残忍无理在和平年代是罪恶,等等。这么说来,其实只要大胆妈妈一直生活在战争中就可以了,但是问题在于战争的生活是不可持续发展的。大胆妈妈的二儿子和女儿的死,正是因此。所以这是一个完备的证明,为什么要反战。 故事一开始的时候说,战争的好处是秩序。这句话一听之下有点道理,我也找不到足够有力的反驳为什么秩序并不一定是那么好的东西,但是我又不甘心。看完布莱希特的这部戏,让我意识到这么一个道理:恐怖的不是危害有多大,而是人们对此的依赖和需求。有点毛骨悚然。   哈姆雷特 2018.5.13 大宁剧院 这是一个蛮特别的哈姆雷特的故事。 首先舞台的设计。是一个类似阅礼台的背后,然后有很多很多的台阶。故事发生在后面,却也是观众的正面。 然后是故事的改编。如果不看画面,光听台词的话,似乎没有什么变化。但是通过一些肢体语言、着装的不同,这简直在讲另一个故事。 最显著的地方就是Rosencrantz和Guildenstern,当哈姆雷特听到自己亡父的鬼魂的哭诉的声音的时候,在这里这些鬼哭鬼闹的效果全部是Rosencrantz和Guildenstern一手策划而成的。也就是说哈姆雷特认定的作为一切开端的基础,竟然可能并不是事实。所有的一切变成了Rosencrantz和Guildenstern的一场谋反? 第二个改编的地方是出场人物的性格,哈姆雷特好像没什么大变化(最多是假装的疯狂更真实了,或者也有可能这是很典型的俄罗斯式的疯狂),奥菲利娅一些摆拍的姿态显得她并没那么纯洁完美了,通过肢体的比比划划还暗示奥菲利娅已经怀上了哈姆雷特的孩子。 第三个改编的地方,也是最让我在意的、百思不得其解的地方,是出场人物们的穿着。一开场的时候,大家都是穿着现在的衣服,作为皇室在参加一些宴席。然后一转眼,人们纷纷换成了莎士比亚笔下的那种宫廷古装。这种古装于时装的转换显然是刻意的,但是两个的区别是想要表达什么我却想不出来。古装是忠于原版的,时装是改编的?古装是时装的人物的想象中的故事?演出结束后,有简短的Q&A环节,也没有人问这个古装/时装的问题。看来看到相关的采访的文章,貌似主创也不打算回答任何对解读的解释。 这样的改编蛮有意思的,但是我总觉得它冲淡了原有的作品的重量。我个人觉得哈姆雷特这部剧的精华在于哈姆雷特本人对于人生的解读以及面对人生的挣扎奋斗。所以说这次的改编改出了新的意义,但是还是打着哈姆雷特的幌子却失掉了哈姆雷特的高度。   灵魂的故事 2018.5.17 大宁剧院 这是由伯格曼的同名电影改编的话剧,全场只有一个演员,通过她的自述来讲述她的人生的故事。 第一次看这种one woman show,比我预想的好看太多了,没那么多的控诉和抱怨(仅仅开始的时候有一点),更多的是自我暴露和剖析。看完整部剧,觉得很可怜很同情她,又觉得很唏嘘,这是一种因为她过得太差而给观众带来的优越感呢还是因为观众感受到了她的痛苦和自己的联系而带来的安慰感呢? 我个人总结这部剧的主旨在讲“虚无=真情”,主人公历经那么多段光鲜亮丽的也好、暗戳戳的也好、奇异的、骄傲的、虐恋的种种情感纠结,最终需要的还就只是温暖。浅显地追溯原因的话,是真实的自我和别人面前戴面具的区别,为什么要戴面具呢又是很无奈的。深一点的话,讲的是逃避自由,人们需要一些陪伴(温暖)因为自己无法独自面对人生和世界。逃避自由似乎没什么不对,说到底这只是人类的一种应对模式,但我又觉得无法完全接受这样的妥协/宽待/原谅,难道不是可以自由的人才最厉害吗?什么样的人才能拥抱自由呢,只有通过基因变异的皮很厚痛点很高的人才可以(又或者自闭的人)。但是这样的人才by definition无法把这种基因传递下去,所以存活下来的都是人渣基因。 电影版本是Sophie Marceau演的,这次的话剧是立陶宛VMT国立剧院的应该是台柱演的。演员一个人太厉害了,表现得很丰富,语速的变化、一些肢体语言把一个原本貌似很催眠的独角戏演得非常生动。作为观众的我会很自然地跟随着她接受接连不断的新的剧情,但是同时因为这些剧情设计得很引人思考,我也容易从她的话语中自己引申出去想一些自己的事情。我最近在经历一些职场上的不顺利,所以心情很不好。此时的我,看美好的东西觉得自己不配于是破坏心情,看丑陋的东西觉得很恐怖现实于是破坏心情。看真实的东西发觉原来正常的人比我痛苦的多了,就会批评自己的痛苦很做作,要把皮养厚点学会拥抱自由。(这就是戏剧对我的意义?)   假面舞会 2018.5.19 大宁剧院 […]

