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Monthly Archives: October 2017

2017乌镇戏剧节

第二年来乌镇戏剧节,可以那么集中的看到那么多剧,各个剧场往来又如此方便,还买到了2017年版的木心美术馆出的扑克牌,非常满意。只是怎么感觉人比去年还多了呢,太拥挤了。今年看了4部,比去年多1部,明年再接再厉。 影子(欧律狄刻说) 2017.10.28 乌镇大剧院 古希腊神话故事里的俄耳甫斯和欧律狄刻是一对恩爱夫妻,欧律狄刻被毒蛇咬死后,俄耳甫斯去冥界救她,但是他却在带着欧律狄刻离开冥界之前忍不住回头看了一眼,于是欧律狄刻又重新陷于冥界深渊。这部戏剧是在这个故事的基础上,把情节放到了现代,再用欧律狄刻的视角重新讲了一遍故事,整个故事的意义全被颠覆了。 先说这部剧的表现形式,很赞!在整个舞台的最上方有一块大屏幕,实时播放在舞台上拍摄出来的画面,几乎可以独立成为一部影片。观众也是主要通过观看这部实时拍摄的影片来了解剧情。然后舞台上最中央是一辆汽车,作为很多情节发生的地点,周边再有一些简单的布。很神气的就是,这些看上去一尘不变的简单的布景,在镜头的拍摄之下,在大屏幕上呈现的画面就是很精致没有一丝破绽的电影画面。记得以前看纸电影的时候就已经很惊艳了,现在真人表演也可以如此天衣无缝真的很厉害。而且还有一点特别的是,当看到屏幕播放的画面的同时,可以看到镜头外的演员的种种举动,差不多还可以看见一点剧情的前瞻,蛮有意思的。 回到故事的内容,我没有理解错的话,这部剧是想说欧律狄刻自己主动地不要去爱也不要被爱,于是她通过这样的选择继续待在冥间,就可以逃脱影子人生。这样的结局,我有一些mix feeling。一方面,故事里的女主现代的职业是一名作家,她到最后留在冥间了变得很能写。我可以感受到她非常顺滑的文笔不断地在描写她的某种完美得状态,但是同时我却在想,如果连现实社会的人与人之间的羁绊都没有意义的话,写出来的东西还有什么是有意义的呢?另一方面,我又觉得这种“人生的意义在于没有人生”的领悟很高级,生存延续下来的往往反倒是很烂的东西,或者说往往只有很烂的才能生存延续下来。 我唯一感到不满的地方,是主办方不管是在剧目分类上,还是附赠的评论期刊上,都把这部作品列为女性主义。为什么一定要解读成女性主义呢?这件事情换成男的也可以啊,比如毛姆。主人公除了是女人还是很多特性的人,把它解读成为女性主义太不女性主义了。 另,我不得不承认我中间睡着了好几次,不知道是不是中了去年《赌徒》的诅咒,一来这种大段大段的德语的旁白就等于催眠了。睡了一觉,我自己还脑补了一些梦中的情节进去到戏里,这也算是交互式体验了嘛,哈哈。   圣女贞德 JOAN 2017.10.28 国乐剧院 太难看了!这部是真真正正的女性主义题材,四个演员全是女的,所扮演的贞德也是女的,想表达的内容也毫无疑问是女性主义的。 前半部分是一些很抽象的没有语言的东西,有两个屏幕ppt放着一些很惊悚的画面,现场的四位演出者做着一些重复却毫无美感的动作(比如下跪、发出一种卡在喉咙里的声音等等),先把观众恐怖死、恶心死、吓死。后半部分是女性独白,太无聊了。我理解独白的意思是说别人无权定义贞德,那她又为何可以定义呢? 前半段的抽象和后半段的独白是重复的所以是矛盾,感觉像表达的东西是一致的,却重复了。而且两种我都不喜欢,前者太实验让观众感到不舒服,后者好像诗一样的愤怒感也让人觉得反感。 我中间又睡着了,只看到一个人的独白,和朋友交流才知道原来四个人都独白了。 海选哈姆雷特 The Rehearsal, Playing the Dane 2017.10.29 网剧场 第一幕是三位演员来试镜哈姆雷特,分别表演了一段哈姆雷特的戏,然后让所有的观众去投票。第二幕,虽然是不带妆不着戏服,但是是比较正常地出演哈姆雷特的剧情。在第一幕里被最多投票选中的那个人饰演哈姆雷特(我看的那场是第三位小哥),落选的两位分别饰演Rosencrantz和Guildenstern。 我觉得可以把这部剧理解为三个层次:剧(及其改编)、海选、一开始和最后讲的背景故事科普。这么看来的话,这部剧还蛮有意思的。但是我一点也不喜欢让观众投票的桥段,也不理解投票的意义,难道第二幕不同的演员饰演情节会有所不同? 我对这部剧的最大的期待,和我其实最想把票投给的对象,是开场的时候出来过一下下的那只狗。而且期刊还剧透说,最后狗会带着哈姆雷特王子的围领出场。等到最后没有,好失望啊。 另,有中文演出的人是因为来的演员不够,在当地找的吗?     第十二夜 Twelfth Night 2017.10.29 乌镇大剧院 序厅 两天来看的最后一部戏,据说也正好是今年的乌镇戏剧节结束的最后一部戏。用的还是莎士比亚的本子,比较特别的地方是全男性出演。这部戏的情节是各种巧合和小心思小阴谋的混搭,是一部很轻松的喜剧,只能说莎士比亚太厉害了! 中文版的演出也还可以,我个人不是很喜欢过于本土化的地方。所谓的过于本土化,就是把一些当代的中国的笑点放在改编剧本里,还有用方言搞笑,这些笑点的表现我觉得都太low了。但是整场演出的氛围很好,现场的观众相当地给面子,愿意贡献笑声甚至和台上的演员互动。

