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Monthly Archives: September 2014

幻之光

幻之光 幻の光 宮本輝 林青华(译) 9787532150151 新的一辑短经典是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延续了之前装帧素雅、内容质量上佳的水平。第一本是宮本輝的《幻之光》,薄薄的小册子一共才四篇短篇小说,但是读下来却感觉心头沉重不少。这是一本很快就能读完的短篇小说集,却是需要花很大精力去感受的。 第一篇同名小说差不多就要占据了整本快一半的篇幅,是叙述最为完整和细致的一篇。大概故事是一位改嫁的女子回忆自己莫名自杀的前夫。光是看完这一篇,我就发觉自己没有勇气立即去把接下来的几篇读完。因为通篇充满了第一人称主人公的很浓重的思绪,包括她小时候很穷惨的遭遇,然后好不容易找到一个青梅竹马的好老公生活虽然依旧穷困但至少还觉甜蜜,接下来却丈夫没有任何征兆地在铁轨上向着“幻之光”自杀了,再后来改嫁到远方生活越来越好却停止不了对前夫自杀的困惑和追问。 事隔一个多礼拜之后,再把剩下的三篇读完。第二篇《夜樱》也有类似的主题,中年丧子的离异大妈,面对突然来访的前夫思绪万千,然后突然接待了一对新婚夫妇观赏夜樱,又点燃了她的生活。看上去似乎和第一篇有着惊人的相似的主题,那就是中年妇女对自己少年时代的爱人的思念和追寻。因为之前我没查阅过任何作者的资料,我都以为作者就是可以舍身处理代为思考的中年妇女了。没想到后面的两篇又一次给我不同的惊喜,虽然同样的还是死亡的主题,但是主人公变成了男性,所追忆的逝去的故人也都是儿时的玩伴(而非爱人)了。 原来作者的主题并不是逝去的爱情,而是对以往人生中的逝去的过客的一种寻味。在人生的成长过程中,有的事情有的人在当时是起着主导作用的,但是在当下却往往被埋藏在了记忆深处,当偶尔的有那么一个消息让人想起来,于是关于那个时间段的所有事情的记忆便扑面而来。我以前老是怀疑人与人交往的意义,但是现在想起来只有有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才会有那段回忆,才会有现在看来的以往的回忆对一个人能产生的影响。 然后我去看了是枝裕和拍摄的电影,由江角マキコ出演女主角,这部电影获得了当年的威尼斯电影节最佳导演奖。电影的节奏也忒慢了吧!从看到第一个镜头,关于老奶奶要独自回家的场景,心就碎了。之后的那些苦难似乎也没那么难熬,总的来说女主人公的人生还是在朝上走的感觉。女主人公和前夫之前的交互,怎么看怎么是女主人公缺心眼的感觉,这和我在读小说时候的感觉是很不一样的。还值得一提的是其中的衣着设计很明显,大多数时候是全黑的,偶尔明媚的时候是彩色的。不是说拍的不好,只是看这样的电影,我情愿去看宮本輝的小说原本。

