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Monthly Archives: May 2017

Years & Years 2017 Shanghai

2017.5.19 万代南梦宫 还是在浅水湾中心,现在改名叫万代南梦宫了,全部站票的氛围真的很好。这次索性二楼没有开放给大众,但是主唱Olly已经被上海现场有那么多的歌迷吓到了。 以前我从一首歌开始(哪一首已经不记得了)去听他们的专辑觉得整张专辑都很好听,可是却连MV都没有看过,连这个组合具体长什么样子的印象都很模糊,所以这次现场算是第一次。他们的歌本来就是流行加电子很high的类型,所以在这样的场子里感觉超棒的。我原来有一点担心像这样的舞曲在现场唱会不会反而不好听,但是不得不说现场的氛围真的加分太多了,观众多歌曲的熟悉程度和伴唱的程度都太强了。回来以后回看现场的几首歌的录像,不知道是不是录音效果的问题,感觉Olly唱得有点干、有的地方唱得有点单薄,但是这些问题在现场根本没有丝毫察觉到。一共只唱了一个小时多一点点,只唱了一首慢歌《Eyes Shut》,其他都是全程high歌;我本来挺期待的最近蛮喜欢的那首《Meteorite》没有唱。 Olly的行头的简单程度把我惊到了,一个老头衫背心全程从头到尾。唯一的搭配可能就是从观众席哪里拿来的彩虹旗了吧。更让我吃惊的是他的舞技,各种自我旋转、扭腰等等,却也不是骚的很恶心的,更像是很少年中二自我陶醉唱跳的舞蹈。 除了歌曲本身,我最喜欢的是舞台背景设计的科技感。很简单的一些荧光霓虹,最中间是一个埃舍尔式的Y字,然后两边分别衍生出去。在歌曲演绎的时候搭配各种色彩和闪光的方式,太好看了。其实原本我喜欢年年的一大原因是他们的封面太赞,因为他们的封面也是埃舍尔式的,非常有看头。我觉得电子乐以各种方式重复某一些桥段的技巧可能比不上卡农那么高级但是和卡农是一脉相承的,所以B=E和埃舍尔也是相通的,所以电子乐的专辑封面用这样的图片表现太合理了。简单搜几张放上来大家自己体会。 这样的演唱会看完唯一的感受就是太开心了,晚上天气也很凉爽,一路骑自行车带风回家,突然觉得人生可以很美好,因为这样的一个晚上就很美好。与此同时,我也在不断压制想要自己给自己泼冷水的想法(人很容易被这种放纵的又是稍纵即逝的快感给影响到,所以只是一种delusion),不是说泼冷水的论据多有说服力,而是仅仅是要泼冷水这样的想法本身就是buzz killer。于是还是给自己催眠要沉溺在这种美好的delusion中再多一会。

Rendezvous with Rama

Rendezvous with Rama Arthur C. Clarke Peter Ganim (Narrator) 9781491576748 听的有声书,战线拉得也很长,读了却没什么感觉。之后跑去看了看wikipedia的plot summary来确保我没有漏掉什么重要的精彩情节才错过了对它的正确认识,但是也没有啊。然后我再去看看豆瓣上几乎都是五颗星的评论,讲的也都是我无法理解的很概念的东西。欣赏不来硬科幻对于我来说真是太遗憾了。