The Curious Incident of the Dog in the Night-Time (二刷)

The Curious Incident of the Dog in the Night-Time 深夜小狗离奇事件 2018.5.13 上海文化广场 二刷在上海,觉得上海可以有这样比较新的作品引进还是很幸运很开心的。 因为之前原著也读过、现场也看过,所以我本来就觉得关于这部作品的主题对我并没有什么吸引力(关于自闭/社恐儿童和家庭关系什么的,我觉得Mark Haddon写得太纯粹到了有点自恋的程度反而让我觉得有点嫌弃,再怎么也比不过《Dear Evan Hansen》),在我看来话剧现场的好看的点就是舞台的设计。立方体的舞台和电子化的墙体,闪耀着各种背景、光点和线条,还有演员们的各种舞蹈式的肢体动作,男主想象中的太空翱翔什么的,这些都很好看。但是这次在上海文化广场的舞台太小了吧,感觉只要坐在两侧的观众根本连整个舞台都看不清啊。而且这次演出的声音也很奇怪,讲话的时候音量正常,一旦到了有音乐和音效的时候就超级响。 我有点记不清之前看过的两版现场了,但是总觉好像坐地铁的地方不一样了,最后的勾股定理的证明感觉也不一样了(也可能是因为我自己的证明方法记得更牢,感觉剧中是在用勾股定理证明勾股定理)。我翻以前第一次看National Theatre Live的时候的记录,当初我嫌弃男主颜值太高。这次看了上海的演出才发觉自己应该更宽容点,因为这次的男主太老了,没有少年的身材也就算了,低头的时候还能看到微秃的样子,让人有点出戏。 最后再说一句主题。故事的最后,男主一直在问老师,自己经历了那么多事情都一件一件地熬过来了,那自己以后是不是肯定可以做得更好之类的。然后老师一直不睬他,甚至把脸别了过去,男主再三询问,最后灯暗剧终。明显这样的安排是有意的,但是在问而不答的那个地方,有人在观众席里大声回答yes,也不知道ta是在给谁鼓劲灌鸡汤,总之反而破坏了作者的本意。

The Android’s Dream

The Android’s Dream John Scalzi 978-0765348289 我最近需要看着很轻松的不用动脑筋又有点搞笑的小说,这本书满足我的这些需求。过年的时候在三藩的科幻书店买来这本书,结账的时候收钱的阿姨还特地跟我交流她自己在读这本书时候的体验。之前我还看到她和每一个顾客都会聊几句不同的科幻小说的东西,书店的工作人员真的是在读书店里的书,这样很美好啊。 作者自己也说,其实这本书的标题的来源是PKD,但是其实套用得有一点点牵强。里面的确有羊,只不过这个羊的种类被命名为The Android’s Dream罢了。其实我想说,这本书里面有很多有创意又好玩的点子,比电子梦的名字的借用高级很多的点子,而且这些点子在我看来还都挺出人意料的。大的故事是一个跨种族跨星球的政治阴谋冒险,看到主人公怎样和敌人正面交战打斗场面、各个派系之间的政治斗争的地方我觉得蛮无聊的,但是里面却参杂着很多有趣的点子。比如依靠气味沟通的外星人、意识复制的人工智能、明知是假的却依旧信仰的宗教、混羊的基因的人类、吃人但被宗教感化的外星人、全星球联网由中央电脑控制的枪支武器、通过自动贩卖机传递情报等等。 关于故事核心矛盾的解决,我有一正一反两个意见。 有意识的人工智能(男二?)和另一个由假宗教的金主的意识构成的人工智能在云界相遇,资深的金主抛出一个解决方案和观点,说是“the only way to survive was to surrender”。这一套哲学其实和金主之前放任/资助假宗教发展的心态是一样的,制造假宗教的骗子原先只是为了骗取金主的信任并想等到年迈的金主去世后瓜分她的财产,没想到金主不但热心资助骗子、虽然已经看穿但也不拆穿骗子,结果活得比骗子还长久很多,让骗子落空。这也让我想到了我以前读过也非常喜欢的John Scalzi的一个短篇《The Tale of the Wicked》,讲的是战舰电脑主机突破人类的控制来寻求和平。用疯狂的行径面对疯狂的世界,不值,可惜这些都只是聪明的人工智能的觉悟,愚蠢的人类学不来。 结尾的确有惊喜,而且把各个元素的东西都整合在一起,但是这个惊喜的代价却是有漏洞。前面说了那么多,对于女主的身份的各种尝试分析、对于人类、电子梦的羊、人工智能、外星人等等的分类描写,还不是在揣摩一个关于identity的问题,那么重视的identity,那外星人的系统是如何那么轻易和没有丝毫疑问地接受男二的identity的呢? 大家老是喜欢把John Scalzi和DNA比,我以前一直不愿意DNA的地位被撼动,但是这本书带给我的轻松的心情让我愿意承认他们的点子一样都蛮天马行空的,区别在于DNA再多一个浓度的嘲讽,John Scalzi更贴近一点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