科幻世界译文版 2014-05 & 2014-07

Robert A. Heinlein 罗伯特•海因莱因 The Cat Who Walks Through Walls 穿墙猫 一对新婚夫妻,被卷入一场突如其来的谋杀案,紧接着来的是各种奇奇怪怪的追杀和场景变换。一开始读的时候,我几乎无法进入状态,刚看到那场谋杀案的时候我还以为是一个中规中矩的探案故事,到后来慢慢变成了一场天马行空的冒险故事。直到女主人公开始一点点地揭露出自己真实的身份和目的,我才突然体会到这果真是海因莱因的作品,因为这本书的背景设定几乎和我之前读过的那篇我很喜欢的短篇《“All You Zombies–”》,说到底是一个关于时空旅行招募工作的故事。只不过在这篇里没有循环的概念,而是把这个招募工作的战线拉得相当之长,变成了主人公经历各个不同的时空来慢慢决定要不要加入妻子的阵营。 这部长篇分为上下集刊载在译文版科幻世界杂志的2014年5月和7月刊上。我只记得在好几次出差途中花了好长时间才最终读完的,现在读完已经差不多一个月却几乎不记得其中任何细节的情节了。但是我记忆比较深刻的是在下半本里面给我的一种不是很喜欢的感觉,就是在虽然男主人公从开头就是很油头滑脑的满嘴涂蜜的样子,但好像至少他还是一心一意对老婆的,在后半段的时候男主人公突然变得好像韦小宝附身把之前出现的所有有姿色的女人,不管种族年龄以及她们之间的亲属关系,全部纳入自己的怀中。不知道是不是这段是作者自己代入男权主义的想法,反正看着挺倒胃口的。 Greg Egan 格雷格•伊根 The Safe-Deposit Box 保险箱 有个人,每天都在不同的宿主的身体里醒来。这篇的设定好像Robert Silverberg的《Passengers》,但是又换了一个讲故事的角度,一个是被占用身体的主人,另一个是去占用别人身体的游客。 Paolo Bacigalupi 保罗•巴奇加卢皮 The Fluted Girl 长笛女孩 这是一篇恐怖小说,更确切地说,是一部让人看得很不舒服的小说。一对姐妹被改造成长笛,然后进行色情表演。我不想再看这种有如此大的disturbing感觉的小说。 Derek Künsken 德里克•昆什肯 Schools of Clay 洄游 蜜蜂社会的革命。蜜蜂阶级的分类似乎是与生俱来的,要突破这种阶级的斗争,看上去本身就是一种反自然的东西,有点牵强。后来我又想到小时候读过的“蚂蚁革命”系列,我一开始也是把蚂蚁的革命看得毫无意义和希望的,但是最终却一步步地被蚂蚁的世界所吸引。其实与其把蜜蜂/蚂蚁当作是个体来看待,它们却更接近于整个族群的存在,每一个生命各司其职,每一个细胞都有自己的作用。从这个角度来看的话,一个人身上的鼻子和嘴巴要争宠,感觉就很可笑了。但是人类社会,虽然也是由每一个人组成的一个大的组织,此时再说为了集体的整体利益而不顾个人的感受,却又走过头了。 Michael Swanwick 迈克尔•斯万维克 漫漫长旅 男主人公解剖某外星生物,(不知是故意地还是潜意识被控制地)吃下外星生物的一部分,然后意识部分被外星生物控制。接下来他/它所吞食掉的东西的意识和记忆也被他/它占为所有。 Paolo Bacigalupi 保罗•巴奇加卢皮 Pocketful of Dharma 口袋里的大师 Bacigalupi很喜欢把故事构架在亚洲,这次的这篇短篇故事的背景在成都。一个生活在最底层的小混混阴差阳错地得到一个立方体,里面储存着某宗教领袖的意识。各个派别都想从他手中的得到这个立方体。外国人写中国背景的故事,可能这个很受西方读者的胃口,但是在中国人读来总感觉很不协调。好像外国中眼中的中国人都过于stereotype了,失掉了有血有肉的感觉。 Orson Scott […]

Doctor Who S08E05 “Time Heist” 小赞

这集真好看!这集我不想再吐槽什么,专门说说我喜欢的几点: 简短紧凑正好可以在一集里讲完一个完整不带坑的故事,现在已经不多见了。可能是因为讲盗银行的事情,所以有一种很强烈的《Hustle》的即视感。而画面的设计以及几位联合出场的样子,包括背景音乐,也真的很有《Hustle》的味道,还带一点《Ocean’s Eleven》的味道。很酷! 几位成员各自绝活的设定很好,一个是电脑升级人,一个是基因变异copy人,很炫酷又有人情味。到后面分别为两位找到解药,几乎像是《绿野仙踪》里面狮子和铁皮人为了得到解药而去冒险的感觉,很不错。 我最喜欢抹去记忆的设定。首先是当自己不知道为什么真正要去抢银行的时候,就不会有罪恶感被监测到。其次重任通过逻辑判断倒推为什么自己要同意抹掉自己的记忆、再推为什么自己要执行这项任务、再推这项任务的真相是什么。 后来在豆瓣上看到截图,说电脑升级人回放银河罪犯大集合的时候,还有Torchwood里的Captain John Hart。突然让人好怀念Torchwood啊。