森林诱惑

Into the Woods 2017.10.21 ET聚场 第一幕讲的是几个童话故事的交织,然后是完美的大圆满结局;第二幕讲的是后续打破了第一幕的圆满结局,更为黑暗真实的故事的后续。喜欢第一幕的观众,在第二幕就会被打脸。不喜欢第一幕的观众才可能喜欢第二幕。而我作为零剧透基础看的这部音乐剧,所以我对于第一幕和第二幕的反应算是真实。在第一幕结束的时候我甚至以为全剧都结束了,并且已经决定马上回家给差评的,虽然是大圆满但是是有明显的破绽和缺陷的。第二幕必须要通过毁掉第一幕才能有第二幕的反转和点睛之处。第二幕的反转可以理解,但是最后彻底洗白又把孩子作为希望,那为什么还是把巨人给杀了? 另一个难以磨灭的缺点是,歌真的难听。只是把一般的讲话变成没什么旋律意义的歌曲,这样的做法我还是不怎么可以接受。更不要提中文改编了,太烂了。歌词台词什么的先不说,表演太不到位了。第一幕的特色并不在于传达大圆满的故事线索,而是在于用最荒诞最夸张的手法来表现人物和故事情节的可笑,但是中文演出却把明明应该是在讽刺调侃的部分被认真当作鸡汤道理来表现。