行過地獄之路

行過地獄之路 The Narrow Road to the Deep North 理查·費納根 Richard Flanagan 何穎怡(译) 9789571368801 2014年布克奖的得主,光看封面和标题,我一度以为是那种风花雪月的个人自省成功的小说。在没有任何剧透的前提下我开始读这本小说,读了没多少就发觉上当入坑了。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个澳洲医生,前后时间跨越差不多就是这位医生的一生,主要的重点情节是一群被日本控制的战俘被迫修铁路。 整本书一共分成五部分,光从这五部分的分解方法就可以看出来这位作者蛮厉害的,他可以很清晰地把故事分为不同的时间段落,与此同时把战俘生涯的事情很完美地以各种角度渗透到不同的时间点的故事中。 我个人最喜欢第一部,他讲的内容表面上离战俘生涯最远,主人公荣耀光环下的糜烂生活虽然有战俘生涯的影子却更多地和他自己个人的性格爱好哲学观挂钩。但是通过时间上的叠加,“前世今生”的各种交叉与苦难的源泉,把这第一部写成了最宏观最有高度最精炼的部分。一方面可以说它是全书的精华,另一方面它又预示着接下来的大部头的与众不同之处让人很期待。 第二部、第三部、第四部接下来的情节,让作为读者的我的情绪急转直下,因为一部比一部难看。说第二部难看,是因为它的情节太言情了,几乎有点像武松爱上潘金莲的影子,讲的是青年时代的主人公在投奔远房但人很好的亲戚却爱上了亲戚的年轻妻子的不伦之恋。 第三部就直接讲重点,讲主人公们和一群被奴役的战俘们在修铁路时候的事情,这一段的苦要是不能得奖就太浪费了,因为真的是把简直不能直视的那段历史情节很直白地摆在了读者的面前。每一个人物都是有血有肉有性格有故事的,然后每个人一个一个地倒下,让我想到了《鸟鸣》,让每一个读者刚刚认识并才逐渐开始习惯喜欢起来的人物接连死掉。死掉本身就很惨,这些无辜的人也很惨,这些人在真正死掉之前所经历的东西,真的有点读不下去了。 第四部讲的是战后那些在战俘阶段幸存下来的人的事情,包括那些战俘、日本军人和日本雇佣的无名小卒,很典型的可以用时间来洗白所有人的触点,那当初究竟是发生了什么事情是谁的错呢?我很反感追念上山下乡的那种做法,虽然我十分理解为什么人们会那么做。 去回顾不好的东西令人气愤但是回忆不都是在那些不能改变的环境下的无奈之举吗?我的意思是,暂且不去评判这种怀旧的正确与否,人们本身就是无法跳脱出自身作为人类的局限啊,就算知道佛道人就修不来啊。 最后一部则是在做收尾的工作,把还没交待完的但是需要交待的人事物一一讲完,给人一种很完整的感觉,不会说是故弄玄虚吊人胃口。那最后的最后,突然给我一种领悟,好像作者是在说“说到底是战争毁掉了一个人”,还是“有比战争更大的个人悲剧,战争是催化剂而已”?在给战争的罪魁祸首洗白之后,进一步为战争本身洗白,真的是只有所谓行过地狱之路的人才有资格才有能力做的事情吧。