萬遊記

萬遊記 萬城目學 王蘊潔(译) 9789869038553 之前读萬城目學的另一本杂文集,整体感觉一般,却对他写的几篇游记印象非常深刻。于是特地托朋友买到了还没引进简体字版的这本《萬遊記》,要是整本都是游记的话,那肯定更有趣吧,在阅读之前我是这样期待的。然后读了之后,我不得不说我有点失望。这本杂文集里面,其中参杂着三分之一的是他对渡邊篤史粉丝似的热忱喜爱,还有三分之一是他被某期刊约稿的观看体育赛事加泡温泉的旅游软文,只有那么剩下的三分之一是我觉得喜欢的真正的游记内容。 关于萬城目學的文笔,我也开始有点怀疑起来。一方面,我觉得像他这样的很多自言自语很多废话铺垫的笔法,连我都可以做到,都有点感觉是在凑字数增稿费了。但是另一方面,很难否认这可以算是萬城目學的特色,就是想用最轻松最平易近人的口吻来给读者讲能让读者可以没有任何困难来理解的故事,而且也不能否认,萬城目學的幽默有时也会在这些话痨中显露。 这本书里,有那么几篇我还是很喜欢的,比如讲作者为了写《丰臣公主》而去参观议会并感叹“议员也是人啊”的《万城目学的国会探访》、《万太郎的北京奥运观战记》和《皱起眉头•北韩》。我觉得特别感叹的是读这篇《万太郎的北京奥运观战记》,讲的是作者2008年去北京看奥运会的感受。一开始的几段,让人感觉到中国人办奥运的“动机不纯”,因为他身边的中国观众不是为了体育精神而在到场或者喝彩。北京奥运中的中国人的感觉与其说是立场过于民族化,倒不如说是一种无知的无主见无真正自主认识的结果。但是最后,文章话锋一转,即便如此,参加奥运会的选手们还是在体现着奥运精神,这才使得这场奥运会货真价实起来。

Doctor Who S08E04 “Listen” 小吐

这是故事完全被毁掉的一集,明明已经有一个很好的点子了,却没有好好把这个点子发挥起来,太可惜了。本来魔法特的长处就是可以从一个很小很小但是很有趣的点子,来讲一个相对来说完整却不长的单独的故事。这一集的点子说是是不是有一种生物天生的本领是完美的隐藏自己,而时常自言自语的我们是在潜意识感觉到它们存在的时候才把话讲出声来。 在上一集的下集预告里面有很恐怖的镜头,就是有人伸手抓住你在床边的脚踝,相当吓人。但是这集里看到这些镜头,好像是很刻意地出现,说不通啊,有多少人可能有这样的做梦经历?看完以后,疑惑更多: 为什么这集要叫做listen这个题目,和listen有啥关系?感觉是硬要和don’t blink扯上关系似的。 到底存不存在这种生物? 毯子下面的是什么?为什么它要暴露自我? 为什么Doctor让大家转过身去不要看毯子?对付weeping angel的方法是盯着看,对付这个生物的方法是不要看? 为什么一开始Doctor不要直面那个生物,后来却一定要独自面对它? 为什么Clara不把其实是她造就了Doctor这么多年来的梦魇这个真相告诉Doctor? 这一集看到后面的时候,感觉几乎就要能和另外一个故事连上了,就是S04E10的《Midnight》,而且我发觉不仅我一个人有这样的联想。那一集RTD笔下的无名生物,我到现在还印象深刻,那集里面的生物附身人类以后,一开始在重复Doctor的话,然后越讲越快,后面变成了Doctor在重复她的话,这样的画面很震撼、也很让人回味。如果真的能把这种完美隐身的生物和《Midnight》里的生物打通,还真是一个很赞的主意。