小異邦人

小異邦人 小さな異邦人 連城三紀彦 王華懋(译) 9789865651527 阅读連城三紀彦的推理作品是一种很奇妙的体验。明明是推理小说,但是却好像没什么推理的痕迹,就算找到了推理的痕迹,这也貌似并不能算是一篇那么认真的推理小说。特别是看开头的时候,一度让人摸不着头脑自己到底在读的是什么类型的小说。把言情小说不露痕迹地写成推理小说应该就是这个样子吧,甚至有的时候我感觉自己是在读意识流小说。这种写法的好处是,完全没有普通推理小说的中二感,普通推理小说为了突出主人公推理能力的强大,往往要么贬低主人公周边的人的智商、要么把主人公弄得很有神秘感明明已经知道了答案却憋着不说要成为最耀眼的破案者,因为读連城三紀彦的推理小说的时候没感觉在读推理,所以他笔下的人物设定也都是最最正常最最普通的人,在他们身上发生的事情,与其说是在为推理的情节服务,其实更多的是这些人自己身上所经历的事情所产生的种种情感,总之是很有人情味的。有人情味的推理小说,就算推理的结局不那么明确清晰,也好像合理了,因为人的感情所参杂的故事并不一定是那么有逻辑的。 按照常规,还是大概记录一下情节、迷底(反白)和我的感想。 戒指 指飾り 男主好像在街头看到了前妻,热心的女同事帮忙打探,果然是她。女同事帮忙约前妻出来见男主,男主赶到时,前妻已经离开,只留下她的婚戒。原来这一切都是女同事在骗男主,戒指是女同事在男主家发现并拿来的。 这第一篇就让我开眼界了,第一次看到这样几乎没有任何悬念和惊喜地推理小说,但是却蕴含着某一种魅力。 无人车站 無人駅 小镇出现奇怪的女人,彷徨着好像在等一个人。第一人称主人公我是一个警察,经过多方线索判断,这个女人在等一个杀人犯,而杀人犯犯下的罪行将在今晚到达追溯期。于是我便衣普通人接近这个女人,却也一直没有发现他所等待的那个犯人。最后,这个女人说她其实一直在等的就是“我”。 这个故事结局得仓促,我都觉得好像自己漏看了什么内容没有看懂,如果我理解正确的话,那么第一人称主人公我就是当年的凶手,那我为什么之前还在不断地追寻事件的真相呢?而且让我特别在意的一点是,在阅读这篇的过程中,我可以很明显地感觉到作者在叙述的时候在不断地切换第一人称/第三人称、上帝视角和主人公视角,这为这个故事本身又增加了一份神秘感,好像一个周庄梦蝶的梦。 兰花枯萎之前 蘭が枯れるまで 女主在花艺教室偶遇了老同学,不久便成为闺蜜,并与她达成了交换杀死对方丈夫的协议。当女主前往约定的地点打算杀死闺蜜的丈夫的时候,却发现里面是女主自己丈夫的尸体。女主被认为是凶手被带到警局调查,女主和盘托出一切。警察却指出,女主所谓的闺蜜从一开始便并不是她的老同学,女主所谓的丈夫其实是闺蜜的丈夫,女主杀人是因为她自己才是小三。 实在是太精彩了,这篇的反转太厉害了,而且反转到了到底真相是什么我们既不能完全相信女主,也不能完全相信反驳女主的警察,也不能完全相信闺蜜的视角,但是真相究竟是什么也并不那么重要了。有意思的并不是女主或者警察或者闺蜜在杀人计划上面有多么的聪明,而是一个人对世界的认知可以和另一个人有如此大的偏差的可能性。我现在想想,这本书里我最喜欢的就是这篇。 冬玫瑰 冬薔薇 女主我作了一个很真实的梦,我杀死了我的情人,我的身上沾满了鲜血。这个梦好真实,而且我作了好几次。醒来再仔细一看,发觉这好像并不是梦,我身处我梦中的场景而且身上真的站满了鲜血。店员过来确认我的情况,原来我真的和情人产生了肢体上的冲突,但是我跟情人扭打在一起时并没有把刀戳进他的身体,他匆忙离去了。作罢我只能独自回家,原来是打算抛弃家庭和情人远走高飞的,好不容易下定的决心,回到家才想起来原来为了下定决心我已经把丈夫和孩子给杀了,所以我才会身上沾满了鲜血。我需要再睡一会。 又是很神奇的一篇,不断地跳转往返于梦境,梦境和现实的交错。不知道是不是我也受到了这篇文章的影响,我在读这篇的时候,中途也睡了几觉,所以感觉读得特别迷幻,小说内容也更显真实。 风的失算 風の誤算 女主经常听到同事男主的种种谣言,一直不理解这些谣言是怎么流传开来的。然后女主发现原来自己就是散播谣言的源头,然后男主过来向女主坦白男主自己是散播谣言的源头,为的是报复另一个同期的同事。 读到这里,我开始慢慢懂得作者的套路,也开始会跟着他设计的思路来猜测事件的真相。所谓的推理的事件,未必是杀人放火这种惊天动地的大罪行,可能就是身边的一件奇怪的小事。然后我也猜到了散播谣言的可能就是男主、我也猜到了散播谣言的可能就是女主,但是我并没有猜到可能两者都中的可能,两者都中也是两者都不中,没人猜得到吧。 白雨 白雨 女儿在学校里被霸凌,慢慢撩起了母亲儿时的一段关于父亲身亡的尘封而模糊的记忆。女儿的霸陵事件愈演愈烈,好像是老师指示的,又好像是母亲指使的。母亲终于鼓起勇气回忆起儿时她父亲过世的那个晚上,在她的记忆中她母亲穿着花哨的和服要去外面找情人而被她父亲怒而逼着一起殉情,但是真相原来是她母亲因为她父亲在外面有同性恋人并被她父亲穿和服这件事情触发进而杀死了她父亲。而女儿的霸陵事件,其实是女儿一手主导的,想要借此唤醒母亲的回忆。 这篇里我猜测真相的过程,感觉有一点像前一篇《风的失算》,谁在主导这个故事谁在寻找这个答案,谁可能就是始作俑者,这种推理是错的。最后的真相有一点狗血,但是我一点也没有猜到。而且作者写得太奇妙了,我不断地来回犹豫摆动,这到底是在说女儿的故事还是在说母亲的故事,这两个故事好像一样的重要,那到底会是怎样联系在一起太巧妙了。一个诡计套着一个诡计,一个真相套着另一个真相。女儿的故事到底是不是真的,如果不是真的的话,是不是母亲那么真切觉悟般的发现也有可能不是真的? 直到天涯海角 さい涯てまで 男主是火车站的售票员,和女同事搞婚外情,每次都到外地偷情,并且一次换一个地方。每次回来,总有一个陌生女子来购买正好和他们的偷情地点一模一样目的地的车票,并出示他们偷情所住的同一个酒店的单子,并以此来威胁男主要免单。原来,这个女同事在之前工作的地方和另一个男同事偷情,而这个女子就是那个男同事的妻子。这个女同事这次偷情所选择的酒店和上一次的一模一样,女子想通过这一点来提醒男主并吓跑女同事。 小异邦人 小さな異邦人 我是穷苦家里的一个孩子,家里还有很多孩子,大家日子过得都很艰苦。有一天,匿名电话打来却说要高额赎金,因为他绑架了我们家的一个孩子,但是孩子们大家明明都在啊。与此同时,我因为身体不适去看医生,被医生告知我可能得了脑癌。烦恼的我只能把这些事情和我最喜爱的老师倾诉。原来绑架者就是医生,被绑架的孩子是我和我最喜爱的老师激情后肚子里的孩子,医生通过我作为传声筒把我肚子里的孩子作为筹码来威胁勒索老师。 事情的真相一直在那里,也一直被故事的叙述者知道着,但是最后却藉由叙述者道出。这算是叙述性诡计吗?只不过叙述者就是参与其中的主人公第一人称我自己。同名小说,我本来以为既然都作为整本书的标题了,那肯定是最厉害的,其实也和其他的差不多厉害罢了。但是非常精准的,关于穷苦多子人家的描写倒是很到位,一直让我想到日剧《11人もいる!》的画面。