软件体的生命周期

软件体的生命周期 The Lifecycle of Software Objects 姜峯楠 Ted Chiang 张博然(译) 9787544752466 前不久热映的电影《Arrival》改编自Ted Chiang的小说《Story of Your Life》,电影已经超级好看了,但是很少数的那些电影的不足之处正好全部都是电影修改了小说的地方(比如中国将军那段),所以更突出原著的厉害。Ted Chiang的作品本来就不多,大多都是短篇小说,市面上一共也就两本短篇小说集。除了 《Story of Your Life》, 就是这本《软件体的生命周期》一共只收了6篇,第一篇同名小说算是中篇,其他的都比较短。这本也超级厉害的!这一本我心目中的前三名:前路迢迢>赏心悦目>软件体的生命周期。读到第二篇的时候,我已经下定决心打五颗星了,第三篇简直是成功用最短时间把我变成脑残粉。 软件体的生命周期 The Lifecycle of Software Objects 我理解作者在做的事情,看似是在想象一个科技产品的兴衰,其实是在利用一个好像人畜无害的东西在挑战各种边界来探索人性打破善恶的固有思维。数码体这个形象的发展,有一点让我想到John Scalzi的《毛毛星球》中的毛毛争取智慧生物身份的过程。但是作者更绝的地方在于,毕竟数码体是人工智能的产物,它源自于人类自身,所以不存在一个现有的和人类体系完全脱节而无法去评判的系统。在这样的基础上,再从数码体的角度去重新审视关于身份、关于友谊、关于爱好、关于性等等的定义。 翻译有点奇怪,小说的标题以及书的标题全用的是“软件体”这个词,而小说里面通篇都没有出现“软件体”这三个字,全部是“数码体”。弄得我很恍惚,一直以为数码体和软件体是两种不同的东西,一开始只看到数码体,软件体会在后面压轴出现。后来我才发觉并不是,软件体和数码体都是“software objects”的翻译。这种最最基础的翻译问题的出现,我觉得很严重。 赏心悦目:审美干扰镜提案风波纪实 Liking What You See: A Documentary 这篇也收录在Ted Chiang的第一本短篇小说集里。好几年前读的,现在还是记忆深刻,回看当时的笔记说是想要好好重复读来理清思路。于是今天好好整理了一下这一个故事的脉络和来自各方面的不同的声音,太厉害了!这篇的特色在于它的体裁用的是伪纪实的样子,用类似于庭审纪实的格式记录了所有人用第一人称对这件事情的态度和看法。说的是有这么一种审美干扰镜,它可以让使用者不去有意识或无意识地辨别相貌美丑,某大学学生会提案校内所有学生在校期间全部配戴审美干扰镜。主要的人物有18岁的少女,学生会主席,专家,公关公司。 I 少女:从小配戴审美干扰镜,小时候就读的学校就是全校强制统一配戴的。当初的学校只在同一这样的教学理念的父母社区之间运作。少女的母亲是想让孩子远离“可以纯粹靠相貌生活一辈子而无需发展自己能力”的想法;父亲觉得孩子成熟后有权选择关闭审美干扰镜。而少女也打算进入大学后,在自己的18岁生日关闭审美干扰镜。 学生会:呼吁规定全员配戴的提案,主要是为了应对相貌歧视。欢迎大家来试用,来消除大家的担心会使人失去性欲或者无法识别面孔。 专家:审美干扰镜干扰的是联想型审美,而非领悟型审美。配戴审美干扰镜的人能看清辨认,但无审美反应。审美干扰镜本身并不消除相貌歧视,而仅消除先入为主的相貌歧视。另外还有一款产品,相貌识别干扰仪,让人无法识别某个人的面孔,但仍说的出那张脸是否漂亮。 学生A:(反对)以貌取人是错的,但不能以审美干扰镜使人失去审美来解决这一问题,要从根本上用教育来解决。 学生B:(赞同)教育已经ringworm知道不要以貌取人的道理,但是这种歧视是一种本能。是美丽的外表蒙住了我们的双眼,相反是审美干扰镜使我们睁开双眼。 II PR公司:出钱雇佣长得好看的同学游说大家拒绝投票赞成提案。 学生会:这些同学应该坦白他们和PR公司的雇佣关系。现在的焦点变成了大家是出于真心还是金钱利益关系才表达某种观点。邀请全国审美干扰镜协会来演讲,但又怕侧重不一样,协会的侧重是外表美的新闻传播问题,而学生会的侧重是社会平等问题。 全国审美干扰镜协会: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被广告商洗脑。美成为了一种戒不掉的毒品。审美干扰镜帮助“戒毒”,使年轻人不再任人摆布。 少女:把审美干扰镜比做毒品有点走极端了。审美干扰镜使人失去了为美沉醉的体验的机会。在看广告的时候,我会被美吸引,却未必因此买广告中的商品。 学生C:(反对)长的不好看的人想用审美干扰镜,可以让自己感觉好些。但是惩罚那些拥有他们没有的东西的人,不公平。 学生D:(赞同)不想处于竞争关系,如果人人都戴的话,就可以了。 II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