The Paper Cinema’s Odyssey

The Paper Cinema’s Odyssey 2014.9.13 上海大剧院 太赞了! 上周末去看了一场纸电影,实在是太灵了!作为爱丁堡前沿剧展演,这部纸电影《奥德赛》在上海只演三场,在票放出来不到几天就已经售罄了。一开始我也没有买到,过了几天再去看,竟然又放出来一批票,能够买到我感到太幸运了,因为我从来没看过这样的表演形式。 所谓的纸电影,看官方的解释,是用制片效果的电影。在真的看到之前,我一直以为是直接播放已经拍好的影片,而影片的内容则是各种纸片做的画面,我的期待就那么多。真正到了现场,我才发现人家得奖是真的有道理的。首先,这是一场live的表演。纸电影剧组一共就5个人,而这5个人包办了一切现场的画面、音效和配乐。在舞台上,可以看到三个部分。一个是画面部分,主要是有一台摄影机,然后两位工作人家在摄影机前摆弄各种制片道具(有人物、场景等等),有时候还会用小手电加上各种灯光效果;还有一个类似幻灯片的东西;还有一个类似于那种沙画台的台子,可以从上往下地实时拍摄。第二部分是音乐部分,有三个人分别弹奏键盘、小提琴和吉他,之后还穿插了鼓和ukulele,他们还同时负责各种音效(海妖的叫声等等)。而第三个部分则是一个投影的屏幕,有第一部分的操作全部实时地在大屏幕上播放。也就是说,你既可以看到最终这个所谓的电影的播出结果,同时你还能看到这个神奇的结果是怎么做出来的。厉害的地方在于,如果光看产出结果,根本想像不到原来可以用这样的方法做出来。比如有蒙太奇的镜头,或者是光影的效果,或者是镜头与镜头、场景与场景之间的转换(折叠的城堡那个太聪明了),我以为只有电脑才能做出来的样子,就被纸电影剧组用最原始的方法简简单单完美表现了。我觉得最赞的是这部”大片”的片头,怎么可能是他们这样现场做出来了,太神奇了! 关于故事情节,他们是改编了《奥德赛》的故事,又把这个故事说的更深动、更诙谐一点。来中国演出,也不忘加入一些中国的元素,看得出来还是很会讨好当地观众的。比如在某个场景里,还有SF快递车驶过路边,也有在配乐上加入了很小一段中国民歌。 这样的表演,我觉得最厉害的地方就是它的独特性。因为这是一个live的表演,等于每一次拍出来的电影都是没有NG、独一无二的。但是要是光看拍出来的电影结果也没意思。这样的演出,既让观众看到了纸电影,又看到了纸电影的制作过程(meta),很有创意。就是要这样把整个舞台的三部分都看到了,才有意思。

奥斯曼帝国闲史

奥斯曼帝国闲史 Lords of the Horizons: A History of the Ottoman Empire Jason Goodwin 罗蕾/周晓东/郭金(译) 9787214062505 恶补土耳其第三本,不是小说,是实实在在的历史加人文。作者是写同样是奥斯曼帝国背景小说《禁卫军之树》的Jason Goodwin。与一般的历史书不大一样的地方,虽然这本历史书也是按照编年的顺序来的,但是每一个时期作者都会找到一个奥斯曼帝国的一个方面,比如宫殿、城市、宝藏等等作为这一章的名字和主题。600多年的奥斯曼帝国的历史,我发觉还是开始的时候比较有意思,这本书的后半部分就好像奥斯曼帝国的中后期,要么是迂腐到枯燥,要么是衰弱到不堪入目。我记下了几点让我看到很惊异,之前根本没有想到的几件关于奥斯曼帝国的事情。 宗教的融和。在奥斯曼帝国拿下伊斯坦布尔之前,在还叫做君士坦丁堡的这座城市里居住着的是信仰天主教和东正教的,然后突厥人不仅攻下了这座城市,还把伊斯兰教带了进来。我记得有一段是写君士坦丁堡被攻的前夜,所有人都走进了教堂,不论宗教,“加泰罗尼亚人和信奉东正教的希腊人、分裂论的主教们和统一派的红衣主教、天主教和东正教的神职人员”全都参加了当晚的弥撒。在奥斯曼帝国苏丹们掌权之后,也并没有扼杀其他的宗教,反而是各色人等各自着装。“希腊人穿黑色裤子和拖鞋。亚美尼亚人穿紫色拖鞋和深紫裤子。犹太人穿天蓝色裤子和拖鞋,一些享有特权的非伊斯兰教徒被允许像土耳其人一样穿黄色拖鞋和红裤子。”比起宗教信仰的统一,苏丹们更在乎的反而是去征服更多的疆域,为此他们连似乎连亲情都不那么看中。而宗教信仰的多元化,并没有组织土耳其人对时间的那种模糊概念。“希腊人的日历已经晚了两个星期,还停留在11月27日。保加利亚人和亚美尼亚人都用的是希腊人的时间,而犹太人已经过到了第5个千年。穆斯林认为当时是14世纪,而奥斯曼帝国政府则是晚了两年。当时是12月,也可能是11月,是9号,也可能是25号,或者26号,或者27号。每个星期五,城市里一切与穆斯林有关的生意都会歇业。苏丹乘着马车去清真寺,人们在那里祈祷。每个星期六,犹太会堂人满为患。星期天,城里所有的巴尔干民族,包括塞尔维亚人、保加利亚人和希腊人,一集佩腊区的西方人,还有亚美尼亚人,都前往自己的教堂。但是每逢星期四,奥斯曼政府会按照法国做法,关门不办公。” 进贡男童制度也让我感到很惊讶,这些长大后将要担任要职的苗子竟然全部是要从基督徒青年中挑选出来的。一来我不明白为什么要限定在基督徒中,那些本来就信伊斯兰教的孩子们反而就失去了这个好机会?二来这不是激励男孩们对基督教的信仰嘛? 另,确认这本书的三位翻译者中,没有那位《禁卫军之树》的译者吗?因为“旋即”一词在某些段落里面又频频出现。