世界文学 2013-02

世界文学2013年第2期 俄罗斯新生代作家作品选 9770583020139 在南京逛先锋书店的时候偶然看到了这本过期的《世界文学》主题是俄罗斯新生代作家,想着读了普希金、陀思妥耶夫斯基,也可以读读现代的俄罗斯作家看看他们是什么样的。这里所谓的俄罗斯新生代作家,其实是指上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出生的作家,他们的笔风和笔下故事的内容当然已经不是皇室或者农奴时代的了,但却也不是最最现代的e时代的城市生活。简单记录一下我的读后感。 乌拉(中篇选译) 谢・沙尔古诺夫 侯玮红(译) 虽然是短短的选译,其中也分割成为了好几篇。如果不是特别留心,我都没看明白原来这几篇也是可以联系在一起的。因为这每一篇的侧重,主人公都不相同,就好像是一份资料夹里面有各种照片、文档、剪报来拼凑出来一个故事。但是这个故事到底是不是完整,这个故事到底在讲什么,我也没看出来。 生命树 玛・斯涅日卡 文导微(译) 这个故事也分为好几段,每一段都从自己的梦境开始讲起,慢慢过渡到现实生活(在工厂里做工、以及家庭邻居家长里短的生活)。照道理我本来不怎么喜欢这种虚虚实实的把自己个人的似梦非梦没有逻辑的内容加入故事其中的,但是这篇却给我一种很受用的感觉,可能是因为这篇给我一种很“丧”的行尸走肉般却如此真实的感觉,感觉这个主人公有点像是机器人一样地接受生活面对生活,唯一可能能证明ta不是机器人的就是每一篇开始ta的梦境吧。 天堂钟声 阿・扎哈罗夫 侯玮红(译) 没想到这次作品选里面,我最喜欢的竟然就是这篇农村孤老题材的小说,可能是因为这是我最能看得懂的一篇故事内容吧。 回到伊萨卡 伊・鲍加特廖娃 侯玮红(译) 讲的是孤岛爸爸带娃的故事,貌似是时局动荡物资匮乏欠发达的一个时代,如果能对背景时代有更多了解应该会更理解一些吧。 青年人的科学 丹・利帕托夫 侯丹(译) 各种名字和名字所潜藏的意义完全把我读晕了,没看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