Wizards vs Aliens S2

第二季比第一季好看很多!差一点就可以打五颗星了。如果还想找回观看Russell T Davies时代的Doctor Who的感觉的话,那一定要看这部《Wizards vs Aliens》。我是在看完DW801之后开始看的这部剧的第二季,看完WvA201-202唏嘘不已,这WvA202的最后一段不知道要把DW801甩几条街了。然后再往下看,发觉里面好几集我喜欢的故事都是《Wizards vs Aliens》的另一个主创Phil Ford写的(RTD作为co-creator,WvA的第二季只写了一个大结局)。然后再看DW802我觉得蛮好看的,还正好是Phil Ford写的。看来,追编剧名单上要考虑加上Phil Ford这位啦。 第二季短短14集7个故事,但有好几个故事我都觉得很赞,我愿意挑几个好好讲讲。 202一开始是很平淡的故事,讲的是刚刚发现自己是巫师的少女,在和男主(一位巫师少年)擦出火花并协力攻破外星人的一个进攻后,很兴奋地回到家。少女觉得人生很美好,并且坚信她接下来的人生会变得越来越好。这种少年人独有的面临将来无限可能美好的乐观,几乎让人觉得罕见了。然后接下来的剧情是,外星人突然闯进来把她虏走,把她全身的魔法吸干净,少女瞬间变成了一位老妇。第二天,男主兴冲冲地来到跟少女之前约好的约会地点,却迟迟不见少女出现。而已经变成老妇的女巫师,手拿着男主之前送她的鲜花,默默在远处看着他。原来那么激动人心的场景,一会儿就以如此悲伤的情节收尾,让人看得心情也低落了起来。说到底,为什么我们会觉得这样的结尾很伤心?是因为这位少女还没有经历人生,年华已经老去了吗?那如果有经历人生的老去,会不会让人少伤心一点?我又想到,当年看到Donna跟Doctor一起经历了那么多的精彩的冒险然后全部不记得了,还是很让人感到伤心啊。那是不是如果我们知道自己终将忘记自己所经历的一切,那为什么还要去充实自己的人生呢?我老是觉得其实人生的意义是要自己去找寻的,但是与此同时前人已经很墨守成规地设定好了每一个人最基本的道路(求学-婚姻-工作-生儿育女什么的),这样的道路已经把每个人的精力消耗到了无力再去找寻自己的道路的状态了,那至少能够去想一想自己要怎样的经历/为什么要去经历的这样念头已经很可贵了。(为啥我觉得自己没把中心思想表达清楚,我是想说life is all too pre-scheduled to keep one occupied to judge/decide what and why to experience。) 209-210的故事也是Phil Ford写的,讲的是平时我们坐电梯时不存在的13楼,其实是通往一个魔法的neverside。外星人女主(17岁,由冰火里的女巨人骑士扮演)和巫师男主(17岁)进入了这个neverside,并被困在里面回不到现实世界。而neverside的时间概念和现实世界很不一样,现实世界一个小时就是neverside几十年之类的意思,然后外星人女主和巫师男主也不知道救兵什么时候回来。在这段期间,外星人女主和巫师男主很神奇地从原本的敌对状态产生了相互依赖相互信任的感情,然后相恋生子了。等到现实世界的救兵来到neverside,这边已经过了几十年,外星人女主和巫师男主的儿子都已经10岁左右了。然后大家纷纷逃离neverside,却发觉出生在neverside的儿子作为neverside不可分隔的组成部分,永远地留在了neverside,而外星人女主和巫师男主回到现实世界瞬间恢复了原来的年龄,在neverside的记忆模糊得好像一场梦一样。这样的故事太神奇了。看着儿童剧里面十几岁的主角突然成为了一个十几岁小孩的父亲,真是一个很让人跌破眼镜的场景。然后再回味那些逝去的感情和时光,又是一阵淡淡的忧伤。 第二季大结局213-214是RTD写的,我不得不说太有Doctor Who的即视感了。最后巫师男主获取了魔法源头的力量之后,就好像DW第1季里面Rose获得了Tardis的知识,整个人都不好了。巫师男主一个个地摆平一切,轻轻用手一挥就把外星人的战舰驱逐出去了,然后又很轻易地让无辜的巫师们返回家园,接着面对临死的外星人女主(在前面一集已经恢复了在neverside的记忆),让她回到neverside和他们的儿子团圆,最后又想来修正人类好基友的问题,遂即被唤醒。这段完完全全巫师男主=Rose,外星人女主=Captain Jack,人类好基友=Doctor嘛。所谓无限强大的能力,未必是那么一件好事,这样的觉悟和结局都是即视感的好温馨。还有一条从WvA101我就注意到的,9的口头禅是fantastic,巫师男主的口头禅是spectacular,应该也不是偶然吧。

Doctor Who S08E03 “Robot of Sherwood” 小吐

我觉得这集平淡无奇啊,可以算是无功无过的一集。是的,在Doctor的冒险故事里,又一次补齐了一位传说中的人物,这么说来怎么好像有点抄袭那部把所有童话人物都混在现实生活里的《Once upon a time》了。这位罗宾汉和佐罗到底差别在哪里?是不是就是居住的时代和国家不一样,感觉好像两位的人生主旨和身份背景都好像。只有身为贵族的人劫富济贫才更为动人吗? 我非常不喜欢的一点,是Doctor和罗宾汉在一起的时候怎么那么孩子气,要和罗宾汉吵个不停?然后为什么这个时候Clara就变成了老大似的,Doctor和罗宾汉都要听她的? 关于Doctor对罗宾汉的判断,我觉得本来是一个很好的点子。Doctor活了那么久,怎么不可能不知道罗宾汉是真是假呢?一开始Doctor就判断罗宾汉是假的,然后千辛万苦找到了一条解释,如果真的是这么的话,我会觉得还挺有梗的。我但是最后却变成了Doctor傻到家连最基本的事实都判断错误,一切如Clara所想所愿,我很不服气。我几乎怀疑编剧一开始多多少少真的有这么的想法,想要把罗宾汉写成是机器人,但是后来不知道为什么走向了满足Clara的歪路。 我现在似乎渐渐变成Clara真黑粉了……因为如果我想象把这个故事搭配给之前任何一位companion,我都不会有异议,但我偏偏不愿意让Clara得道。801还在难以割舍11了,802就马上和粉红老师搭讪成功,803又来和罗宾汉调情,用情太泛滥。另,正如Clara自己所说的,她换的那套中世纪衣服的确too much,low俗too much,不过很配她。

禁卫军之树

禁卫军之树 The Janissary Tree Jason Goodwin 殷杲(译) 9787532744558 恶补关于土耳其的小说第二本,除了帕幕克似乎找不出第二个有名的土耳其作家了,这本小说的作者是英国人Jason Goodwin,他本身是学历史的,专攻拜占庭史。他最有名的作品是非虚构类的《Lords of the Horizons : A History of the Ottoman Empire》,也是关于奥斯曼帝国历史的。这本《禁卫军之树》是以晚期奥斯曼帝国为背景的侦探小说,故事发生在1836年,正是处于禁卫军落莫后的比较腐朽动乱的年代。故事由两起谋杀案说起,一起是皇室后宫某侍女被杀,另一起是某军官在一口锅里被煮死。主人公是一名名叫雅西姆的阉人,他分别受太后和将军的托付开始调查这两起谋杀案的真相。最终的真相是(反白):谋杀侍女的是后宫大主管,想要发动后宫政变;谋杀军官的将军自己,他想要假造禁卫军造反的假象,自己发动政变。 同样是以类似的宗教背景、地理环境等等的谋杀案,很显然这本要比帕幕克的《我的名字叫红》逊色很多。不容否认,这位作家对土耳其、对奥斯曼帝国的研究了解程度相当之深,在整本书的过程中不断普及各种历史知识和风俗概念。但是区别在于,在读《我的名字叫红》的时候可以感受到文化是渗入故事脉络的,甚至是要通过看懂这个故事才能真正体会其意识形态的;而在这本《禁卫军之树》我感觉我读到的更多是一些片段式的,类似于说书的时候注脚解释的历史事实,好生硬,也没有体会到其中内在的关系。另外,也有可能翻译有一定的问题,这位译者的词汇量好有偏好性,特别喜欢用“旋即”和“纳罕”这两个不知道是什么时代的用语,读起来不是很舒服。